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问题讲解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7497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问题讲解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问题讲解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问题讲解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问题讲解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问题讲解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问题讲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问题讲解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问题,一、关于好的问题,1,、为什么要提好的问题?,提问时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课堂上师生通,过提问进行信息交流和直接的双边活动。好,的问题和好的提问是优质教与学的核心。弗,朗西斯,亨金说过:“在一个充满了优质问题,和优质提问方式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意识到,对于他们的学习具有一种共享的责任感。”,一、关于好的问题,1,、为什么要提好的问题?,研究发现,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连自己都惊讶。在美国,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每分钟问,14,个问题;,在,1971,年出版的关于提问行为的研究综述中,,发现教师通常每分钟提出

2、,13,个问题;当时有,95,位教师被专家要求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录像,,结果发现,在,15,分钟内教师提问的平均数量,是,43,个(每分钟大概,23,个)。,一、关于好的问题,1,、为什么要提好的问题?,一个多世纪的研究表明,教师课堂提问,数量波动变化不大,而且是世界性的。那么,单位时间提多少问题为宜?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关于问题的数量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研究。不过,很多教育者认为:提出,少量的、经过精心组织和陈述的好问题,比,提一大堆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思考。,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师们都提了一些怎,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怎样促进学生思,考和学

3、习的呢?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著名教育家泰德,雷格将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检查知识和理解类问题;,第二类:鼓励学生去交谈和思考的问题;,第三类:管理类问题。,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据泰德,雷格对近千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分析,三类问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8%,、,57%,。,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弄清楚这些问题,的指向和目的,找出“好的问题”。,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案例,1,】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环节时,,我们记

4、下了他的部分提问,出示例,1,的三道题:,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问题,1.,你知道题中的符号和字母表示什么,数吗?(第一类),问题,2.,谁来说说第(,1,)题中和分别,表示什么?(第三类),问题,3.,同意这个答案的请举手?(第三类),问题,4.,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一类),问题,5.,说得很好。谁来说说,a,和,x,分别表示,什么?(第三类),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问题,6.,你是怎么想的?(第一类),问题,7.,很好。谁来说第(,2,)题?(第三,类),问题,8.,第(,3,)题,2,、,4,、,6,、,m,、,10,、,12,中,m,

5、表示什么数?(第一类),问题,9.,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一类),问题,10.,很好,刚才这三道题中的符号和,字母有什么作用?(第二类),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上面案例,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提的,比较多的是第一类和第三类问题。第三类是,用来组织教学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它与习,得知识和发展智力没有关系,课堂教学中应,适量运用,不宜过多。,第一类是检查和理解知识的问题,这类,问题关注的是知识本身,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答案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回答,课堂上也要适当运用。,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1,)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指

6、向(目标,维度)。,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环节),教师有教,学目标,学生有学习目标,教师的问题要引,领学生学习,要有助于推进教学,促进目标,达成,这就要求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不能游离于目标之外。由于达成的目标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一样。如果是针对简单的记,忆、理解或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提封闭性,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性学,习;如果是要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提开放性的问题,这就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是探究性的。,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2,)好的问题具有确定的内容关注点(知,识维度)。,问题除了要针对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习内容来设计,要与学习内容直

7、接相关。有,效的课堂提问不应该是“漫谈式”的,而应,该是“剑指中心”,要紧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把握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3,)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在规定认知水平,上的思考(认知维度)。,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要有明确的认知层面,的要求,不是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如,果学习掌握的内容属于记忆层面的,我们应,该提出针对事实性知识的问题;如果是理解,层面的,我们应该提概念性知识方面的问题,等。,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4,)好的问题具有简明的语言准确性(表,达形式)。,问题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

8、的,问题的语,言表述清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问题设计要简洁明了,抓住,关键,直奔主题,要注意严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一、关于好的问题,3,、好的问题的评价标准。,我们把一个好的问题的标准确定为:与,学习目标直接相关,与先前的学习有逻辑的、,直接的联系;明确设定学生认知水平,并鼓,励学生在更高的认知层面上处理知识;问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并能引导学生建立本学科、其他,学科、生活知识的联系;运用的词汇精确而,不含糊,适合学生年龄及学科特点。,一、关于好的问题,3,、好的问题的评价标准。,一、关于好的问题,3,、好的问题的评价标准。,使用说

9、明:,(,1,)本标准系评价者对教学节点的提问,做质性判断使用。判断分为五个等级,用,表示,越多等级越高。,(,2,)评价要点是:与学习目标的联系;与学,习兴趣的联系;与学生认知水平的联系。,一、关于好的问题,3,、好的问题的评价标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设计好的问题,,并不是说课堂上不需要记忆类问题和管理类问,题。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示建立与原知,识的联系,都需要记忆类问题;组织教学也需,要管理类问题。这类问题教师都能运用得驾轻,就熟。而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推进学生思维,的问题则较难设计。一节课不能没有若干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重点讨论“好的问题”的,原因。,二、如何设计好的问题,

