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592592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2008年l1月第26卷第4期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a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N0v.2008V01.26No.4论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现代转型曹亚芳(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中国礼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体间具有等级性的和谐相处原则,囊括社会生活宽广领域的高度权威性,家国同体下的国,家本位原则.在新旧文化的转型期,应理性批判传统礼文化等级性,高权威性和宽领域等的局限性,吸收其和谐观,伦理教育观,集体主义观等积极因素,发展和

2、丰富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礼的新内涵,使传统礼文化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规范.以此准确把握传统礼文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其在当代社会的顺利转型.关键词传统礼文化;转型;道德规范中图分类号co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36(20o8)o4.0008.07以传统道德规范为基础的礼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几乎处于失语状态,礼的失语进一步减弱了当代市场经济下道德修养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而一直受传统文化熏陶又处于转型时期的现代人,一方面看着传统的礼远去而怅然若失,一方面对更适合于市场经济的现代文化道德感到陌生而惴惴不安.从而有人高声疾呼:”当代社会经济增长了,道德滑坡了;物质富裕了,精神匮乏了.”果真如此吗?翻开

3、中国历史看看,尤其是要多看一下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等先贤们对当时社会极为担心和不满,也曾高呼”礼乐崩坏”,也曾提出要克己复礼,但孔之礼已不是周之礼.东周时期的礼乐崩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孔子对周礼的改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对时代发展潮流的应答.所以他所进行的改造必然紧紧跟随于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不断适应着新的社会性质,是社会在完成生产方式转型的同时而进行的思想文化的转型.同样,当下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发展也是以庞大的社会系统转型为依托的,所以对传统礼文化的研究,首先要认识到表现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特征这一庞大背景的不同,唯籍此才能说明礼的转型的必然

4、性与合理性,才能进一步揭示中国传统礼文化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一,中国传统社会礼文化的发展流变礼的初始含义是指一种宗教色彩浓郁的祭祀上帝和各种神灵的仪式,人们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乞求得到恩赐和保护.但礼的出现使原始的祭祀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人类群体心理直接的原始流露转变为有意识的精神活动.礼成为处于优势地位的贵族进行合法统治的彰显,并获得对祭祀活动的垄断权,所以才有”礼不下庶人”之说.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和统治国家的需要,礼逐渐超出了日常行为模式和祭祀庆典的范围,具有了政治法律制度的意义.此时的礼不只是贵族们用于炫耀身份和地位的手段,更成为统治国家的工具.与之相应,礼本身也日益丰富起来,尤其

5、是在礼治的内涵方面,提出了德收稿日期20080909作者简介曹亚芳(19r7l一),女,陕西蒲城人,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基金项目(o7JK026)?8?为礼先的要求,指出德,礼的作用虽有不同,但相辅相成.要达到规范礼的目的,必须要有德的修养为前提;反之,如果要完成德的修养,也必须要有礼来作为规范.强调首领要身先士卒,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周公的楷模作用了,它使周礼在早期产生了相当的活力.同时,礼在形式和具体规定等方面,比以前的更加严密,周到,并且还实现了礼乐结合,运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感染熏陶,使硬性的礼制融化在愉快和谐的乐舞之中.这些使

6、周礼洋溢着更多的精神文化内容,使礼的完整性和文化底蕴获得了又一次提升,并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和气度.但随着统治时间的延续,周礼的内涵日趋淡化,其外在形式却日益琐碎并进一步强化.到了东周时期,周礼已不是德的体现,而是沦为维护以周天子为首的贵族士大夫的家国利益,固定民众行为的工具.被抽去了内涵的周礼,外在形式近乎僵化,华丽的外表蜕变成失去活力,毫无生机的繁文缛节和相互揖让周旋的仪式.礼,仪本不同,当贵族们用札的外在形式来维护自身地位时,就已经远离礼的本意.左传桓公二年中晋师服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只有在”义”的精神基础上,礼的存在才有精神价值.然此时的周礼只讲名分,等级和繁琐的形式,只

7、重视形式而缺乏内在规定性,El益成为贵族统治集团既得利益的保护伞,阻碍了新兴阶级的兴起,由此引发了”礼乐崩坏”和社会动荡不安.对周礼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作损益转换,在当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思潮,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孑L子对周礼进行了积极的改造,使礼的概念和性质都有了新的内容,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孔子的礼以建立”仁”为本体,其活动内容着眼于”仁”的外化和社会各层次的尽职与约束.首先,孔子把周礼的神秘性转化成世俗性,天人关系转化为人伦关系,使礼的内容更贴近于现实生活.如孑L子非常重视祭祀活动,但其对象不再是远离现实生活的上天,先祖,而是与子女直接相连的去世父母和近祖,礼由祭神变为祭祖.其次,针

