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概论.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6216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物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物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物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物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物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学概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物学概论第一章 文物与文物学 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 答、文物的概念: 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 内涵: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各种文物虽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是与人类活动相 关的; 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 新创造的物质遗存 中国文物的特点:1、数量多2、品种齐全3、精品文物多4、有字文物多5、有较完整的发展序列。文物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经济价值、 2、历史文化名城 文物保护单位 答: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

2、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街道、村镇。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遗迹 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 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文物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较长2、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3、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4、文物学研究有其自身目的5、跨学科研究。文物学的研究范围 :1、研究文物的价值:历史、科学、艺术、纪念等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史料、借鉴、教育等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分类的原则、方法

3、等4、研究文物的管理 :管理体制、法规、手段等5 、研究文物的收藏:法律、市场的开放、规范等6 、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 :质地、造型、产地、 鉴定、保护等 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 答:文物学和历史学的个性: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 文物学和历史学的共性。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文物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 ,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文物学和考古学的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来源、侧重点、方法有所不同。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共性: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相同。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密切联系:考古学可以为文物学提供科学的实物资料;文物学可以为考古学提供断代

4、方面的参考 5文物管理的内容。 答: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馆藏文物的管理、考古发掘的管理、民间收藏文物的管理、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6文物鉴定的内容。 答:包括鉴质地、辨真伪、断时代、定产地、评价值。 7文物分类、管理、保护的原则等。 答:文物分类的原则:必须遵循同一标准 ,大类中可以再分成小类,每类只能有一个标准,复合体文物分类依所占比例大小和功能中所起的作用 。保持现状或恢复原状 分级管理 名词:南青北白 ;唐代,河北省临城县的邢窑白瓷与浙江越窑的青瓷齐头并进,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局面。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特有的一种彩色釉陶。它是以白色的粘土为胎,在素烧后的胎体表面施釉,再于80090

5、0左右的温度下烧制而成的器物。其釉中含有以铜、铁、钴、锰等多种元素的氧化物以及大量的铅。 覆烧 ;覆烧是瓷器烧造方法之一,与正烧相对,也称反烧或伏烧,是把碗盘一类坯件反扣在窑具的技烧方法.分为釉口覆烧和芒口覆烧两种。 彩绘瓷 粉彩创烧于康熙时期。其作法是在烧好的白瓷上先用含有砷元素较多的玻璃白打地,在白地上进行彩绘,再于彩炉中低温烘烧。使各种色彩都含有一定的乳浊感,从而达到对各种色彩进行“粉化”的效果。 珐琅彩瓷;即瓷胎画珐琅,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 五彩瓷 ;一种釉上彩绘瓷。五彩瓷的制作,是以烧制好的白釉器为基础,生料、矾红勾线,只有矾红深浅洗色,其他均以透明色平填;描绘

6、图案纹样后入窑烧烤,经750至850窑火烧烤而成;色彩以红、绿、黄、蓝、紫、孔雀绿等色多见,但每款器物各有不同,根据纹样的内容,有的还加饰金彩 斗彩瓷:创烧于成华时期,用釉下青花勾勒轮廓,釉上五彩填涂,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争奇斗艳,故称“斗彩”。 青花瓷;青花瓷即白底蓝花的瓷器,是用钴作为色料,直接在瓷器的胎上绘画,然后施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下烧造而成的瓷器 款识 :在瓷器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往往有表明年代,窑名,人名,堂名,或者表示赞颂,祝愿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种识别性的图案,这些统称为“款识” 名窑林立; 宋辽金时 全国兴起了许多著名的窑址,如长江流域的龙泉窑、建窑、官

7、窑、景德镇窑;黄河流域的耀州窑、磁州窑、定窑、钧窑、汝窑等,故称“名窑林立” 1、 “过渡期”、至正型青花瓷的特征。 天启、崇祯、顺治时期被称为制瓷史的“过渡期” 青花呈色比较复杂。纹饰中道教色彩减少,写实性的纹饰增多。太阳、简洁的蕉叶纹以及大量的人物纹是天启、崇祯时期的常见纹饰。 胎釉:胎体厚重,器物口沿多为酱釉口。 青花呈色:青料以国产浙料为主,呈色开始出现远近浓淡之分。 典型器形:筒瓶、净水碗、花觚、将军罐等,造型古朴 。 纹饰:代表性纹饰有芭蕉麒麟、人物山水、花鸟等。 大型青花瓷的特征:造型特征:造型大气,粗犷浑厚。胎釉特征:胎色较白,胎体厚重;青白色釉。装饰特征:以进口钴料绘画,呈色