10、调查发现,中国学生在全世界是“双基”,掌握最好的,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原因是过去我们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强调的是结果,缺少的是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以问题,促进思考的课堂上,我们常常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找过程的问题、找方,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二、如何设计好的问题,1,、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够引

11、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下面我们将探讨如何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让学生更加关注“为,什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如何设计好的问题,1,、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案例,2,】“认识射线、直线”的教学。,教学射线,从生活中引入: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师: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灯泡),师: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线段)为什么?(

12、灯泡与墙上的,光点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间,的光线可以看成是线段),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线段有什,么特征?(直的、两个端点、有限长),演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远方。,师: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你还能量出,它的长度吗?)为什么?(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没有尽头、无限长,,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等),师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师: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射,线。(板书:射线),师:你能画出一条射线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再想一想你是怎样画的。,学生画射线,教师巡视。,师:你能量出你画的射线的长度

13、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学生意见,不一,教师组织讨论、评价。,归纳射线的特点。(板书:一个端点,,不可度量),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上述教学过程,教师提了许多直指答案,,学生不需多思考就能回答的小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知道了什么是射线,也理解,了射线的特点,目标的达成度高,效果也较,好。但在课后讨论交流时,听课的教师总感,觉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取知识是被动的,教,师牵引的痕迹比较明显,所提问题比较简单,,目的都是为了找答案,缺乏思维含量。于是,教师们提出了修改意见: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线段”来引入“射线和直线”的学习。,经过修改教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师:我们已

14、经学过了线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线段,并说一说它的特点。,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可测量长度。,师:如果把你画的线段从一端一直画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生,1,:画到了纸的边上了,不能再画了。,生,2,:如果纸足够大的话,我一直能画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师追问:一直能画下去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无限长。,师:其实同学们刚才画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外一种线叫射线(板书:射线),,你能说说什么是射线吗?,上述教学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教师提出了一个“如果把你画的线段从一端,一直画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的思考性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借助与直线和线段的

15、比较来认识射,线,理解了射线区别于直线及线段的特点。,学生获得新知不仅限于结论,而且包括得出,结论的理由。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的理念。,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然后再将学到的新知纳入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体系。在以问题引,导思维的课堂上,学生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需要寻找支持自己答案的理由或依据,,而寻找理由或依据的过程,需要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回顾、选择和重构,这一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

16、发,展自己的思维。,二、如何设计好的问题,2,、设计找过程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往往不够,,需要教师的引导。设计找过程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在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整理,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得结论的方法和过程的探索,达到学,会分析问题的目的。,【案例,3,】“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学生要获,得的结论是:,a+b=b+a,。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断:,出示

17、例题:体育课上,同学们正在开展,体育活动。(主题图:,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师:看了这幅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生,2,: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生,3,: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师:第一个问题,如何列式?,列式,解答,生:,28+17=45,,,17+28=45.,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板书:,28+17=17+28,(,1,),师:第二个问题如何列式呢?,生:,17+23=40,,,23+17=40.,师:我们也可以把这两个结果相等的式,子连起来。,板书:,17+23

18、=23+17,(,2,),师:观察上面(,1,)、(,2,)两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发现,生,1,:我发现两个加数没有变化,但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生,2,:我发现加数的位置虽然变化了,但,它们的和是相同的。,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中都是这样的?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而它们的和不变。,提出猜想,生,1,:我觉得应该是。,生,2,:我感觉要看具体的算式,有的算式,不一定。,师:可以怎样来验证你们自己的猜想,呢?,要求验证,生:可以举例。,师:是的,在数学里我们经常用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来发现规律。我们可以举,出哪些例子呢?,举例说明,学生举例交流讨论,教师适

19、时板书。,师:请观察大家刚才写出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例题中的规律,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够写完吗?,生:写不完。,师:你们能用简单的方式把这种规律表,达出来吗?,归纳概括,生,1,:如果有两个加数,不管哪个写在前,面,和都一样。,生,2,:在这些算式中,加数都没有变化,,只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一下,它们的,和是不变的。,生,3,:如果两个加数的话,即使把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它们的和也不会变的。,生,4,:,+,=,+,.,建立模型,生,5,:,a+b=b+a,a+b=b+a,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本节课教,学要得出的结论。为了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观察发

