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临床技术总结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77088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麻醉临床技术总结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小儿麻醉临床技术总结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小儿麻醉临床技术总结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小儿麻醉临床技术总结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小儿麻醉临床技术总结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麻醉临床技术总结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麻醉临床技术总结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儿麻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第一节 面罩吸入麻醉第二节 气管插管术第三节 喉罩的应用第四节 小儿硬膜外阻滞第五节 骶管阻滞第六节 周围静脉血管的穿刺第七节 中心静脉置管第八节 动脉置管,第一节 面罩吸入麻醉,适应症、禁忌症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适应症,禁忌症,1、通过面罩进行吸入诱导2、短小、简单手术的麻醉3、区域阻滞麻醉的辅助措施,1、饱食,腹内压过高,有反流误吸高度危险的患儿2、麻醉时间长面罩通气难以保障者3、颌面部畸形、口咽喉有病理异常、分泌物较多者,操作方法,1、面罩吸入麻醉期间,应准备气管插管的各种用具和用药:(1)粗细适合的气管导管(2)合适的喉镜(3

2、)阿托品和肌松药2、选择适合病儿脸形、死腔最小的面罩,以小指为主置下颌角轻托下颌骨,使下门齿超过上门齿,并使嘴张开,保持气道通畅,拇指、示指轻压面罩使面罩边缘紧贴脸部减少漏气,中指、无名指分别放在下颌骨的颏部及下颌支向上略微用力,保持头略后仰,可单手或双手操作。,操作方法,3、婴儿相对较大的舌头和小儿肥大的腺样体均可致气道梗阻,可置入大小适合的口咽通气道。口咽通气道根据长度有5#10#,选择可参考口角到下颌角或耳垂的长度。4、婴幼儿的喉和气管环状软骨较软,在面罩吸入时麻醉科医师的指头易压迫气道,故须不断监测呼吸音、呼气末二氧化碳和呼吸囊的运动。,注意事项,1、避免手指在颏下三角区施压,否则可能

3、发生呼吸道受压梗阻、颈部血管受压或颈动脉窦受压刺激。2、防止面罩边缘对眼睛产生损害。3、托面罩时可采取头侧位以便于保持气道通畅和分泌物的外流。,第二节 气管插管术,适应症操作方法 并发症,适应症,1、保障上呼吸道通畅。2、避免胃内容物误吸。3、需要长时间正压通气。4、需要反复吸除气管内分泌物。,操作方法,1、气管插管前准备2、气管插管术3、拔管术,1、气管插管前准备,1、喉镜片有直和弯两种,一般直片用于小婴儿,较大小儿均采用弯片。2、选择一条无阻力的通过声门和声门下区域的最大气管导管,临床上常通过逐渐增加气道压力观察漏气情况(颈部听诊或感受口中漏气程度)来判断气管导管是否适合,一般要求在气道压

4、力达到2025cmH2O时应有漏气。3、最好使用薄壁的PVC导管,带有测孔(Murphy eye)的气管导管并不推荐,因会增加分泌物的积聚,容易使气道堵塞。4、带气囊气管导管比较适合于大手术、需人工通气和反流危险性大的患儿,为了保证良好通气,带气囊气管导管应用越来越普及。5、小儿气管导管内径和置管深度须根据年龄和发育大小来选择,其常用公式:导管内径=年龄(岁)/4+4;导管插入深度:从中切牙至气管中段距离(cm)=年龄(岁)/2+12,尚须常规准备大一号和小一号的导管各一根,根据声门大小,最后选定内径最适合的导管。,2、气管插管术,1、小儿气管内插管方法有多种,最常用是诱导下经口明视插管法。2

5、、气管插管前麻醉科医师应该取坐位或站立,高度应视手术台高低而定,双眼水平高度应高于患儿头部23cm,这个位置能提供给操作者合适的角度和距离以便观察。3、小儿头保持正中位,用右手拇指放在小儿前额,其余四指放在小儿枕部,让小儿头轻度后仰,口自然张开(或用右手指、食指撑开口)。4、置喉镜时用大拇指推开嘴唇,对牙齿不施加任何压力。镜片应仅接触上齿及上唇而已,不能作为喉镜撬动的支点,并注意不要把上、下唇夹在牙齿和镜片之间造成损伤。5、镜片从右侧口角插入,左手拇指和示指握住喉镜柄,中指及环指握住患儿下颌,使喉镜片与患儿的下颌融为一个整体向前拉以显露声门,推进过程中应渐将镜片移到口左侧把舌体推向左侧,镜片与

