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源于生活.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谈应用生活中的数学 当前的数学课,在小学阶段,还是一种令学生惧怕的一门学科,哪怕在课堂中,教师竭尽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看似效果显著,真正让我们的孩子能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还有一定差距。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既然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
2、活中的实际问题,凸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的关键,还是在于“应用”二字,什么东西能令孩子印象深刻?说白了,就是经常用到的东西!我们的孩子在生活当中,接触到的数学问题很多,但实际能结合应用的,寥寥无几,这就和我们对孩子日常的训练有关了。 数学有公式,但学习数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学好数学,除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外,更要锻炼学生观察、思考、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一个孩子逐渐爱观察思考、用心留意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并将其联系到所学知识的时候,他会自主的形成解疑意识,甚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好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善用孩子的这一进步,趁热打铁,培养形成孩子的学习意识。“平时你遇到什么问题令你
3、感到困扰的?”“你觉得这种现象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得了问题吗?该怎么做?”“你希望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吗?我们一起来讨论,该怎么做好呢?”良好的引导模式,始终能有效的解决孩子们的疑问。 那么,老师和学生接触的主要时间,还是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将枯燥的数学概念讲学,灵活的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在为我们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的数学课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学课堂立足生活,体现数学味 课堂教学应该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活的教材。但我们又要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
4、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提炼。当我们把日常生活的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时,要迅速地抽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把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是生活知识数学化。 1、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1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学生熟悉的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就要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悟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
5、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把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兴奋状态,为学新知识奠定心理基础。 有这么一位老师在讲“循环小数”之前,先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学生哄堂大笑了起来,教师马上引入“循环”二字,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刚才的童谣讨论了起来。在如此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循环”的概念,不仅为学习循环小数作了准备,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学生的现实背景,形象直观而又蕴含一定的数学趣味,使
6、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乐趣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中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以活泼的图像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在儿童面前,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数学王国,发挥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培养他们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
7、的心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注意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注重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存在与魅力。 如在上“圆的认识”一课时,预先布置学生每人带一辆四驱车,学生可高兴了,还不知道老师在搞什么鬼?都想大显一番身手。第二天一上课,教师要求每人把四驱车拿出来,进行赛车比赛,看谁的车跑得快?整个课堂热闹起来,接着教师要求其中的两个组推选一辆最快的车到讲台上进行比赛,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两车飞快地冲过了终点。结果甲同学获胜了。教师接着问:“甲同学比乙同学快多少?”“快一点点。”这时教师把甲同学的车的车轮拿下,换上预先做好的“椭圆形”车轮,然后两人再来一次比赛,比赛一开始,学生就惊呆了,甲
8、同学的车怎么也跑不快,而且是颠簸不平地慢慢向前走,结果乙同学的车过了终点很久,甲同学的车才到终点。比赛还没结束,教师又把乙同学的车的车轮换上“正2 方形”的车轮,再来第三次比赛,这次更把学生看呆了,乙同学的车停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时有同学发现说:“因为车轮不是圆的。”教师说:“对,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呢?”教师这样一问,学生才感觉到,平时怎么想不起这个问题呢?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原来圆是由一条封闭的曲线围成的,是光滑无角的,是可以滚动的,而且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车轮就是根据圆的这些特性来设计的。因为车轴就装在圆心上,这样车身与地面的距离
9、是不变的,所以汽车跑起来又快又平稳。教师正是通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到数学的奥秘,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在生活中,学生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同样,自己亲身感受过的,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最强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他们从中感受数学,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统计中的平均数时,我通过解决本年级订阅报刊情况以及联系到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这些问题中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孩子的需要心理,使他们知道生活中数学问题真多,对于身边的数学问题学生更感兴趣,知识掌握得更好。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是因
10、生活中的问题而诞生的,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解释、探究。 二、立足数学,感受应用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
11、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学习后,我向大家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要准备一些小食品,到商店里购买这些食品时,不同商店有不同的销售方法,有的打折,有的赠送,仅洽洽瓜子,附近的两家超市就推出了两种不同的优惠措施:一种是买一大袋送一小袋,另一种是大袋小袋一起买则打九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买才能既全班同学而又更省钱呢?”这样,让学生3
12、 带着这样的问题,制定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活动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布置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作业,不但能巩固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使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荷兰教育家弗赖塔尔告诉我们:源于生活,让数学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归于生活,学生们会自觉注意到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数学关系和数字。生活,柔化了数学的刻板和刚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有趣、有用、有情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与乐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