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00220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剖分为各个变异来源的相应部分,从而发现各变异因子在总变异中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2统计数:描述样本特征数,是总体特征数的近似值或估计值。 3交互作用: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因素的交互作用。 4灭菌培养:又称无菌培养,在没有微生物的情况下设置的试验。 5回归分析:处理相关关系中变量与变量间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 6总体特征数:描述总体特征的数值如平均数等称为总体总征数。也称参数。 7统计假设检验:对试验效应能否确立所做的一种数学判断方法,也称假设检验或统计检验。 8协方差分析:通过数理统计的方

2、法将协变量的影响大小估计出来,并把它们从试验误差和试验处理效果中分离出去,使试验结果得到正确的估计,这种方法叫协方法分析。 9隔离培养:又叫分根培养,是将植物培养在被隔离的不同营养环境中进行栽培试验的方法。 10根际:是指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生物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土区。一般是指距根表数毫米的土区。 11处理:为了研究某个因素的效应或几个因素的关系及其综合效应,人为的使试验因素处于不同水平或试验因素间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试验不同处理。 二、填空题 1.误差的种类包括 偶然误差、系统误差 。 2.变量的种类包括 连续性变量、非连连续性变量 。 3.抽样的方法有 随机抽样、

3、顺序抽样、典型抽样 。 4.据试验研究的因素可将试验分为 单因素试验、复因素试验、综合试验 几种。 5.植物营养的模拟研究方法包括 土培、砂培、水培、隔离培养、灭菌培养 等。 6.隔离培养的种类包括 固体固体、液体固体、液体液体 。 7.误差的表示方法有 极差、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 。 8.抽样的方法有 随机抽样、顺序抽样及典型抽样 。 9.平均值的意义是 在无系统误差时是近似真值,反映变异事物的集中性 。 10.据试验因素来分,试验研究的种类包括 单因素试验、复因素试验及综合试验 11.土壤开氏定氮消化过程中,一般用加速剂加快消化,在加速剂中,增温剂为,氧化剂为,催化剂为。 12.使用原子

4、吸收分光光度计时,应进行以下主要参数选择。 1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以多种形态存在,一般可分为4种化学形态,为别为。 14.石灰性土壤含游离,是盐基的土壤,一般只作的测定。 15.硫氰酸钾测钼的原理是再KSCN存在下,用SnCL2还原钼成价。 1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分四个部分。 三、简答题 1简述裂区设计的主要内容及与复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有何不同。 裂区设计实质是多层随机区组设计的组合,相当于复因素随机区组的试验。但复因素试验中的各个因素没有主副之分,其变异的精度是相同的,但裂区设计则的主区与副区,主区与副区因素变异的精度不同。 2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有何区别与联系? 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都是用

5、来配置多元回归方程式的方法,多元回归首先将全部的自变量都包含进方程中,然后再通过统计检验,逐个把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从方程中剔除出去,当自变量多时,该方法工作繁重。逐步回归则是从全部自变量中先挑选一个自变量组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然后逐个增加直到多元,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就作一次检验。 3植物营养的模拟试验与大田试验有何区别和联系? 大田试验是指在田间条件下,以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对直接或间接影响生长发育的诸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其试验结果可以直接指导生产,能反映当地农业生产真实情况,不需要特殊设备,适于开展群众性科学研究。但试验结果受地区性因素影响,且田间的许多因素难以控制和分开

6、,就需要利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模拟试验可以根据试验的目的与农作物的要求,创造对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来研究各种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它必须与田间研究相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4协方差分析的概念及意义。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将协变量的影响大小估计出来,并把它们从试验误差和试验处理效果中分离出去,使试验结果得到正确的估计,这种方法叫协方法分析。 其意义:能降低试验误差,控制试验条件的均匀性 能对不同变异来源的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能估计缺失的数据。 5在进行方差分析时,缺区估计与没有缺区有何区别与联系? 缺区估计在进行方差分析时,其误差自由度比没有缺区时少1,总自由度也比没有缺区时少1。这样有缺

