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5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55886 上传时间:2020-12-0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5篇.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5篇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大学生范文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范文一#红楼梦这部小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必然是家喻户晓的,它也受到各界名人对它极高的评价,前不久它还被英媒评为“史上十佳亚洲小说”之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荣誉就不一一细说了。然而,这样一部广受人们推崇的巨作,也免不了少数人对它刻薄的批判和抨击。在这些负面评论中,最多的还是指责小说里的主人公贾宝玉是个懒惰的寄生

2、虫,整天不务正业,吃吃饭,喝喝酒,撒撒娇,写一些不入流的诗歌,和一堆唧唧歪歪、哭哭啼啼的小姑娘混在一起,没事就踹一脚丫鬟,俨然一副古代公子哥的样子,最后把钱花完了,自食其果,树倒弥孙散,一点也没有给读者带来正能量。(改编自丁哥博客评论)看到这种评论,我暂且不表示任何对它的看法。先说说我对贾宝玉的看法。贾宝玉的确比较不思上进,但他的不思上进并不是像当时其他公子哥糜烂荒诞的那种不思上进。在当时社会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做官发财的,贾宝玉出淤泥而不染,在这种与名利处处相关、罪恶腐败的贵族家庭却对功名利禄不闻不问,甚至带有厌恶和鄙视的情感,是很难能可贵的。他不是不喜欢读书,他就是不喜欢看他父亲要求看的那

3、些满是道德伦理却实际有点天方夜谭的书,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更不喜欢写已经被框死的千篇一律的诗,对于比如像西厢记那样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的书他却钟爱有佳。如果他真的很懒惰,不思上进,他也不会写出那么多被众人称赞的诗,他对父亲显现出的叛逆恰恰体现了他不追求名利的人生观。所以评价他不务正业可以,但他绝不是像一般公子哥那样低俗地整天抽喝嫖赌的,他反而是因为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才变得不务正业的。做出那些评论的人显然是还没读懂贾宝玉,自以为自己刻苦努力,看不起一些无所事事的富二代、官二代,而不知自己已经用世俗的眼光来鉴别一个超凡脱俗的人,这样必然会产生错误的判断。而

4、且如果他也生在贾宝玉那样的家庭,他敢保证自己不会有公子病吗?宝玉已经是少有的能做到男女平等、不怎么欺负丫鬟的古代男子了,做出那样评论的人因为没有体验过宝玉所处的位置,所以会觉得宝玉是个风流公子。毕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人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还是可以产生很多差异的。更何况曹雪芹描绘的是一个社会的真实情况,如果宝玉真的非常完美那反而使红楼梦变得虚假无味,违背了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正是要突出贾宝玉的高贵身份才能更鲜明地体现他不追求功名利禄的难能可贵。但是,以上也只是写那个评论的人的个人观点和我的个人观点。孰对孰错谁也不能下定论。如果让我一个人看完红楼梦,在没有任何外界的提示下,我也不一定会这么想,我

5、说不定与在博客发表评论的人想的一样。而现在我对曹雪芹持非常佩服与敬仰的态度,绝大部分应该*于老师和百度的影响。人都有着从众的心理,大家都说红楼梦好,我又为何要另类的说它不好呢?况且如果连毛主席这样的伟大的开国领袖(好歹师范毕业的)都说它好,那我评价它其实像垃圾是不是反而显得我没文化,看不懂比我高好几个层次的人写的东西?也许编写百度百科上红楼梦这个词条的人本来也是看不懂红楼梦的,因为这么多伟人都说写得好,他们也开始用放大镜找它写的好的地方,夸大了优点。就像古时候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发表了许多理论,当时的人们因为信赖权威,全都盲目相信了他们所说的一切,甚至烧死了勇敢站出来反驳的人,直到后来有人用具有

6、科学依据的实验现象证明了之前的假设,人们才恍然大悟。人们对红楼梦的评价繁多,这不奇怪,一千个人看这本书就有一千本红楼梦,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必然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每个主观世界也是不同的,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并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长相、外貌等,同时也反映在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式,这些都是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的。如果和一个斤斤计较,把别人想的很坏的人待久了,那你的内心必然多少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在处事时会时刻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因此在对事物做出评价时,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和你性格不同的人就会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说人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一