8、对周礼的虚假作用和由此造成的”礼乐崩坏”的混乱局面,孔子越过外在形式提出了礼的内在规定问题.以仁为核心充实礼的内容,把周礼的外在性转换成礼的内圣性,礼不再是外在强制性的僵硬规定了,而是为了内心达到仁的境界.”故礼之教化之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三,孔子颠覆了周礼的”礼不下庶人”的特权性,实现了礼的平民化.指出在礼的面前,人不分贵贱尊卑,平民百姓也可以知礼而成为圣人.删除了周礼繁文褥节的形式,强调礼不在豪华的场面,主要在于内心的感受.简化礼仪以适应平民化的需要,为此,孔子甚至还提出了”无体之礼”的说法.第四,孔子的礼继承了周礼的等级制原则,但在等级制内容和各级相互关系上摒

9、弃了排他性.在孔子看来,等级制是恢复”礼乐崩坏”后的社会秩序,治理国家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但强调等级制要以”仁”为基础,等级的划分虽使人有名分差别,但各个等级均需体现”仁”的要求和”仁”的精神.“礼节者,仁之毛也”,各个等级人群的行为规范要求都是仁的外化.孔子的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方面服务于君权父权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以仁为联系的纽带,使君臣融为一体.”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为一体,互为前提,互为作用,互为结果.孔子说:”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只讲君臣等级,不讲爱人(仁),凭什么来做君主呢?但在秦朝以前,孑L子的礼学思想实际上还停留在理论上,在现

10、实社会生活中并未起什么作用.孔丘以礼为基本价值标准建立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的愿望固然很好,但是他所带领的儒家学者只是一群普通的文人,没有西周天子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缺乏强制推行礼的权势.一方面倡导者挖空心思为世人树立起方方面面的榜样,鼓励人们去效仿,甚至以身示范,按礼的标准自我修练,以自我和先贤的榜样向社会推销礼,希望人们发自内心按照礼的准则来约束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强化礼的意识做到人人心中都有礼的尺度,能自觉地遵循礼的原则,都成为礼数周到的君子.另一方面他们又积极寻求礼与权势相结合,游说能够主宰社会的权势者,争取改变他们对待礼的冷漠

11、态度,想借他们的强势手段,把礼确定为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以有效发挥礼记?经解<礼记?孔子闲居)<礼记-儒行<礼记?哀公问<四书集注?论语>?9?礼对政治和社会的规范作用.但对权势者而言,春秋蠢蠢欲动,战国大动干戈,诸侯之间生死相搏,强弱难料,成与灭的可能都存在,在并未赢得最后胜利之前,谁也没有闲功夫去操持礼制建设问题.一直到西汉立国,最高当局关注的问题由夺取全国政权转变为如何保有既得利益,孔丘的礼才开始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礼又重新确定了保护强者利益的功能,并伴随着汉帝国长盛不衰,被进一步改造成强者决定弱者命运的工具.这种异化虽然有违孔丘的初衷,却为从此以后的历代统治

12、者所袭用.汉代人的礼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一方面,社会命运的主宰者对礼格外垂爱,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们主动从儒生手中接管了礼的解释权,儒生们反倒成了按照权势者意图诠释礼,推销礼的”雇工”.另一方面,汉代人尚能勉强以礼为立身处世的准则,尤其是汉儒,他们竭力探究原始儒学的真谛,向包括帝王在内的整个社会灌输礼的价值原则.因此,礼对规范汉代人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魏晋时期,两汉以来被社会公认的所有礼的原则,其实际功用都发生着质的变化.整个社会伪礼横行,因为最高权势者缺少底气.曹氏父子,司马父子虽然才智过人,干的却是违背纲常的事情,因此,在没有成就大气候的时候,他们要以礼为幌子,十分主动寻求礼

13、的庇护,于是孔丘倡导的礼与魏晋权势者相结合,便种下了伪礼的祸根,谁执掌生杀予夺的大权,谁就对礼的标准拥有最后的解说权和裁判权.礼的基本功能也不再是规范社会,约束人们弃恶向善,而是权势者胡作非为的遮羞布.魏晋社会伪礼横行,还因为文人主流群体需要遮羞布.文人迫于形势,普遍放弃了对传统礼数的诉求.生活贵族化,精神日趋猥琐,趋炎附势蔚然成风.谁不与时俱变,谁就得不到主流社会的好处,就失去世俗社会的庇护.此风尽吹,人心愈加不古.文人们对自身的堕落当然心知肚明,却不甘心被钉在道德耻辱柱上为千夫所指.于是他们选择了虚伪,把传统儒家的礼数作为遮羞的工具,在礼的旗帜下肆无忌惮地践踏礼所规定的价值取向.表面上,他