7、区时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出来的误差方差就变大了。有缺区时进行多重比较时所用的标准误差也有变化,即比没有缺区时增大了。 6如何选择多重比较的方法? 当试验因素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的存在,就可选用最小显著差数法,但当试验因素间有交互作用的存在时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时容易产生a错误,这里就得用新复极差法。 7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有何区别与联系? 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都是用来配置多元回归方程式的方法,多元回归首先将全部的自变量都包含进方程中,然后再通过统计检验,逐个把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从方程中剔除出去,当自变量多时,该方法工作繁重。逐步回归则是从全部自变量中先挑选一个自变量组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然后

8、逐个增加直到多元,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就作一次检验。 8如何对非连续性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非连续性的数据要进行方差分析应该先对数据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连续性数据后再与一般的连续性数据一样进行方差分析。非连续性数据包括三种,成数或百分数进行反正弦的转化;计数资料进行平方根的转换;对数资料进行对数转换。 9偏回归系数与偏相关系数有何区别与联系? 偏相关系数与偏回归系数的意义相似,偏回归系数是在其他m-1个自变量都保持一定时,指定的某一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效应,偏相关系数则表示在其它m-2个变量都保持一定时,指定的两个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其都有正负。 五、论述题: 1、以过磷酸钙为例,说明磷在土壤中的固

9、定机制。 当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水分不断从周围向施肥点汇集,过磷酸钙发生水解和解离,形成一水磷酸一钙饱和溶液。使局部土壤溶液中磷酸离子的浓度比原来土壤溶液中的高出数百倍以上,与周围溶液构成浓度梯度,使磷酸根不断向周围扩散,磷酸根解离出的H+引起周围土壤PH下降,把土壤中的铁、铝、钙溶解出来。磷酸根想周围扩散过程中,在石灰性土壤上,发生磷酸钙固定,在酸性土壤上发生磷酸铁和磷酸铝固定。在酸性土壤上水溶性磷酸还可以发生专性吸附和非专性吸附 2、论述种植绿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并能更新土壤有机质2,绿肥作物根系发达,可利用难溶性养分,从如让深层吸收,

10、富集和转化土壤养分3,能提供嘉多的新鲜有机物与钙素等养分,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4,有利于水土保持,绿肥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覆盖度大,可减少径流,保持水土5,促进农牧结合,绿肥大多是优质牧草,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饲料,牲畜粪肥可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 3、论述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 1)主要损失途径是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 2)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是: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氮肥,根据土壤的供氮能力,在含氮量高的土壤少施用氮肥,质地粗的土壤要少量多次施用,减少氮的损失;根据作物营养特性和肥料性质合理分配氮肥,需氮量大得多分配,铵态氮在碱性土壤上要深施覆土,

11、增加土壤对铵的吸附,减少氨的挥发和硝化作用,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硝态氮不是宜在水田施用,淹水条件易引起反硝化脱氮;氮肥与有机肥及磷钾肥配合施用,养分供应均衡,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缓效氮肥,使氮缓慢释放,在土壤中保持较长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 4. 试比较钙和磷在根部吸收的部位、横向运输、纵向运输、再利用程度和缺素症出现的部位等方面的特点。 吸收部位: 钙主要在根尖; 磷主要在根毛区 横向运输: 钙为质外体; 磷为共质体 纵向运输: 钙只在木质部运输; 磷既能在木质部也能在韧皮部运输 再利用程度: 钙不能再利用; 磷再利用程度高 缺素症部位: 钙首先在蒸腾作用小的部位出现; 磷则在老叶

12、首先出现 5. 列出土壤中养分向根表迁移的几种方式, 并说明氮磷钙各以那种方式为主? 它们在根际的分布各有何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 迁移方式: 截获、质流、扩散 氮以质流为主: 土壤吸附弱,移动性强 磷以扩散为主: 土壤固定强,土壤溶液中浓度低,移动性弱 氮的根际亏缺区比磷大的多。 6. 试述石灰性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机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关键与途径。 固定机制: 二钙八钙十钙 关键:A 减小与土壤的接触 B 增大与根系的接触 途径 A 制成颗粒肥料 B 集中施用: 沟施、穴施、分层施用 C 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 D 与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 E 根外施肥 7. 分别说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时,氮素损