6、水平面呈4590向前轻轻推进到达会厌,向上向前提拉镜柄,即可显露会厌及声门。,6、如声门显露不满意,可用左手小指从患儿颈前轻压环甲软骨,使声门向下移位进入视线内。7、小婴幼儿会厌可能阻碍声门的暴露,须用直喉镜片挑起会厌,有时会出现会厌从喉镜片上滑开,此时可把喉镜插深些越过声门,再慢慢往外退直到暴露声门,这样会厌可很好的固定。8、气管导管沿右侧口角无阻力地通过声门和声门下,插管深度可根据气管导管上的标志 确定,无气囊气管导管近顶端表面有两条或一条黑线,插管时声门位于黑线处则可,对带气囊气管导管只要气囊全部通过声门则可。但一定要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CO2波形确定气管导管在气管内,然后听两肺的所有区

7、域,检查通气情况。,9、导管固定于嘴巴的中间位置,不易发生导管扭曲。螺纹管和导管必须妥善放置和支撑,避免对气管导管有任何的拉力,以防造成管子扭曲,并应防止麻醉管道和其他一些用物压迫患儿的头面部。10、记住头颈的屈伸可使气管导管顶端在气管内发生移位,在婴儿头颈完全的屈伸可使导管移动13cm。仔细确定导管的位置和充分考虑头位置发生变化时的影响,每次体位发生变化时均应检查通气情况。,3、拔管术,1、拔管时为防止发生喉痉挛,应注意:A、充分准备各种有效通气装置,必要时再插管;B、小儿尽可能清醒拔管;C、苏醒期尽量少刺激病儿,最大程度减少咳嗽和导管的刺激;D、是否足够“清醒”可以拔管,主要观察病儿能否自

8、主睁眼、张嘴,肢体是否活动以及呛咳后能否恢复到有规律的自主呼吸;E、拔管后应保留所有应有的监测仪监测一段时间。2、下列病儿应完全清醒后拔管:所有插管困难的病儿;急症饱胃病儿。,3、苏醒期如不允许出现呛咳(如神经外科、眼内手术),可在深麻醉或拔管前缓慢静注利多卡因12mg/kg后拔管,拔管后保持气道通畅、面罩给氧,直至小儿清醒。4、困难气道病儿的拔管:A、准备各种必要的应急设备和做好重新插管的准备;B、做试验性拔管,即预先在器官腔内置一根导管交换引导管以备重新插管;C、均应在完全清醒、确定气道肿胀完全消退无任何危险后,才能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5、一条铁定的原则:如没有拔管的把握,宁可留置气管导管

9、。,并发证,1、喉镜和插管直接引起的并发症(1)插管后呛咳:与表面麻醉不完善、全身麻醉过浅或导管触到气管隆突部有关,根据原因做相应处理。(2)喉痉挛:麻醉期间的疼痛刺激、浅麻醉下或不用肌肉松弛药的情况下试图气管插管、拔管后气道内仍存留血液或分泌物等因素,都容易诱发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3)气管导管误入食管:导管误插食管的第一个征象是听诊呼吸音消失和呼出气无CO2;控制呼吸时胃区不断地隆起;脉搏氧饱和度骤降;全身发绀。一旦判断导管误入食管,应立即果断拔除导管,随即用麻醉面罩施行控制呼吸,试行重新插管。插管成功后要安置胃管抽出胃内积气。监测呼出气CO2是确诊气管导管误入食管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

