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产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植物生产学植物生产学 第一章:作物生产概述 1.栽培植物的类别:农作物;园艺植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 2.作物生产的地位: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3.作物生产的特点:严格的地域性;强烈的季节性;生产的连续性;系统的综合性。 4.植物生产学性质与任务:性质:是研究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人为措施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作物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
2、分类: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 2.豆类作物 3.薯芋类作物;二、经济作物:4.纤维作物 5.油料作物 6.糖料作物 7.其它作物;三、饲料及绿肥作物:8.饲料及绿肥作物;四、药用作物:9.药用作物 6.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喜温作物;耐寒作物。 7.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短日;长日;中性;定日。 8.按光照强度效应 :喜光作物、耐阴作物、喜阴作物; 9.按水分效应:水生作物、水培作物、耐涝作物和耐旱作物; 10.按茎秆特性、高度:“高秆作物、矮秆作物和匍匐作物 11.作物的起源中心: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是爪哇稻和芋的出生基因中心。3、澳大利亚
3、中心:烟草的出生基因中心之一。4、印度斯坦中心:稻、甘蔗、绿豆、豇豆等。5、中亚细亚中心:小麦、豌豆、山黧豆等。6、近东起源中心:栽培小麦、黑麦等。7、地中海起源中心:次生起源地,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等。8、非洲中心:高粱、棉、稻等。 第二章:作物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形成 1.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品器官数;产品器官重量。 2.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1.成苗阶段:大体相当于从播种到出苗或定苗为止,移栽作物则从移栽到还苗成活。2.产量奠基阶段:出苗到产量开始形成为止。3.产量形成阶段:从产量开始形成始到成熟收获止。 3.作物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
4、4.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5.产量每亩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千粒重/ 6.作物产量=(光合面积X光合能力X光合时间)-呼吸消耗 X 经济系数 第三章:作物与生态环境 1.生态因子的类别:气候、土壤、生物、地形、人为。 2.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通过其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的影响而达到的。 3.水的生理生态作用:1.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占70%90%;2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如光合作用的源料;3.生理生化反应和运输物质的介质;4.保持作物姿态;5生态作用:蒸腾散热,灌水防冻等。 第四章: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 1.种子类别:真种子、果实、营养器官。 2.品种的类型:纯系品种
