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笑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林笑声.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枣林笑声枣林笑声 张建华 人民日报 几位朋友从南方过来,提出要看看本地的特色风景:“河北黄骅聚馆古贡枣园”。 驱车出市区东口,上津汕高速往北,便到了。没有了夏天的葳蕤,没有了秋天的果实压枝,园内的冬枣树高低错落,纵横杂列,漫伸枝条,树身虬动,极目望去,映衬在冬的天幕下,像极了一幅淡抹轻描的水墨画。 刘金西,今年62岁,是聚馆村的枣农。他说这里原来是没有路的,几年前市里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黄骅冬枣节”,打那以后来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为了方便游园采摘,乡里组织修了这条林间小路。这片园子共约1000亩,目前600岁以上的老树有198棵,200岁左右的有1067棵,沿着这条路基本可以看遍园中的所有老树。
2、 一棵棵环抱粗的冬枣树挺立在寒风里,黑铜色的树皮龟裂斑驳,树身嶙峋,形态各异。有的像武士当道,有的像舞女婀娜,有的像翘首企盼,还有两棵长到一起缠绕着向上生长,像依依不舍的情侣。有的树干一侧明显是被雷电击中过,黑色的燃烧印记经年不掉,而另一侧则枝条伸展,坚强生长。树身上“开甲”留下的圈痕是冬枣树特有的印记,一年一刀,越靠近底部越稠密,一环环泛红发亮的刀痕是看得见的年轮,摸得着的历史。 “这些树在当年可是小字辈。”老刘打开了话匣子。 XX年大炼钢铁,由于枣树木质坚硬,又有“占地影响粮食产量”的“罪过”,有人提议伐树炼钢。2900多棵年代最老、树干最粗的冬枣树被夜以继日地连根刨起投进了土钢炉,明清两
3、代沿袭了几百年的贡枣园就这样遭受了灭顶之灾。 不幸中的万幸,还有这千多棵老树在,虽然历经劫数,仍枝繁叶茂,每到秋后冬初,果坠枝弯。皮薄、肉厚、核小、酥脆、甘甜,作为枣中极品,黄骅冬枣的好吃用什么词形容也不为过。可它也有一个弱点:不易储存。 也正是因为这个弱项,老刘记得,XX年包产到户的时候,这千亩老林子成了村里百姓的心病:树下也不能种粮食,果子吃不完就得扔掉,拿出去卖,别说去天津、北京,就是去趟县城,驴车马车也得一天的时间,都蔫巴了卖给谁呀?当时家家户户都想出神法推三阻四地少要树,“要这废物干啥,种高粱还能卖几百块呢!”大伙都这样想。老刘当初神差鬼使地当了“冤大头”,分了好几十棵,以至于成了大
4、伙的笑柄。 上世纪XX年代初,随着国家交通条件逐渐改善,黄骅冬枣渐渐地有了行情。消息灵通的,有汽车的主顾们开始光临这里,买上几兜带走,毕竟是好吃呀,一来二去,黄骅冬枣俏起来了。市里林业部门也因势利导,从果品最优的老树上采集苗穗进行嫁接推广,鼓动聚馆以外的村庄引种冬枣,黄骅冬枣这才走出深闺,渐被认识。原来自家房后的林子是个金矿呀!“当初要是多要几棵就好了,还是人家刘金西有福!”说起左邻右舍的羡慕,老刘无奈摇头,继而仰头大笑,那是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 “你一年收入多少?”有客人发问。 “四五万吧。”老刘并不回避。劳动所得、市场所赐的阳光收入没什么可怕人的。先是文物,后是柴火,又是废物,再是宝贝疙瘩
5、,几十年间,黄骅冬枣的命运犹如过山车,否极泰来。深秋风起,摇落在地的已不是枣,而是叮当作响的真金白银。 俗话说“有枣没枣打三杆子”。黄骅冬枣可是打不得的,它太脆了,掉在地上都会摔裂。得用手一颗颗地摘。每年深秋冬枣节举办期间,黄骅各处枣园里都是摘枣的游人。现摘现吃,甜醉了八方来客。 如今,由这片老林子衍生的冬枣基地已经走上了市场化道路。枣儿不但进了天津,还登机南下,出现在广州超市的货架上呢!说起XX年来冬枣命运的变化,老刘由衷地感叹。 “早知黄骅冬枣美,何劳策马传荔枝。”人群中一位客人脱口而出这样的绝句,真是妙极!千里迢迢,千百年的运输瓶颈不到XX年就解决了,国家的发展何其迅速。 冬日的枣园深处,笑声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