13、失的途径有哪些?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应措施是哪些? 途径: 挥发、淋失、反硝化 措施 A 分配硝态氮肥 B 铵态氮肥深施覆土 C 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8、简述NO3-N吸收与同化过程,影响因素(10分) 1 以NO3形式主动吸收 2 经过硝酸还原作用分两步还原为NH4,然后同化为氨基酸,再进一步同化。 3 影响因素:硝酸盐供应水平 当硝酸盐数量少时,主要在根中还原;、植物种类 木本植物还原能力一年生草本 。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其还原强度顺序为:油菜大麦向日葵玉米苍耳、温度 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还原NO3-N 的比例。 、植物的苗龄 在根中还原的比例随苗龄的

14、增加而提高; 、陪伴离子 K+能促进NO3-向地上部转移,所以钾充足时,在根中还原的比例下降;而Ca2+和Na+为陪伴离子时则相反; 、光照 在绿色叶片中,光合强度与NO3-还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9、在小麦/玉米、小麦/水稻轮作体系中,磷肥应如何分配?为什么?(10分) 1 小麦/玉米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玉米、小麦生长期温度的,对磷的需要量高。2 小麦/水稻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水稻、小麦在旱地,磷的有效性低于水稻季。 10、举6种元素,说明养分再利用程度与缺素症发生部位的关系(10分) 氮磷钾镁,再利用能力强,缺素先发生在老叶。 铁锰锌,再利用能

15、力低,缺素先发生在新叶 硼和钙,再利用能力很低,缺素先发生在生长点 11、什么是酸性土壤, 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什么?(10分) 1 酸性土壤是低pH土壤的总称,包括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和部分灰壤等。 2 主要障碍因子包括:氢离子毒害、铝的毒害、锰的毒害、缺乏有效养分 12、双子叶植物及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机理是什么?(20分) 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在缺铁时,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活性提高,增加对Fe3+的还原能力,质子和酚类化合物的分泌量加大,同时增加根毛生长和根转移细胞的形成,其适应机理称作机理。 1) Fe3+的还原作用 机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缺铁时植物根系表

16、面三价铁的还原能力显著提高。 2) 质子分泌:机理类植物根细胞原生质膜上受ATP酶控制的质子泵受缺铁诱导得以激活,向膜外泵出的质子数量显著增加,使得根际pH值明显下降酸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增加根际土壤和自由空间中铁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二是创造并维持根原生质膜上铁还原系统高效运转所需要的酸性环境。 3) 协调系统:对机理植物而言,缺铁不仅诱导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的形成与激活,而且诱导质子泵的激活,这两个过程之间不论是在发生的时间,还是在发生的部位上,都是密切配合、协同起作用的。这一协同系统保证了植物在缺铁时,特别是在高pH环境中,也能有效地还原Fe3+ 。 13、氮肥的损失途径有哪些?如

17、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20分) 1 途径: 挥发、淋失、反硝化 2 措施 硝态氮肥防止淋失 铵态氮肥深施覆土 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缓控释肥料合理施肥量 1.植物营养田间研究: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植物营养及其行为规律、供应状况和调控方法。特点: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总体:总体指的是同质事物的全体。 3.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这部分个体的总和叫做样本或抽样总体。 4.试验因素:指在试验中必须加以考察的因。 5.水平:试验因素在试验中的不同数量水平或质量水平。 6.处理:因素的每一个水平或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处理。 7.