5、;杂交种;多系品种;无性系品种。 3.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增强抗逆性,增强适应性与稳产性;4.扩大栽培区域;5.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劳动生产效率。 4.育种目标: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强。 5.种质资源的重要性:1.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2.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3.为避免品种遗传基础贫乏,必须利用更多的基因资源;4.是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5.是有生命的财富,亟待保护。 6.育种程序:亲本圃、选种圃、鉴定圃、品系比较试验圃、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审定。 7.育种的基本方法:基因重组或创造变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系统育种、基因
6、工程、体细胞杂交;选择变异: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8.杂交优势利用与杂交育种的异同:相同点:杂交种种同杂交育种一样,需大量收集种质资源,选配亲本,进行有性杂交、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申请品种申定。不同点:1.杂交育种是杂交后自交纯合,选育纯系品种。每年从生产田或种子田内植株上收获种子,即可供下一年生产播种之用。2.杂种优势利用是先选育纯合的自交系,然后自交系间杂交,形成杂交种供生产田播种。杂交种不能在生产田留种,每年必须专设亲本繁殖区和杂种种子生产区。 9.种子检验的意义:控制种子的质量;保证生产上播种高纯度、质量好的种子;防止检疫对象的病虫害和杂草随种子调运传播等。
7、10.种子检验的内容: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净度分析;发芽试验、生活力测定;水分测定。 11.良种繁育的程序与体系:原原种,原种,大田用种,大田生产,提纯复壮:三圃法、二圃法、测交鉴定法等,达到原种质量标准,原种。 棉花栽培 1.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棉纤维是主要的纺织原料;棉纺织业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出口重要商品;税收和就业。 2.棉花栽培种:草棉、亚洲棉、陆地棉、海岛棉。 3.棉花生育阶段:播种出苗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4.果枝与叶枝的区别:发生部位:主茎中上部57节以上;主茎57节以下。结果习性:直接现蕾、开花、结铃;间接着生在二级果枝上。 枝条形态:合轴分枝
8、;单轴分枝。与主茎夹角:夹角大;夹角小,成锐角。叶着生方式:左右对生;呈螺旋形排列 。 5.棉铃发育的个时期:体积增大期;棉铃充实期;脱水成熟期。 6.纤维的发育个时期:伸长启动期、伸长发育期、加厚发育期。 7.棉铃生理脱落原因:有机营养不足:棉株合成营养的速率;蕾铃发育对营养需求强度激素失衡没有受精或受精不良病虫为害:引起离层形成而导致的生理脱落。 8.保蕾保铃、减少脱落的主要途径:改善肥水供应条件协调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棉株徒长,通过适当追肥浇水和合理使用生长调节物质等措施加以调节和控制合理密植利用品种的遗传特性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9.皮棉产量亩株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100
9、0 10.“三桃”比例达到1-1.5 :6-7:2-3,从而实现棉花高产优质。 11.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密度与单株结铃数呈高度负相关;在一定密度范围内,亩铃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铃重不断下降,衣分一般较为稳定。 12.确定种植密度的原则:气候条件、地力和水肥条件、品种。 13.助壮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系活力。控制主茎和果枝节间的伸长。抑制叶片扩展,调节棉叶生理功能:叶色加深,叶面积变小,叶片加厚,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强度明显提高,促进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的运输分配。抑制顶芽、腋芽和营养枝的生长,简化整枝。 14.助壮素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播种前浸种。苗期促壮苗