7、定会受到自己性格、境界、地位等多方面的影响。让莫言和街头乞丐同时预测中国未来经济,结果会一样吗?他们见过的世面不同,境界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判断角度不同,乞丐甚至会问你,经济是啥?能当饭吃吗?你不能理解一些人的想法是因为你被你的三观限制住了。再说回红楼梦,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你有你的理,他也有他的说法。那么,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主题明确?人物鲜明?没有废话?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这些是什么?是人为定义的普遍的好*的特征。但是,有许多与之特点相反的*也被称为好作品,比如没有直接点明中心的可以叫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让他们自己领悟;看似废话多的叫其实每句都不是废话,都侧面突出了主题,手法高妙;修辞手法少的

8、叫朴实无华,用纯朴的语言反映深刻的道理。一个特点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可以叫不会点明中心,可以叫让读者各抒己见。因此如果有人说红楼梦写的不就是几个花花公子吃肉喝酒,败了家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反驳说这样正好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贵族子弟的腐败,是一部非常具有批判性的作品。你不能理解一些人的想法是因为你被你的看问题的角度限制住了。另外,就算大家都从一个角度来看,那每个人的评判标准肯定也会有不同。就像在当今社会,所有人都会觉得善于助人、舍己为人的人是好的,那我们怎么知道,在另一个星球,会不会有一群生物把我们所谓的自私自利当做是值得赞扬的行为?你觉得不可能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把无私当做美德,自从人类有文明以来就一

9、直宣扬不顾个人得失的人是学习楷模,那是我们的价值观如此,谁也说不准另外一个星球的生物会不会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怕牺牲别人的人当做值得大家敬佩的人,可能听我这么说完你还是觉得不可能,因为这个想法已经在我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了,它是地球人坚信的不变的标准。试想,假如给你一本书,你会从左往右翻,还是从右往左翻?大陆人必然是从左往右翻,谁规定的?不知道。但是很多香港的书就是从右往左翻的。有一些人为规定的规则已经在我们脑子里和自然规律有着一样的性质了,我们会觉得与其相反的就是不可能的。再比如现在大家都觉得瘦子好看,有着纤细的腰,雪白的大长腿,穿什么都漂亮,但是唐朝的时候不就以胖为美吗?想象一个浑身是肉

10、,走路都有可能不太灵活的人站在你面前,别说是美了,你可能看了都想吐。你敢相信现在非洲有一个地方甚至有所“肥胖学校”,那儿的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吃吗?他们就是认为肥胖才是一个女人美的象征,甚至当大城市的人想方设法的去告诉他们瘦才美时,他们依旧坚信自己的观点。所以说在不同的时代下,不同的背景下,人们的评判标准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就算是在相同的时代下,相同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的想法也是不同的,就像觉得红楼梦是垃圾的人,看我们这么崇拜曹雪芹,如同我们觉得另一个星球可能会有人以自私为学习目标,一样不可思议。你不能理解一些人的想法是因为你被你的衡量标准限制住了。有太多前人定的规则限制住了我们,让我们不敢想,不

11、敢做。许多观念一旦被种入我们内心,就很难再用与之相反的观念代替,甚至这些观念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人太容易被左右了,一旦在思想上被左右了就会变的很固执。在很多事面前,人是很难去说服别人的,只有少数的说服力极强的人才有能力灌输给别人新的“三观”。但是,我们又为什么要让别人一定要同意自己的观点呢?有人批评红楼梦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应该是件好事,至少还有人敢反驳大多数人,每个地球人想的都一样才是件可怕的事,至少这样才会当人们都误入歧途的时候,有一些勇敢的人站出来反抗。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真理和绝对正确的理论的,就算是大家经常套用的规律也涵盖不了千千万万个特例。人为规定的真理只是大多数人相信的事实,但是有些人就

12、是喜欢特立独行地从与众不同的角度与标准来看问题从而反驳大多数人,他们说的并不错,是我们无法理解罢了,人的思维局限性使我们变得愚昧。你被限制住了吗?#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范文二#在红楼梦中,到访过大观园的宾客数不胜数,但是他们其中有一位却是特别的。她见证了贾府的荣光辉煌,同时也目睹了其衰败没落的过程。她和蔼可亲,纯朴直爽,又有着一双明亮,会观察的眼睛。分享农家趣事,牺牲自身形象取悦贾府上下,她的到来为沉重,腐朽,混沌的大观园带来愉悦和欢笑。她在大观园的角色从最初的受惠者转变为最后的拯救者。她的存在是红楼梦中惹人发笑,又促人深思的一大亮点。她就是刘姥姥。刘姥姥在贾家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

