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拟从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等几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2、究、勤于动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1等目标,这就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人们也普遍认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至关重要,迫在眉睫!那么,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又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来达到变革学习方式的目的?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为什么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
3、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转变目前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呼唤新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取“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接受与掌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与记忆的过程。其二,“满堂灌”、“一言堂现象严重,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在
4、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很难想象,当课堂生活充斥的都是单调和枯燥的行为时,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课堂还能否激起他们的感情和创造力?学生中弥漫着的厌学情绪和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大关系。单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学习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学习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推进的一个障碍,出现了“课内扎扎实实搞应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素质”的现象。
5、例如,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等。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也和我们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要求不符。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基础教育真正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激发,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就必须变革旧的学习方式。而且,在信息化的社会里,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了能向2l世纪提供“善于独立学习”的人才,使其立足于未来社会,就必须在今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转变旧有的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针对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基础教育课程
6、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学生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本质即主动建构。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实践而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
7、者和发现者,成为自己主动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教师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状态与所需帮助做出判断,适时适度的加以指点。 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表明学生进行的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中突出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这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
8、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的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的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第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
9、觉的意识和反应,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可见,自主学习是与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截然对立的,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2,能够使学生为自己负责的、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强调合作,强调发挥集体的智能去完成任务,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 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
10、任务中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作组内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3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理解,并培养团
11、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再次,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必然会促进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最后,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追求的是教学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相互信任、积极参与、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培养学生有与人交往、交流、合作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人格
12、的健全发展。如果缺乏对合作学习这种精神实质的把握,一味追求外在的形式,这种合作学习则未必有效。 (三)探究学习 学习的过程除了被动的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活动,这就提出了探究学习的要求。所谓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4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相比,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是探
13、究学习的出发点,它不像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一种经历,它注重探究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探究学习不以某一固定答案为标准,而是提供了开放的、多元的价值选择。可见,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总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相互联系的,
14、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合作是在自主与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三者是内在的有机统一整体,从不同纬度突出了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三、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课堂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是学生亲身参与、亲自体验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实际上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加强课程意识,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国家、地方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新课程背景
15、下,教师应加强课程意识,认识到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 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的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工具和环境条件。因此,教师要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料、资源、工具、设备、环境条件,以及如何给学生提供便利等。当学生可能需
16、要访问、调查有关的专家、社区人员时,教师要为此提供支持和指导。6 确立新的教学观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精神的控制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与评价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和信任学生,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安全、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应意识到,教学目的不是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实现新课程“为了每一
17、个学生的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 (三)树立新的学生观 教师应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抛弃传统教学中学科本位的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个性,相信学生的发展潜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是“帮助”和“引导”,而不是“加工”和“塑造学生。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尊重、理解、赞赏、信任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容忍学生的错误,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求异的
18、习惯,形成尊重个性的民主的教学作风。 (四)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 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反映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提高;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2、教师要采取多种评价方法 教师在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袋等,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
19、、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一个核心环节来关注,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新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实践,努力创造更为灵活、务实、高效的新课程学习方式。 注释: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 2345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0,261,266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