8、浓艳,纹饰布局繁密,层次清楚,主次分明。装饰纹样以牡丹、莲花、龙、凤、人物等较多。工艺特征:器物的外底多不施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外底多有鸡心凸,并有粘砂现象 。 大型器的腹部皆有二至三道接痕,肉眼可见。 3、六朝瓷器、唐代越窑青瓷、北宋耀州窑青瓷、南宋龙泉窑青瓷的特征。 制瓷中心集中在越窑;瓷器品种以青瓷为主;器形种类丰富,以仿动物造型的瓷器最具特色。 造型:三国、西晋时期瓷器的动物造型生动、逼真,东晋时期开始简化,南北朝时期逐渐消失。非动物造型的瓷器由矮胖向高瘦发展。 胎釉:胎中杂质较少,但硬度不高;釉色有青绿、青黄等色调,釉层有剥落现象。 装饰:三国、西晋:由弦纹、网格纹、联珠纹、铺首

9、组成的纹饰带。 东晋:褐色点彩 南北朝:莲瓣纹 唐代越窑青瓷: 造型特点:优美大方,浑圆饱满 ;精巧中富有气魄,单纯中含有变化,花瓣口、瓜棱腹。胎釉特点:胎质纯净、致密,胎色呈灰或浅灰;釉色青绿,釉质温润如玉,但透明度较差。装饰特点:以温润、纯净的青釉为装饰,极少有花纹。 北宋耀州窑青瓷的特征;胎釉特征:胎色灰白,胎质匀密坚硬;釉色为橄榄青色,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极强。胎釉结合紧密,之间形成了一层白色介面。 装饰特征:刻花流行于北宋早中期,刀法犀利刚劲,纹饰具有浅浮雕感,以植物类最常见。 南宋龙泉窑青瓷:胎釉特征:薄胎厚釉,胎色有黑、白两种;釉质温润,不透明,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最具特色,装饰特

10、征:以釉装饰为主,极少有纹样。 造型特点:以仿青铜器和玉器造型的陈设器为主。 4、磁州窑彩绘瓷的装饰风格、定窑白瓷的特征 定窑白瓷;。装饰特征:装饰手法多见刻花和印花,北宋早、中期流行刻花,北宋晚期流行印花,以植物纹常见。工艺特征:北宋晚期盛行覆烧新工艺,器物口部无釉,细白瓷的口沿镶嵌金、银或铜边。 磁州窑彩绘瓷的特征;位于河北省磁县、胎釉特征:胎色灰白,胎质较粗,胎体表面多施化妆土,施透明釉。 装饰特征:装饰手法主要是绘花,纹饰题材丰富,其中诗文、婴戏装饰独具特色。装饰风格简洁、随意,民间风格突出 造型特征:以实用器为主,朴实、厚重。枕头最具特色。 5、中国古代制瓷业的阶段及特点 一、早期瓷

11、器的特征 造型:仿陶器或青铜器,风格古朴 胎釉:胎色深,胎质粗;釉色不一,釉层薄而透明。 装饰:手法以拍印为主,纹饰多见几何纹,如方格纹、弦纹、编织纹、水波纹等。 成型工艺:以手制为主,春秋时期出现整体轮制 二、青瓷阶段瓷器的特点 制瓷中心集中在越窑;瓷器品种以青瓷为主;器形种类丰富,以仿动物造型的瓷器最具特色。 造型:三国、西晋时期瓷器的动物造型生动、逼真,东晋时期开始简化,南北朝时期逐渐消失。非动物造型的瓷器由矮胖向高瘦发展。 胎釉:胎中杂质较少,但硬度不高;釉色有青绿、青黄等色调,釉层有剥落现象。 装饰:三国、西晋:由弦纹、网格纹、联珠纹、铺首 组成的纹饰带。 东晋:褐色点彩 南北朝:莲