13、人物,虽然与京城大家王家有着连宗的关系,但是知者甚少,两家早已疏远。但是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下,她却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形象,甚至有关她的谚语“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沿用至今。在小说中,作者用了第六回一整个章回来叙述刘姥姥初访贾府时的情景。之后又在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着重描写其第二次拜访荣国府,参观大观园的场景。在红楼梦近千个角色中,刘姥姥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曹雪芹用相当多的笔墨来突出她的特色,塑造这个人物?刘姥姥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太太?曹雪芹创造“刘姥姥”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在下文中想要探讨的。当我在网上搜索他人对刘姥姥的人物分析时,我发现大多数人都将其归为了一个“丑角”,其中张欣伯在其*再谈

14、刘姥姥中的评论最为犀利,他说道:“曹雪芹十分熟悉这种打抽丰的人物,也深深厌恶这种打抽丰的人物,所以笔端带著嘲笑他是刻意糟蹋刘姥姥的。尤其刘姥姥二进荣府的时候,作者写他装疯卖傻,磕头跌跤,更把打抽丰的种种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我却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扮演的是一位带有正能量的形象。在第六回中,曹雪芹是这样描述刘姥姥,将她带入我们的视线中的,他说:“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有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这两句话涵盖了大量的信息,从中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到刘姥姥的情况。我们能从第一句话中看出,刘姥姥不仅是一位生活经验十分丰富

15、的人,更是一位坚强的老太太。她没有丈夫帮忙,儿子孝敬,孤苦伶仃一个人凭着“两亩薄田”贫穷却又顽强地活着。从第二句中的一个词“一心一计”,我们便可以得出刘姥姥是一位踏实勤劳,热爱家庭子孙的人。之后当女婿因家中冬事未办,忧心重重,四处抱怨时,刘姥姥的一句话让我更加喜爱这个人物。她说:“这倒也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咋们谋到了,靠菩萨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的大智慧。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告诉女婿狗儿天无绝人之路,要正面对待自己的生活,而她想要去找过去连宗王家的举动,更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勇于突破困境的同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积极乐观,

16、不怨天怨地,有勇气的老太太形象。她在第六回后文中,只身带着孙子前往贾府,与荣国府看门人沟通等行动更明显地突出了刘姥姥坚强勇敢,有毅力,开朗向上的特点。而在三十九至四十一回中,刘姥姥的形象被更全面地刻画出来。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带了当令的瓜果蔬菜,很明显是对第一次进贾府时王熙凤的补给进行还礼。这个行动不仅体现出刘姥姥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德,还体现出了她一个新的特点机智。众所周知,在人们交换礼物,送、还礼物的同时,其实是发展关系的最佳时间。往往人们在几次礼物的轮换后,距离被拉进,成为了朋友。刘姥姥这第二次进大观园的隐藏目的便在此与王家打好关系的同时,与贾家的联系也更近一步。在贾家上下面前,她善于察言

17、观色。与贾母对话开始时,一句“请老寿星安。”取得了贾母的欢心。仅仅从“老寿星”这个称呼,便不难得出刘姥姥深谙大户人家的长辈渴望长寿的心理,对人们尤其是富贵人家拥有着丰富的观察。接下来的几句“我们生来时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也这么着,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将贾母捧得心花怒放。从两位老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说话说得得体机敏,几乎把贾母的每个缺点都说成了优点。刘姥姥说话的艺术在刘姥姥向贾母,贾家各位公子小姐讲述农家趣事时也可以体现。她为了安抚贾老太太停止讲有关穿大红袄儿的姑娘抽柴火的事,她为了迎合王夫人与贾母的心理变出老妪祈祷重得

18、孙的故事(恰好与王夫人和贾母失去贾珠,又得宝玉一事符合)以及第二天参观大观园刘姥姥投贾府众人所好,在饭桌上爆出乡村俚语,做出可笑举止的决定都显现出刘姥姥虽是农家老妇,实则明察秋毫的特点。从她和凤姐的一句对话“姑娘说哪里的话?咋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中清楚地突出刘姥姥会“说话”,也会“听话”。若她真的如同张欣伯先生所说是一个只会卖疯卖傻的老太太,她怎会说出这般有水平的话?在四十一回中,“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也帮助塑造了一位可爱纯朴的刘姥姥。然而曹雪芹不可能仅仅想要创造一个朴素,智慧,勇敢的老太太而写出了刘姥姥。这个人物身上一

