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沟与文化移植1.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585925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沟与文化移植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沟与文化移植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化沟与文化移植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化沟与文化移植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化沟与文化移植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沟与文化移植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沟与文化移植1.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沟与文化移植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不可通约的因素。这犹如横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壑, 亦被称为“文化沟”(theculture gap)。 这是因为一种文化的形式和发展有赖于某一民族独特的社会 、历史、宗教诸方面的渊源。因此,文化自然会强烈地表现出各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在另外的文化体系中是难于找到绝对等值或对等的替换形式。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将文化特征分为如下几类:生态学(Ecol ogy)、物质文化(Matcrial Culture )、 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 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 e )和语言文化(Lingui

2、stic Culture)。存在于这诸多方面的差异,便形成了许多障碍。 文化沟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也是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必然要面对解决的矛盾和难题。长期以来, 文化沟受到翻译界的高度重视,并由此而引发对诸如“等值”;可译性不可译性;忠实不忠实和其他问题 的讨论。不论各家看法如何,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协调活动,势必要将原语与译语的文化系统联系在一 起。如果说翻译意味着在不同文化系统中创造一种关系,这是不容置疑的。据此,译者不是设法去回避由于文 化沟所造成的障碍,而应尽其所能去实现“天堑变通途”。这好比代沟(gencration gap)的存在亦是客观现 象。尽管处于同一时代,不同年龄层

3、次的群体之间亦会出现相互不理解的情况,甚至存在难于达到共识的差异 。然而这些不同的群体不是相互排斥而不可交融,他们会寻求各种途径去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客观地来看,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这种关系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可剖析而后达到动 态对等的沟通的。于是一般概念所认为的文化沟便不可能深不可测。换言之,其表层的不可逾越性可以通过某 些特殊的转换方式去解决。只要转换得当,原来似乎不可直接参照比较的文化关系可在某种层面上达到交融。 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异域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事实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价值 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翻译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广义地讲,

4、“文化”不是某种排异的、永恒的真理,它仅是 某一民族、某个社会特征的集合。因此,通过翻译,在不同文化体系中建立一种转换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在实现文化转换的活动中,译者理应作为两种文化系统的媒介,更是将两种文化联系在一起时所出现的突 出矛盾的协调者。译者总是处在不同文化之间,常常要面对因异体文化的不可通约性而造成的文化沟。不管这 鸿沟有多深,或由此所产生的问题有多难,他都必须肩负起“搭桥”的重任。辩证地看,文化沟的存在固然给 译者造成诸多难题,同时,文化沟的存在也给译者提供了颇具挑战性的机会去显示其化异才能(Aissimilativ e Competence)。在进行文化移植的过程中,译者必定要

5、面对多种选择。就实践意义而论,翻译就是作出选择 的过程。对此,笔者拟根据个人从事翻译实践和教学的肤浅所得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以求教于同行。 一、文化的直接移植 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译者应直接把原语的文化信息和语言表达形式移植到译语中。这要求译者既要忠 实传达原语的文化内涵,同时兼顾保持文化内涵的载体语言的表达方式。这也正是译界所推崇的“神形兼 备”的对等转换方法。采用了这种直接的移植方式,在我们的汉语中才会有诸如橄榄树枝(an olive branc h )、 特洛伊木马(theTrojan horse)、穿梭外交(shuttle diplomacy )、 滚石不生苔(Arolling sto

6、n e gathers no moss)等等不一而足的说法。 笔者在编纂贵州民族风情词典(汉英对照)(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5年,以下简称风情词典)时,对贵州少数民族独有的民风民俗就尝试这种方法,如将板凳舞译为 stool dancc、木鼓舞wooden-drum dance、地戏ground opcra、爬山节mountain-climbing fest ival、龙船节dragon boat festival、 祭山offering sacriffices tomountain,等等。 在直接移植某一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的运作中,译者往往要对多种译文作出选择。而权衡选择得当与否, 应当以既

7、能充分传达原语文化意象,又能符合译语表达习惯以及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为度。如汉语中的“上坟 烧纸”中的烧纸自然是指“焚烧钱纸”。 有人认为将其译为“to go to sacriffice at the graves ” 较为妥当。 其理由为tosacriffice一词可从宏观上包容祭奠亡灵的种种活动。这显然是无可指责的。但上述英 文恐难引发读者联想到东方人“烧香焚纸祭祖”的文化意象。我们在编纂风情词典时曾试译为“to burn the ghostmoney at the gravcs”。为慎重起见,我们曾征求外籍专家的意见,结果表明这种译法是可接 受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实际上是属于一种创意性翻

8、译,也就是译界所倡导的再创造。不可讳言的是,创意 性翻译应力戒索强附会。若将“烧纸”译为“to burn pieces of paper”,就会导致文化信息的误传,使读者 联想到的是焚烧任何种类的纸。 除上述方法外,对某些无法在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体系中找到可参照的表达方式时,采用音译(translit cration )亦可实现文化移植的目的。这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解决文化沟所造成的困难也不时为一种有效的手 段。 如英译汉中:logic 逻辑、 sofa 沙发、 nylon 尼龙、chocolate巧克力、whisky威士忌、汉译英 中:功夫Gong Fu、易经E-Ching、气功Qigong、