12、瓣纹 三、南青北白时期的瓷器 隋代制瓷业发展较慢。唐代,河北省临城县的邢窑白瓷与浙江越窑的青瓷齐头并进,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局面。此外,还有黑釉瓷、黄釉瓷、花釉瓷等瓷器品种。 四、“名窑林立”阶段的瓷器 本阶段制瓷业特点: 全国兴起了许多著名的窑址,如长江流域的龙泉窑、建窑、官窑、景德镇窑;黄河流域的耀州窑、磁州窑、定窑、钧窑、汝窑等,故称“名窑林立”。白瓷、青瓷、彩绘瓷皆达到高潮;胎装饰、釉装饰、彩装饰并重。 五、彩绘瓷阶段瓷器的特征 本阶段制瓷业特点:全国制瓷中心集中于景德镇,景德镇瓷都的地位由此确定;瓷器品种以彩绘瓷为主;官窑正式出现。 1、 名词解释 失蜡法:熔模铸造又称失腊法。失

13、腊法是用腊制作所要铸成器物的模子,然后在腊模上涂以泥浆,这就是泥模。泥模晾干后,在焙烧成陶模。一经焙烧,腊模全部熔化流失,只剩陶模。 分铸法:先铸器件再接铸附件,或者先铸附件再与器体铸接、错金银 :一种装饰手法、 三层花 : 三层花”是一种雕刻装饰工艺, 即饰纹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纹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在传统工艺品尤其是青铜器、玉器、木雕中使用较多。 利簋 : 西周早期青铜器,XX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

14、,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腹内底部有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专家对利簋出土炭样作了测年,古代史上著名的“武王征商”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XX年x月x日。国家人文历史把利簋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史墙盘: 西周时著名青铜器。XX年12月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盘高16.2厘米 ,口径47.3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器腹饰鸟纹,圈足饰云纹,以雷纹为地。造型稳重、制作精工。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颇似诗经,措词工整华

15、美,是解放后发现的铜器铭文最长的一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铭文前半部分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重要政绩,后半部分记述墙所属的微氏家族的家史,与文献记载可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 大盂鼎: 又称廿三祀盂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在XX年潘达于先生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 莲鹤纹方壶 2、 各个时代青铜器的

16、特点 答:一、青铜器的初步发展 器形种类:有礼器 、兵器、工具三大类 造型特点:形体较小,粗糙、单薄,与同时期的陶器造型比较相似 。 装饰特点:有圆点、圆饼状凸起和几何纹、兽面纹等纹饰。 二、青铜器的高度发展 商代青铜器的特点: 器形种类:以酒器类 斝、爵、觚为主。造型特点:方鼎的腹部由深变浅、锥状足向圆柱状过度、商代晚期象形器,方形器较多。装饰特点:商代早期:风格简朴,主题纹饰是单层没有底纹的兽面纹;布局以宽带状为主,多出现在器物的颈部、腹部或圈足。器物表面留空白较多,主题不明确。 商代中期:线条细密,兽面双目突出,出现高浮雕附饰,但线条浑圆,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商代晚期:花

17、纹繁缛、精丽,布满全身。 “三层花”多见。扉棱装饰发达。 商代晚期铭文特点: 字数:一个到几十个不等,最多47个字 内容:氏族名、族徽,如“友”、“鹿”、“宁”等。 祭祀、战争、赏赐、宴享、狩猎等 字体:有两种风格,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多露锋芒,间用肥笔笔划瘦劲、挺直,不露或少露峰芒,肥笔甚少,书体显得遒美 挺拔。 西周青铜器的特征; 器形组合:西周早期以食器为主,鼎、簋组合最常见,偏晚多加鬲、甗。 造型特点:方鼎:长方形槽状,柱足或扁足,双耳多立于两短边的口沿上 。盛行于早期,中期以后减少,晚期几乎不见。 圆鼎-腹部越来越浅,晚期出现垂腹。 装饰特征: 西周早期:多以雷纹为地的兽面纹作主

18、题纹饰;凤纹、牛纹常见;布局风格仍尚繁缛 。 西周中期是纹饰的变革时期:风格由繁缛富丽到简洁明快。布局由对称式构图到连续式构图。早期流行的花纹或淘汰或简化,并出现了新的纹饰,如波曲纹、重环纹等。 西周晚期:纹饰种类减少,朴实浑厚,简洁疏朗。流行波曲纹、瓦纹、窃曲纹、重环纹等,绝少见繁缛的动物纹 。 铭文特点: 西周早期铭文的特点 字数:大段铭文出现,字数从几十到二百多不等。 内容:上帝崇拜、诸侯分封、拜官赐命、征伐记功、献俘大典等等 。 字体: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 西周中期铭文特点 字数:比早期更多,多在一百至四百字之间 内容:多为册命、封官、世袭等内容。 已经有固定的书写格式