10、早发。蕾、花期防旺长 。 15.各时期生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苗期。生育特点:扎根、出叶、长茎,花芽不断分化和发育,是根系建成的重要时期。苗期营养体小,吸收养分少,但反应敏感。苗期耗水量少,适当控制水分有利提高地温,促根系深扎和发展。管理措施:查苗补苗,确保全苗;早间苗、定苗;及早中耕松土;轻施提苗肥,控制浇水。蕾期。生育特点:长根、茎、叶、枝,花芽分化和现蕾,以营养生长占优势,以扩大营养体为主。若供氮过多,营养生长过旺,导致开花后中下部蕾铃大量脱落,又进一步使棉株疯长,蕾铃脱落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形成“高、大、空”棉株。肥水供应不足,生长缓慢,搭不起丰产架子,易于早衰。管理措施:稳施蕾肥浇水
11、中耕培土。去叶枝调整结铃期,减少烂铃,防早衰及时防治虫害。花铃期。生育特点:初花期是一生中营养生长最快的时期,株高、果节数、叶面积的日增长量均处于高峰,大量现蕾,开花数渐增,脱落率一般较低。进入盛花期后,生殖生长开始占优势,运向生殖器官的营养物质日渐增多,大量开花结铃。盛花期叶面积系数处于高峰期,干物质积累量亦处于高峰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矛盾集中,是蕾铃脱落的高峰期,因而是棉花增三桃的关键时期。花铃期达一生吸收水肥的高峰阶段。管理措施:重施花铃肥,酌情补施盖顶肥灌溉排水中耕培土整枝。吐絮期:生育特点:成熟、吐絮,叶片光合能力由下向上渐趋减弱,根系的吸收能力渐趋衰退。棉株体内有机营
12、养几乎90%供棉铃发育,是增加铃重的关键时期。管理措施:后期浇水,根外追肥。 花生栽培 1.花生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营养丰富的食品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饲料适应能力强、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花生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出口创汇医用价值。 2.花生:豆科,蝶形花亚科,花生属。 3.花生亚种:区分花生亚种的主要依据是开花型或分枝型:具交替开花型,主茎不着生花序,归为交替开花亚种;凡具连续开花型者,主茎着生花序,归为连续开花亚种。 4.变种的区分主要依据荚果形态:交替亚种:普通型;龙生型。连续亚种:珍珠豆型,多粒型。 5.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因素:水分:发芽出苗要
13、求的土壤相对含量,低限为40%50%,适宜为60%左右。温度:萌发时要求的最低温度珍珠豆型及多粒型品种12,普通型和龙生型品种15。随温度提高萌发速度加快,2537最快,超过37反而降低,46时,有的品种不能萌发。氧气: 需要充足的氧气,土壤通气良好。 6.花生株型:蔓生型,半蔓型,直立型,直立型与半蔓型合称丛生型。 7.花生叶形及叶片颜色:叶形:椭圆、长椭圆、倒卵、宽倒卵形;颜色:黄绿、淡绿、绿、深绿和暗绿。 8.影响开花的因素:单株开花数约50200朵气温1828之间,开花数与前若干天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高于30开花又少。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降至30%40%就会中断开花。花生开花
14、数受植株营养状况制约。 9.影响果针入土的因素主要有:果针穿透能力;土壤阻力;果针着生位置的高低。 10.荚果形状:普通形、茧形、斧头形、葫芦形、曲棍形、串珠形。 11.荚果发育过程:膨大阶段、充实阶段。 12.荚果按成熟程度不同分为3个类别:幼果、秕果、饱果。 13.影响荚果发育的因素:黑暗、机械刺激、水分、氧气、结果层矿物营养、温度、有机营养的供应情况。 14.花生发育时期:种子萌发出苗期、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 15.花生适宜的土壤条件:土质疏松通气;土层深厚,地力肥沃。 16.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轮作;加大前作施肥量,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加强农田基础建设。 17.N素
15、营养特点:每生产100kg荚果,平均需N量5.45kg 0.68kg。(1)器官含N量高,需N量大。(2)可依靠根瘤菌固N提供N素,固N高峰既是需N高峰。并非不需施用N肥,这是因为苗期和饱果期需提供N。固N量不稳定。固N与土壤含N量呈负相关。N肥增产效果和施用量变幅大。 18.素营养特点:每生产100kg荚果需吸收2O5平均1.040.238kg。含P量低,需P量少主要积累在荚果、子仁。子仁占全株的60%以上。能促进根瘤菌固N,能显著改善N素营养。花生对缺P反应敏感,增施P肥增产效果特别显著。 19.K素营养特点:每生产100kg荚果吸收K2O平均2.6150.6728kg。K主要积累在营养器