18、重复: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 8.区组:将整个试验空间分成若干个各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一个局部叫做区组。 9.误差:观察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10.随机误差:由试验单元、管理方法、测试仪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可识别的、大小方向不同的微小差异所造成的观察值和真值间的差异,具有随机性,所以称为随机误差。 11.系统误差:指由于管理方法、测试仪器等方面有可辨别的差异,从而使观察值与真值间发生一定方向的系统偏离称为系统误差。 12.错误误差:试验中由于试验人员粗心大意所发生的差错,如记录、测量错误等。 真值:在一条件下,事物所具有的真实数值。由于偶然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和影响,真值是无法测得。 13

19、.平均值:用无数个数据平均后求得得近于真值的平均。 14.方差:观察值与平均值之间的离均差平方的平均数。 15.均方:总体方差一般不易求得,通常用样本进行估计。样本方差称为均方。 16.标准差:方差的正平方根。 17.科学试验的主要步骤:试验设计阶段:包括选题、设计试验方案、准备试验材料和环境。试验实施阶段:正确进行试验操作,保证试验的一致性,观察试验结果,收集数据。试验分析阶段:检查核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解释试验结果,作出科学结论、总结试验为今后的研究及生产提供。 18.科学试验的实施内容:据试验目的和任务、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作好试验场所、器材、工具的准备工作。认真布置试验。作好试验的

20、管理工作。完成计划观察记载项目和各项目测定工作。 19.试验研究的基本要求:代表性、准确性、重现性。 20.试验方案设计的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有严密的可比性:要遵循单一差异原则 ;要提高试验效率;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统一性。 21.肥料试验方案制定的要点:试验题目力求探索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试验因素力求精练、水平设置合理;试验处理力求简明可比;试验方案中设置对照。 22.因素的简单效应:指在复因素试验中,一个试验因素在另一个试验因素的某一水平上的试验效应,称为这个因素的简单效应 。 23.因素的主效应。指同一因素各简单效应的平均值称为该因素的主效应或平均效应。 24.因素的交互效应:不同

21、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这些因素的交互效应。就是指不同因素综合效应与各因素单独效应的差值。这种交互作用涉及多个因素。 25.完全实施方案:将各因素不同水平一切可能的组合均作为试验处理,这种设计方案称为完全实施方案。优点:每个因素和水平都有机会相互搭配,方案具有均衡可比性和正交性。因素间不产生效应混杂,提供的试验信息较多。缺点:完全实施方案的处理数随着试验因素和因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处理数过多会给试验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完全实施方案只适于因素和水平不太多的试验。 26.不完全实施方案:用完全实施方案的一部分处理构成试验方案就得到不完全实施方案。不完全实施方案可以是均衡方案,也可以是不均衡

22、方案。 27.正交表的性质:每一列不同数字出现次数相同。任何2列构成的有序数出现次数相同。 28.正交表的特点:整齐可比;均衡分散;简单易行。 29.正交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指标;挑选因素,确定水平;选正交表;表头设计;设计实施方案;认真进行试验,观察收集数据;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验证。 30.植物营养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设计的设计原则:设置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 31.重复:指同一处理在试验中出现的次数。设置重复的目的:为了减少试验误差;估计随机误差,进而对试验效应,试验条件系统误差,模型误差作出统计检验;扩大试验范围。 32.随机排列的目的:任何处理都有同等

23、机会分配给任何一个田间小区。方法:抽签法;随机数字法。 33.局部控制的目的:减少试验误差。方法: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区组内安排各处理的一个重复小区,不同处理在同一区组内随机排列,由于同一区组内各处理的试验条件比较一致,从而降低误差,这种用区组来控制试验条件差异,减少试验误差的方法叫做局部控制。 34.植物营养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设计的设计内容:小区形状;小区面积;重复;对照区设置;保护行的设置;重复区和小区的排列 35.小区:指安排一个处理的一小块地段。 36.对照区设置的目的:便于在田间对各种处理进行观察时作为衡量处理优劣的标准;用以统计和矫正试验地的差异。 37.保护行的设置目的:保护试验材

24、料不受外来因素的损害;防止靠近试验田周围的小区受到空旷地特殊环境的影响使处理间有正确的比较。 38.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顺序排列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裂区设计;正交设计。 39.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地划分成若干区组,使不同处理小区在区组内随机排列。如果同一区组包括了全部处理,则一个区组就是一个重复,这种区组设计称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40.随机区组设计的步骤:确定区组方位;用抽签法或查随机表的方法实现区组、区组内不同处理小区排列的随机化;随机数字法确定区组和区组内小区排列的方法。 41.拉丁方设计的步骤:选择拉丁标准方;按一定随机数字对标准方行列两个方向进行字母的随机变换;得