14、们崇尚礼的价值准则;形式上,可以拘泥得让人感动;理论上,仗着几分权势,引经据典,强辞夺理.魏晋之际伪礼之风甚嚣尘上,不仅亵渎了礼的原则,也践踏了人类的善良与本真.但人类弃恶求善的追求不会停止,在魏晋之后的中国历史上,佛教在中国流行起来,特别是大唐时期,甚至一度超过儒家的地位.隋唐之后,中国社会又一次跌入分裂与动荡不安之中,社会风气愈加不古.当宋元明清等大一统的江山一旦形成,文人士大夫们又开始从丰富的历史文化堆中寻找他们想要的思想武器.古代传统礼文化又一次被演义,在当时普遍发展为家训的形式,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朱子治家格言.礼文化在圣贤先祖的名义下改造成更适合当下统治社会需要的理学,通过礼教形式强化

15、封建社会君权,夫权等社会上位者对社会下位者的统治.三纲五常等与封建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具有时代局限性的思想文化得到强化,而传统礼文化中反映人性真善美的具有普遍性的人道思想反而受到压抑.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其礼教文化在晚清时期受到仁人志士的尖锐批评.=,传统社会的礼文化分析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主张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思想家和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都是导源于封建”礼教”,而孑L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实际上就是一无是处的吃人的礼教.从汉儒所总结概括的”三纲五常”,魏晋玄学所探讨的”名教”,到宋明理学中”形上化”的天理,无非都是孔子所创立的”礼”这一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

16、形态,或者说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家学者对”礼”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称谓.把孔子所倡导的以”仁”为核心的礼与世俗社会逐步层累而成的“礼教”混为一谈,把批判封建礼教与批斗孔子理学合为一体.我们的民族开始走入一个”文化自虐的时代”,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本否定.中国社会由用”礼”统治社会,治理国家到”礼”被社会所完全遗弃,对待传统礼文化的态度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虽然礼教是礼的表现形式,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之中,礼的核心”仁”作为观念越来越远离人的生活,而更易操作的礼教却日趋发达,形式对内容的掩盖是上世纪人们全盘否定儒家文化的根本原因.同时,礼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也和统治者维护自身的既得利

17、益息息相关.换句话讲,是强势社会群体极力维护礼的形式”礼教”,从而实现对自身既得利益和自己所独享特权合法性的长期保护.而我们当下所要继承的应是礼的核心理念“仁”,以及部分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礼的形式礼仪.所以,中国传统礼文化需要重新分析而?l0?有所取舍,但无论如何不能没有.综合分析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全部内容,它所反映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主体间具有等级性的和谐相处原则;(二)囊括社会生活宽广领域的高度权威性;(三)在社会结构方面表现为家国同体下的国,家本位原则.第一,和谐观念与等级制.传统礼文化最为看重的是名分与职责,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所有的礼对人的约

18、束无不从名分开始.传统社会在君臣,父子,夫妇的名分下,在三纲五常的要求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与有序.论语?学而所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礼”的社会作用,就是倡导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要”安分守己”,要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和谐相处.根据这一”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主张当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采取宽容和谦让的态度,强调忍和让.这样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使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宽容礼让,谦恭善良,求大同存小异的道德传统,正是这种”贵和”德价值取向长期影响和积淀的结果.传统社会以礼仪作为调节手段实现了人间秩序的稳定和谐,但这种在

19、礼的规范下而实现的和谐状态是以传统社会严格的等级制为基础的.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是宗法制社会,即以自然的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本位,直接导致了家庭内部成员身份的不平等.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不断发展,便形成了调整宗法家族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等级森严的各项制度,主要包括:宗法等级,爵位等级,官僚品阶等级,户籍等级,职业等级,种族等级,性别等级和年龄等级等等.左传?昭公七年云:”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所以说礼是用来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而等级性是礼的最本质的特征.一旦”名分”确立,就会”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

