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使令动词句及使动用法.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6248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使令动词句及使动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言文使令动词句及使动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言文使令动词句及使动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言文使令动词句及使动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言文使令动词句及使动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使令动词句及使动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使令动词句及使动用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使令动词句及使动用法文言文使令动词句及致动述宾短语 目 录: 一、使令动词句 1、使令动词的构造 1 2、意使和致使 4 二、致动述宾短语 1、使动述宾短语 5 2、意动述宾短语 7 一、使令动词句 使令动词句是由使令动词构成的句子,常用的使令动词是“使”,其次是“令”。 “使”、“令”等词在这种句子中并不表述具体的行为、活动,只是表示其后的行为、变化等是使动的,而非自动的。 使令句与动词的使动用法都是表示使动,但是有一点很不同:使动用法通常只是使用单个的动词,所以由使动用法构成的使动句结构通常都比较简单;而使令句中的动词性词语通常都比较复杂,由它构成的使动句可以比较复杂。关于使令动词句

2、,我们谈两个问题:1)使令动词句的构造,2)意使和致使。 1、使令动词句的构造 1)为了说明使令动词句的构造,先来谈谈基本动词“使”、“令”和使令动词“使”、“令”的区别。 注意1:“使”、“令”可以是基本动词。作为基本动词,“使”常表示“役使”、“任用”、“派遣”等意义;“令”常表示“命令”,它们常带体词性宾语,是及物行为动词。例如: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操鞭使人,则役万夫。 本例中“使”的基本动词表示“役使”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本例中“使”的基本动词表示“任用”的意思。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伯有将强使之。 本例中“使”的基本动词表示“派遣”的意思。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齐桓公将立管仲,令群臣曰:“寡人将立管仲为父。” 本例中“令”的基本动词表示“命令”的意思。 1 注意1:“使”还可以是不及物行为动词,意思是“出使”,可以带处所宾语和处所补语。例如: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苏代为齐使燕。 本例中“使”是不及物行为动词,可以带处所宾语“燕”,构成述宾短语。 战国策燕策一:苏代为齐使于燕。 本例中“使”是不及物行为动词,可以带处所补语“于燕”,构成述补短语。 注意2:使令动词“使”与不及物动词“使”的区别比较大,一般不会混同。人们有时把使令动词“使”、“令”与及物动词“使”、“令”混同在一起,其实它们并不相同。 使令动词“使”、“令”不带体词性词语做宾语,只带主谓性

4、宾语,也没有什么很具体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表述什么具体的行为、活动,只是表示其后的行为、变化等是使动的,而非自动的。先来看“使”: 吕氏春秋执一:吴起曰:“治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子与我孰贤” 本例中的动词“使”是使令动词,完全不能理解为动词“使”的“役使”等基本意义。只能理解为,由于前面的“成训教,变习俗”才致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这种结果的出现。同时,这里的“使”并不是带“君臣”、“父子”做宾语;如果一定要这样切分,那么“使君臣”和“使父子”在本句中就会变成为不可理解的结构。这里只能分析为:“使”带复句形式的主谓短语“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做宾语。 韩非子扬权:为人

5、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林枝扶疏。 本例中的使令动词“使”,同样不能用“使”的基本动词义来解释,与上例类似。 注意3:为了说明这一点,再来看用“使”的四个例句: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 本例中晋侯与王之间,不会有“役使”之类的关系,动词“使”只是告诉听话的人:小主语“王”实现其后的行为,不是完全主动的,而是由于大主语“晋侯”造成的。即构成使令句的“使”不同于基本动词的“使”,这个“使”不带体词性宾语,而是带其后的主谓短语“王狩”做宾语。 左传文公十六年:夫人将使公田孟诸而杀之。 本例中襄夫人与宋昭公之间,不会有“役使”之类的关系,动词“使”只是告诉听话的人:小主语

6、“宋昭公”实现其后的行为,不是完全主动的,而是由于大主语“襄夫人”造成的。即构成使令句的“使”不同于基本动词的“使”,这个“使”不带体词性宾语,而是带其后的主谓短语“公田”做宾语。 左传昭公十三年:观从使子干食。 本例中的“观从”与“子干”之间,不会有“役使”之类的关系,动词“使”只是告诉听话的人,小主语“子干”实现其后的行为,不是完全主动的,而是由于大主语“观从”造成的。即构成使令句的“使”不同于基本动词的“使”,这个“使”不带体词性宾语,而是带其后的 2 主谓短语“子干食”做宾语。 左传哀公十一年:孔文子使疾出其妻。 本例中的“孔文子”与“疾”之间,没有“役使”之类的关系,动词“使”只是告

