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界色界无色界.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02385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欲界色界无色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欲界色界无色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欲界色界无色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欲界色界无色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欲界色界无色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欲界色界无色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欲界色界无色界.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阴三毒四大。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一切诸法无常变异。苦空无我。亦知诸法无生灭真实相。无名无字。无漏无为。无相无貌。觉了诸法。故名法智。 欲界: 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欲界六重天包括四大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 佛教术语。天道的一部分。色界天共分二十二层,每高一层,对色之著就减一分,因色著所造诸业就轻一分,所得福报就多一分。分别为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恼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2、。 无色界: 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是通过修习厌离物质的四无色定,或称四空处定而获得的天界果报。无色界没有物质现象,只剩下受、想、行、识四种生命特性。无色界又名为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可分为四天,即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种禅定境界能超离于一切物质现象的缠缚,依止于精神现象而存有,此定从境得名,所以名为无色定。 五阴: 一色阴,二受阴,四行阴, 五识阴。 三毒: 三毒,佛学名词。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嗔、痴。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三毒指1 的是贪欲、憎恨、

3、愚痴。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个。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三毒的存在,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恶意,痴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贪欲、憎恨、愚痴。佛教中,通常用鸽子、蛇、猪代表贪欲、憎恨、愚痴三毒。 四大: 印度指地、水、火、风、空为五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佛教加以改造,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四大种为能造色,其余一切物体为所造色。 十二入: 内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外六尘入 一色入 二声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触入 六法入。次五阴

4、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佛教专有名词。 十八界: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和由此生起的六识。俱舍论卷一:法种族义是界义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放光译出后,事数比较完备了,如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

5、了然本来是空。 十二因缘: 缘起也称十二缘起支,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2 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十二因缘 十观 1.观有支相续 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

6、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2.观一心所摄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3.观自业差别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

7、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3 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4.观不相舍离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

8、不助成故。 5.观三道不断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可有生灭,犹如束芦。 6.观过去、现在、未来 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7.观三苦聚集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8.观因缘生灭 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 9.观生灭系缚 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10.观无所有、尽观 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这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