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于问题”为契机,提升课堂发展的活力”,落实创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605299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基于问题”为契机,提升课堂发展的活力”,落实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以基于问题”为契机,提升课堂发展的活力”,落实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以基于问题”为契机,提升课堂发展的活力”,落实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以基于问题”为契机,提升课堂发展的活力”,落实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以基于问题”为契机,提升课堂发展的活力”,落实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基于问题”为契机,提升课堂发展的活力”,落实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基于问题”为契机,提升课堂发展的活力”,落实创新.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基于问题”为契机,提升课堂发展的“活力”,落实创新教育历经10年的实践,在专家的广泛调研和潜心研究下,修订版的课程标准终于出台,并逐步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纵观修订好的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创新”一词的出现以及紧紧围绕这一理念所提出的新思想,无不标志着重大教育理念的转变。我校早在多年前就发现这一理念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的必要性,所以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研中紧紧围绕“创新”这一理念做以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更加明确: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种趋势,也是我国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

2、20)提出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鉴于此,摆在学校最现实且最需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引导教师、学生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创新教育呢?通过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在课堂上,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是落实创新教育,提升课堂发展的“活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办法。经过多方查阅、访问、座谈、调查,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问题导学式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引领

3、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探索,从中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收集、学习相关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酝酿阶段,从多角度进行探索;突破阶段,得出结论认识本质发现规律;验证阶段,把得出的结论运用到实践中,检验结论是否正确。不难看出,我们提出的“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过程与上面说的创新活动过程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学生经历了 “学问探结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经历了创新过程。经历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而且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明确的认识到:创新教育下的金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素养”,即为“

4、会学、爱学、创造性的学”;同样,创新教育下的金二教师也应具有实施“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学能力,即为“会教、爱教、创新性的教”,为了达到这个理想境界。在课堂研究方面,我校从2011年10月开始做了大胆的尝试和研究,现将我们的研究做一汇报:一、收集、学习相关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1、强化学习首先在校长室的宏观调控下,科研室经过自学、研究,与专家碰撞,我们以“创新能力”为明线,“创新精神”为暗线,设计出 “基于问题学习”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操作的主流程:课堂流程创新能力点(明线)目的说明操作说明学生教师自主预习收集检索信息了解知识,诱发问题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如:尝试理解解答方法,试着写出不同解法的

5、联系和区别等。布置预习,并提出要求。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的情况(抽测或同学互查反馈)。质疑梳理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独立学习的任务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小组交流,明确独立学习的主要任务(或主线问题)关注学生问题,引导学生整合,形成主要任务(或主线问题)探究交流多向探索多种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围绕主要任务(或主线问题) 自学,自学后交流引导、巡视学生自学,随机提供学习帮助提炼引导发现规律概括知识与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尝试概括,积极表达强化点拨巩固拓展验证结论运用知识与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答问题1提供基础性,多变性,多层次,开放性的练习。2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接着教导处具

6、体实施,领着全校教师共同研究:引导教师抓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问题为基础进行理论学习;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教师主动翻阅相关材料进行阅读式学习;组内通过集备,展开对话式学习;骨干引领学习通过上课,组内观摩、研讨,组内个体带着问题再学,学思结合,进一步促进教师发展。指导教研组长在操作上“到位”,使每个教研组长明确研讨方向,上课思路,充分的发挥组长作用。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教导处的专业引领,让每位教师明确基本的思路,在基本的研究方法、行为上达成共识。二、多角度进行探索教导处从中、高段抓典型人、分课型具体实施:点面结合,以四年级、五年级为点,调控过程“具体怎么做”, 落实基本的

7、研究思路和上课流程:一)立足五个环节,挖掘深化,以“环节突破”促研究实效:这五个环节是:学 习设 计践 行反 思提 炼循环往复五大关键环节运作图 二)狠抓集备:1、通过“三查一改”(即查专题、查个备、查主讲;一改:即实效不强后的整改),保证教研集备的实效性,促进组内在执行时减少偏差,减少班级间的差距,确保教学质量。2、教导处在每个月末安排好每个学年组的上课的人员,即骨干教师、品牌教师先行上挂牌课,组织各年级语文组长、语文教师进行跨组看课,研讨,诊断,以保证后续课落实专题以及没研究的语文组长心中有数,确保专题落实到位,保证教学质量。3、整体设计与微观切入相结合在研究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生成的问题需

