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练习.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6145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常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常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常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常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常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常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常练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常练习文常练习 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

2、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2、下列对文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 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C.乾德,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

3、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此外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句中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国子,本来指国子监这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在句中指所立皇太子。 C疏,有时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在句中指的

4、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的意见书。 D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处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灵出示呈现的祭品等。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后,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 B漕运,是指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将所征田赋的部分粮食经由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均为负责教习太子的东宫官职,分别是太保、太师、太傅的副职,后来成为一种荣誉性称号。 D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5、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解的一项是(3分) “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鄙”是周

6、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 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9、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B“三都”在东汉和唐代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C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擢”“陟”“升”都是指提

7、升官职。 D在古代谦辞中,“愚”谦称自己不聪明,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8、的一项是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乘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B.“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C.“可汗”又称

9、“赞普”“可罕”,中国古代鲜卑、吐蕃、回纥、蒙古等族的君长称号。 D.“迁徙”是升迁之意,表示官职升迁的还有“擢”“陟”“晋”“进”“加”“拜”“拔”等。 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 14、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

10、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

11、家叔:称叔叔,等等。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12、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

13、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酌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1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两代每隔几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在古代礼仪中,“揖让”有两

14、种含义: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C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1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

15、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2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