10、(4)误吸:误吸可导致吸入性肺炎,插管期间用Sellik手法(将喉结往脊柱方向压迫,以压扁食管上口的手法)是最有用的预防措施。(5)插管损伤:气管导管或导管芯机械性损伤食管、咽喉和气管。气管的急性损伤通常是导管芯超出导管所致。轻柔细心的操作和管芯的正确使用,在进入声门后即拔除管芯将避免这些损伤。喉镜暴露引起的杓状软骨脱位导致术后发音微弱,需要外科手术纠正。,2、导管留存气管期间的并发症(1)气管导管固定不牢:小儿口腔分泌物较多,气管导管较细,导管固定不牢发生率较高。手术时需要经常改变患儿体位或头位者,应在粘贴胶布之前,先将面颊唇局部皮肤用安息香酊拭干净后在粘贴,还可加用胶带绕颈式固定法。对颌面

11、部手术可加缝固定法。同样,对鼻腔导管也需要重视牢固固定导管的措施。(2)导管误插过深:导管插入过深可因头位改变过屈、头低脚高体位等引起。预防措施为,对导管插过声门进入气管的长度,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插管完成后必须仔细听诊两肺呼吸音,每次改变体位或头位后也应该重新听诊两肺呼吸音,必要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来检查。,3、拔管后并发症(1)喉水肿:喉头水肿在儿童是常见症状,声门下水肿在儿童也特别多见。喉头水肿治疗方法包括气道加温、保湿及雾化吸入消旋肾上腺素和静注地塞米松,如果梗阻严重、持久,应考虑重新插管。(2)声带麻痹:声带麻痹常由于气管导管套囊或外科损伤喉返神经所致。声带水肿伴单侧声带麻痹可出现像双侧

12、声带麻痹一样的完全的气道梗阻。(3)咽喉痛:咽喉痛是气管插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暂时性,恢复良好,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第三节 喉罩的应用,适应症 禁忌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并发症,适应症,1、无呕吐反流危险的手术,尤其是气管插管困难病例。2、当困难插管而被迫使用喉罩以后,喉罩可作为气管内插管的向导。3、通过喉罩可施行纤维光导支气管镜激光烧灼声带、气管或支气管内小肿瘤手术。4、对颈椎不稳定的患儿施行气管插管须移动头部却有较大顾虑时,可使用喉罩。5、眼科手术适宜使用 喉罩,较少引起眼压升高,术后较少呛咳、呕吐,喉罩拔除反应较轻,眼压波动较小。6、急救复苏时可使用喉罩,如操作熟练可迅速建立有效通气,

13、效果确切。7、适用于不需要肌肉松弛的体表、四肢全麻手术。,禁忌症,1、饱食,腹内压过高,有反流误吸高度危险的患儿。2、咽喉部存在感染或其他病理改变的患儿。3、必须保持持续正压通气的手术。4、呼吸道出血的患儿。5、喉罩位置很难保持固定。,操作方法,1、推荐的方法:病人屈颈位,将充气囊完全放气后罩面朝前顺着硬腭向下插入,右手示指可帮助推开舌。水性润滑剂涂在远端表面可以减少插入的阻力。2、可将喉罩充气囊小部分充气后罩面朝向头端沿着硬腭向下插入,一旦到达喉部后旋转180,向下推进遇到阻力后充气。3、两种插入方法均没有特别的优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较容易的方法。另外,一些辅助技巧可帮助顺利插入喉罩

14、,比如使头尽量后仰,双手托颌并将舌推开,将喉罩从旁边轻轻插入避开悬雍垂,或使用喉镜将舌推开。4、退出喉罩的时机分为深麻醉拔管与浅麻醉拔管。深麻醉拔管可避免激惹气道反射及喉痉挛,但有发生误吸及气道阻塞的可能;浅麻醉拔管可确保保护反射的恢复,但存在气道过度反应的危险。用2%的利多卡因凝胶润滑喉罩气囊或静脉给予阿片类药物可降低清醒时的喉部反射。,注意事项,1、麻醉过浅,插入喉罩时,容易引起患儿呛咳、喉痉挛等并发症。2、喉罩的型号选择不恰当,会厌被推向声门,引起呼吸道部分梗阻。3、头位不正确,操作手法不恰当,喉罩与硬腭接触前,必须使喉罩完全展开,然后再逐步送入咽腔,若喉罩在舌后遇到阻力时,不可强插,以