19、定还背负了能够影响,推动红楼梦进展和意义的作用。子息研读刘姥姥出现的几回后,我认为曹雪芹创造刘姥姥这个形象的目的有四个。首先,是为了突出当时上层贵族生活,大家生活与贫民百姓的劳苦生活间的巨大差别。农民是当时社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而刘姥姥作为耕作者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到贾府后,竟然将其看门的大爷称为“太爷”,由此可以看出贾家的显赫光耀,连这个世家中最底下的仆人都能被外人当作无比高大,有权势的人。这其中所折射出的阶级不平等,财富不平等,劳动与所获社会等级和报酬的不对等,让人不禁为刘姥姥感到遗憾和愤怒。其次,当刘姥姥对平儿感叹道贾家吃一顿饭的钱够农村人过一整年,曹雪芹通过数字和金额,为大

20、家展现当时现实的情况,从侧面反射出贾府的挥霍,为其逐渐败落的原因做铺垫。再次,在第二次拜访大观园时,已经身为耄耋老人的刘姥姥面对还比自己小几岁的贾母十分自然地说到:“请老寿星安!”其中的心酸和无奈,有谁能够体会到!因此,曹雪芹通过写刘姥姥来向我们传达他对当时社会畸形的制度的惆怅,不满和关心。曹雪芹写刘姥姥的第二个原因便是通过刘姥姥对大观园的拜访,向读者展现大观园的全景以及其中的布置和各住所的位置。你也许会疑问,之前贾政带着贾宝玉题匾时不是已经带着我们参观过了吗?但是别忘记,那时候大观园还没住人。随着这次刘姥姥的引领,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更亲切,更活泼,更有人情味儿的大观园。第三个目的是为了从刘姥

21、姥访大观园这个引子,来完整对妙玉的塑造。贾母在刘姥姥到大观园的第二天中午吃完饭后,将其带至栊翠庵参观喝茶。在妙玉看见刘姥姥喝了贾母的茶杯后,便在收拾时欲将那只上等的成窑茶杯留了,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妙玉有洁癖,孤高的特点。接着,从妙玉收藏众多高级华贵的茶杯,以及费心思收着的雪水,雨水来看,她也是一个志趣高雅,极有品位的人。在我眼中,曹雪芹构造刘姥姥的最后一个目的便是为贾家最后的衰败,为没落后王熙凤孩子巧姐的结局做铺垫。我们都知道,在红楼梦的末尾,因荣国府的不振,巧姐遭遇不幸,最后被刘姥姥所救。在第六回和三十九至四十一回这几回中,刘姥姥与王熙凤之间的来往都是在为后文做铺垫。另外,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细

22、节其实也是在为刘姥姥救巧姐的情节作伏笔。刘姥姥在参观大观园时摔了一跤,有可能很多读者把这一小段不当一回事,但其实这其中蕴藏着大奥妙。刘姥姥再爬起来后说过:“那里说的我这么姣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这句话也是体现了刘姥姥的健康和结实,因此在最后才有能力救巧姐,并且将她养大。刘姥姥是一个值得研究,值得喜爱,值得尊敬的人物。#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范文三#石头记,即原红楼梦的书名,说的就是刻在那块补天顽石上的文字。石头是与宝玉寸步不离的,那么石头记就是以贾宝玉为出发点记叙而成的。然而红楼梦这个题目,相比起原题来说更有味道。红楼,我想从字面可以有两种诠释。它可以指即指宝

23、玉所居怡红院;也可以解释为金陵十二钗的居所,因为红在古时多指女性,红颜薄命,南柯一梦,这样也可以更加突出本书特色,就是注重对于基本没有社会地位的女性的刻画。由此可以连想到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对于全书来说,想必起到的是“一滴水珠折射太阳的光辉”的效果。他将警幻仙姑的教诲置于脑后,光被“醉以美酒,沁以仙茗”,与可卿柔情缱倦,沉迷于幻境之风光,却终坠入虎狼迷津。这就是对于宝玉一生的影射。在本回中更值一提的是红楼梦曲词。本身词韵凄婉,文本还描写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未见得好处”,更是凄凉,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宝玉的天真、宝玉的执迷不悟感到痛心。十多首曲词每曲都是悲哀伤感,与大观