19、。 字体:笔道柔和、圆浑。排列均匀整齐、严谨,竖笔匀称,称“玉箸体 西周晚期铭文特点 字数:长篇铭文依旧很多,如毛公鼎铭文有497个字 内容:与中期相似 字体: 趋于规范 青铜器的繁荣 器形组合:春秋时期以食器、乐器以及武器最多,酒器少见。常见的器形有:鼎、敦、豆、壶、盘等。 造型特点: 鼎:带盖,盖上常有三环、三鸟、三牺等。 春秋时期方形甗较多, 装饰特点: 春秋时期:细密严谨蟠螭纹代替了西周晚期简朴奔放的环带纹、瓦纹、鳞纹等 ;浮雕的动物、植物也是本期典型的装饰纹样。 足常呈动物形 战国时期:出现了较多的人事活动的图案,常在壶、豆等器物上铸出大幅的平雕画像。错金银装饰 铭文特点: 春秋时期

20、:字体多样;错金书和鸟篆书比较典型。内容多为祭祀。常见 。素面青铜器增加。 战国时期:出现刻铭,铭文短小,内容多为“物勒工名”。 1、 中国的玉料产地主要有哪些? 和田玉(新疆和田昆仑山)、由岩玉、独山玉、密县玉、蓝田玉 2、 论述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及其演变。 一)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玉器的产生时期;巫玉 红山文化玉器:玉材类似岫岩玉,属蛇纹石类 ,质地较细润,略有透明感 。器形以装饰器为主,造型以动物造型和几何形较多。 良渚文化玉器:形体较大,玉质中多杂有其它石性,可能采自太湖周围地区。器形多为礼器,造型以圆、方形为主。 二)商、西周时期的玉器 玉器的成长时期;王玉和礼玉 以商代的圆雕玉器和西周

21、的片状玉器最富有特征。纹饰多体现为阴线。 侧面剪影状的人物、动物形象较多。 极度夸张动物的某一局部是西周玉器的特征。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 开一代新风;道德玉 玉器的风格由质朴转向富丽堂皇。纹饰繁复多变,图案由平面转向突起,纹饰多用蟠螭、涡纹、兽面等。 秦汉时期的玉器 继承中的创新;葬玉 商周时期的神秘威严感消失,镂空、浮雕等技法普遍应用,风格由繁细变为豪放,称为“汉八刀”,刀法矫健,简洁,锋芒有力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玉器 夸张与生动;世俗玉 实用及装饰器大量涌现,玉器开始世俗化。纹饰以人物、动物、花鸟为主,写实风格和浪漫色彩明显。 宋、元、明、清时期的玉器 空前鼎盛;全面世俗化 宋代玉器

22、刻划精练,真实自然,“形神兼备” 。 元、明、清是古玉的鼎盛时期,宫廷制玉和民间制玉高度发达 。陈设品和玩赏品成为这一时期玉器的主流。 3、试比较汉、唐与宋金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 秦汉时期商周时期的神秘威严感消失,镂空、浮雕等技法普遍应用,风格由繁细变为豪放,称为“汉八刀”,刀法矫健,简洁,锋芒有力 隋唐实用及装饰器大量涌现,玉器开始世俗化。纹饰以人物、动物、花鸟为主,写实风格和浪漫色彩明显。 宋代玉器刻划精练,真实自然,“形神兼备” 。 春水玉装饰玉的一种。春水玉是反映辽代皇帝,贵族春季进行围猎时,放海东青捕 猎天鹅场景的玉雕。春水玉通常采用镂雕来体现水禽,花草,风格写实,具有强烈的民族特

23、色。造型多呈厚片状,多数作品比较注重单面雕刻,风格粗狂,简洁。秋山玉装饰玉的一种。秋山玉是描绘辽,金,元皇帝,贵族秋天与山林围猎的场景。采用镂雕工艺雕琢山,林,虎,鹿等自然画面,风格写实。以虎,鹿为主要表现内容,付琢以山石,林木。或单面雕,或双面雕,虎多作蹲状,鹿多作奔驰状。树木中多以东北多见的柞树作为表现题材。虎,鹿穿行其中,场面异常活泼,生动,情趣盎然。具有浓重的中国北方乡土气息。总体说来,秋山玉镂雕的层次多,物体形象生动,风格鲜明。 汉八刀 如典型的“汉八刀”,是指汉代雕刻的玉蝉,其刀法矫健、粗野,锋芒有力。体现出当时精湛的雕刻技术。 1、 名词: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著。它是第一部中国

