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助产专业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594703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助产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级助产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级助产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级助产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级助产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助产专业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助产专业建设规划.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级助产专业2010-2014发展规划1.建设基础1.1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助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第一,从专业的教育现状上看,全国大专层次的助产教育不多,我校是较早设置助产技术专业院校,江西只有我校等2所开办了高级助产技术专业,历届毕业生为不足500人,助产技术专业的就业市场为本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二,我国面临着又一个生长高峰的来临,而从事助产专业的专业人才甚少,很多仍是护理专业占据了助产专业的位置,随着国家的卫生规范化管理及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助产专业人员需要持证上岗,使得助产专业就业趋势较为乐观。2006年,我校针对助产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市场调研,调查结果

2、表明,需要该专业毕业生的医院占调查医院的90%以上。1.2专业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基础护理知识、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助产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助产及护理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胜任在护理及母婴保健工作岗位上工作。1.3专业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校高级助产专业始建于2004年7月。现有专业教师 人,其中高级职称 人,中级职称 人,初级职称 人,专职教师中“双师型”有 人,校内实训室共5间,约240平方米,包括:助产技术培训室、模拟产房、母婴病室、新生儿护理室(淋浴房)、准备室各1间。主要仪器设备:产床、远红外辐射台、产程进展模型、分

3、娩机转模型、助产模型、超声胎听仪、新生儿护理模型、羊水吸引器、胎儿电子监护仪、新生儿抢救设备(喉镜、复苏囊、新生儿气管插管及抢救模型)等。根据实践教学需要与各地医院联手建立了助产专业的实习基地;各基地经过几年的带教实践,均具有一支实力较强,经验丰富,较稳定的校外带教队伍,充分满足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教学中进行模拟技能训练,全部操作程序均按考级标准进行,学生在护理资格证书考核的通过率达100%;自建专业以来招收全日制学生500余人,毕业 2届学生共273人,学生就业于各级综合性医院及妇保院,毕业生就业率100%,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建立

4、校院合作长效机制人才培养模式。2)专业带头人培养需进一步加强,兼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3)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继续改革教学内容,将执业资格考试融入到教学计划中。4)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完善,尤其校外实习基地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2.建设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三年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助产专业技术和现代服务理念的、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服务技能, “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岗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与职

5、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设备先进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立校内实训-校外间习-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造就德才兼备的、适应现代服务需要的、具有新型服务理念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在同类院校起到一定示范作用。2.2具体目标2.2.1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建立高水平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达到本专业办学条件最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管理、使用(教学、培训、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示范;建设1个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多个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2.2.2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助产专

6、业的迅速发展,知识、技能更新快的特点,要求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需不断的更新,因此以专兼教师结合的方式,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重视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的管理。2.2.3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服务技能,深化“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准入为依据,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建立理论、实践两大教学体系,围绕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2.2.4课程与教材建设:重点建设4门优质核心课程,申报1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开发1-2部

7、专业特色教材,1本实训教材,完成3套多媒体教学课件。1个教学资源库。2.2.5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每年举办母婴保健技能比赛,为临床一线新助产士提供岗前培训。3.建设内容3.1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建技级实训室2间,完善1间,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完善产房及新生儿护理室。表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实训基地名称建设内容功能用途适用专业建设水平完成时间项目负责助产技术实训室1.助产技能实训室2间,完善1间助产技能训练新助产士技术岗前培训助产技能比赛母婴护理技术考核适用于助产专业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需要,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2010熊立新完善模拟产房及新生儿护理室1

8、.助产技能培训2.新生儿护理技能培训适用于助产专业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2010校外实习基地:在江西、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建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每个实习基地可同时接纳6名学生实习。3.2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具备较强的科研、教学、管理、实践能力,具有引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前瞻意识和规划能力,有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具备扎实的助产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培养青年教师的能力。引进或培养骨干教师2人:能主讲1-2门专业课程,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和高超的实践带教能力,主持相应的课程建设。每年到临床一线上班学习3个月,

9、或每年派出教师到临床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及技术水平。聘请行业知名人士1人: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指导专业建设。引进实验教师1名:助产或临床专业毕业,熟悉各门专业实训课程,能够配合授课教师顺利完成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实践带教能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理论、实践的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注重校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强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3.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3.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创建情景教学、病案教学,仿真模拟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服务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式教

10、学模式,使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开放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安排学生晚间见习,临床前集中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新技术创新能力。3.3.2课程结构体系改革高级助产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开设课程达33门,其中必修课28门,选修课5门。强化实践教学,毕业实习44周,实践学时占总学时60%以上。建立与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将职业资格准入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体现职业道德、人文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建立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选修课三大模块和理论、实践两大体系。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与实