24、园之中人人寻欢作乐,繁荣富丽的景象产生极强的反差。我将结合第五回的红楼梦曲、红楼梦判词和自己读本书的感悟,对于金陵十二钗中的多位女子进行简单分析。因为红楼梦判词丁老师在课堂上分析的已经比较透彻了,我主要来讲讲判曲、宝玉和这些薄命女子的生平。这一曲“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曲,想必是曹雪芹对于金陵十二钗和贾宝玉怜惜之情最直白、露骨的表现,因为在全书中作者很难找到机会将自己的情感完完整整地穿插在情节中。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具体的感受到作者的悲叹。“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

25、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里的雪与林所指非常明确:薛宝钗与林黛玉。我们都知道宝玉对黛玉倾心,而这首诗中,“雪”暗指“薛”,金也指的是宝钗;“林”即是黛玉。从诗中可以做出判断,宝玉最后并没有和自己所爱的人白头到老,而是落得个“到底意难平”的结局。诗中“齐眉举案”原本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表示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这侧面的描述即出宝玉的宝玉却始终惦记着“世外仙姝寂寞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爱情的忠诚,也可以看出他对圆满的一种渴望和追求。纵然

26、这种忠诚是值得钦佩的,但是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宝钗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女子?看来即便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宝玉也不能做到那好了歌中所说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因为他始终执着于黛玉而忽视了身边一个同样优秀并一心为他好的女人。纵使他对爱情的忠诚是值得读者们赞叹的,可是红楼梦里的少爷小姐们从未品尝过生活真正的味道,因为身边的一切琐事都可以让下人们去解决。终日为生计奔波的是别人,只会吟诗作画的是他们。他们,包括宝玉,把生活和爱情过于理想化了,一点不圆满就终日惦记着,终生悲叹着,枉自蹉跎。也包括生性敏感多疑的黛玉。这让我想起20XX年一部很红的电影社交网络,是以facebook创始人的经历进行改编的

27、。主角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天才小伙子,因为女友的分手而伤心愤怒,发泄性的创建网站,另整个学校的网络几近崩溃。在这过程总他的才能被人意外发觉。而在经历是非纠葛、朋友背叛的过程中他也越来越富有,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在影片快要结束时,镜头对准了打开facebook的男主角,找到当初分手的女孩的主页,犹犹豫豫加了她为好友,再坐在电脑前一遍一遍刷新页面对于很多人来说他几乎拥有了一切。名气,财富青春却无法挽回一个女孩的心。生活就是由各种缺憾所组成的,完美的人生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令宝黛二人的情感、令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别看一座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繁华与

28、享乐都只是表象。倘若抽去像凤姐这样支持家族的骨干,大观园整个内里就像被蛀空了一样不堪一击的。下人们是勾心斗角,公子少爷是寻欢作乐,而其余的人也过着天仙一般的生活。当灾难不幸地降临,又有几个人能自我保全呢?说他们是可怜人也好,说他们可恨也好。其中宝黛二人是最为无辜纯洁的,脱离世俗的,他们的爱情是最悲哀的牺牲品。他们是被物质光鲜亮丽的表象蒙蔽了的,就像书中提到宝玉对银两这样的东西都没什么概念,面对生活的悲剧、求黛玉不得的痛苦怎能自我合理地调解呢?在本书第五十七回中,黛玉的丫鬟紫鹃“试忙玉”,说黛玉将回家去,害的宝玉失魂落魄,伤心落泪。这的确是宝玉对黛玉深情款款的体现,但是在了解到时代背景,包括大观

29、园里暗里的争斗,不难发现,这段情感是单纯的,盲目的,过于理想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水中月,镜中花”。宝玉的执迷不悟的确是给本书的悲剧色彩添上了浓厚的一笔。“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想必红楼梦中最能体现贾探春心机抱负的就是她对赵姨娘,也就是自己的母亲,所说的一句“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九省检点了。”本是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想问探春讨些下葬的银子。而探春不仅不给,话语中还透露出她才是主子,并想把自己的庶出身份撇的干干净净的意思。在二十七回中,她甚至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想法评价为“不过是那