20、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概括,建立模型”等步骤,用,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自,己创造运用符号表达规律的过程,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探究进程的结果信息,重组后生成的,结论是分步骤得出的,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案例,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在导入新课后,教师直接提出:你们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操作后汇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与方法。,师: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生

21、:拼出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用问题“你们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比,较思考后得出结论。这种先思考过程再得出,结论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过程,而且对结论的认识与,体会更加深刻。,二、如何设计好的问

22、题,3,、设计找方法的问题。,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进行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找方法的问题就是在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通过找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目的。,【案例,5,】“,9,加几”的教学。,出示问题情境:,9,名同学站在讲台上,,5,名同学站在讲台下。台上和台下一共有几名,同学?,在学生列出算式,9+5=14,后,教师提出:,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9+5

23、=14,的?,(提出直接让学生回答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问,题),生,1,:我是数出来的。,生,2,:台上有,9,名同学,从台下到台上,1,人,,这时台上有,10,人,台下有,4,人,台上和台下合,起来共有,14,人。,生,3,:(受到生,2,的启发,迫不及待举手),老师也可以把台上的,5,人放到台下来,这样台,上有,4,人,台下有,10,人,合起来一共有,14,人。,师:大家都听明白他们说的吗?,生:(齐)明白了。,师:现在大家想一想“,9+6=,?”。,生,1,:把,6,分成,5,和,1,,,9+1=10,,,10+5=15,。,生,2,:把,9,分成,5,和,4,,,4+6=10,,,10+5

24、=15,。,生,3,:因为,10+6=16,,所以,9+6=15,。,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先创设了一个,现实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寻找,“,9+5,”的方法,之后又提出“,9+6=,?”。,一方面,9,加几的计算方法是学生思考得出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通过抽象,,突出了“凑十法”,使得算法进一步优化。,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讨论分工,分组活动。,【案例,6,】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后,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你能用哪些方法找出一,个比,大而比,小的分数?,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有了以下方法:,6,1,5,1,在学生找一个比,大而比,小的分数时,,教师提出了“你能用

25、哪些方法”的问题,在,问题引导下,学生不仅说出了答案,也说出,了方法,而且学生不自觉地在找到一种方法,之后,思考其他方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6,1,5,1,4.,设计找方案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让学生找方案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调动他们主,动学习、创新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应该是阶,段性的,不断上升和提高的过程。,4.,设计找方案的问题。,找方案的问题一般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我们可以

26、根据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接收系统出于亢奋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有效地接收、,加工和储存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案例,7,】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数字“,1,”,然后说:“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下去,请同学们猜一猜,后面的三个数应该写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议论纷纷。,生,1,:后面可以写,2,、,3,、,4,,后一个比前一个大,1,。,生,2,:后面的三个数可以写,10,、,100,、,1000,,在,1,的依次添上,1,个,0,、,2,个,0,和,3,个,0,。,生,3,:后面可以是,2,、,4

27、,、,8,,前面一个数乘,2,,,就是后面的一个。,生,4,:可以是,2,、,4,、,7,,后一个数分别比前一个,数多,1,、,2,、,3,。,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思维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教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8,】在复习“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出示:,师:根据给出的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在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案例,8,】在复习“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出,示:,生,1,:木料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生,2,:把木料滚一圈,滚过的面积是多,少?,生,3,:截取一个高,2,分米的圆柱,表面积,减少多少?,生,4,:将木料竖着立于

28、地面,占地面积,是多少?,生,5,:把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生,6,:把木料沿着底面直径切开,表面积,增加了多少?,生,7,:把木料分成,4,个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生,8,:如果每立方分米木料重,400,克,这,根木料重多少千克?,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一个让学生计算木,料的体积或表面积的封闭性问题,而这位教,师在教学时所提的问题是:“根据给出的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回答中互相感染,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进行正确解答,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将复习引向深入

29、,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案例,9,】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性问题:张林要买,一盒价值,7,元,6,角的水彩笔。他现有,1,张,5,元、,1,张,2,元、,7,张,1,元、,1,张,5,角、,3,张,2,角和,6,张,1,角,的纸币。请帮助张林设计付钱的方案。,生,1,:,1,张,5,元、,1,张,2,元、,1,张,5,角和,1,张,1,角。,生,2,:,6,张,1,元、,1,张,5,角、,3,张,2,角和,5,张,1,角。,生,3,:,1,张,5,元、,1,张,2,元、,1,张,1,元,要找回,4,角。,上述问题是结论开放的问题,学生能够,设计出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案,在这些方案中,,生,1,的方案最简洁,因为要付的张数最少,不,容易出错;生,2,的方案付钱的张数最多,可以,留下整钱;生,3,的方案正好相反。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来付钱,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案。,开放性问题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我们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设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法可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和,提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好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推进我们的教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