25、到码值方案,对其中码值赋予具体处理内容,可得到拉丁方实施方案。 42.裂区设计:把试验小区进一步划分为裂区的设计方法。被分裂的原小区叫主区,分裂后的新小区叫副区。 43.正交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复因素试验中由于处理数过多而产生的试验因素与区组效应的混杂问题。 44.并列正交设计的基本方法:先列出正交表;列出交互作用表;完成列的合并,改造正交表;把相应因素水平安排到改造好的正交表中。 45.植物营养田间研究的实施步骤:试验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布置;田间管理;收获和考种;分析样本的采取与样品制备 46.试验地的条件:代表性;地势平坦;广泛的一致性;不受特殊条件影响。 47.田间管理的目的:要保证肥料

26、一定要发挥肥效;要控制非试验因素的影响,若不一致则试验结果之间就没有可比性。田间条件下根系研究方法:挖掘法,整段标本法,土钻法,剖面网格观察法。 48.模拟培养试验又叫培养试验,它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用特制的容器栽培农作物,并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方法。 49.培养试验的特点: 1、土壤一般取自土壤的耕作层,作物只能从耕作层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2、由于人为控制了盆钵中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所以土壤中养分的释放过程和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情况,均与田间条件有所不同。3、培养试验所用的土壤结构与自然土壤结构不同。4、培养试验的施肥量大于田间一倍至数倍。5、人为供水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与田间不同 6、培养试验几乎

27、没有氮肥的淋失. 50.模拟研究的种类:盆钵模拟研究;植物短期培养模拟试验研究;控制模拟条件的其它研究方法。 51.土壤培养的模拟研究方法的任务:研究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吸收利用问题;不同土壤中肥料效果的初步评价;环境条件对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各种新型化肥往往要先在土培试验中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再扩大到田间研究。 52.溶液培养试验:植物生长介质为含有营养成分的水溶液的盆栽试验。 53.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特点:植物生长的环境是液相,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靠人工供给,营养液中养分的形态,种类、浓度,供应时间均由人工控制;盆钵中养分分布是均匀的;液相

28、环境缺乏空气,必须定期向溶液中补充空气,需要有通气装置;营养液的浓度会发生改变营养液中有些可溶性盐的浓度随溶液pH而改变,其中某些盐类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在盆底;营养液缓冲性能小,由于植物对溶液中养分不平衡的吸收,溶液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须每天测定并调整溶液的pH;水培需要固定架固定植株。 54.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任务:研究植物的矿质营养问题,离子间的相助与拮抗,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农作物的产量生理学等,植物的抗逆生理。 55.所有营养液必须满足以下4个基本要求:1含有植株生长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2营养物质应是有效养分,养分的数量和比例能保证植物生长的需要;3在植物生长发育期内能维持适宜植

29、物生长的pH;4营养液是生理平衡溶液。 56.配制营养液的原则与依据:选用3种或几种可溶性盐类,在一定的全盐浓度下,改变各种盐类浓度比例,从而组成生理平衡溶液;以农作物收获组成物中的营养成分为依据,从而确定营养液组成;模拟植物根际土壤溶液浓度而配制不同种类营养液。 57. 配制营养液的注意事项:1、确定各种营养液时,应以植物的需要为依据,参照土壤培养或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组成配制而成 。2、要考虑植物对营养元素需要的特点,不同生育期养分的浓度和比例。3、在配制营养液时,要用含有效养分的盐类,肥用NO3-或NH4+,NO3-呈生理碱性反应,会使溶液的pH升高,NH4+呈生理酸性反应,使营养液的pH