30、阴微鄙贱的见识”在以“孝”为至高美德的古代,这些岂不是彻彻底底暴露了一个没有管教、不懂尊重的丫头的形象吗?而我们再来看贾环,发现这对姐弟还真是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心中的不平衡感促使他故意弄翻烛台,烫伤宝玉,在与丫鬟玩乐吃亏了时还大哭:“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可见,在当时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了吧。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固然是不懂得知恩图报、是忘本的,而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探春对王夫人是敬爱有加。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室,所以也可以算是她半个母亲了吧!而一向心高气傲的探春也一定不会甘于自己庶出的地位而会去努力争取的。这是探春挺可爱的一面。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中探春难得担当了一回管理者的角色,也是办事利落

31、,精明强干,掌握着主动权,在七十四回中更是痛痛快快的给了王善保家的一个巴掌,表现出了自己应有的骨气。就是这样一位女子获得了“红玫瑰”的称号,美丽动人而浑身带刺。可惜,这朵玫瑰却也未能躲过命运的捉弄。这一曲“分骨肉”描写的就是探春离别时的肝肠寸断。唉,谁知道这朵玫瑰是否已在风雨之中凋零了呢!“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天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婆,上结着长生果。”这写惜春的“虚花悟”同她几位姐

32、姐不同之处就在于,这其中也不能说是有悲剧。因为惜春“将那三春看破”,完全放弃了三位姐姐曾经经历过的繁华生活,而只求自己的一片清净。从书中看,探春这个人就是请冷清冷的个性,待人接物也提不起什么大兴致来。相比起她的三位姐姐来说她的存在感是相对低的,因为她基本不习惯成为人群的中心,只是一个人默默的呆在旁边看着罢了。她也很少出席诗社的活动,在父亲贾敬的葬礼上也几乎不露面。在抄大观园的那一回中,她冷冷地说:“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累我。”这样一位冷漠厌世的姑娘,最终是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召唤,也说不出是幸还是不幸。几位女子,一段繁华,成一场魂牵梦索的红楼梦。#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

33、00字范文四#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书中不仅对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以及批判,还隐藏了许多政治斗争信息,其中诗词歌赋的深层含义更是玄妙。今天我想写的就是红楼梦中海棠诗社创建后众人所写的海棠诗与菊花诗,以及其中的一些隐晦的涵义。海棠诗社是红楼梦中的众人在三十七回时一同创建的,其中主要成员有怡红公子(即贾宝玉)、潇湘妃子(即林黛玉)、蘅芜君(即薛宝钗)、枕霞旧友(即史湘云)、稻香老农(即李纨)、蕉下客(即贾探春)、菱洲(即贾迎春)和耦榭(即贾惜春)。首先先从海棠诗社创立的契机海棠诗讲起吧。当时众人作海棠诗的时候是由门边的一个丫鬟决定的韵脚,而且每一句的末尾一个字都是规定好的,文

34、中宝玉也说到过:“这盆门两个字不大好做呢!”但是作者曹雪芹在这限题限韵的条件下居然作出了四首符合要求的诗,而且每一首都十分符合作诗人的性格,可见曹雪芹的文学功底是极好的。首先是诗社的倡导者,同时也是最先做完诗并誊写好的探春的一首:“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难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探春是一个有心计、精明能干的女孩,她对于贾府的逐渐衰败是有意识并且希望去改革的,并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得以实行。但是正如她的判词所写的那样“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她是注定与众人走向不同方向的。这首诗的第一、二两

35、句中斜阳和寒草都指的是秋日的景象,而秋是什么季节?是在夏与冬之间,在兴旺和衰败之间的过渡,这里所暗指的是贾府日渐萧条的景象;而第三、第四句描绘的就是贾探春这种与他人不同的,敏锐精明的高贵精神和品质;五六两句是对于海棠花的描写;最后两句则指的是探春的结局,远嫁他乡。然后便是蘅芜君,薛宝钗的一首:“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在誊写这首诗之前,宝钗曾经说过自己的诗:“有却有了,只是不好。”但事实上,她所做的诗含蓄浑厚,很有豪门千金端庄矜持的仪态,李纨也称赞道:“到底是蘅芜君!”第一二句中的“珍重芳

