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5782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 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 第一部分 引言 如何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做事呢?是管理他?还是教育他?管和教都很重要,但都不是根本方法。重要的,是训练。 举个例子:有一家的一个小孩子六个月的时候长牙,牙齿容易痒,而爷爷就让他把手伸到嘴里,止住了牙痒的毛病,但孩子学会了咬人。怎么办呢?妈妈想了个办法,每次孩子咬妈妈的时候,妈妈就揪孩子的头发,孩子一松口她就松手。久而久之,会让孩子感觉到一咬人头就疼,这种做法就叫训练。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讲道理不明白,长大就知道了。“树大自然直”嘛。但实际上,“树大自然直”是安慰人的话,并不是真理,否则社会上不会有这么多坏人了。

2、不能等到孩子懂得道理的时候再管教,因为优秀是训练出来的。 今天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训练?训练什么?怎样训练? 第二部分 为什么要训练 第一,训练不仅是让孩子知道,更是让他去做到。这是训练和教育的最大不同,教育是让孩子知道,而训练不仅让他知道,更是让他去做。比如:回家后应该写作业,不应该看电视,应该洗脚洗袜子,孩子们都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很多人做不到。而训练就是让他们做到。 第二,让孩子掌握实际运用知识的技能。教育是给知识,训练是给技能。例如:游泳,光教育不训练只是纸上谈兵。 第三,能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通过训练,让孩子懂得在自己的个性中有些东西是需要克服的,有些是需要倡导的。 第三部分

3、 训练什么内容 陶铸品格 1、遵守规则 首先要做到遵守规则。很多人认为中国孩子太听话,缺少创造性,还常以国外教育为例子说明。但我个人不赞同这一说法,我们要求孩子自由是正常的,但应该平等对待其他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想学习,有的孩子想大声唱歌,怎么办?毫无界限的自由会让每个人都失去自由。训练孩子遵守规则并不是限制自由,而是让他懂得尊重规则。 如果孩子没有规则意识,生活在集体中是很痛苦的。从小在家里不服从父母,在学校不服从老师,长大后在单位就会不服从管理-每个单位都会有这样的人。前几年,省教育厅组织到澳大利亚学习参观,当地课堂是自由度很高的学堂,大纲是国家定的,但教材内容由老师选择,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可

4、坐可站,但有一个前提,不能影响他人。影响了他人,老师会把他和桌子搬到外面去。如果没有秩序的话大家是不会正常学习的,必须要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当我们训练孩子们服从的时候,他会试探、挑战我们的权威。 讲一下三个概念: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的本性,要求满足一切本能的驱动力,按照快乐原则行驶; 自我是现实原则,代表着理性和机制,具有防卫职能。 超我是至善原则,指导着自我,监督着本我。 如果一个人本我成分占主要地位,会比较自私;如果超我成分占主要地位,会很高尚,但偏于迂腐。 举个例子:一个人又饿又渴,身上只有钱却无饭无水,在路边发现萝卜地,主人不在。这时,本我会告诉我不管其他的,拔出来就吃;而超我

5、告诉我萝卜是别人的,坚决不能吃;而自我会告诉我先吃了,再在原地等着主人把钱给他,或把钱留下原地。 本我多是本性,而超我,关键来自父母的道德教育。 2、礼貌待人 关心他人。有些人会注意别人的感受,很关心别人,所以礼貌并不仅仅是鞠躬问好,其实是帮助别人感受到自尊,也就是为别人着想。 同理心: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 学会请求。孩子常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但不会请求,这需要在家训练。比如:孩子说我要喝水,可以让他说“妈妈,请你帮我倒一杯水好吗?”很快孩子就会知道如何请求。这一原理同样可以运用到孩子插嘴上。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爱表达,但很难做到倾听,尤其是别人说话的时候容易插嘴,一定要让他

6、用对的方法来表达他的需要,告诉他不要插嘴,如果确实需要插嘴时要先说:“不好意思,打断一下。” 懂得感恩。如果一个人认为别人为他干什么都是应该的,如果别人不帮他,就会有怨气,这就是不懂得感恩。举个例子:一次美术课时,一个孩子气得浑身颤抖着找老师,说同桌不给他水彩笔用,老师以为是同桌拿了他的笔,后来调查才知道是这个小孩忘了带水彩笔,而同桌不借给他。同桌的行为固然不好,但这个小孩为什么会如此生气呢?因为他觉得自己没带、同桌借他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其实也是不懂得感恩的表现。 如何训练孩子的感恩心呢,很简单,只要我们常对孩子说谢谢,孩子也会将之作为内心的情感。 自我控制。孩子和大人一样,有情绪比较激动的时