30、下降,因此要注意调节。 58.砂培的特点:1植物生长的环境是固相的,用砂子或砾石因此不用通气装置2要用水培营养液3优点:不易发生缺铁失绿症4缺点:不易严格控制植物营养物质的浓度和pH,营养液的更换比水培更麻烦,砂砾中含有少量营养元素试验前处理工作繁琐,不适于植物营养浓度试验及某些微量元素缺素症试验. 59.砂培的任务:与水溶液培养近似,不适宜于植物营养浓度试验及某些微量元素试验。 60.隔离培养试验:将植物培养在被隔离的不同营养环境中进行栽培试验的方法。 61.隔离培养试验的特点:根据试验要求把植物分成多个部分进行试验,中间用隔板分隔营养环境。 62.隔离培养试验的任务:适用于植物根际营养环境

31、的研究;研究不同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移动;研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研究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 63.流动培养及更换培养试验:是在营养液经常流动并保持农作物生长整个时期内固定不变的营养水平或环境pH条件下所设置的培养试验,因此流动培养是有特定目的和要求所布置的试验。 64.流动培养及更换培养试验的目的任务:研究植物的阶段营养;研究植物生长营养液最低浓度问题;农作物对难溶性养分的利用能力;农作物的定期营养;pH 在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65.灭菌培养试验:又称无菌培养,即在没有微生物的情况下来设置试验。 66.灭菌培养试验的目的和任务:研究作物根际及根分泌物与土壤难溶性养分的相互

32、作用;根系分泌的有机物在作物营养上的作用;作物根营养 67.灭菌培养试验的注意事项:供试作物地上或地下部分全处在灭菌条件下进行,因此必须在特制的灭菌培养室中进行,若是局部灭菌试验则主要是根部及营养基质局部灭菌,而地上部分处在正常的环境中。 68.渗漏水研究方法:用特制的“渗漏计”装置,即在容器或框体中安放土柱采集不同深度渗漏水进行水量和水质测定的研究方法。 69.渗漏水研究方法的目的和任务:可研究氮的循环与平衡;化肥利用率,施肥对土壤溶液组成的影响;可溶性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有机肥料在土壤中的矿化速率;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与作物吸收的关系。 70.幼苗法:利用作物幼苗期对营养的敏感性来指示土壤养

33、分的丰缺状况。 71.根际:是受植物生长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微域,是植物-土壤-微生物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场所。 72.根际研究的意义:根际的变化对于根际内营养物质的转化;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作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根际与根际化学过程密切相关;根际与根分泌物的生态作用;根际参与根际土壤的很多微生物学过程。 73.化感作用:根分泌物中含有的大量化感物质会抑制其他作物的生长。 74.自毒作用:指某群落中,优势种产生的代谢产物对该物种本身产生毒害作用的现象。 75.根系研究的意义:通过了解影响根系生长的内因和外因,从而对根系生态学和生理学特征有详细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根系

34、与植物营养的关系。 76.根层养分调控:充分发挥根系的潜力,提高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实现养分供应与需求的时空一致,将根层养分调控在既能满足高产作物需求,又不至于过量造成环境污染的范围内。 77.植物根际超微结构的研究方法:是借助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的制样技术观察根-土界面各组分的形态特征、化学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以阐述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与土壤相互作用的微域环境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动态过程。 78.根系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1固定植物:摄取、运输、贮藏营养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如氨基酸等;2植物地上部分根系生长是相互依赖、彼此协调。 79.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1化学因素;2物理因素;3生物因素。

35、80.用于表示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参数:根数、根重、根茎、根长与根密度、根表面积、根体积。 81.根系研究方法:钉板法、容器法、玻璃壁或玻璃管法、同位素法、多孔膜法。 82.根系阳离子交换量:着重于阳离子交换能力的物理化学性质,表面吸附量忽略了根系生理活性与养分吸收的联系。 83.根系表观自由空间:根系内部的细胞间隙和细胞壁微纤维中的空隙,在植物体内相互连通形成运输通道,允许水分和溶液自由移动,是根系表面的延续部分,或视为“内表面”。 84.根际土壤特性的研究方法:根际土的直接采集法;根际土壤的冰冻切片法;放射性自显影法;微电极法;电子探针法。 85.菌根:真菌与植物根联合组成的共质体 86.泡囊

