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592042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大党委”,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确立党员社区属地化服务的原则 社区党委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始终牢记,共产党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党员在社区,不单单是普通居民,更应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清醒认识社区居民的客观状况和主观需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确立党员社区属地化服务的原则。 第一,以组织社区党员参与为动力

2、。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开展共驻共建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实际中,社区党员开展活动较为复杂,有的组织关系在社区,有的组织关系不在社区;有的组织关系今天在社区,明天就不在社区;有的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有的根本就不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有的支持社区党组织工作,有的则不管不问,不参与社区服务。这些情况削弱了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了党员服务社区的实效。为此,中共奎文区委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勇挑重担、奋勇争先,越是困难多的地方、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越要敢于大显身手”。通过建立“四站两岗一家”,即流动党员服务站、在职党员管理站、直管党员活动站、党员志愿者工作站,

3、“党员谈心岗”、“党员先锋岗”,社区党员之家;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在职党员管理站、直管党员活动站、党员志愿者工作站等形式,为社区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服务中,赢得民心,探索如何把群众组织起来的新途径。在服务中,社区党委对党员服务实行“跟踪管理”、“双重管理”、“全责管理”、“星级管理”;设立“党员谈心岗”、“党员先锋岗”,积极开展“争先创优”和党员谈心活动,探索如何把党员更好地组织起来的新途径。 第二,依岗承诺。驻区单位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离不开所在单位的支持和推动。奎文区社区党委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探索“双诺双述双评”制度,提高了驻区单位共建意识,增强了社区党组织凝聚力,调动了驻区单

4、位党员服务社区的积极性。首先,双向服务承诺。年初,社区党委会同驻区单位党组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就社区发展、党员管理、志愿服务、维护稳定等问题签订双向服务承诺书,进行公示、接受民主监督。其次,双向沟通反馈。一月一沟通、一季一反馈、半年一征求,以了解情况、查找问题、研究措施。最后,召开述职述评会议。年末,社区党委和驻区单位向驻区单位代表、新经济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党员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述职,接受民主评议,当场公布评议结果。这项制度,有力地推动驻区单位党员定期到社区开展各类志愿活动,使共驻共建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志愿服务。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员服务社区的真实情

5、况。奎文区社区通过建立“党员服务联盟”,将辖区内的党员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顾问团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纳入服务联盟统一管理,建立46个“党员服务联盟”,并在“党员服务联盟”及各类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上,再建党组织,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家政服务等便民业务。经过不断努力,“各社区共设置人大代表联络站31个,居民论坛21个、群众诉求服务室44个、党员谈心室39处。社区社会志愿者组织发展到近500个,积极开展了党员奉献在社区、义务巡逻护社区、青春闪亮为社区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社区群众达7000人”。 第四,以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带动社会管理创新。基本思路是社区党委对社区内的所有党员进行重新组织

6、、重新排列组合,让党员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开展。具体做法是,奎文区42个社区党委打破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按党员爱好特长、从业性质等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按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业态聚集原则把党组织建在产业、行业、协会上”,灵活组建便民服务型、维护稳定型、交流提升型、经济发展型、和谐共进型等各类功能型党支部,发挥每个党员的特长,靠特长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优质服务。这种服务,有党员个性特长的有效发挥,有党组织专业特长的组织合力,不但提高了服务质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的专业服务能力。群众和愿意接受这种服务,在接受服务中,群众也愿意被社区党委把他们也组织起来,投入到社区建设、社区文艺文化活动和社会管

7、理中。例如,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把党员编入相关党支部,把若干党支部联合起来,使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案例:打造社区“四心桥”,温暖社区一家人 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党委开展零距离访谈,以“有话向党说、有事找党帮”为宗旨,创新工作思路,培育特色品牌,打造“四心桥”,营造亲情奎文门。 在社区各单位设立特色党支部,建立党员群众学习、娱乐、谈心、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党群之家”,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群议事会为平台,发挥辖区单位、在职党员的作用,形成资源共享、活动联办、双向互动的工作机制,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开展“共建进社区”活动。以此为基础,实施“四心桥”工程:

8、服务党员“暖心桥”:依托服务中心党支部和社情民意党支部,建立展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窗口;依托“红色家园”创建,使社区党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党员的温馨之家、凝聚党员的坚实阵地和组织党员的坚强堡垒; 党员居民“连心桥”:依托老年党支部和大学生党支部,确定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为“党员居民接待日”,党员和居民坐在一起,不掩盖矛盾、不回避困难,“面对面”做沟通,“心贴心”解难题; 扶贫助困“爱心桥”:依托雷锋党支部和维权党支部,帮扶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从社区实际出发,开展邻里活动,送温暖、促就业,深化“一助一”、“一联一”系列活动,增强党员和居民对社区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树立“社区是我家、有事靠

9、大家”、“一家有事、百家相助”的责任意识、关爱意识和团结意识; 社区共建“安心桥”:依托治安巡逻党支部,加强社区党委和单位支部联系,开展联创共建活动,吸引和凝聚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在“红色家园”与党员、居民“零距离对话”。 总之,从形成共识,确立原则,再到稳步推进社区属地化服务,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在社区服务中逐渐生成。 奎文区的新举措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首先,社区“大党委”的建立与运行,创新了城市基层社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和人居的基本平台。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

