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必背简答论述题.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5788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必背简答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必背简答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必背简答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必背简答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必背简答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必背简答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必背简答论述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必背简答论述题7.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研究停留在了无特殊训练情况下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而忽略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表现在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

2、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积极开发儿童的潜能。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应用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为: 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学习观: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

3、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 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教学上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认为可以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首先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方法。脚手架(概念框架)主要由教师或学习同伴提供,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学生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 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

4、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情境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情境教学”。 探究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6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 内部因素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成熟与年龄特点 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学生的抱

5、负水准 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因素 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论述题 7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学习的效果,但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教师应采用合适的评价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 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

6、养学习动机 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是获得学习上的好成绩,也就是获得学习上的成就需要。 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需要和要求。 8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为了有效的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应做到: a) 熟悉教材:设置问题情境的基础 b) 了解学生:因人而异的设置问题情境 c) 贯彻始终:讲清重点、理清脉络、留下悬疑。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当学习任务较为简单时学习动机较高

7、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a) 多使用“双向反馈”:教师学生教师 b) 恰当使用表扬和批评:一般说来表扬多于批评,但要因学生而异。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对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教师应安排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指责或批评他们。 9分析自我效能感理论,这一理论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何启示? 答: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8、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和情绪与生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 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2)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 耐心对学生言语劝说 4) 将学生的情绪和身体状况调节至最佳状态 4.如何运用信息加工的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迁移 答: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告诉我们: 1) 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的已有知识会影响他们的关注点、对新信息意义的解释、信息编码方式等。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 3) 学生的学习材料要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之内 4) 学习是

9、一个主动的,有目标所引导的过程。 5) 将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联系起来可以优化知识的获得和应用 6) 及时复习和必要的练习将减少遗忘的可能性 5.举例说明,如何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 答: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进行组块化编码 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内容 1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答: 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学习中如何使用复述策略 答: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

10、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 1) 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互相干扰 2) 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6)划线强调 6.学习中如何使用精加工策略 答:精加工策略: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实质是理解记忆的策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的策略。精加工的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 联想法:又称记忆术把枯燥无味,但又必须死记硬背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因而加强了记忆。 做笔记 A)要求简单清楚吧B)抓住关键词、表C)灵活处理,记法多样D)足够多的笔记本,并时

11、常温习笔记 提问 生成性学习: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 利用已有知识:实质是语意联想。 7学习中如何使用元认知策略 答:元认知策略包括: 1 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指的是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浏览阅读材料,选择策略,谋划具体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 2 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策略的效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自我提问。 3 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或修正目标的策略。 在学习开始时应该认

12、真做好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要随时评估自己的学习实际进展与学习计划是否与一致。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要随时调节不恰当的活动,使得学习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i.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ii.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iii.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i. 保护好奇心 ii.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iii.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iv. 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v.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i. 发散思维训练 ii. 推测与假设训练 iii. 自我设计训练 iv. 头

13、脑风暴训练 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答: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i. 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ii. 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 iii. 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i. 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ii. 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iii. 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i.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ii. 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iii.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iv.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v. 注意矫正

14、不良的行为习惯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行为的过程包括3个基本环节:确定目的和形成动机、实际的行动、行动后的效果和评价。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 学生主体性原则 5) 个别化对待原则 6) 整体性发展原则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 i.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ii. 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iii.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

15、生进行模仿 iv.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v. 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4.简述艾里斯的ABC理论 答: 艾里斯用A表示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用B表示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用C表示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艾里斯认为C是由B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情绪效果 1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 自我调控能力。 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

1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 简要说明心理辅导的原则 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 小组辅导。 1 简述群体规范的功能和意义 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群体规范使成员知道,在什么情境下应该怎样行为,不应该怎样行为。 群体规范的功能 i. 维系群体的功能 ii. 评价标准的功能 iii. 行为导向的功能 iv. 惰性功能:限制在中等水平上 学校群体规范的意义与作用 i. 群体规范会形成

17、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ii.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 2 简述印象形成的效应 答: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如下: 1)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判断。 2)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3) 晕轮效应又称光圈作用,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致掩盏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 4) 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指社会对某一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这就是对一群人的动机或特征加以概括,然后把同一特征归属于群体中的每一

18、个成员,而不管群体成员的实际差异。 5) 投射效应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得人们将自己本来具有的东西看成是别人具有这些东西。 6) 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要求和评价他人的言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道德的产生是社会需要。品德的产生是个体需要。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