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6415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人教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人教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人教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潘灵妹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八年级是初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如果学生在八年级学习抓得比较紧,到九年级时相对就会变得轻松,反之,到了九年级后就会完全放弃,数学尤其如此。事实上在七年级时,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厚,也会很努力,但如果效果不是很好时,相当部分学生就会放弃。因此在制定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

2、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本班是刚刚接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原科任老师处得知:优生不多,但后进生却较多,有少数学生不上进,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从平方根于立方根说起,学习有关实数的有关知识,并以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

3、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 四、方法措施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

4、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营造课堂气氛。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搞好阅卷分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知识性错误。 4、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5、加强课后辅导。优等生要扩

5、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6、成立学习小组。根据班内实际情况进行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搭配,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以优辅良,以优促后,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7、组织单元测试。根据教学进度对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做好试卷分析,查找问题。大面积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试卷讲解时要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力求透彻。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 全等三角形(1)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角平分线的性质(1) 3 第十一章小结(3) 4 轴

6、对称(3) 轴对称变换(1)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1)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 5 等腰三角形(3) 等边三角形 (2) 6 课题学习(2) 第十二章小结(2) 7 平方根 立方根 89 实数 第十三章小结(2) 期中备考 10 变量(1) 函数(2) 函数的图象(3) 正比例函数(1) 11 一次函数(1) 一次函数(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1)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 12 第十四章小结(2) 整式(1) 整式的加减(2) 13 同底数幂的乘法(1) 幂的乘方(1) 积的乘方(1) 整式的乘法(2) 14 整式的乘法(2) 平方差公式(2) 完全平方公式(1) 15 完全平方公式(2) 同底数幂的除法(1) 整式的除法(2) 16 因式分解(1) 提公因式法(1) 公式法(3) 1720 第十五章小结(3) 期末备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