15、防造成损伤。4、小儿喉罩较成人更易发生位置不正(尤其是Sizel)。,并发症,1、误吸和反流原因(1)置入喉罩(LMA)时有6%15%病人的食管开口处于通气罩内;(2)LMA在喉部的密闭性不完全;(3)应用LMA时,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屏障作用降低;(4)应用LMA施行人工通气时压力过高。预防措施:(1)选用型号合适的LMA和仔细进行LMA置入操作;(2)良好的肌肉松弛、低通气罩充气压和正压通气中尽可能降低通气压;(3)压迫环甲状软骨等。,2、呼吸道梗阻 原因(1)LMA位置不当;(2)通气罩套囊返折、会厌下垂部分遮盖声门和环状软骨后区前移;(3)通气罩充气过度;(4)温度升高或N2O弥散使通气囊

16、容量增加;(5)通气罩旋转、导管扭转、异物、喉痉挛和声门闭合等。处理(1)因LMA位置不当造成的应立即拔出LMA重新插入或改用其他通气方法;(2)应避免采用通气罩套囊过量充气法以防止漏气,因充气过量可将通气罩从咽喉部挤出引起气道梗阻;(3)通气套囊内最好采用生理盐水或麻醉混合气体充填;(4)因麻醉深度不当在置入LMA发生屏气,一般不要移动LMA,2030s屏气会自动消失。,3、气道损伤和咽喉疼痛 LMA可引起咽后壁或会厌水肿,在有出血体质的病人则能引起声带血肿。,4、意外性脱出 常发生于麻醉维持和苏醒期,原因常为头部位置改变、固定不牢、套囊充气过量、LMA型号不合适等。针对原因作相应处理。,5

17、、通气罩周围漏气 多由于通气罩型号、位置、充气量不适合或正压通气中压力过高所致。但如通气指标符合标准,且能有效进行辅助或正压呼吸,可不必忙于处理,严密观察。,第四节 小儿硬膜外阻滞,适应症操作方法 并发症,适应症,禁忌症,1、下腹部手术、盆腔手术、下肢手术的麻醉。2、与全身麻醉复合,用于胸部手术麻醉。3、术后镇痛。,1、穿刺部位感染。2、出凝血疾病。,操作方法,1、患儿侧卧位,确定穿刺间隙,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做出确定。2、用碘伏或新洁尔灭酊消毒皮肤,用5cm长18号硬膜外穿刺针,缓慢进针,稍有阻力感时,连接带有生理盐水(首选)或空气的注射器,边进针边对注射器芯加压,并仔细体会层次,出现阻力消

18、失后,回抽无血、无脑脊液。3、如须置入硬膜外导管则大多向头侧,深度23cm,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同时须保持住导管防止同穿刺针一起推出。,4、腰段用正中途径,胸段用旁正中途径。5、局麻药及剂量。常用药物为0.7%1.5%利多卡因,0.1%0.2%丁卡因,0.25%0.5%布比卡因。一次性药物总量:利多卡因剂量为810mg/kg,丁卡因1.22.0mg/kg,布比卡因1.52mg/kg;用混合液时剂量要相应减少,加入肾上腺素(5g/ml)可明显延长药效时间;试验剂量约为总量的1/4。,并发症,1、局麻药毒性反应小儿所需药量相对大于成人,且硬膜外具有较丰富的静脉丛,在实施过程中应予注意。预防措施:(1)

19、严格掌握用药剂量,使用最小的有效量;(2)穿刺及置管轻柔,避免损伤,少量出血可注入含1:20万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有多量血性液抽出,应予以放弃而改用其他麻醉方法;(3)麻醉前使用苯二氮类或巴比妥类药能减轻局麻药的毒性反应。,2、误入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穿刺时,如果未及时发现穿刺针刺破硬模,尤其当插入的塑料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被及时发现,就有可能发生局麻药意外注入蛛网膜下隙,导致高阻滞平面或全脊麻。小儿穿刺时各解剖层的手感一般比较明显,只要操作轻柔仔细,可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处理要点在于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稳定,出现心脏骤停应按心肺复苏处理。,3、误入硬模下隙硬模下隙是一个潜在性的解剖学