8、解决,我们就利用集备、合作体研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突破,利用挂牌课、研究课,从一个环节切入,精设计,多实践,从而多层突破,完成整体设计。依据学校的主模式,初步拿出语文基本流程,初步形成中段、高段“基于问题”研究的基本流程一稿。“基于问题”的中高、段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创新能力自主预习(每篇课文第二课时后15分钟,预习下一篇课文)一、自主预习提供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保障2、巡视指导(1)对学生所标识或记录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易读错、易写错、易混淆的字,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格外关注。(2)关注学困生,给予必要指导二、全班交流预习引导学生梳理出本文的主线问题。对于提出问

9、题的角度和方法进行适时点拨。三、课后预习及时检查、反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自主预习(10)1、朗读全文,把课文读准。2、标出自然段,画生词、四字词语,找出多音字(带“【】”和易读错的多音字)并查字典解决。3、预习生字。把生字分成易读错、易写错、易混淆三类。易读错的生字标注音节,易写错的字把容易写错的笔划标注出来。易混淆的字写出它的同音字或形近字。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思考哪些词语、句子、内容、写法没读懂,并用“?”标注出来。5、根据单元导读、课后问题、课题、体裁、内容、写法试着提出主线问题。二、全班交流预习1、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2、通过补充、完善,提出本篇文章的主

10、线问题。三、课后预习1、围绕主线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圈画、批注、写感受。2、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前提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不懂的内容来提问;更关键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出主线问题,养成边读文边思考的习惯。对于问题的梳理,也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敢提异议的创新精神。课后预习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小组交流(每篇课第一课时的前10分钟)1、 创设情境,提出小组学习内容(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2)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课文的主要内容、主线问题(3)巡视指导,对于课后预习情况进行简单总结。2、 小组交流(1)关注理解程度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

11、知识点是否都掌握,是否有遗漏。(2)当产生争执时及时调整。(3)对于小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尤其是在交流中产生新问题的小组应给予表扬。1、 明确要求回顾课后围绕主线问题进行的预习内容,组织语言,做好小组交流的准备。2、 小组交流(1)组长按照顺序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学困生应第一个交流,再依次类推。每个人交流的内容不许重复。)交流的同学先说,其它成员进行补充,最后再由交流的同学把这一段落总结汇报。(2)当交流中小组内成员产生争执的时候,组长及时向老师求助。(3)组长应详细记录小组通过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及时汇报。通过交流、倾听、补充、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创新精神。在小

12、组交流中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提异议的创新精神。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这一完整的过程。集体探究(每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后30分钟)1、 围绕主线问题组织全班交流(1)创设平等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2)适时小结,强调重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随时小结,并指导学生记录课堂笔记。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方法点拨,为预习环节学会批注、写感受服务。(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提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于所交流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创设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促进对主线问题的进一步思考。(4)教师要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2、引

13、导学生进行课终提问。(1)表达想法:一名学生讲清楚理解的过程,其他学生注意倾听、补充。(2)学习记录课堂笔记,完善批注。(3)适时提出小组交流中产生的新问题。提出在同学的交流中不明确的问题或不同的意见。提出经过老师的引导产生的新问题。2、 学生提出学完课文后还不明白的问题,并解决。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提问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多次的提问机会。这时的提问是建立在对文章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边理解边发现新问题,进一步理解文章。理解生疑问,质疑促理解。实践应用(每篇课文第二课时125分钟,剩下15 分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一、 字词的练习教师选取典型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对题目进行补充。题

14、型:选择正确读音、多音字注音组词、比一比组词。二、拓展阅读三、读写迁移一、完成练习。与预习中字词的预习内容相结合,对练习题进行补充。下面就以四年级研究为例,具体谈谈语文进行“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课堂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过程:一)、发挥学校品牌教师作用,采用合作体培训,教给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落实在开课、课中、课后 各个环节:1、主讲者李蕻老师依据自己上课和学习的内容对全校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教导处提前把关,理出具体的提问方法:根据文章的体裁来提问;根据文章的写法来提问;根据关键语句来提出问题;根据含义深刻的词句来提出问题;根据特殊的标点符号来提问;根据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来提问;根据课题来