7、诉听话的人,小主语“疾”实现其后的行为,不完全是主动的,而是由于大主语“孔文子”造成的。即:构成使令句的“使”不同于基本动词的“使”,这个“使”不带体词性宾语,而是带其后的主谓短语“疾出其妻”做宾语。 注意3:使令动词的“令”与基本动词“令”的区别更明显。例如: 老子十二章: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本例中的“五音”不会去命令“人耳聋”,而只能是致使人有耳聋的结果。如果把这个“令”分析为“令人”,在本句中也是不可以理解的。而“令”所带的宾语“人耳聋”,只能分析为主谓性宾语。“五味令人口爽”与前面类似。 墨子备城门为闺门两扇,令各可以自闭。 本例中的“闺门两扇”不会去命令“各可以自闭”,而只

8、能致使闺门有自闭的结果。如果把这个“令”分析为“令门”,在本句中是无法理解的。而“令”所带的宾语“各可以自闭”,只能分析为主谓性宾语。 正是因为使令动词“使”、“令”都不带体词性宾语,所以也就不能把它们分析为递系句。基本动词“令”倒是可以构成递系句,关于这个问题,请参看第八章第四节紧缩复句。 2)使令动词句中“使”、“令”的后面常用主谓短语做宾语,当使令动词句中小主语所表示的人物在上文出现过时,“使”、“令”的后面,小主语一般都不再出现,而是取无主句的形式。例如: 左传闵公二年:郑人恶民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 本例中“高克”是动词“使”后所带宾语中的小主语,由于在前分句中“高克”已经出现,所以

9、“使”后省略不再出现。 战国策赵策四: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棋,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本例中的“舒棋”是动词“令”后所带宾语中的小主语,由于在前分句中“舒棋”已经出现,所以“令”后省略不再出现。 注意1:有时,这种句子可以用“之”作小主语。这样的例句很少见,在我们所用的六部书中,共有十几例。例如: 孟子滕文公下: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本例中“使”所带宾语是主谓短语,其主语用“之”替代作小主语。 3 墨子备突:用车两轮,以木束之,涂其上维置突门内,使度门广狭,令之入门中四五尺。 本例中“令”所带宾语是主谓短语,其主语用“之”替代作小主语。 注

10、意2:如果受使者是不能或不必确指的人,主谓短语也常取无主句的形式。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使请战。 本例中的受使者是不能确指的人,“使”的宾语用无主句的形式。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使以杀大子申生之故来告。 本例中的受使者是不必确指的人,“使”的宾语“以杀太子申生之故来告”,是无主句的形式。 注意3:有时这种小主语也可以用“人”来表示。例如: 孟子公孙丑下:王使人问疾。 本例中“使”后的宾语中,名词“人”是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但这里的“人”是泛指,而非确指。 庄子说剑: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本例中“使”后的宾语中,名词“人”是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但这里的“人”是泛指,而非确指。 2、意使和致

11、使 1)意使 在包含使令动词的句子中,由于主使者的授意,受使者独立地去完成某种行为,便构成意使。意使通常要同时符合下述两个条件。首先,由主使者须向受使者授意,所以使令句的大主语和小主语通常由有生名词充当,而不可以由无生名词或谓词性词语充当。其次,由于受使者是接受主使者的意图去完成某个行为,所以这种行为通常由行为动词或带宾语的状态动词表示,并且这种行为是受使者可以并同意去独立完成的。意使句只能由“使”构成。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 本例中的大、小主语“宋人”、“门尹般”都是有生名词,其中大主语是主使者,而小主语是受使者。动词“如”、“告”都是行为动词。 史记魏公子列传:

12、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救赵。 本例中的大、小主语“魏王”、“晋鄙”都是有生名词,其中大主语是主使者,而小主语是受使者。动词“将”、“救”是行为动词。 注意:在使令动词句中,“使”最常构成意使句,占使令动词句的80%以上。 2)致使 4 由于主使者的活动或影响,使受使者具有某种状态或活动,便构成致使。致使句可以用“使”,也可以用“令”。通常只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便可成其为致使句。 注意1:致使句要符合的条件一:主使者并非人或国家,而是由无生名词表示的物,或是某种行为、变化。例如。 老子十一章:五色令人目盲。 本例中的大主语是“五色”是物,而并非是人或国家,为无生名词。使动词“令”表示致使。 左传昭

