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教案 .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8940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静教案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李静教案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李静教案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李静教案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李静教案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静教案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静教案 .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李静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备课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 第一组“走进西部”, 第二组“永远的童年”,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 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 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 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

2、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生字表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 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每课识字量不超过14个,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要引导学

3、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任务。 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

4、生作文的性质。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资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第四步:依照样本,撰写报告。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本单元教材简析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

5、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

6、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

7、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3了解课文中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安排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草原教学设想 教材简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

8、情美为一体的记叙性散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 教学设想 1、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再创造。语文课上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将文中之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对于草原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悟出文中之理,才能感受其用语的精妙,积累它的语言。为此,在教学描写草原自然风光的段落时,可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并说说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找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并结合一定的意境,通过评读、想象等方式促使学

9、生把学生把这些句子读好,充分体会草原风光的美。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 2、草原这篇课文中介绍了蒙族人发是怎样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虽然有的同学以前通过电视也了解到一些蒙族人民的民族风情,但文所写的事情毕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所以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这种场景,体会出蒙汉的情深。在处理这一环节才时,可自制CAI课件,向学生展示蒙族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蒙汉情深何忍别”的含义,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悟”出来了。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主动地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可“画地为牢”。要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争

10、辩的气氛,促使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理解、品析,让学生圈点批画,讨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让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想己所想,说己所说,人人都有所得。在教学草原第二至五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互帮互助自学完成。在全班交流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可以读你想读的句子;可以向大家介绍民族风情;可以谈谈自己读了某些句子后的体会;还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或点评。这种做法。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1草原 教学目标: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熟读课文,了

11、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

12、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由浅入深,草原的美在于景美、人美。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深入的读。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品读感悟,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

13、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比较,我们这里的空气,天空是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 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读出你的赞美,读出你的兴奋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是怎样的景象,你仿佛看到?你真想? 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

14、”的词语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

15、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

16、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可换成什么词? 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再读课文,感受洒脱 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

17、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自读,画出有关的句子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你从哪些

18、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出示课件 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指名读齐读。 激情相见: 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响起。

19、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这正是 “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

20、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

21、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22、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记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捉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文化及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

23、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把句子读通顺。 简要说明理由。 “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从这句话中,读出丝绸之路的繁茂景象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认真读一读,那些是作者看到的 ,那些是作者想到的?,我仿佛。进行这样的句式练习。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

24、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你还想称它为什么路,说出你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时间:公元前XX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XX年和XX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

25、,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隆重。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热情。 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 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分角色

2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 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教学反思: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

27、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穿插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学生兴趣很浓,激发了学生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及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学生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我感觉,这种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的方法很好。 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人文性

28、,工具性也就失去了灵魂。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有效地体会文中寓意。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

29、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查阅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劳动环境 一:初读,感知白杨树的“外秀” 1、情境导入,教师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然而,那高大挺秀的白杨引人注目,给大戈壁大来了生机与希望,也给旅客带来了快慰与喜悦。” 2、按要求预习课文。 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认识生字,指导书写“疆”和“陷”。 检查朗读,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三个问句,理清课文

30、思路。 二:研读,品析白杨树的“内秀”。 1、默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体会树的形象 2、交流汇报,重点指导。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从来就这么直”,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理解“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想象说话: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 ;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 ;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 ; 需要白杨树,它就 。 朗读第1自然段,看关于戈壁滩的课件,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 理解“不管不管都”,体会白杨树不

31、怕困难的精神。 写话: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有感情朗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设问:爸爸的心孩子懂得吗?他表白一颗怎样的心? 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爸爸有一颗怎样的心? 补写: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 提问:从这个写话中,体会到什么? 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爸爸的心。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

32、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默读,思考: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三、联想,由树及人升华形象 1、思考:爸爸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2、他还赞美了谁?这些人和白杨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正由于有了这些“白杨树”,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

33、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拓展:寻找身边的“白杨树” 1、描写一种事物,如粉笔、菊花夸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推荐阅读白杨礼赞. 板书: 3白杨 无怨无悔 无私奉献 人 高大挺秀 服从需要 哪儿哪儿 扎根边疆 不管不管总是 建设边疆 借物 喻人 无怨无悔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

34、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工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

35、、汇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

36、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材分析: 这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一篇歌颂新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37、,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既串连了全文,又体现了筑路大军们的顽强意志,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话辐射全文。同时课文采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如何克服困难)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并加以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读准“妖、娆”等14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废寝忘食”、 “杯水车薪”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文中含义

38、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们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体会挑战 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建设者们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搜集、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歌赏图,揭示课题。 1听过天路这一首歌吗?,歌中所唱的天路指的是什么? 2揭题,读题。通过课前预习,你对青藏铁路有哪些了解? 3读句:“一条长长的“铁龙” 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借助学习提示的帮助进行学习

39、。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内容? 2交流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面对困难部分: 1默读课文,想想筑路大军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交流:读出课文中句子,再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看谁有能概括成一个词。 3风火山隧道只是整条铁路的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它来写呢?由此可见,修筑铁路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大。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困难,有感情地读一读。 “风火山一带经常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你在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情景?结合理解:撕扯 七零八落 不翼而飞 劈头盖脸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理解“杯水车薪” 资料介绍:风火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这里平均海拔4900

40、米左右,年均气温-7,寒季最低气温达-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之为“生命禁区”。 4根据题目,作者为什么不重点描写修路的过程,却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遇到的困难呢? 战胜困难部分: 1面对困难,筑路大军们又是怎么做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 子,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用自己的话简单说。 3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部分读给大家听。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理解“废寝忘食”,想象科技人员是怎样废寝忘食地工作的?

41、从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4写法指导:如果说刚才遇到的困难是侧面描写,那么现在的克 服困难就是。 补充资料:生命禁区的早晨 四理清文路,升华情感 1正是建设者们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请你找出一共有几次,读一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3交流: 4如果你就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看着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青藏铁路已于XX年x月x日正式通车,给西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为了建设这条

42、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们。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他们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五课后作业 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板书: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难以控制温度 极度缺氧 遇到困难 天气恶劣 战胜困难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书写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学会评改习作,

43、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学作的快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 2.伟大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二、明确主题,出谋划策 1.今天我们要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去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不过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我们总会有很多办法和他们建立

44、联系的,好好想一想,把你的办法推荐给大家。 4.学生分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进行策划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五、课外作业 收集全国各地的小伙伴的联系方法,为习作做好准备。 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