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加法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理数加法教.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理数加法教有理数加法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四、教学过程: 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具体问题: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 某汽车
2、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 紧接着,回答: 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 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 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2直观演示,归纳法则 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 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 向东走3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课件具体演示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进而总结出有理数加法运动,一般步骤为: 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 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前面已经分析过,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演示,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己归纳法则;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结出法则之后,可进一步提问:在算术里,两个不都是零的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那么,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后和还一定大于加数吗?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在有理数运算中,算术中的某些结论不一定再成立,即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不一定大于加数,这是有理数的加法与算术运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3应用举例,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和智能培养结合起来,接下来我设计了例题和练习题,选题
5、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1:计算下列各题: + + + 通过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问题,师生共同来完成,老师做板书示范。 接下来做一组练习题,此题比较简易,目的在于巩固法则,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问题,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 练习1 填空 +=_ +=_ =_ 4+=_ 9+=_ +2 =_ +0 =_ 0+=_ 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对法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我设计了练习2。 练习2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某地水库的水位在某天当中每一次上升了a厘米,第二次上升了b厘米
6、,问: 两次一共上升了多少厘米? 计算当a、b为下列各数时的值: a= 4 , b=3 a= -3 , b= 7 a= 5 , b= -5 a= 4-2, b= -1 a = -3 , b=0 说出以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4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法则到底掌握了多少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强法则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反馈练习,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若出现问题,准备采以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若学生解答顺利,可再给学生出一些补充练习题。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三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有理数的加当选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 6作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分两部分来布置,第75页A组的1、2、3、7,第77页B组1、2。第部分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布置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