20、止于慈:与国人交,至于信.”臣之间,父子之间没有对等,连人格的平等都没有,更妄谈实质的平等.”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就是一个依靠”礼”来维护“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鲜明写照,更是封建礼法所具有的无上权威的真实写照.第二,宽领域与高权威.中国传统的礼文化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规范以及与这些制度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代文化就是”礼”的文化,中国古代政治就是“礼”的政治,中国古代历史就是”礼”的历史.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既具有普遍大法和纲纪的性质,又具有人伦道德属性;既能整饬,安定社会秩序,又具有矫正人性的功能.左传?隐公十

21、一年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明确提出”礼”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使人民维持和睦关系,从而为后代子孙带来利益的根本大法.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晏婴对齐景公论述”礼”时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也,与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说明了”礼”对于治理国家有着如同天地一样重要的地位,并列举了”礼”的实行范围,从君臣到村妇,无人不包.“礼”的触角不仅伸及到殿堂之上的君臣,宗法之内的父子,还触及卧室之内的夫妻.君主专制制度赋予君主无上的权力,体现君臣相处关系的君权在宗法家族内部演义为父权和夫权.所以男性在家庭中,特别是族长也必然具有无上

22、的权力,他监督礼的施行,并有权对违礼之人进行残暴惩罚.整个社会礼法并重并用,这种体制必然演义出愚忠,愚孝和愚从的奴化思想.所以,在礼文化的统治下,古代中国社会从国到家,只有专制,没有民主.第三,”家国同构”与国家本位.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文化之所以具有宽领域高权威的特点,是由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决定的.传统社会实行”家国同构”的社会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又使传统社会的礼文化处处表达着”国家本位”的集体主义观念.”家国同构”表现在:小家内,”父”乃一家之主,他决定家中一切事务.国家方面,君乃一国之主,天下王有,君乃国父.家国同构,君父一体.个人的一生都能获得家的庇护,同时失去个体的独立性.每个人在”尊

23、尊,亲亲”原则下必须极力维护家庭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每个人的”主体性”必须从属于以家国为本位的集体利益.个人毕生的存在价值就是对家尽孝,对国尽忠.个人根本无任何自我意识与自我权利而言,他的存在仅仅是国家和家族存在及其发展的手段.(大学>这一点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在骂人方面,鲁迅先生称”他妈的”为国骂.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是骂其本人,单单中国人总是骂人的长辈,唯有此才能泄愤.因为中国传统礼文化赋予个人的身份制使中国人没有个体观念,骂他本人他不会感到是受了侮辱,只有骂其亲人才能刺痛其心,他只是家族的附属物而已.在鲁迅的作品药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康大叔说,这大

24、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也同样反映了人们思想深处受国家本位影响之深.按传统儒家礼文化来理解的话,应是我们大家都是大清王朝的,甚至都属于皇帝一个人的才对.因此,传统礼文化宣扬的是一种”nJ,t为国”,”以父为家”的国家本位价值观,其具体表现就是”事亲,从兄,忠君”.个人行为必须局限在家族,国家的秩序中,其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学礼,知礼,立于礼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礼文化的这种特征一方面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另一方面造就了人们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习惯和唯上,唯书的思维定式,更妄谈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创新贡献.三,当代社会赋予”礼”的内涵及其基本

25、原则中国传统社会礼文化所反映的基本精神是和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以人力畜力等自然力为全部生产活动动能的农业文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男权至上的社会等级制和君主专制制度.随着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的衰落,伴着近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步入要求重新界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相处原则的时代.在这个新生时代面前,民主,平等和独立成为所有人共同的呼声和愿望,所以我们也必然要赋予传统”礼”文化新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礼”在现代社会逐渐被引申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爱,具体演变为礼貌,礼节和礼仪.礼仪表示礼节和仪式,”礼仪”中的”礼”字表示尊敬,崇敬之意

26、,多用于对他人的尊重,”仪”指仪容,仪表和举止,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是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情操.”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言语动作应具有的相互表示谦虚恭敬,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及其行为准则.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行为中特别是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温厚,哀悼,慰问等并给与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和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这些都在礼仪的范畴之内.礼仪一般由语言(包括书面语,口头语和体态语),行为表情,服饰器

27、物等要素构成.它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1)个人礼仪:人是礼仪的行为主体,所以讲礼仪应该首先从个人礼仪开始.个人礼仪主要包括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方面的要求.(2)生活礼仪:包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见面交谈,宴请舞会,结婚祝寿,节庆殡葬等在礼仪方面都有其一定的程序和规范要求.(3)公务礼仪:通常包括办公室,会议,公文,公务迎送等在具体工作中产生的礼仪.(4)商务礼仪:主要是指商务活动中的礼仪,包括柜台待客,商业洽谈,推销,外事,文书等方面.另外还有宗教礼仪,涉外礼仪等等.礼仪除了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这一基本内容以外,还有言行文雅,表里一致,平等待人等其它特定内容.依据这些