7、候,这时他们说话会很没有条理,而我们通常的处理方式反而会使孩子情绪更加激动,因为我们要么是想制止孩子,要么是想教育孩子。正确的方法呢? 我们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发脾气,也不要盲目教育。而应先了解情况,而了解情况的方式也要温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么不高兴?” 如果你发脾气,他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用发脾气来发泄,因为他看到的榜样是这样的。 当你清楚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后,不要急于讲道理、训斥他,让他知道我们是在了解他哭闹的原因,而不是在责怪他。只有接纳他的情绪,才能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他,情绪是正常的,而哭出来或喊出来是释放情绪的方式。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

8、先想办法让他发泄出来,然后再慢慢教育引导他,但要注意,发泄情绪以不影响别人为前提。 承担责任。如果孩子实在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承担情绪的后果,即承担责任。有些孩子常会出现不能控制的情绪,例:我曾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孩子划破小区的所有汽车。家长没有批评他,而是带着孩子到每家每户去道歉并理赔,让孩子在今后再做事的时候就不会这么莽撞。 而如果当时狠狠批评孩子呢?批评其实只是家长出自己气的方式,这会减少孩子的自责感,他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你的批评抵消了他的错误。这样就起到了反作用。 有时候大人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会帮助孩子承担或推脱做错事的后果。在心理学来说,人都有保护自己的归因,包括内归因和外归

9、因,内归因是找自己的责任,外归因是把责任归结为别人。我们如果常帮助孩子找外归因会教育孩子逃避责任。 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其实是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直面困难。 真正勇敢的人不是什么都不怕的人,他会害怕很多东西,但不会让害怕控制自己。通常来说,害怕有三种: 一是合理的害怕。比如害怕高处的东西掉出来,害怕触电等等,这是很正常的。 二是想象出的害怕。如害怕鬼。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的,往往是看到的场景,正确的是不让他们看到。 三是不合理的害怕。如怕黑、怕跟别人接触,这些是不合理的,应该怎么做呢?正确方法是,他怕什么我们就带他感受什么。让他知道面对的时候就不会再害怕。例:一个孩子修牙,她害怕。

10、妈妈告诉他:第一,如果不修,将来会更重;第二,修会有点痛,可能还会流点血,但可以忍受。这样孩子会接受,在以后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困难。 学会交往 1、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不要浪费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要学会和孩子玩,有意义的玩。 动静结合的玩。内向的多动,外向的多静。 有创造力的玩。比如逛超市,可以借机告诉他认识字或者数学之类的,培养他挑选商品的意识。会让孩子把不喜欢的事变成喜欢的。 正确对待电脑和电视。大人看孩子会累,通常会让电脑或电视替我们“看”会孩子,但孩子自制力差,容易没有节制。这种情况下可以讲点规矩,“家庭的电脑一定不要放在卧室,最好是在客厅,让上处于监督的状态,避免不良站或沉溺站。” 2、

11、孩子和小伙伴的交往 我们不仅要和孩子做朋友,而且要帮助孩子找朋友,关注他的人际交往。伙伴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先看一个来自络的小笑话: 美国:想打谁就打谁 英国:美国打谁我打谁 俄罗斯:谁骂我我打谁 法国:谁打我我打谁 日本:谁打我我让美国打谁 中国:谁打我我骂谁。 如果把上面的国家换成孩子,希望孩子像哪个国家呢?正确的思路是:上面哪个国家也不学。因为再强大的国家打仗都会死人、都会有损失的。能零损失的人是不参与战争的人,就是不打架的人。 所以理想的孩子交往方式是:我不打人,但也不让人打。先学习一下黄金规则。 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遵守黄金规则的人多是不打架的人。 而通

12、常会有反黄金规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我都没打他,他怎么来打我?”这思路貌似合理,但问题极大。 根据教学的经验,学校经常会有孩子觉得自己被欺负,绝大多数情况下两个孩子打架时,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有理、是受委屈的一方,都认为是对方先动手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反黄金规则起作用。 很多时候,矛盾的原因多不是有意识的,多是无意中冒犯别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冒犯了别人。比如:一个同学无意中碰掉别人的书,自己还不知道。而根据反黄金规则,对方学生认为自己被欺负了,于是就再欺负回去,而碰书的这个同学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当然也会以为自己也受了欺负-矛盾就发生了。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么做呢? 一