36、姿”实际上指的就是宝钗自己,“昼掩门”指的便是她要珍守自己,恪守妇德,保持身份;三、第四句所描述的是海棠花洗去胭脂颜色,通常也指妇人因为丈夫不在而不再梳妆打扮,所以这两句其实是在暗示宝钗的最终结局,守寡;第三联前半句则是薛宝钗为人处事的写照,平时虽然并不招摇,话也不多,但她可以笼络人心,深受贾府上下被不少人的喜爱和夸赞,以使“花更艳”。然后便是贾宝玉的一首:“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贾宝玉的心思自然不如女孩子们那般细腻,但是文采还是极好的,曾有过“大观园试才题才额”的不俗表现。但是这首诗却

37、被大家评为“压尾”,就连宝玉自己也觉得写的不好。为什么不输文采的宝玉却写出了这样缺乏新意、多是熟套的诗歌呢?事实上他是希望借此以花抒情,来表达他对钗、黛二人不同的心意。首联先描写海棠花盛开的景象;第三、四两句则是将美女比作花,“太真”是杨贵妃的号,而“西子”指的则是西施,其实这里宝玉指的就是钗、黛二人,宝钗就如杨贵妃一般富贵华美,而黛玉就如西施一样充满着忧郁甚至是病态的美;第五句写的是哀愁的心境;而第六句所指的就是平日喜欢哭哭啼啼的林黛玉。接下来一首是当时大家作诗时的压轴(事后湘云又另外做了两首),林黛玉的一首:“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

38、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一开始看了这首诗,众人都道:“是这首为上。”但是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然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探春也说:“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这是因为李纨与探春心中的标准都是与薛宝钗所作的诗相符的,也就是封建的正统思想,而黛玉与她们所认同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她们所认为的“主流”,所以在李纨等人心中才会自动降低一个档次。本诗的第一句就与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完全相反,而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第二句讲白海棠的冰清玉洁,用法新颖独特,所以宝玉才要惊呼一句“从何处想来!”;三四两句对偶工整,诗句巧妙别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39、;五六两句还是在写白海棠的洁净美丽,但是却用月上孤独一人的仙子的洁白衣物来比喻,使诗歌的情感更添一层忧伤,流露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第七句抒发了黛玉在贾府中难遇知音,无从倾诉情感的心境;最后一句跟五十一回与黛玉相对应的怀古诗中“一别西风又一年”相照应,烘托出她这种无可奈何的悲伤的心情。最后是湘云写的使四座惊叹的两首:“ 其一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其二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史湘云是一个

40、豪放的、具有中性气质的女子,但同时她也非常的有才华,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与黛玉对诗,还能够得到对方的称赞。第一首中的第三、五两句指的是吃冷香丸的薛宝钗,而第四、六两句则指的是苦恋中的林黛玉;而第二首中对应的两联啧分别暗指了宝钗苦苦守寡、黛玉为情断魂的结局。其实另外关于这些诗歌还有很多说法,包括为什么这时候正值秋季但却有海棠花盛开等等一系列谜题,似乎并不是很重要,我也不深入研究了接下来是在第三十九回,“林潇湘夺魁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大家吃饱了螃蟹喝足了酒做的十二首菊花诗。(可以引用的字数不太够了,所以我就挑几首排名靠前的写一下)先说被大家评为这十二首诗之首的林黛玉的一首咏

41、菊:“咏菊(潇湘妃子)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第一句指的就是黛玉自己对于作诗的热爱;而第五句指的则是林黛玉平时体弱多病和生来的多愁善感造成的她的多样丰富细腻忧伤的情感;第六句(又)是她对于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难以觅得知音的心情;最后两句将“独爱菊”的陶渊明搬出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也是自己的品格到了提升。然后是排名第二的,也是黛玉的一首问菊:“问菊(潇湘妃子)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

42、时。”这首诗是十二首诗当中排位第二的,但这却是最新颖,最能够代表黛玉的性格的一首诗。第一、二句表现的就是黛玉的所想所问,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和理解的;第三局则就是黛玉的性格清高孤傲,冰清玉洁;第五、第六句,则表现的是她对于自己至亲的亲人的思念,以及她在贾府无依无靠的孤独和寂寞;最后一联表现的则(又一次!)是她在世间难觅知音,孤独寂寥的感情,只好将她的心情寄托在菊的身上。最后是排名第三的一首菊梦:“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这首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讲述的是菊的梦境,然而实际