36、丛枝菌根:菌根真菌菌丝着生于根组织皮层细胞间隙或寄入细胞之中,但不进入内皮层和中柱,一些菌丝伸出根外与土壤接触,皮层组织内的菌线未端可以反复二叉分枝,形成丛枝,在细胞内或细胞间的菌丝可以膨大成为直径约50um的泡囊。 87. VA菌根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1菌根扩大了根系吸收面积,明显增加植物对养分吸收,特别是土壤中移动性较差的磷素;2有利于豆科作物结瘤固氮;3菌根对某些重金属的吸收有抑制作用;4抗逆性;5环境条件对真菌侵染的影响;6其它微生物与菌根真菌的协同或拮抗作用;7菌根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88.核素示踪技术:利用放射性核素能释放出各种射线离子或稳定性核素的原子质量区别于其它同类原子的特性

37、,把这些核素的原子作为示踪原子来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 89.核素:指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平均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90.同位素:指原子序数相同,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 91.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依据:1、一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化学性质的一致性。2、自然界中一种元素的同位素组成的确定性。用富集的稳定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是以此为根据的。3、同位素物理性质的可探测性。人们所应用的差异主要是核素衰变特性和核质量两个方面。 92.核素示踪技术的特点:1测量灵敏度高2应用示踪原子时可以不进行提取纯化、分离等复杂的化学分析操作,能够简化试验方法,缩短试验时间迅速获得试验结果。3可

38、以分辨原有原子和试验中加入的新原子4试验合乎生理条件。 95.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工作程序:1、试验设计2、示踪剂量3、示踪肥料准备4、供试客体的准备和管理5、示踪肥料或示踪剂引入试验体系6、示踪样品的采集和处理7、测样制备8、测样试验的放射性测量9、测量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10、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 96.相关关系:在同一自然现象或技术过程中的两个变量,它们互相联系并遵循一定规律变化。当其中的自变量在其变化范围内取定某一数值时,因变量虽然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却有一个特定条件概率分布的因变量与之对应,也就是在一次抽样中,因变量出现的数值其具有偶然性;在多次抽样中,因变量出现的数

39、值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这种关系称相关关系。 97.相关分析: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并用一数量性指标描述(相关系数)。 98.回归分析:是处理相关关系中变量与变量间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 99.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实质上包含了相关分析的意义,但是回归分析不是相关分析,只有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才能做回归分析,但不是所有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都可做回归分析。 100.一元回归: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回归问题。 101.多元回归: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回归问题。 102. 回归分析的功用:1确定几个特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果存在的话,找出它们之间的

40、表达式,并对关系式的可靠性进行统计检验,根据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值,预测或控制另一变量的取值,并给出其精度。2当变量多于两个时,对多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因素分析,找出各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以及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3应用回归分析原理,作出新的试验设计。 103.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步骤:总平方和的分解;自由度的确定;F检验。 104.可直线化曲线回归方程配置与检验:1确定可直线化曲线回归的函数类型;2进行变量变换;3配置回归方程并进行检验;4将直线回归方程复原为曲线回归方程。 105.多项式回归:研究一个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自变量间多项式的回归分析方法。 106.直线截获法:根系置于透明玻璃盘中,盘内加少

41、量水,便于将根系分散,用镊子将根拉直,不相重叠,上压一玻璃板,防根移动玻璃盘下垫一带mm刻度的方格纸。统计各根与方格线交叉点数。 107.回归组合设计由中心试验点、析因试验点、星号臂试验点三类试验点组成。 108.电超滤法的应用:对土壤中粘土矿物的类型的判别;土壤有效氮的测定;指导施肥等。 109.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原子示踪法、差减法。 110.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的要点: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范围;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间距。 111.根表面积的测定方法:1直接法:测出根的平均直径和长度,计算表面积或测出体积,计算表面积,测出的是根系总面积。2吸附法:植物对溶质的最初吸收具有吸附的特性,假定这时根系表面均匀地覆盖了一层吸附物质的单分子层,因此可以根据根系对某种物质的吸附量来测定根系吸收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