28、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出现代社会礼仪的基本原则有:尊重的原则,遵守的原则和适度的原则.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沟通,协调,维护和教育.所以从本质讲,礼仪是治人之道,只属于道德范畴.它以现代文明为基础,以人的平等独立为准则,以对他人的尊重为核心.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全人类社会所共有,但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赋予礼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礼貌,礼节和礼仪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演化而来的,同时任何礼貌,礼节和礼仪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革新.在礼文化的系统当中,礼仪是有形的,存在于人际交往的一切活动中,但其基本形态却受着礼的基本原则

29、的制约,同时也有一定社会物质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心态等的影响.现代社会的礼貌,礼节和礼仪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符合现代生活特点,符合现代国际惯例,符合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特征.?12?四,批判与继承:中国传统礼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lI华民族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一个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时代.但自晚清以来,百年中国的文化处于艰难的解构与建之中.这其中的uJ题多到不知凡几,但最为人所忽略的也足最重要的足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礼仪问题.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但百年来西潮冲击,传统解体

30、,我们越来越缺少_r代表内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代表今灭文明程度的诸多礼仪.I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外在强行的法律与内在自觉的道德之nlIJ还存在着一个宽大的空间,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国文化与方文化的交汇,II:IL与新规的交汇,又使我们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n五四运动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一浪高过一一浪,”礼教吃人”,礼教剥夺人的创新能力等命题层出穷,这是ffI幽面对西方的辉煌与自己的贫穷落后而作的反思.但由此特别是文革巾而造成的对传统”礼”文化的完全否定又让我们感到痛心.二战以来,方世界反而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医治”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种族冲突”等世界性顽症的良药

31、.特别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贫富差距扎大,人们道德水下降,信仰危机,发展失衡,物欲膨胀等社会问题凸现,又使人们开始怀念中围传统”礼”文化在”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一F”所产生的独特社会功效.各种关于”礼”文化与和谐社会建没的讨沦研究不断升温,但大多数研究仅仅表现在”为我所取”式的完全肯定,只谈数千年ljf先圣先贤们笔下”礼”的内涵与价值,即强渊”礼”的核心观念是”仁”.以此达到”和”的目的.而对宋明以后缺乏人道主义心想自”L教文化避而不谈,忘却了给当下人实实在在造成影响并有深刻烙印的是由”礼”而延伸后的”礼教”和习俗.这样对中困传统礼文化缺乏辩沦地否定,缺乏对传统礼文化客观而全面

32、的分析,不管址崇孔派,还址反孔派,不管足视中同传统礼文化为糟粕,还址视其为拯救世界而阻实现”礼仪之邦”的名实相符的良约.自然就都难以服人.布新的社会生产式已经诞生并且口趋成熟的历史背景下,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tI凼传统礼文化.在传统礼文化中,必须给予批判的包括:(I)等级性.小平等性是传统礼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平等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夫权,父权和材权.夫权魁对男女不平等的简称,在传统礼文化中,处处流露着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妇德方面,要求女子”未嫁从父,即嫁从犬,大死从子”,宣传丈犬是女子的天,作为妻了,绝对的尤条件地服从自己的丈大.除布夫妻关系上,男女不平等还表现彳E兄弟姐妹之问,几乎所有的家

33、庭都雨轻女,强调男性l札统的正宗性和对家族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女予即嫁就成了泼的水,只有全力维护夫家利益的义务.在社会工作方面,也反对女子抛头露面,要做到人门不迈,_二门不出,终身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成为火家传宗接代的nT具,才能享有母以子为荣的快乐.父权思想最典型的表现是婴求子女愚孝的行为,不管父母言语的对与错,作为子女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否则就是4孝.父母视了女为自私人所有物,忽视了女个人的各种需要,特别是对爱情的精神需要,儿女婚姻址rf1它址能维护并发腮家族利益而决定的,而不l址由于女的感情发展而决定的.作为子女只足推动整个家族发展的个1二具和砝码,一种手段和必有的环:.君权思想是传统礼文