24、通史性质的画史著作,共10卷,罗列了轩辕到唐会昌年间373位画家的小传,使不少画家的事迹得以保存下来;它评品画家的师承关系、绘画风格很客观,同时还保存了很多绘画保护方面的知识。 陶纪略瓷器方面:陶纪略,元代蒋祁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瓷器专著。全文仅1080字,记载了景德镇制瓷的各个方面,如税收、产品销售、所烧瓷器式样,原料产地、各个工种及其技术。是研究全国烧瓷中心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资料。 金石学方面:比较重要的是元代汉化西域人葛罗禄廼贤所著的河朔访古记。他突破了金石学只考订铭刻文字的学风,注重遗迹的考察,搜访地志。本书共十卷,特别是金石遗文较为详备,把历史、地理与考古结合在一起。原书已佚,今本

25、由永乐大典辑出 格古要论:综合性著作:格古要论,曹昭著,明代洪武年间成书。共三卷,是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所论所考几乎遍及文物学的所有门类,尤其对瓷器、漆器有重要论述。明代中叶,王佐增补十三卷。 语石: 叶昌炽著,6卷。作者积XX年之功,收集八千余种拓片,主要论述碑版,是第一部通论石刻文字的专著,其研究范围从碑志扩大到桥柱、井栏、石人、狮子上的题字;综合研究了年代、撰书人、流传状况、辨伪、收藏、装裱等方面,并收集了不少佚闻琐事,读来引人入胜。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创立,即“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族之故书与吾国之古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 2、 文

26、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1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 有丰富的文物以及完整的发展序列 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 有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 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2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 文物在古代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文物自古以来是高雅的馈赠品 文物收集还是一种变相的积财法 古人的丧葬观念是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吕大临考古图的内容与价值。 考古图:吕大临著,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共10卷。著录当时皇室和私人收藏 的商周秦汉青铜器二百二十四件,石器一件,玉器十三件。每件器物都摹绘图形和款识,记录尺寸、重量和容量,并考证其出土地和收藏处。在编排上注

27、意器物出土时的共存关系,又能依据器物的形制、铭文和出土地考证年代。书中所定器名及进行的考证有可商榷之处,但不乏正确的见解。 4、“四堂”对近代文物学的贡献? 罗振玉,号雪堂,浙江上虞人 。研究领域几乎遍及文物学所有门类,如: 甲骨方面有殷虚书契前编及菁华、后编、续编四种,共收甲骨五千余片,是三十年代前最重要的甲骨著录。 金石方面有贞松堂集古遗文16卷,三代古金文存20卷;简牍方面有流沙坠简,号礼堂或观堂。浙江海宁人。在文物学研究方法中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取得了超越前辈和同辈的成就。 甲骨方面: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 金文方面:生霸死霸考、古诸侯称王说等。 简牍方面:流沙

28、坠简,是当时简牍研究的最高水平的著作,至今仍是简牍研究的必读之书。 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也应该是近代文物学的“开山”。 郭沫若,字鼎堂,四川乐山人。 研究特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古代文物,他研究文物的目的是,“探讨中国之古代社会”。 将古器物按年代、国别排列,将资料真正转化为有系统的史料。其代表作有: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卜辞通篡、殷契萃编等。 董作宾,字彦堂,或雁堂。河南南阳人。主要从事甲骨文研究。 代表性著作: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证甲骨断代学说,提出了甲骨文断代的十项标准: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并据此将殷墟

29、甲骨文分为五期,从而使甲骨文的研究走向了一个新阶段。 5、 宋代文物学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兴盛的原因: 重文的社会风气是文物学兴盛的原因之一 ; 发达的学术研究促进了文物学的发展; 造纸与雕版印刷的成熟与普遍为文物学的兴 盛提供了条件 。 6、 金石学与文物学有什么区别? 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内容不同、 7、 中国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 1、XX年前后,中国境内的三大考古发现是文物学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文书。 2、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与外国人在中国的文物研究工作对中国近代文物学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爱图:王羲之爱鹅 周敦颐爱莲 陶渊明爱菊 林和靖爱梅 四爱图:王羲之爱兰 孟浩然爱梅 周敦颐爱莲 林和靖爱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