11、践,在知识和职业技能上有掌握,能顺利拿到护士执业证书,适应本专业的教育现状,解决了目前专业存在的问题,拓宽了学生就业的渠道,为以后国家政策的新变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重点建设的主干课程有:人体解剖与组胚、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体寄生虫、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儿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医学遗传与优生、急救与监护、护理礼仪、临床营养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有: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高级助产学、妇科护理学、妇婴保健学。3.3.3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为使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密切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技能训练的力度,提高学生技能、

12、操作水平。调整部分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使其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更能紧密结合,提高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增加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特点,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不仅能够就业,而且可以扩大择业范围,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职业,因材施教。3.3.4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将实践教学目标分解为职业基础技能、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技能三部分。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包括:校内实验、实训,校外教学实习,临床晚间见习、临床前集中实习、实习等。通过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验、实训-校外见习、晚间见

13、习-临床集中见习实习一贯式的教学模式。配合“床边教学”教育,进行考级模拟技能训练,并安排实践技能考核,全部操作程序均按考级标准进行,使学生执业资格考核通过率达100%。为了强化实践技能,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践考核体系,设置课程的实践技能、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和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等。为了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高,开放实训中心,利用晚间见习、临床见习、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毕业前实习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安排学生进入各级综合性医院及妇女保健院实习。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占总学时60%以上,配合实践教学内容开发相应的实训教材: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技能指导、实践技能考核手册、教学实习大纲、毕业实习大

14、纲,实习手册等。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和严格的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在教学考核方面,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内考核内容与国家执业资格考核相对接。为了强化实践技能,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践考核体系,设置实践技能课程,技能考核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30%;设置临床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由实习单位把关,合格者方能进入实习基地参加实习;设置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基地教师共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3.3.5重视专业教材建设,选择近年来的国家规划教材,开发专业特色教材建设。3.4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3.4.1每年举办培训与考试、技能比赛;3

15、.4.2与院方合作完成对新助产士的岗前技能培训。4.建设进度项 目 建 设 进 度 表重点专业名称高级助产技术建设负责人熊立新建设内容2010年(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11年(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12年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母婴保健技术1.助产技能实训室2间,完善1间预期目标:改建助产技能实训室2间,完善1间,每间满足一次性可容纳40人的母婴保健技能实训教学需求,3间实训室可一次性容纳60人次的职业技能考核和社会培训,设备先进。 验收要点:1.建设3间80平方米的实训室。2.每间实训室配备相关设备。负责人:熊立新预期目标:继续完善3间助产技能实训室的建设,完成120

16、人次的职业技能考核。验收要点:1.配备相关设备,使实训操作达到预期的效果。2.完成120人次的职业技能考核。3.实验室开出率为100(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负责人:熊立新预期目标:完善实验实训室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社会培训及职业技能考核验收要点:1.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2.制定操作规程3.实验室开出率为100%4.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考评结果、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5. 顺利完成职业技能考核120人次负责人:熊立新建设内容2010年2011年2012年2. 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具备较强的科研、教学、管理和实践能力,具有引领专业建设发展的前瞻意识和规划能力,有较强的组织

17、、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培养青年教师。派遣优秀教师1名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开展交流会议,鼓励科研课题立项派遣优秀教师1名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开展交流会议,鼓励科研课题立项培养骨干教师1人,能熟练主讲1门以上核心课程,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和高超的实践带教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明确的专攻方向。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养骨干教师1人,能熟练主讲1门以上核心课程,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和高超的实践带教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明确的专攻方向。并在相关专业进修半年。通过临床进修、行业进修、学历进修、国内外进修考察等途径,提高骨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其中1人培

18、养为“双师型”专职师资。聘请行业知名人士1人,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使本专业发展符合行业需求。引进实验教师1名:助产专业或临床专业毕业,熟悉各门专业实训课程,能够配合授课教师顺利完成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实践带教能力培养实训管理人员1名,要求既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又有相关的教学管理经验。建设内容2010年2011年2012年3.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修改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制定规章制度,完善教学督导、评价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教案、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等),建设工学结合精品课程探索专业人才

19、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建立课证相融的教学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两大教学体系完成优质教材建设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编写理论教材、实训教材、试题库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有成效引进系列整套教材,启动1-2门教材建设,启动2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标准,启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与数量,多媒体教学达到80%,完成5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学质量建成2门精品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论证,逐步调整理论与实践比例,撰写论文数篇拓展实训中心社会服务功能实训中心实现融

20、“教、学、做”为一体、具备教学、培训、职业技能培训5.建设资金 每年投入8万元,共40万元.6.保障措施组织保障:建立项目建设实施小组。由张澜成任组长,成员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组成。制度保障:建立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保质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遵守学校的资金使用制度,保障资金合理使用。7.预期效果通过三年建设,创建出适合高级助产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合作” 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床边教学”的课程体系。建立院校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一支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创新意识浓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创建省内一流的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一流的母婴保健技术和现代服务理念的、高素质的实用技术人才。铸造全国助产技术品牌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