15、提问;2、依据具体的实录课例(宋桂静伯牙绝弦)引导教师分析,为什么要提问,如何提问,从而让教师明确提问的时机、角度和方法,懂得如何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二)利用自习课,教师先教方法,鼓励学生学会提问。1、学生开始时不敢提,甚至不会提,教师就以鼓励的方式进行引导,然后总结方法,指导学生依据方法进行提问。2、小组交流,互帮互助,渐渐地,学生就愿意提问了,一个孩子在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时,最多竟然提了20几个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内容、写法、情感”方面进行梳理,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文问题。在此基础上,课堂上再训练操练,学生渐渐敢提问了,逐步走向会提问了。三)利用集备,引导四年级老师学会梳理

16、问题,犹记的解决问题1、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研究伊始,姜双、张玉梅老师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一种是就着学生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结果整个课堂支离破碎,既冲淡了文脉,又毫无情感可谈;另一种就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你提出来了,然后教师就按着自己设计的走,又回到老路,脱离了“基于问题”研究的本意。2、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解决教师的疑难问题。发现这两种现象后,教导处、校长室积极研究、碰撞,认为语文教学得有一个主线凸显的文章的重难点,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利用集备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解决教师的疑难问题,保证研究顺利进行,增强研究教师的信心。3、上研究课,针对专项问题进行研究

17、市骨干、教研组长姜双老师打头阵,诊断后理出出问题,群诊群议后,拿出相应的策略,然后组内老师张玉梅老师再上,再诊断再研究后组内教师再选两人接着上,在一次次历练中,教师对于问题梳理,抓主线问题进行处理达成共识,通过尊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触摸春天、生命生命乡下人家这些课例的研究,组内教师基本上掌握了“基于问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全校教师进行观摩,从而在2012年5月份语文中、高段“基于问题的研究”全校铺开!三、得出结论认识本质发现规律我们研究的方向是否正确,为了明确这个问题,我们先后请区教研员、市教育学院李凤荣主任等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做专业引领,与老师零距离的接触。 3月22日

18、,市科研所全体成员到我校检查工作,借着这个契机,我们把开学以来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展示,在听取了李静波校长的科研工作理念和设计汇报后,参加了五年级组的语文集备和课堂,对李蕻老师的最后一头战象给予了高度评价理念先进,课堂研究实,教师的创新意识强。这就更坚定了我校课堂教学“基于问题的研究”的方向性是正确的,让我们倍受鼓舞。4月12日,我校邀请小教部刘毅辉主任、语文教研员越淑丽和张鹏鹏老师到校指导,分别看了王楠(一年级),姜双(四年级),孙雪梅、李蕻(五年级),看课之后,教研员与上课教师亲切交谈,了解教师们在备课、上课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并对全组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基于问题的研究”课堂教学的相关理念和操

19、作方法。教师们在融洽的环境下通过互动交流,接受了更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于怎样运用科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达成了共识。 4月26日,区督导室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首先李静波校长把学校“基于问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一些做法向领导做了汇报。随后,领导们就采用抽签的形式分别走入课堂,下午分别参与五、六年级的语文集备、诊断活动和相应合作体活动,两天来,领导们走进了多节课堂,检查后,他们充分肯定了“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课堂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5月18日,市小教部李凤荣主任带领沈阳市教研员及葫芦岛的相关领导到校指导、检查,李主任结合姜双老师乡下人家的一节语文

20、课,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对学校现阶段的“基于问题“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符合新课标精神,“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的的精当,并且走在前列。在李主任的指导下,我校教师宋桂静老师根据基本模式流程,改进乡下人家的教学展示和模式解说,在“全国我的模式我的课”课堂教学展示中荣获一等奖,让“基于问题”的模式研究又进入到一个新的起点,这让我们更加的坚信我们研究的理念是正确、先进的。在研究中,依据学校的主模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调整,研究出二稿:课堂流程环节说明操作说明创新能力点学生教师学是指确定内容,让学生独立进行先学,即预习;然后通过小组交流,汇总问题。1、 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1) 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1、(2) 查字典,尝试理解重点词句(3)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在书中做简单标记(4)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2、 小组交流学习(1) 按具体要求有序汇报指定内容(2) 认真倾听、提出意见(3) 补充纠正(4) 提出预习时不明白问题,小组解决(5) 组长记录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1、布置预习,并提出要求。(1)预习范围(2)具体要求(围绕主要问题、学会与不明白问题)(3)巡视指导(关注学困生、对学生提出问题以及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了解小组交流情况(1)提出汇报要求:汇报的顺序、内容、时间、评价(2)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点掌握程度(3)了解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收集检索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疑让学生依据课文内