13、是宽容处之,这并不是说让自己甘受委屈,而是认识到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没必要去计较。处理事情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用一颗友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你会收获更多的爱与尊敬。 举个例子:学校里的一个真事,一个孩子不小心被别的孩子划伤了,伤得很严重,老师和闯祸孩子都很害怕,而受伤孩子的家长却非常大度宽容,完全没有责怪闯祸的孩子,这样一来,以后老师会较多关注孩子,也会让孩子赢得很多的朋友。 如果反过来呢?家长找闯祸孩子或家长发泄一通,会让老师以后在对待自己孩子时特别尴尬,也会让别的孩子远离自己的孩子,得不偿失。 二是分析一下,他为什么惹我?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每个群体中总会有这么几个常欺负人的孩子,但更需要

14、注意的,通常会让我们忽视的是,这些人欺负的对象并不是其他所有同学,通常是特定的少数几个人,这些孩子可能有的邋遢而孤僻,有的男孩可能娘娘腔,更多的是被一挑逗就上火的孩子,因为能在欺负这些人身上找到乐趣,而理性的孩子多不会被欺负。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被欺负,在找老师的同时,还要想想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是被欺负的对象?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是别动手。任何时候下都不要动手。 孩子养成的处事方式,会随着他们长大。我们不知道明天孩子会遇到什么,但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会给他们应对困难的力量。 动手做事 训练孩子做事,不是只叫他做,而是带着他一起做。比如洗衣服或洗碗,如果让他自己洗,肯定洗不干净,这会影响

15、他的积极性。 不需要细讲。父母能做的事,都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 第四部分 怎样训练 1、有计划。训练一定要有一个计划,而不能等到事情发生了再来纠正他。打不是办法,纠正也不是办法。 第一步,提前告诉他怎样做事是正确的 第二步,用各种方法来对正确的行为加以强化。但很多家长多是对错误的行为进行了强化。如:晚饭后通常家长各干各的事,这时孩子就会做错误的事情时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力,也确实引起了父母的注意力,这其实是对他做不好事件的强化。 2、不动怒。 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在做错事时,他其实自己是知道的。例如:我们开车违章,我们其实也知道自己违章,这时交警怎么做呢?他不会生气,只会敬个礼然后罚款。孩子其实也

16、是这样。我们所做的应该是交警的角色,要让孩子承担错事的结果。 如果你不发脾气,所有的事只是孩子和事件本身的关系,而你一发脾气,就会演变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3、不逃避。 先制止,制止不了那就面对他,让他自己感受带来的后果。如果不想让孩子动什么东西,就把这东西放在容易动到的地方训练他。 当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面对比如,马路上碰车,触电等。但可以用别的方式告诉他。 4、一致性。 自己要一致,要有原则。特别是不能随自己的心情。比如:赌博,很多人不是好赌,而是他体验过赢的感觉,想再体验这样的感觉。孩子其实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家长们始终要保持一致。 5、要彻底。 不能一次通过或者外在表现通过了就可以

17、,而是要训练他的意念。半途而废的训练,比没有训练更糟糕。 6、奖励和批评 内在的自我鼓励,是一种最重要的鼓励。孩子还没有这方面的自我鼓励,我们可以从外部来表扬。 要学会用语言来表扬孩子:描述你所看见的,描述你的感受,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成一个词。 要学会把孩子的正确行为上升到一种品质,用品质来激励孩子更好的表现。但千万不要反过来用,当孩子做错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和品质挂勾。 用表情动作来奖励。如拥抱等。 用特别的活动来奖励。三口人一起来做个活动,一起去旅游等。 自制作小奖状等。 7、制止与批评 再一次提醒在座的家长-一定不要动怒。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握着他的手,让他感受到妈妈批评的是他做的这件事情,而不是不爱他。 第五部分 结语 最后提醒,不是事事都可以训练。比如尿床,比如逼他学没有天赋或兴趣的东西。 训练孩子真的很难,但今天开始永远比明天早一天。现在不训练他,那他的将来就会比今天遇到更多的挫折。 需要训练的不仅是孩子,还是家长和爱人。 坚持下去,训练一定会有改变。 补充主持人最后的三点总结: 第一,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第二,家长对孩子不仅要投入金钱,还要投入时间。 第三,我们所要做的是陪伴、指导。我们要陪伴孩子成长,发现错误的时候我们是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成长,而不应该是批评、评价、指责孩子,要思考错误背后的原因,陪伴孩子一块体验和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