20、名称,通常不会发生硬模下隙注射,一旦发生小量局麻药就可产生广范围阻滞,但阻滞出现的速度慢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由于硬膜下隙不与颅内蛛网膜下隙相通,所以一般不会导致意识丧失。经导管内注入“试验剂量”后应仔细观察神经阻滞范围,一旦出现广范阻滞,就应慎重决定是否继续用药。,4、神经损伤 硬膜外阻滞可引起一些神经并发症,究其原因多与操作不够轻柔、导管置入方法欠妥或反复穿刺有关。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蛛网膜炎、脊髓前动脉栓塞、硬膜外隙血肿等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是处理该并发症的重要原则。,第五节 骶管阻滞,适应症、禁忌症 操作方法 并发症,适应症,禁忌症,1、小儿会阴部、下肢或腹股沟

21、部位手术。2、术后镇痛。,1、局部的异常情况 穿刺部位感染和皮肤异常等。2、出凝血疾病,操作方法,1、一般须在镇静或基础麻醉下进行操作,即使是术后镇痛,也应在手术开始之前操作完毕。2、患儿取侧卧(髋和膝屈曲90),骶管阻滞定位方法:先摸清尾骨尖,沿中线向头方向可触及一个有弹性的凹陷即为骶裂孔,在孔的两旁可触到蚕豆大的骨质隆起,为骶角。3、用碘伏或新洁尔灭酊消毒皮肤。4、确认骶骨裂孔后,用6号长2.5cm穿刺针,注射皮丘,将针与皮肤呈3045角的方向进针至骶尾韧带,当针进入骶管时感觉到轻微的突破感,即为到达骶管腔。,5、回吸无血、脑脊液,注液或气无阻力,且无皮肤隆起,即可注入0.51ml/kg局

22、麻药。6、多数采用单次注射法。为控制平面及治疗的需要,有采取置管的方法,即用静脉套管针穿刺,当刺破骶尾韧带后,将金属针退出少许后,连同套管谨慎地推进510mm,固定后即可分次给药。7、骶管阻滞局麻药用量多按体重计算,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最为常用,利多卡因最大剂量为810mg/kg,布比卡因为2.5mg/kg。阻滞平面如欲达中胸应用1.25ml/kg,腰胸应用1ml/kg,骶腰应用0.5ml/kg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并发症,1、药误注入蛛网膜下隙导致高位脊麻或全脊麻。每次注局麻药前要仔细回抽,以确认针或导管不在蛛网膜下隙。2、药误注入血管内引起局麻药中毒、心律失常

23、或心跳停止。3、穿刺损伤直肠和骶骨。,第六节 周围静脉血管的穿刺,适应症、禁忌症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适应症,禁忌症,1、液体治疗、输血、纠正电解质紊乱。2、静脉给药、胃肠外营养以及获取血标本。,静脉周围蜂窝织炎,静脉近心端损伤、静脉近心端不稳定骨折等。,操作方法,1、周围静脉穿刺技术(1)常见穿刺部位包括手背、内踝、前臂以及头皮静脉等,手背静脉常首选。同时考虑手术、体位和疾病等对静脉通路的影响。一般采用由远端向近端的顺序穿刺。(2)小儿清醒穿刺前最好在穿刺部位先用表面麻醉药,或吸入50%70%N2O镇静、镇痛,并需一位技术熟练的助手帮助。(3)在小儿建议不用橡胶止血带,而由助手在穿刺部位近端

24、握住和低垂肢体的方法充盈静脉,再行穿刺。穿刺时灯光最好斜照在穿刺部位,使充盈静脉显影更清楚。,(4)穿刺过程不应使病儿看到穿刺针,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紧张度,穿刺时避免误伤小儿,成功后应妥善固定。(5)套管针穿刺置管时针头斜面应朝下,这样便于置管,提高成功率。(6)如静脉细小可先用细套管针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而引导粗套管的置入。,2、手背静脉穿刺 手背静脉中最主要的血管位于、掌骨之间。应绷紧皮肤。穿刺者的大拇指放在小儿指间关节上,其余四指放在小儿手腕背部使小儿腕屈90,穿刺针与皮肤呈2030进针,刺血管时应调整角度与血管保持15角,针干一定与血管走向保持一致,见到回血后针再进12mm,严防刺破