16、官,子仁含量很低吸收高峰期早,结荚期几乎不再吸收K,饱果期外流。K肥的增产效果不稳定。与Ca的吸收有拮抗作用。 20.钙素营养特点:花生是喜钙作物。每生产100kg荚果吸收CaO 22.5kg。钙主要积累在营养器官中。生殖器官含钙虽少,但钙对荚果和种子发育却有极重要作用。缺Ca植株不表现症状,甚至茎叶繁茂。土壤中钙过高会影响Mn、Fe、Zn等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中代换性钙0.14%0.25%为宜。 Ca肥:石灰、石膏粉、贝壳粉等。根系吸收的Ca不能运向入土的果针和荚果,荚果必须自身从结果层土壤中吸收。 21.施肥原则:重视前茬施肥;重施有机肥和磷肥;重施基肥;有机肥、N、P、K肥配合施用。 22
17、.花生种植方式:北方春播有平种、垄种、畦种、地膜覆盖等方式;两熟制花生,前茬主要为小麦,有大沟麦套种、小沟麦套种、麦行套种和夏直播等方式。后两者为夏花生。南方以畦种为主。 23.田间管理内容:查苗补苗、清棵、灌溉、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4.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作用:提高地温;保墒提墒,增强抗旱防涝能力;保持土壤疏松;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减少肥料流失;促进生长发育。 25.夏直播花生生育特点:生育期一般100115天,全生育期总积温2400 2600,10有效积温约1500。有“三短一快”的特点:一是播种至始花时间短,二是有效花期短,三是饱果成熟期短,比春花生短25天左右。“一快”是指生育前期生长速
18、度快。 26.高产途径:“前促、中控、后保” 。选用高产潜力大的中熟或中早熟大花生品种;抢时早播适当密植按高产生育进程要求加强田间管理。 27.麦套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前作培肥;适时套种,促墒播种合理密植,力争全苗田间管理。 第五章:小麦栽培 1.小麦的生产特点及在粮食生产中的意义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小麦营养价值高。小麦是我国食品工业中的重要原料 小麦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 小麦耐贮藏,有利于储粮备荒。小麦具有一定丰产性和稳产性。小麦较利于简化栽培和机械化栽培。小麦是主产区耕作制度中的主体作物小麦还可以作为冬季牧草和生态环保作物。 2.山东省小
19、麦生产概况:小麦是山东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收获面积60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总产150亿kg以上,单产250300kg面积和总产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河南。 全省小麦划分为四个类型区:胶东区、鲁西北区、鲁中区、鲁西南区。 3.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4.小麦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营养生长阶段:从出苗到返青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起身到抽穗生殖生长阶段:抽穗到成熟。 5.小麦的阶段发育:感温阶段、感光阶段。 6.小麦品种温光反应特性的实践意义:根据区域生态特性与品种特性引种;根据品种温光特性
20、合理用种;根据品种冬春性确定播期;根据品种温光反应类型的差异进行生态育种,可以不断创造出更加丰富、冬春性差异更大的品种温光类型;在夏季冷凉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选用无低温春化的强春性品种,可以进行夏播栽培;加速育种世代。 7.影响萌发出苗的因素:种子质量:粒色、皮层厚度、质地、种子大小、整齐度、生活力。温度:最低12,最适1520,最高3035。在1618的温度下,播种后67天可出苗。水分:萌发的最适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 80%。相对含水量低于55%时出苗不齐。相对含水量高于80%,由于缺少通气条件会影响出苗。按绝对含水量计算,砂土、壤土和粘土的适宜水分为15%,17%和20%。当
21、上述水分分别低于10%,13%和16%时,则出苗推迟。土壤:溶液含盐量高于0.25%,土壤板结,播种深度不适宜等,都影响出苗。 8.根系的功能:吸收功能;支持和固定功能;合成功能。 9.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温度:生长最低温度2,最适为1620,超过30停止生长;水分和空气:最适土壤水分为70%80%;耕层深度和肥料:深浅耕结合,深耕深松结合,有利于打破犁底层,创造深厚耕层,适合根系发育。培肥土壤,增施磷肥,氮磷配合,能促进根系生长。 10.茎的功能:支持、输导、光合、贮存。 11.影响茎秆生长的条件:温度:茎秆10以上开始伸长;1216是最适伸长温度,形成的茎秆矮短粗壮;20以上伸长快,易徒长