34、化不等性最核心的1人】窬.君主坐在整个社会的塔尖.整个社会都必须服从他一个人的命令.紧邻塔尖的是王孙公侯等贵族阶层,再其次足代表封建地主利益的由士大夫组成的官僚阶级和其他所有有产阶级.而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人民往往沦落在社会最底层.处在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都有着与其身份相匹配的礼仪方面的规范和要求,任何人不能趱越.(2)宽领域.传统农业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决定r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混沌合一的状况,由此决定了传统礼文化也在社会的经济,政治,义化等各个领域鄙发挥着和法律同样的重要作用.小仅每个人的道德修养要靠礼文化来约束,政治领域的君臣关彖也要靠君臣之礼来维护,甚至经济领域的交

35、往也要”札”字当先.而当人类社会的生活领域正在ffI领域合?向领域分化转变,不同领域都有着f1己行为的基本准则时,礼文化就不再是无所不包,尤所不能,在当今社会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只有人们的道德行为修养方面了.(3)自我的缺失.在传统社会自我意识的缺乏和传统礼文化所宣扬的家困本位密切棚关,和礼文化的高权威性密切孝n联.礼与法并重的社会地位极人地强化-r体现男性中心的父权,夫权和君权,从而必然造成社会J二位者对下位者?l3?的专制和下位者自我意识的消亡.在”家国本位”思想支配下,任何个人一生全部的责任和价值只体现在对家尽孝,对国尽忠,他们仅是国家和家族存在和发展的手段,根本不允许存在对自我的强调和对

36、个人权利的争斗.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二世矫诏秦始皇赐太子扶苏死,扶苏日:”父而赐死,尚安敢复请?”整个社会在尊”礼”的名义下实现着对封建礼教这种”天理”的弘扬和对个人正常欲求的压抑,个人根本无独立和自我而言.传统礼文化既包含着反映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思想文化的时代局限性,也包含着反映人类对真,善,美,圣等永恒追求的超越性.我们批判的是包含着时代局限性的封建文化,而我们要继承的则是其所具有超越性的进步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分析,值得我们继承的有:(1)继承以”仁爱”为基础的和谐思想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在古代,虽然礼仪制度是一种象征意义的体系,但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整合功能.”礼”之中的秩

37、序,节度及和谐原理可以确定社会结构,整齐社会风俗,节制社会财物.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录公)这表明仁义在内,礼仪在外;仁义是实质,礼文是形式.礼乐文化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化,而且能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化,即具有”谐万民”的目的.(2)弘扬礼文化在个人修养方面的思想高度和对个人伦理道德行为的约束.礼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规范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观念,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孔子要求人首先要学礼,知礼;其次便是要”立于礼”,将对礼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之中,这样才能成为有德之人.儒家还提倡”富而好礼”,”克己复礼”,主张通过修养的功夫来节制骄奢淫逸.苟子?大略上说

38、:”礼也者,贵者有敬焉,老者有孝焉,长者弟(悌)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在贵贱有等的礼制秩序中,含有敬,孝,悌,慈,惠之德,而有德之人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为尊重,最值得人们崇尚的楷模.(3)发展传统国家本位下礼文化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传统礼文化一方面作践自我意识和需求,另一方面宣传家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强调国是家存在发展的根本保证,家是个人存在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在当代社会依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只不过整个的逻辑顺序需要颠倒过来.在现代社会,国家的发展强大是以服务于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为目的的,家庭的存在是以家庭成员个人最大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但不管谁为了谁,存在于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密

39、切关系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可以批判的继承传统礼文化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任何文化思想都是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发出的呼声,必然要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定要求.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当代礼仪文化不可或缺的包含着民主,平等和独立的思想要求,所以在批判的继承传统礼文化的基础前提下,同时必须向中国传统文化输入这些新鲜的时代血液.在社会权力分配方面要体现民主,反对专制.任何意愿都是大多数人的,而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在社会主体间关系方面要体现平等,反对上尊下卑的不平等;要强调独立,反对自我的被忽略.既包括社会工作中的同事之间,也包括家庭内部的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人都有权利维护自我的尊严,利益和

40、名誉,任何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阶段与我国古代一切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作为我国历史上合乎规律的一个发展阶段,必须而且应该对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辩证的否定,创造性的扬弃.克服其中的消极落后的因素,保留其积极进步的因素,输入时代发展需要的因素,使传统礼文化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规范.唯有此才能准确把握传统礼文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传统礼文化向现代礼文化的顺利转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波助澜.参考文献】1汤勤.孔子礼学探析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99(2).2马惠娣.和谐社会和礼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曹亚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先进文化论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李修余.礼的流变与阮籍的自然之道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2).责任编辑:刘英?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