25、静脉后壁。,3、大隐静脉穿刺将示指置于足跟,大拇指向下按压患儿大脚趾从而可绷紧踝部皮肤且固定大隐静脉,穿刺针自踝底皮肤刺入,指向对侧肩膀,见回血后推送套管入血管,若推送困难可轻退套管直至回血,接上液体后随液体滴注再推进套管往往能成功。,注意事项,1、肥胖、脱水、水肿等因素致静脉无法显影者可根据浅表静脉正常的解剖位置进行穿刺。2、焦虑、低温会使血管收缩,应以温热的湿毛巾裹住四肢几分钟使静脉扩张充盈;体温高增加静脉的脆性,故发热者应先降温。表面涂抹硝酸甘油可使静脉扩张显露清晰。小婴儿避免使用碘酊,可直接用乙醇消毒。3、不要选择在肘窝处静脉注射药物,因该位置临近动脉,注射时患儿移动肢体,误注入动脉的

26、可能性较大。,第七节 中心静脉置管,适应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并发症,适应症,禁忌症,1、可进行大量、快速输液、输血。2、须中心静脉置管测压。3、深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药物治疗等。,1、穿刺部位有感染或破损。2、凝血功能异常等。,操作方法,1、颈内静脉置管(1)体位:脸朝左侧,头低脚高位20,肩下垫高减少颈部凹陷,更好地暴露颈部。(2)定位及操作步骤:有条件可应用超声技术,目前大多以解剖定位为主。在胸锁乳突肌中点摸到颈总动脉脉搏,平甲状软骨水平(患儿体重15kg),胸锁乳突肌前缘进针(前路),针与皮肤成30,针尖指向同侧腋窝,或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分叉点进针(中路),针与皮肤成45,针尖指

27、向同侧乳头。,进针点应避开颈外静脉,可直接用穿刺针穿刺,边进针边回抽,抽到暗红色的静脉血时(此时回抽血应非常容易),左手固定针干不要有丝毫的移动(这一步在小儿非常关键,常由于移动而导致穿刺失败),置入导引钢丝,如遇阻力可调整穿刺针方向,使其与颈内静脉走向一致。也可用22G或20G的套管针穿刺,回抽见静脉血后置入套管,再从套管置入导引钢丝。如没有穿刺入静脉,调整针尖略向内侧,再穿刺。穿刺时始终要摸着颈总动脉搏动,以免误入动脉。,沿导引钢丝置入扩张器,扩出一条皮下隧道,扩张器不要插入过深,要顺着导丝方向,以免刺破对侧血管壁或曲折了导引钢丝。沿导引钢丝置入管子,回抽证实管子确实已进入静脉(很容易回抽

28、到静脉血)。妥善固定导管,手术后须保留者最好用缝线固定比较牢靠。,2、颈外静脉置管(1)体位:头低足高位15,肩下垫一小枕头。(2)操作方法定位好颈外静脉,穿刺野消毒,可用22G或20G套管针穿刺颈外静脉置管(同外周静脉穿刺)。也可采用穿刺针直接穿刺颈外静脉,但有易刺破对面静脉壁和置管导引钢丝时针易滑脱静脉引起血肿,导致失败的缺点。自套管置入导引钢丝,置入套管的动作应轻柔以免损伤。直至中心静脉,如遇阻力,导丝可旋转一下,或移动一下患儿的手臂和肩部有助于导丝的置入。,扩张器应小心使用,不宜插入过深,以免刺破颈外静脉对侧血管壁,甚至撕开锁骨下静脉连接处而致血肿。自导引钢丝置入柔软的中心静脉导管至上

