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 新课程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和参与,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必将流于形式。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如何做呢?做到“五个重新认识”、“四个注重”、“四个改变” 1、 重新认识教材 :会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近几年教材的格局和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和对教法的不知所措,不时地还在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当“圣经”来教,甚至连自己也觉得教得很别扭;另一方面还不时地诱导学生采用陈旧的学习方法
2、,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来听,使学生觉得学习很乏味。新教材究竟怎么用?怎样教才算用好了教材?怎样学才能体现用活了教材?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用好、用活教材?用旧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要用活教材,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它。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任意改动,数学学科在使用时注意和身边的事物相联系,挖掘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如连减两步应用题的引入,把例题有30张彩色纸,做红花用了9张,做小旗用了11张,还剩多少张?改为发本子,变抽象的文字为直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分数大小比较”中,教材的例子是1/3和2/3,如果让学生操作,着实不易;其实只要改
3、为1/4和3/4,学生就可以能过折纸等方法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也就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因地制宜-数学作用于生活 调整教学顺序2、 重新认识课程 。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 (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组成),而更是“体验课程”(能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这就需要教师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对所教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或改组,以期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教的内容能不断转化为适合特定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化的内容,从而
4、使教与学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满足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3、 重新认识学生 A、 尊重学生,如一个手势,变“指”为“请” B、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某一位语文教师在语言上没注意,在要求学生背背古诗时,说:“同学们一起给老师背背。”板书完课题,说:“把课题给老师读一遍。”出示一个生字说:“大家把拼音在空中给老师写一写。”为什么不是给他自己背的、读的、写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说明老师还没有把这些观念意识化,还带着浓烈的“教师本位”、“老师中心”的意识。还是这节课,当一名孩子读完老师要求读的课文,老师也给予了评价,是这样的:“声音有点沙哑。”这是音色的问题,在
5、一般情况下无法改变,老师这样对孩子的评价不公平,蕴藏着对孩子朗读的不满意。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教师应竭力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学生不是一张白纸。4、 重新认识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是内容活化、创生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上传下达”,从而导致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和执行课程内容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递和执行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更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活化的基础上能不断创生的过程。如一堂音乐课,不只是学会这唱这首歌,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演一演,编一编,就是一个活化和创生的过程。 这里的
6、“预设”是可以“生成”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因而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 如一堂音乐课粉刷匠,老师是这样预设的:孩子学全了这首歌以后,通过画画,把这首歌改编成:“我是一个小画家,画画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打扮得更漂亮.”。这里的预设就是太周到了,早就把歌词改好了,只要学生往里钻了。再来关注课堂,孩子们画画时,老师急了,因为孩子画的不是她想要的,超出了她所预设的范围。然后她就和另外一位老师手把手的教孩子画,实际就是老师自己在画。这里老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代替
7、了学生的活动,让这个过程显得是那么的多余,其实只需要老师多一点机智,对学生多一点尊重,这个问题可以解决的,就让其自然生成不就更好吗?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画的内容来改编歌词呀,如果思维短路,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编呀,那么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显得更和谐、更生动呢?我们得关注生成,关注学生的生成。(二)教学过程是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 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从而在这个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获得
8、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三)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乎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就能分享彼此的成功与喜悦,也能分担双方的挫折与困惑。因此,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取“营养”和价值的过程,更是师生在乎等交往、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长。如:17-4-7=,学生得出了很多老师没想到的方法:方法1:17-4=13 13-7=6;方法2:7-7=0 10-4=6 ;方法3:7-4=3 10-
9、7=3 3+3=6 ;方法4:4+7=11 17-11=6 方法5:17-7=10 10-4=6 ;5、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行为。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充满了新意与生气。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浪费”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A、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的东西,教师还津津有味地从零开始、从头讲起;一些有思考价值、比较综合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将它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二年级的数学课连减的两步应用题,老师让学生找条件和问题,提出了四个问题:找出第一个条件?找出第二个条件?找出第三个条件?找出问题?其实可以归为一个问
10、题“找出条件和问题”。表面上学生回答得头头是道、热热闹闹,但仔细想想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一点也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一些有意义、训练归纳总结能力的话题,常常是学生叙述途中或话到嘴边,就被教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深思形成的自己观点、独到见解、创新做法和产生的疑问常常被老师束之高阁,丢弃一边,或武断否定,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这些貌似在让学生说、让学生想、让学生做、让学生问,实则“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的教学方式,怎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B、泛滥的表扬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中介,但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太聪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物质奖励,如这天听了一堂数学课。老师问:“同学们,他回答得对吗
