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74206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明代文学名词解释明代文学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2、历史演义: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则),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回小说“回

2、目”的早期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大盛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讲史小说发展到后代为何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演义”一词出於晋代潘岳西征赋,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伸的意思。明代演义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以忠於历史相号召。同时又在题名上常标明“通俗演义”,则说明敷演历史故事。但万历年间出现的徵播奏捷传通俗演义,却是写万历间事,这里“演义”概念已扩大,非专指敷演古事。 3、英雄传奇: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

3、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 4、神魔小说:是明清小说的奇葩。神魔小说者,多言“怪力乱神”,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神魔小说主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绿野仙踪、野叟曝言、女仙外史、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全传、三遂平妖传、后西游记、西游补。 5、世情小说: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特点的一类小说。小说涉及世情,可追溯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

4、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者中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的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 6、拟话本: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与话本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这种文学形式主要繁荣于宋朝。 7、三言二拍:是明代话本小说集。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8、今

5、古奇观:是一部从“三言”“二拍”里选出来的话本集。一名喻世明言二刻。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选集。题“姑苏抱瓮老人辑”。其姓名不可考。四十篇。均选自“三言二拍”中明人的作品,选录较精,并在文字上略有修改。自崇祯年间成书以来广为流传,影响较大。 9、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剧本的总称。 10、昆山腔:明清戏曲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被称为“四大声腔”。本来昆山腔在昆山、苏州一代流行,由于魏良辅

6、、梁辰鱼对戏曲的改革,昆山腔脱颖而出扩展到浙江后传至湖南,成为湘昆;传入河北高阳等地,发展成为北昆,具有粗犷雄浑的特点;有些保留在地方戏中。从而出现了“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改革后的昆山腔因为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的长处,又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在演唱上,极讲究平上去入、抑扬顿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等;二是在旋律上,显示出的是悠远流畅、舒缓细腻,总体上构成了昆山腔的清丽婉转、精致纤巧,声音像在水中打磨过的一样,又成为“水磨腔”。 梁辰鱼把音乐革新成果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注重运用音乐塑造形象,使昆山腔达到了戏曲音乐上一个空前的高度。浣沙记。 11、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

7、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12、汤、沈之争: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13、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14、茶陵派:

8、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15、前后七子:明初制定并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这时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的理学教条,通过八股文考试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它们形成一种有力的精神上的连锁,牢固地束缚着文士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9、三杨的“台阁体”文风依然弥漫一时。这样在哲学思想上就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运动,在文学上出现了“前七子”复古运动。它们同时并起,显然要冲破程朱理学教条、八股文和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使哲学思想和文学更有效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嘉靖、万历间,外患更甚,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尖锐化,明王朝的统治日益腐败不堪。在文学上又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再一次发起复古运动,重复着“前七子”的错误道路。 16、唐宋派:嘉靖间,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

10、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17、公安派:公安派是以公安人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抨击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文随时变,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8、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