22、容、写法和自学过程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汇报问题小组代表汇报本组预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板书1、先解决简单的问题2、再解决需要讨论的问题3、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帮助提出关键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导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探索,多种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围绕主要问题进行集体交流,表达想法:1-2名学生讲清楚理解的过程,其他学生注意倾听1、适时点拨学生其他提出不明白相关联的问题2、适时小结:随时小结知识点3、强调重点:当学生讨论到本课的知识点时:强调重难点4、帮助提问:引导或帮助提出关键问题,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多向探索练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运用知

23、识。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答阅读习题或者进行读写训练1提供基础性习题2和本课知识点相关的拓展性习题在练习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验证结论在研究出摸式的此基础上,2013.3开学伊始,教导处再次进行模式培训,让大家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寻求规律性的结论;并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具体阐述是如何落实并实施“问题导学式”的。第一环节(学)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宋老师第一次来调兵山,感觉这里真好!既有城市的味道,又有乡村情调,你们现在住的地方和再走几里的乡村有什么不同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走近乡下人家,去感受那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生:(齐读课题)乡下人家2、小组交流1、

24、这些生字词你会读吗?点拨:“冠”和“率”使用方法(字音重点)2、小组交流预习内容(4分):思考:1)课文主要写什么?用什么方法归纳?2)小组内交流预习中不懂得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小组长作好记录。3、交流反馈:设计意图:1、 谈话导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在预习时双基学习情况,进行预设点拨,做到有的放矢。2、 小组交流: 旨在让学生全员参与,进行积极地思考、搜集、检索有价值的信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先学后教”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第二环节(疑)1、反馈梳理学生问题:(矛盾点、文章内容、文章写法、选材、写作顺序)教师:你们在小组交流时,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教

25、师引导进行整合。设计意图:1、 引导学生汇报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相应点拨提问的方法。2、 理出主线问题,直扑重难点,旨在引导学生将主要的、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培养学生会提问、敢提问的问题意识。第三环节(导)(一)乡下人家哪些景物独特迷人?理解重点一:为什么说比高楼门前竖着的旗杆和石狮子可爱多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编读边圈画出重点句子和词语,想象画面,写出自己的理解。理解重点二:什么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为什么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理解重点三:为什么描写竹笋 不用“长出来”而用“探出头来”?理解重点四:“以话代画”,从课内到课外。此环节教师针对重难点并结合学生提

26、出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精讲抓住难点,即“可爱、朴素、华丽”等;突出重点,即:独特、迷人体现在哪?为深入理解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意图有三:在理解文章时,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写作背景这些方法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用练读、指读、引读及相应的点拨、评价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通过训练,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明确写什么,怎么写,力求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第四环节(练) 理解识记,巩固消化。教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时也运用了抓文章的中心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

27、主要内容是什么?咱们再来看几篇文章,看看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是什么?设计意图:总结完课文后,及时运用“抓中心句”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在三、四学段是重点。通过练习,了解中下等生使用状况,以便在课堂上及时有效地进行拓展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一课一得。通过模式和课例的一一对应和讲解,进一步让全校教师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和上课思路,为模式顺利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四、得出的结论运用到实践中,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全体语文教师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问题导学式”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同时兄弟学校也先后前来观摩,我们一同在研究中共同学习、进步。我们分低、中、高依据模式陆续研究,先后观摩研究了王静玉老师和于秀艳

28、老师执教的同课异构生命生命;孙雪梅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张青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李蕻、张青老师同课异构的穷人;程晓健、于秀艳同课异构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王楠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浅水洼里的小鱼;任晶石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姜双老师执教的桥等,在一次次的研究中,语文组的老师一次次碰撞,研究模式是否合适,是否适用。2013年的4月3日,对于我校语文模式研究来说又是一个里程碑,市教育学院李凤荣主任结合李蕻老师凡卡一课再次进行指导,让我们的模式研究流程进一步完善。在李蕻执教,全校语文教师观摩,课后,语文合作体的老师们依据模式进行诊断,修订基本的流程;然后李主任结合具体的课例和先进的理念进行讲座培