11、?”“对”“那他棒不棒啊?”“棒”“那同学们怎么表示啊?”学生鼓掌,老师也“扔”给他一个本子,我们不说老师这一“扔”是不是尊重学生,只看表面,造成课堂热闹的假象。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从一味惩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C、小组合作有形式而少内容。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甚至学生已经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了,教师还要求在小组讨论这样的浪费现象。有时学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或切入讨论正题,小组合作学习却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代之而来的是教师预设的结论。对学生而言,这种讨论犹如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学习好、思维快的意见和想法替代了小组其他成员的
12、意见与想法,学习差的更多的变成了花瓶摆设与陪衬,或者只是少数宠儿充当课堂焦点,缺乏的是真正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没有找到小组合作的切入点:如要求小组合作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生字圈出来。没有研究小组成员将如何分配。四个注重 。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挖掘 。如我在上比高矮这课,充分把书本实例活体化,让数学教学生活化。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教材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的使用书上提供的情景图,合理恰当地做好导入、连贯,低年级孩子喜欢实体物品建立逻辑性思维,我把知识生活化,让不动的物体活体化,使儿童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
13、析知识,符合他们的心态。物体再现化是我们教学中常用有效方法之一。2、 注重情境的创设。“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他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A、联系生活实际B、数学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也更需要老师的用心和精心准备。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
14、。C、巧编故事,创设情境,设置悬念。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源泉,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运用得好,能让学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分数大小的比较”用故事引入,巧设悬念。“八戒买回来一个大西瓜,猴哥说,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它的1/4,八戒不同意,他说:“不行不行,是我买回来的,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它的1/5,再说我肚子这么大。”设置悬念:1/4和1/5到底谁大?学生很自然的思考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D、但稍有不慎,悬念设置了,学生的思维也跑了,可能会出现思维断层。如圆柱的认识。这样
15、引入的:“小动物们在森林里的草坪上发现了一筐苹果,小猪怎么搬也搬不动,聪明的小猴想出了一个办法,很快就搬回家了,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说出了一些办法,都被老师否定了。这时设疑:到底是什么办法呢?通过这课的学习后你们就知道了,然后进入新课的学习。 3、 注重活动的开展。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针对以往教学中过分夸大内隐的、观念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价值的活动应是能够在较高的水平上完成内向化过程的活动,即应使外部实践活动经过不断的概括化
16、、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否则,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而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因此,当前教师应努力提高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与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的关系。4、注重问题的解决。A、 初步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B、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应当给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
17、会,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解决问题策略。C、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现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流是未来每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等。四个改变 。1、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环境 。如何创造创新教学环境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 创设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它包含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其中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
18、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从步入教室的那一刻起,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从宣布“上课”向学生问好开始,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爱,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 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中,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听老师讲解时,每个学生都应该全神贯注,不应相互打扰。在有同学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答对了固然好,如果答错了,其他同学也不能讥笑。在上讨论课时
19、,同学们一方面要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别人持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双方在辩论中要力避人身攻击。只有在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中,课堂教学气氛才能活而不乱,教学效果才能有保证。营造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脑子,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自主活动和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尽量引导学生标新立异,让他们做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 2、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0、的状态 3、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行为。在以前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第三条是:上课认真听讲。如何理解这句话?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说的:“老师认真讲,学生认真听。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和习惯。看起来听讲很轻松,想一想,其实是很悲惨的,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要坐十六年,听十六年,是一种很重的刑罚。”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 新教学方式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教学方式下的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
21、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4、 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A、独立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还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B、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
22、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持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
23、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 如“算法多样化” 。C、体验性。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中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 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总之,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我们小学教学改革要在积极继承知识教学传统和充分总结知识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