10、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深入,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基本支撑点。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要解决党在基层的领导体制和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问题。中共奎文区委顺应城市化的发展潮流,先对城市基层进行科学的“网格化”定位,在每个“网格”内,组建一个新的社区。每个社区组建一个社区“大党委”,作为社区的领导核心,实现基层社会领导体制创新。在区委和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社区党委对本社区内的原村、居委会体制实施稳步改革,统一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社区“大党委”行使领导权、社区成员代表大

11、会行使决策权、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执行权、社区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评判权,从而实现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在具体的社区建设中,一是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全体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逐步构建起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体制理顺、管理有序、资源融合、服务一体的社区*运行新机制;二是统一搭建新的社区服务平台,建立起“社区服务中心-责任网格-楼组-单元”四级管理体制,实现社区管理服务无缝隙、全覆盖,提供的社区服务实现全覆盖;三是社区党委对社区内的所有党员进行属地化管理,对社区内的本地居民与外来成员,提供一体化的社区服务。 其次,在社区党委领导下,提供的全新的社区服务,不断满足了社区所有成员的服务需

12、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就看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奎文区调动社区内的所有力量和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经过整合与融合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具体的社区服务中,一是建立标准化的社区服务中心,确立“八个不出社区”的服务体系,为社区成员提供医疗卫生、就业社保、治安警务、社会救助、法律咨询、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社会诉求等*公共服务。二是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创建党员服务联盟,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和拓宽服务领域,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平台和各种便民利民超市、社区饭店等,为社区成员提供“托老托少”服务、社会化服务和信息化服务。三是充分调动社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和

13、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的力量,各尽所能,出钱出人出资出场地,投入全新的社区服务。这些全新的服务,日益赢得了全体社区成员的满意。 第三,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全面提升了社区所有成员的文明素质和城市基层社会的文明程度。日子越过越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奎文区依据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大力发展富有自己特色的社区文化。一是按照“健康、和谐、开放、包容”的社区文化理念,创造性提出“孝为先、和为贵、诚为本、法为上”的社区主题文化命题,普遍推进社区主题文化建设。二是努力打造社区居民的和谐邻里文化,通过“邻里节”创办活动,发展和谐邻里文化。三是依托红色节日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依托传统节日推进社区文

14、化创新,依托周末休息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四是努力推进社区信息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基层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日益提高。 第四,实施社区*工作“集群化”创新,日益增强了党员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创造力。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如何创新,奎文区委的探索是实施社区*“项目制”建设,让每个社区都展开项目论证与项目申报。项目论证,促使每个社区党委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对如何开展*工作,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的论证,要动员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课题论证,把“*之根”深扎基层,深扎科学论证中。项目申报,分*基础工作、和谐社区创建、党员服务创新、社区文化创新、社区服务创新、社区*工作创新等众多门类

15、。42个社区*创新项目全面启动,在相互竞争中实现了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集群化”创新。实施的初步结果是“民生服务”、“和谐创建”等展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创造力。 第五,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社会管理创新,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要有一个基本标准,追求标准化建设;二是在贯彻标准中,不断实现创新。奎文区的做法是,通过*“项目制”建设推进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集群化”创新;通过追求与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管理,一是做好社区服务;二是做好群众工作;三是解决基层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四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与民主管理;五是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六是

16、社区服务基地标准化建设。这六方面工作,都有各自的基本标准。有标准而不坚持标准,是导致工作缺点错误频出、群体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根本原因。奎文区委和社区党委主要在社区服务和基本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群众工作、社区党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四大方面,追求标准化建设。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 第六,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实现无震荡的“村变社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城郊村的改造与拆迁,是城市区委、区*和街道工作的一大难题。奎文区的创新举措是,先确立城中村、城郊村嬗变为社区的“四步走”战略;其后是按照“网格化”对城中村、城郊村进行新的社区定位;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稳步推

17、进村级服务向社区服务转变;以人为本,实施两个“50”政策,即每个村民享有50平方米住宅面积,每个村民拥有50平方米保民生的商业房面积,稳步推进村民“拆村进楼入住工程”;稳步推进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这些措施,都通过逐户进行“户决制”后付诸实施。最后是“村改社区”,实现无震动的“城中村”消失。奎文区实现的无震荡的“城中村”消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创举。 第七,对“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实施“网链式”管理,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奎文区创新“条块结合,三级管理”方式,构建起“链条为主、网络兜底”的新模式,建立起“四有五好六优先”激励机制,开展

18、“三有三为三争”和“三诺三联三组建”的主题实践活动,建立起“四站一中心”,强化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党的建设,使“两新”组织在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中健康发展。 第八,实施社区属地化服务,在社区服务中,不断提高了基层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越高,社会就越稳定。中共奎文区委和社区党委把握市场经济的流动性特点,实施对社区内的所有党员和所有成员实施属地化服务,通过服务把全体社会成员组织起来,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在实践中,社区积极探索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服务作用;探索驻区单位党员管理属地化,推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行政、经济组织支持社区建设;探索流动党员与进城就业人员的属地化服务,通过为他们提供统一标准的社区服务,来提高基层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中共奎文区委在社区“大党委”框架下推进的八项社会管理创新,虽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给予不断完善和提升,但其中的社区“大党委”体制、提供全新的社区服务、社区*集群化创新、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实现无震荡的“村变社区”等举措,可以说是开创性的探索;其社区发展所呈现的蓬勃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