29、训,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也在研究、实践、反思中拿出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操作设计的三稿,也让我们的模式研究更加完善、更加科学。“问题导学式”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操作设计说明操作设计操作环节学生行为教师行为预习先导组织交流1、根据学案,预习课文;2、按要求进行小组学习、交流;3、小组长记录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做好质疑的准备。1、依据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学案进行预习布置;2、提出交流的要求(时间、内容、分工),巡视、指导;3、了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字词、小组内的问题)。梳理问题提炼主线1、学生汇报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2、尝试运用方法梳理问题;3、学生解决简单的问题,尝试提炼出主线问题。1、引导学

30、生积极提出未解决的问题;2、引导学生梳理提出的问题,进行提问方法的点拨和强化;3、围绕单训重点、学习园地、课后题、文中的泡泡,引导学生整合,形成主线问题。读文释疑解题提升1、自主围绕主线问题,有重点地投入文本学习;2、运用读书方法,圈划批注,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形成语文学习能力;3、集体交流汇报,在讨论、表达等学习活动中,升华自己的认识和情感。1、提出要求,引领学生围绕主线问题学习课文;2、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巡视学情,重点指导,点拨读书方法;3、组织多种层面的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思考、想象,提升语言的深度和广度。4、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

31、疑难时参与其中,适时点拨。5、提升: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朗读),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抓住要害,导引思路,进而明晰,提升感悟。迁移运用拓展训练1、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2、在总结回顾过程中勇于质疑,寻求帮助,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1、设计拓展练习内容,找准读写、阅读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迁移训练和阅读能力训练;2、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再次质疑。设计说明第一步:预习先导,组织交流是指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课堂上在规定的时间内交流生字词、主要内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等,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要字词进行强化,点拨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第二步:反馈问题,扣标整合是指将小组内学生没有解

32、决的问题全班反馈,教师进行方法方面的点拨,引导学生依据单训重点和课文的重难点整合出主线问题。这一步的关键是对问题进行“集中”。“集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归纳分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既多又杂,有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的只是一些枝节问题、细节问题,远离课文的主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教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抓住几个主要的问题。二是“定向导疑”,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个关键之处,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以教师的“导”带出学生的“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归纳分类”必不可少,“定向导疑”不一定课课用到。如果学生的提问已经涉及到了课文

33、的重点、难点,“定向导疑”就显得重复和多余了。第三步:思疑读文,点拨提升是指学生依据提示,带着疑问,自学批注;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围绕着主线问题进行探索,多种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情朗读,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情感。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贯穿这一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是反复地读书,因为通过“读”这一最基本的途径,可以解决许多疑问。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拔引导,以帮助学生归纳筛选,理出头绪,正确地开释疑难。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两点必须说明:任何解疑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应该有所交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解疑,读书都

34、是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其它解疑方法才会显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所谓的这法那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四步:迁移运用,拓展训练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积极进行拓展练习,巩固知识,学法迁移、运用。实践说明:1“问题导学式”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精神。这是它的优势。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它的适用范围上。内容比较“实”的课文,比如写人记事的,较为适用;内容比较“虚”的课文,比如描景抒性的,就不大好用。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课文去选“设计”,而不能用“设计”去套课文。

35、2“问题导学式”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是对教学过程要有充分的“预设”,要尽可能多的估计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要关注“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能总想把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再次,教者要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要善于对问题进行筛选分类,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些枝节问题纠缠不休时,要巧妙地将他们引到对主要问题的解决上来。3“问题导学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套用“流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变化和微调。课上能解决问题的一定要当堂解决,如果每堂课都留个问题的尾巴,对树立教师的形象是不利的。 如今,模式研究日趋完善,但我们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如今我们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基于问题”的中环节的细致研究,在一次次的教学研究日中,通过上课、研讨、讲座,充分的论证、检验模式。我想未来的金二小学学生一定是“会学、爱学、创造性的学”,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的金二教师也会是 “会教、爱教、创新性的教。”这是我们期待的,也相信那一天会早日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