9、太极Taichi、斤jin等。在风情词典中我们也沿用这种方法 。如流行于黔东南苗、侗地区的“游方”活动,是描述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此民俗活泼多样, 且内涵也很丰富。选择其他译法,不易解释清楚。将其音译为 youfang,不仅起到直接介绍民俗文化的作用, 而且也让外来民俗专家或游客好奇而了解究竟。至于“游方”的内容则在词典正文介绍。又如苗族传统舞蹈中 使用的吹奏乐器“芦笙”,我们曾将其译为a reed-pipe wind instrumcnt 。这种译法只表其作为吹奏乐器以 及制作材料,并未将其构造形式表现出来。“芦笙”一般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一孔,下端安放铜簧 。如果为求全

10、面须再将这段文字译成英文加进去。这种完全释义的处理方式尽管也可以,但显得累赘。考虑再 三,我们将其音译为“Lushcn”,这已被广为接受。 事实上,各种民族均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直接借代的方法来吸收外来语和外来文化,以达到丰富本族语、 本族文化的目的。随着时间推移,不同文化形式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外来语的“外来”痕迹渐已被人所淡忘。 在实际语言运用的过程中, 有谁还会刻意去追溯盘尼西林(penicillin)、雷达(radar)、酸葡萄(sou r grapes)、鳄鱼的眼泪(crocodilc tcars)等等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所有呢?实际上, 诸如此类的词语已 完全融入我们语言文化之中。 二、

11、文化的间接移植 由于文化沟的存在,译者有时也会面对某些尴尬的局面。若遇到两种文化中完全没有可参照、可直接转换 的情况怎么办?若一味追求文化的直接移植,有时难免会造成译文生涩,甚至留下笑柄。如:Tom wasthe we t-blanket in the party.中的wet-blanket似乎不能直接译为“湿毯子”,只能释译为“令人扫兴的人”;而 译文中若过多使用音译似乎又会使译文显得不伦不类。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要求译文与原语等值,但从翻译实践 的角度来审视,文化交际过程中原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势必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我们所追求的“等值”至多 也只是“近似值”而已。我们应该认识到,译作终归不是原

12、著。翻译的宗旨是促使跨文化交际有价值的发展。 因此,面对文化沟,译者理应寻求适当的妥协或补偿的移植方法。确切地说,研究讨论文化移植过程中的妥协 和补偿颇具实践指导意义。 1、文化移植中的妥协 一个民族的特定文化内涵的传播往往以某一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实现,而一个 民族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之中,则会显示出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如行文结构、遣词 造句及种种修辞方法。出于这一原因,译者会遇到种种“语言障碍”和矛盾。要协调这些矛盾,必要时要作出 让步和妥协。此处的妥协,意指在无法保留原语表达形式时,只好顾及其语义或文化信息的传达,尽管语言表 达形式在原语中是多么生动形象,不得已时也只

13、好忍痛割爱。 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c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game.中的短语to eat no fish便具有极 强的西方宗教文化内涵。 在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天主教徒反对政府,新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在星期五 那天拒绝吃鱼。其意为:作诚实可靠的人,因此上句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若保留原形式译 为:“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玩游戏”,形虽在,语义却令人费解,也根本谈不上传达其文化信息。 又如:红楼梦第五回有两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宝玉神 游太虚境时警幻仙子给他读的隐语,其中以“雪”喻“

14、薛宝钗”,以“林”喻“林黛玉”。这谐音双关的修辞 手段可谓汉语的一绝,而在英文实难找到相应的形式来反映。所以杨宪益先生只按其隐意译为:“Vainly fa cing the hermit insparkling snow-clad hills, I forget not the fairy in the lonewoods beyond the world. ”这应该是在译语表达形式上作出妥协而实现文化信息移植的典范。 2.文化移植中的补偿 在进行文化直接移植的过程中,为便于读者充分领会和完全吸收某种特殊的文化意 蕴,采用释义的方法作为移植的辅助补偿手段亦是行之有效的。释义可包括各种注释,如脚

15、注、随行注、溶合 释义等。 红楼梦第八十一回中的一段文字为:“然后岫烟也钓着了一个,随将竿子仍旧递给探春,探春才递给 宝玉。宝玉道:我是要做姜太公的。”杨宪益先生将宝玉话中的姜太公音译为Chiang Tai Kung。为使英文 读者了解汉语中家喻户哓的“姜太公”何许人也,以及“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的文化内涵, 杨宪益 先生加了脚注:ChiangShang of the eleventh century B.C was said to fish by theWeishui River (present Shensi), hold a line , with no hook orbait ,

16、three feet above the water, and saying at the same time:Whocver is ordained, come and take the bait. 在翻译实践中,加脚注固然有效,但此举毕竟是文化转换中的过渡手段。如果用得过于频繁,某种程度上 会干扰读者的思路而影响欣赏译文的兴趣。这时也可在直译或音译后随即加上简短解释说明其义,使译文与附 注浑然一体。如“仰韶文化”为华夏文化的特殊现象,汉英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其译为the Yangshao culture,随后加注为a Neolithic culture characterized

17、 by fine paintedpottery; nam ed after Yangshao, Henan Province, where remainswere first found in 1921.在风情词典中, 笔 者亦效法以上典范。如:侗族的民间集体舞“哆耶”, 音译为duoye , 附注释义其后:transliteration fr om the Dong language: a kind of collectivefolk dance favoured by the Dong people during t he SpringFestival. 有时亦可采用更为简洁明快的释义,使之与译文溶为一体,看不出附注痕迹。如:Ever 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skeleton in the cupboard.译为:俗话说橱柜里面藏骷髅,见不 得人的事家家有。 综上所述,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运作者,在面对制约因素时,势必要作出恰当的选择,或采用直接、或 采用间接的方式去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文化沟的存在是不可规避的,这对译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 ,文化沟又好比一块沃土,译者可在其上辛勤耕耘,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植出跨文化交际的硕果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