22、。光照:强光对茎细胞伸长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机械组织发育,增强抗倒性。养分:氮不足时植株矮小、磷加速茎发育、钾促进物质运输和纤维素形成。水分:对茎的作用与氮素类似: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12.叶:完全叶,不完全叶。每个叶片都有分化、伸长、定型和衰老的过程 13.叶组:按出生时间:冬前叶组、春生叶组;按着生位置:近根叶组、茎生叶组。按其光合产物对各器官的贡献可分为:蘖叶组、穗叶组、粒叶组。 14.影响叶片生长的因素及肥水效应:1.光照和温度:强光使组织分化加强,形成短而厚的叶片;高温则促进叶片的伸长。2.肥水效应:水分:水分充足形成细长的叶,抗逆性差;控制水分形成的叶片细胞壁较厚,抗逆性强。氮、磷
23、营养:氮和磷肥,尤其是氮肥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增大叶片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增强光合功能。但施氮过多易造成田间郁蔽。 肥水调控叶片大小有一定规律:当n叶伸出时追肥灌水,受促进最大的是n+2叶,其次是n+3叶和n+1叶。 15.叶片与其他营养器官的同伸关系及肥水效应:同一节位的叶片、叶鞘、节间组成一个结构单位,它们的伸长顺序是:叶片叶鞘节间。根据观察,当n叶伸长时,与其同时伸长的是n-1叶鞘和n-2节间。 16.小麦的分蘖节功能:产生分蘖并形成分蘖穗,构成产量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调节群体,补充穗数亏缺。产生近根叶及次生根群。冬前积累糖分,保护幼苗安全越冬。分蘖节内复杂的输导组织,成为联系根系与地
24、上各蘖位,进行水分和营养运输的枢纽。 17.分蘖的发生规律:分蘖的发生是在分蘖节上由下而上,由内向外进行的,具有层次性、顺序性。各级分蘖出生的时间,与主茎或其低一级分蘖的叶片出生有一定对应关系,称为“同伸关系”。当水肥等条件不良时,同伸关系破坏,有的分蘖不出生,造成:“缺位”现象。 18.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品种和种子质量;播种深度;播期和播量;温度;土壤水分;无机养分。 19.穗分化所经历的时期:茎叶原基分化期;生长锥伸长期;穗轴分化期;小穗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分化期;四分体形成期。 20.开花顺序:一株:先主茎穗,后各分蘖穗,持续36 d;一穗:先中下部小穗再
25、向上向下,持续35 d;一个小穗:先下位小花,后上位小花;全田持续67 d。 21.开花适宜温度:1820,最低911,最高30。空气湿度:70%80%。 22.小麦对土壤的要求: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通气性和保水性良好的土壤。 23.小麦总耗水量大致为390600 mm,合3900 6000 m3/hm2。 24.土肥水条件的准备:耕作整地、施用底肥、浇底墒水。 25.确定密度的依据:根据土壤肥力等生产条件确定;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根据播期早晚调整;根据栽培体系类型调整。 26.适宜播种量的确定: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 27.常用的播种方式有:窄行条播、
26、宽幅条播。 第六章:玉米栽培 1.玉米在粮食生产中的意义:玉米是世界重要的高产谷类作物之一,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玉米是多用途的重要工业原料。 2.玉米籽粒胚乳类型:角质胚乳、粉质胚乳。 3.玉米类型: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糯质型、爆裂型、粉质型、甜质型、甜粉型、有稃型。 4.玉米的株型:平展型、紧凑型、半紧凑型。 5.玉米生育时期: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6.玉米生育阶段:苗期阶段:生长中心为根系,生育特点:茎叶生长缓慢,根系发展迅速。据测定,从三叶至拔节,地下部的干重增长速度,比地上部快0.50.7倍。至拔节期,茎节数、叶片数的分
27、化已经决定,雄穗开始伸长,4050的节根层数已经形成。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穗期阶段:生长中心:从拔节至大喇叭口期为前半期,以茎叶生长为中心;大喇叭口至抽雄穗为后半期,以雌穗分化为中心。生育特点:茎节间迅速伸长,叶片增大,根系继续扩展,干物质迅速增加,同时,雄雌穗强烈分化,即由单纯的营养生长阶段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时期。这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促叶、壮秆、穗多、穗大。具体地说,就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茎秆粗壮,以达到穗多、穗大的丰产长相。花粒