13、公十一年:郑庄公城栎而寘子元焉,使昭公不立。 本例中的大主语是主谓短语“郑庄公城栎而寘子元焉”,使动词“使”表示致使。 注意2:致使句要符合的条件二:受使者是由无生名词表示的物,而不是人或国家。 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 本例中的小主语“木枝”即受使者是无生名词表示的物,而不是人或国家。虽然大主语是有生名词“人君”,但仍符合致使句的条件之一。 墨子备穴:满炉而盖之,毋令气出。 本例中的小主语“气”即受使者是无生名词表示的物,而不是人或国家。 注意3:致使句要符合的条件三:受使者所涉及的变化、活动,是受使者不能独立完成或是不同意去完成的。 荀子富国: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

14、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本例中虽然小主语“百姓”是有生名词,但“无冻馁之中患”是百姓不能单独完成的,符合条件三,为致使句。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朝露。 本例中“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朝露”是小主语“君”不愿去完成的事,也构成致使句。 二、致动述宾短语 致动述宾可以分为使动和意动两类。 1、使动述宾短语 使动述宾常用动词、形容词构成,此外数词、名词有时也能构成这种短语。 1)动词使动述宾 状态动词、准自动动词常构成使动述宾,此外少数及物动词也能构成这种短语。 注意1:状态动词通常只带使动宾语,所以它们最常构成使动述宾。例如: 孟子尽心下: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

15、民。 本例中的状态动词“定”,与加的定中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陪邻? 5 本例中的状态动词“亡”,与加的名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注意2:准自动居止动词、运动动词、不及物情态动词、不及物人事动词都常构成使动述宾。例如: 、坐、战、斗、田、军、游、寝、止、造、死、起等。准自动运动动词有:来、往、趋、进、退、聘、飞、上、下、走、驰、去、登、奔、出、入、归、反、还、涉、济、逃、至等。) 、喜、忧、耻、怒、惑等;不及物人事动词有:盟、会、搏、降、朝、见、虐、顺、从、贰、聘、畔等。)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军。 本例中的居止动词“止”与加的主谓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16、 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本例中的准自动运动动词“归”与加定中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左传昭公二十年: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 本例中的不及物情态动词“忧”与加有生名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 本例中的不及物人事动词“朝”与加有生名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注意3:及物动词中的生活动词,及某些介于及物和不及物之间的及物动词也可以构成使动述宾。从语义上看,这些可以构成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是些未成年人就可以完成的基础生活行为。这样的动词常用的有:饮、食、衣、枕、观、视、见、从等。例如: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太史敫女奇法章

17、状貌,以为非桓人,怜而常窃衣食之 本命中的生活动动词“衣食”,与加的他称代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本例中的生活动词“见”,与加点的其字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 本例中的生活动词“从”,与加的数量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2)形容词使动述宾 形容词的性质与状态动词接近,它们也常构成使动句。例如: 国语齐语: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 6 本例中形容词“轻”、“重”构成使动用法。 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 本例中形容词“美”构成使动用法。 史记李斯列传:贫者富之,贱者贵之。 本例中形容词“富”

18、、“贵”构成使动用法。 3)其他使动述宾 注意1:数词与形容词的性质接近,所以有时也能构成使动句,例如: 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本例中的数词“百”、“千”带代词“之”构成使动句。 史记货殖列传:枣栗千石者三之。 本例中“枣栗千石者三之”的使动用法为:“枣栗千石者使之三”。其中:基数词“三”作谓语;代词宾语“之”指代的是“枣栗千石”。所以全句可译为:三千担枣子、栗子。 注意2:名词一般不做谓语,所以它构成使动是活用。例如: 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客我。 本例中的名词“客”活动为动词,用使动用法,并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左传定公十年:尔欲吴王我乎? 本例中的名词“王”活用为动

19、词,用使动用法,并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2、意动述宾短语 注意1:与使动述宾相比,意动述宾主要表现为一种主观认识,所以常由形容词构成,此外名词活用也能构成意动述宾,而动词则一般不构成意动。例如: 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本例中的形容词“小”表现为一种主观认识,构成意动述宾短语, 吕氏春秋适度: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本例中的形容词“愚”、“拙”表现为一种主观识,分别构成意动述宾短语。 注意2:名词活用后构成的意动述宾比较罕见。例如: 榖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本例中的名词“夫人”加代词“之”构成意动述宾短语。 注意3:有人用“以为”来确定意动,其实用它来确定意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已经肯定是形容词构成致动的前提下,才能用它来确定意动。如果是名词活用作致动,可以转换为“以为”的,其实许多是使动。关于这一点请参看前边的“以为”述宾短语。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