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案例分析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案例分析部分.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案例分析部分新课标案例分析部分 有位老师指教卜算子咏梅一课。他先让学生背诵学过石灰吟,然后问学生:你觉得我们背诵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很押韵、字数一样多。然后,老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词二首 咏梅,我们来研究一下:词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读这两首词,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后与他交谈时,他提到:我这也是在创设情境。 问题:这位老师谈到的创设情境与过去我们谈到的创设情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案要点: 相同的地方,都是情境。创设情境,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动机背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实际需求将其注意力印象一种特定的学习对象,并对之产生适度强烈的学
2、习倾向。 不同的地方:过去我们谈到的创设情境往往是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入手的。而这位老师是从语言文字的形式入手创设情境的。 教师教学一年级荷叶圆圆课文原文如下: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停机坪,教学中,两位老师分别这样处理: 案例一:学生读完小蜻蜓的话,老师:停机坪是什么意思?学生:停机坪就是飞机停靠的地方。老师:好啊,这里
3、小蜻蜓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绿色的停机坪。大家再来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学生读书。 案例二:学生读完这句话,老师问:停机坪是什么意思?学生:停机坪就是飞机停靠的地方。老师:蜻蜓为什么把这里说成是我的停机坪?学生:老师:你们看看,蜻蜓飞起来,身体的样子学生:老师,我知道了,蜻蜓的身体就像直升飞机。老师:如果别的昆虫,比如小蝴蝶落在上面,叫停机坪吗?学生:不行,因为它的身体不像飞机。课文里,蜻蜓说的是我的停机坪,我像飞机,所以,这里才叫停机坪。如果是别的小昆虫,就得起另外的名字。 问题:请你结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教学要求,来分析一下两位老师的教学效益。 答案要点:第二位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了词语和
4、句子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了这是打比方,打比方的时候,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找出准确的联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到了语言的准确性特点,从而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出现了三维目标这样的提法,其中一条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谈到这条目标,有老师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实就是我们过去谈到的思想道德、文本的情感思想、社会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文以载道的道。而有的老师则认为这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单单是传统教学中的道,还应包括对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识。 问题:两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要点:第一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而第二种,注重了学生对学科本
5、身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认识的体验的培养。按照这样的观点,教师教学才更注意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人的学习动机产生的最佳动机认知内驱力。 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上,蒋军晶老师讲了月光曲。开课的时候,老师先安排了听写词语:传说、谱写、盲姑娘、蜡烛、琴键、清幽,随着听写,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了传说、谱写、清幽在文本中的意思。然后提出要求: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这个传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
6、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老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请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学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问题:蒋军晶老师开始的听写词语欲说内容是什么关系?两次要求学生说这个故事,在落实这语文课程的什么目标? 答案要点:蒋老师的课,关注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听写词语并讲解器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将学习生字词与回忆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内容相结合
7、,听写词语为整体把握内容做了铺垫;后面两次说这个传说,是在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故事,第二次比第一次简练,其实是在对学生进行概括训练,这是在引导学生经历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 赏析语言文字的美妙,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夫。下面是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的片段: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这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
8、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物品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问题:开始,铁罐称呼陶罐为陶罐子,如果换成陶罐也表达同样能够的意思,但是作者用了陶罐子,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在第三次对话中,作者用了恼怒,作者在这里用这样的一个词语,对于表现铁罐的性格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铁罐将对方称之为陶罐子,在这里,这子在表达着对对方的极度瞧不起、不尊敬对方啊。这是对铁罐人格的入骨刻画。本来,应该恼怒的是面临着被侮辱的陶罐,但是
9、在作者笔下,恰恰是铁罐。铁罐听了陶罐的争辩,竟然愤怒了,因为什么愤怒,因为陶罐想说他自己也有长处,铁罐竟然不能容忍陶罐有一点长处,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嘲讽、羞辱辩解,人家争辩一下,他竟然恼怒,这是何等霸道啊!在这里,作者用换位的恼怒刻画出了铁罐极其霸道的形象,表现出了铁罐的傲慢、无理在不断升级。 王崧舟始终强调,语文老师要干语文的事情。王老师在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修改诗句的顺序:将诗句顺序修改为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 让学生讨论,这样修改行不行。 问题:王崧舟老师安排这样的环节,是在引导学生做语文的哪些事情? 答案要点:儿歌是歌
10、,歌是用来干什么的?歌是用来吟、用来唱的。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儿歌具有音乐性。韵脚、押韵,正是这种音乐性的具体表现。 通过比较,孩子们会发现:句序变了,韵脚变了。如果按照这样的句序读一读,什么感觉?不得劲儿!别扭!比较之后,孩子们会有这种感觉的,他读儿歌时,停顿的意识会自然地落在韵脚上。而且,每次停顿,都能满足他对于韵脚这个位置上声音的期待,这就是常说的合辙押韵。 学完小壁虎借尾巴,两位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拓展训练题目: 第一位: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怎样的作用。第二位:课文中说:小鱼的尾巴摇,老牛的尾巴甩,燕子的尾巴摆。那么,请你来填空:松鼠的尾巴猴子的尾巴;狐狸的尾巴兔子的尾巴 问题:两位老师,哪个设计更体现了语文联系的特点?为什么? 答案要点:顺着科学知识这一维度设计拓展,如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怎样的作用。这自然不是不可以。但是第二位老师的设计是从语文的角度着眼,小鱼的尾巴摇,老牛的尾巴甩,燕子的尾巴摆,用词是很准确的,每一个词语对应的是一种尾巴姿态的。后面的练习,一方面是在引导学生建立用词要准确这样的意识,另一方面,进行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拓展性练习。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类似这样一种语文的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去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