29、腔静脉和右房连接处,此距离的判断相当于进针点至胸骨体和柄的连接处。应用放射摄片来检查管子留置的深度,过长的管子可引起并发症(如心壁穿孔)。,3、锁骨下静脉置管(1)患儿仰卧,头低脚高1025,穿刺侧肩下垫高20,头转对侧。(2)穿刺点为锁骨中1/3段与外1/3段交界点的下方,与额面呈3035进针,针尖指向胸骨切迹,穿刺成功后置导丝,导丝引导下置入套管固定。,注意事项,1、在发绀患儿(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置管后可连接上压力换能器观察波形来证实套管在静脉腔内。2、导管顶端应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距离相当于穿刺点到胸骨上切迹下2cm处。3、如术后保留管子,应经常用放射片来检查管子顶端的位置

30、,管子在左、右心房内走得太远,有可能引起心脏穿孔。4、如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发生困难,而颈外静脉明显,从颈外静脉置管也不失为监测中心静脉压(CVP)的好路径。,并发症,1、出血 多因邻近的动脉损伤或有凝血功能不全。患儿良好体位是减少穿刺损伤的有效保障,出血后最好方法是压迫止血。2、气胸 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可能损伤肺,大多不严重,须严密观察,必要时做胸部摄片,但应避免正压通气。有呼吸困难的应及早做胸腔减压。,第八节 动脉置管,适应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并发症,适应症,进行血压实时监测和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操作方法,1、桡动脉置管(1)定位:目前大多以触摸搏动定位,在小儿由于动脉相对细小,最好用

31、指尖触摸定位。有条件者或遇困难时可利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或冷光源帮助定位。(2)操作腕部垫高使手背伸5060并适当固定,局部消毒(操作者触摸搏动的手为了更清楚地感觉搏动,可不戴手套,但手指应消毒)、麻醉,不合作者进行基础麻醉。,根据穿刺针质量,必要时可先用粗针在穿刺点的皮肤上开一个口,以防穿刺针外套管在穿刺皮肤时出现毛口。一般选用2420G穿刺针,穿刺时针体与皮肤呈3045角,针尖斜面朝下,直刺动脉见回血后即压低穿刺针角度后轻柔地置入外套管。也可采用穿透法,即准确定位后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快速直刺动脉,退出针芯缓慢退套管,当有连续血流自套管尾端喷出后即向前推进套管,连接测压冲洗装置。也可见喷

32、血后自套管先置入细的导引钢丝,然后沿钢丝置入套管。如一次穿刺未成功,评估一下进针方向与动脉是否成一直线,调整后再试。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注意腕部位置对测压的影响,最好处于腕伸状态。连接测压冲洗装置,注意连接管上所有的接口均应锁住,以免意外出血。,2、股动脉置管 垫高骨盆,在腹股沟韧带下触摸股动脉搏动,可选用20G穿刺针,穿刺方法类同桡动脉穿刺,避免在腹股沟韧带上方穿刺以防发生后腹膜血肿,同时也应避免刺到股骨头以防发生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如触摸动脉搏动定位有困难,可借助于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或针(智能针)。,注意事项,1、注意无菌操作,尤其在置入套管时。2、所有的连接口应用带锁扣的接管以免意外脱落和

33、出血。3、桡动脉测压时应用小夹板非常可靠地固定腕部和前臂,以防套管针脱出。4、使用淡肝素生理盐水(1000U/500ml)持续冲洗装置,注意冲洗量不要过大,对婴幼儿还应注意冲洗速度,另外不能应用葡萄糖液冲洗,会增加感染机会。,5、为防止栓塞,不应注入采血样时抽出的血液,不要使用高压冲洗阻塞的管道,每次采血样后均应用小量淡肝素盐水冲洗,在小婴儿桡动脉仅注0.51.0ml即可逆流入脑血管。6、一旦完成测压应尽早拔除动脉套管针,并发症(尤其是动脉栓塞和感染)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发症,1、血栓 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加,主张测压结束后尽早拔除动脉内导管。2、栓塞 栓子多来自围绕在导管尖端的小血块、冲洗时误入气泡或混入测压系统的颗粒状物质。用连续冲洗法可减少血栓栓塞的机会。,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