28、期阶段:生育特点:营养体停止增长,而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中心的时期。从抽雄穗至子粒形成期为前半期是以开花受精为中心;子粒形成至成熟期为后半期是以子粒重量形成为中心。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决定粒数和粒重的重要时期,保护叶片、提高光合强度,促进粒多和粒重,达到丰产。 7.叶的构成: 叶片、叶鞘、叶舌。 8.玉米群体整齐度对产量的影响:成熟期植株整齐度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87*成熟期植株整齐度与苗期植株整齐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9.影响整齐度的因素:种子:种子大小不一易造成出苗不整齐,种子不纯易形成小苗、弱苗。提倡分级播种;土壤水分:特别是土壤水分不均匀;土壤整地质量:高低不平、松紧不
29、一;播深:播深不均匀造成出苗不一致,特别是人工点播玉米。 10.春玉米播种技术:播期:适期早播种,是增产关键措施之一。华北地区一般在土壤表层510cm 深处稳定在1012 时播种为宜,东北地区则以810 开始播种。播量:一般条播、犁种为6075 kg/hm2,机械播或耧播为4560 kg/hm2,点播为3045 kg/hm2。播深:一般播种深度以56cm 为宜。墒情:足墒播种是全苗关键。 11.夏玉米播种技术: 麦田套种; 麦收后夏直播,必须早字当头,力争早播,越早越好。 12.玉米吸肥特点:苗期吸肥量最少、吸收强度弱,但植株体矿质元素浓度最高;穗期吸收量最多、吸收强度大、是吸肥的重要时期;花
30、粒期吸收量减少、吸收强度变弱。多数情况下,一生中吸收的养分,以氮为最多,钾次之,磷较少。吸收进程:K2O快于N快于P2O5;高产条件下花粒期吸收的N量增加;在当产量为8490kg/hm2时,每生产100kg子粒吸收N 2.55kg, P2O5 0.98kg, K2O 2.49kg,氮磷钾2.6:1:2.5。玉米平均每生产100kg子粒,吸收N、P、K的数量和比例,可以作为计划产量指标需肥量的依据,并按当地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适当调整,以制定施肥方案。 13.玉米不同产量水平推荐施肥量:500公斤/亩:N:10-12;P2O5:0;K2O:0。650公斤/亩:N:17-20;P2O5:0;K2O:
31、15。750公斤/亩:N:25-30;P2O5:10;K2O:15。 14.施肥方式:人工撒施、人工撒施+灌溉、开沟深施、条施、机械施肥。 15.各生育阶段其他田间管理措施:苗期管理:从出苗到拔节,生长中心以根系和茎、叶生长为主,管理目的:苗全、苗齐、苗匀、 苗壮,管理措施:防止芽涝;适时间苗、定苗;追施苗肥;蹲苗。穗期管理:从拔节至抽雄,生长中心为茎、叶生长旺盛,开始进行穗分化,管理目的:促秆壮穗,管理措施:中耕培土;施用穗肥;穗期灌溉;防止玉米螟。花粒期管理:从抽雄至成熟,生长中心为营养生长停止,以籽粒发育为中心,管理目的:保证授粉受精、促进籽粒灌浆、防止早衰,管理措施:灌溉开花水;施用花
32、粒肥;灌溉灌浆水;必要时人工辅助授粉。 第七章:种植制度 1.种植制度内容:确定种什么植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植物生产布局问题;一年内在耕地上种一茬还是种几茬,还是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全年不种,即复种休闲问题;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即种植方式问题;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和连作问题。 2.种植制度的功能:技术功能、宏观布局功能。 3.中国种植制度特点:作物组成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粮经结构,饲料和其他作物比重小;土地垦殖率高,宜农荒地少。耕地复种指数高;多样化;重视对土地的保养。 4.复种运用的条件和技术: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采用套作和育苗移栽技术;抢时播种,采用早发早熟的措施;掌握晚播作物的管理技术。 5.间作套种的意义:增产、增效、稳产保收、协调作物的争地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6.轮作的意义:减轻土壤传染的病虫害;防除、减轻某些杂草危害;协调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调节、改善土壤的理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