43、上讲的就是黛玉的梦。第二句以及第三句中的“和云伴月”和“登仙”都略带有一些死亡的意味,然而“登仙非慕庄生蝶”的意思则是,死亡其实并不是黛玉所希望的,这都是对黛玉最后结局“玉带林中挂”的暗示;第三联描写的似乎就是黛玉在疾病和梦魔折磨下的痛苦和挣扎;然而最后一联就是指她忧伤痛苦凄凉的感受,以及她这一株寒草对于宝玉不舍的“无限情”。最后提一下,菊花的比较广泛认同的寓意是:孤傲、清高、坚强、高尚、纯洁,然而这些词,好像就是用来形容林黛玉的,所以黛玉夺魁菊花诗,似乎也是作者曹雪芹的一番别有用心。#红楼梦读后感文学报告3000字范文五#“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在梦中看见一僧一

44、道携宝玉下凡时在太虚仙境的大牌坊上看到的一幅对联。而这首对联,写的玄妙异常,其中的“假”,“真”,“无”,“有”四字更是很难真正体会。何为假?而何又谓真?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假。而何为无,又何为有?手上拿着的说不定是无,而心中想的则可能是有。在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中,就存在着巧妙的玄机。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真的只如曹雪芹所说,满纸只是荒唐言,又何从谈起辛酸泪。而作者不痴,所以这部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解”的这本书中的“味”。“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有读懂了这句话,从表面的假语中看出事实的真相,才能读懂真正红楼梦。这句话,

45、到底该如何解释。我认为,读了后面的故事,这句话自然就解出来了。“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你把假的当成了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东西当作有的,而有的东西也成为了没有的。而这幅对联反过来读,意思也是一样。作者用这句话来提醒读者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于在乱象中迷惑了真意。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好多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只有守住本心,才能解意,万不可无中生有,以假乱真。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物在第一回中就出现了,甄士隐接济了贾雨村,使他一举中第。而当我们分

46、析他们两个的名字之时,就发现了其中的玄机。一个是“真事隐”,一个是“假语存”。而这正照应了这幅对联,而接下来两人的命运,也同样顺应了这句话。在第二回中,甄士隐解了“好了歌”,随着跛脚道人遁入了空门;而贾雨村,则在甄士隐最后的所居之所当上了县老爷。甄士隐遁入了空门,“真”变成了“假”的,而贾雨村却当上了县老爷,“假”的却又变成了真实存在于这个世上的。而纵观全局,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存在,无疑是作者为了告诉读者真事已经隐去,而存在在表面上的只是假语。假亦真,而真亦假,红楼梦就在真假虚实中拉开了序幕。而这幅对联第二次则出现在了第五回之中,当贾宝玉梦游仙境的时候,他也看到了这副对联。而这幅对联,

47、也点出了贾宝玉不寻常的一生。而曹雪芹真实(甄)的命运和归宿,也正是贾宝玉的一生经历。在梦境中,宝玉不但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也看到了众人的命运。在万物凋零之时,“有”的变成了“无”的,“假”的也变成了“真”的。而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册,听到了红楼梦曲,而这也揭示了贾府中人一生的命运。听完之后,宝玉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紧接着就发生了贾宝玉与可卿发生的云雨之事,而最后贾宝玉甚至在梦中遇险时大叫:“可卿救我!”说明这个梦境十分真实。而太虚仙境中的可卿,并非指的是秦可卿,我想应该指的是贾宝玉的梦中情人。而在第五回中对于可卿的描绘则是:“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48、。”而可卿乳名兼美,正是说明了可卿只是贾宝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并且产生爱慕之情的三名女性(秦可卿,宝钗,黛玉)叠加在一起而形成的,并非指的是秦可卿一人。而在太虚仙境中经历的这些事,其实是“假”的,但是每个人的命运,却又真实的发生了。正好照应了“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当你以为太虚仙境中只是假的东西,无的东西,却又发现它们变成了真的,有的东西。也正如好了歌中所唱一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其中,功名利禄,金银,娇妻,儿孙才是真的东西,而神仙只是存在于神话之中,是假的东西。人生在世时,人们总觉得真的东西比假的东西要好。但当人归西远去之时,真的东西变成了荒冢上的草,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