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什么不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什么不同.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什么不同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什么不同,唐宋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全面总结陈寅恪的学术论题及其价值取向,不是本文能力所及。由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文集影响广泛,所论问题也相对集中,以下主要以此次新辑的书信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四种以及作了较大增补校订的读书札记一集为重点,就其所涉及的中国中古史的相关学术问题予以简要疏理和介绍。必须声明的是,我们对陈寅恪所涉及学问中的众多领域并无专门研究,仅就对以上诸书的阅读略谈体会并对其内容稍作介绍。 最能够体现新版陈寅恪集在辑佚和增补方面的工夫的,是书信集。它收录了作者致数十位亲朋、学者及机构的二百余通书
2、信,对于了解陈寅恪从事学术探索的环境和心态,了解他的性情与为人,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将书信集与陈寅恪的其它论学文字结合起来研读,一个陈寅恪自己眼中的陈寅恪将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对于了解其学术历程至关重要。实际上这是新版陈寅恪集提供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有待研究陈寅恪及近代学术史的专家进一步探究。该集的初步评介可参看钱文忠的书评。5至于其中一些信函年代可考而未考的问题,包括个别时间误植的问题等,则都已经有人指出,兹不赘。 从三集读书札记与讲义及杂稿中,可以看出陈寅恪后来成文的许多问题都已或多或少在读书过程中提出,或者说他的主要论文都是读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由于许多在读书和授课过程中经过认真构思的
3、专题没有整理成文刊行,所以其读书札记与讲义及杂稿,对于我们了解陈寅恪的学术就显得更加重要。此外,读书札记所录读史眉批按语,更直接地表现了其观察视角。陈寅恪的思维方式并非从干嘉学派继承来,不是细密考证的归纳方法,而是带有强烈的西方逻辑推理色彩的演绎方法。 读书札记一集是作者读两唐书的札记,反映出陈寅恪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注重宋人对汉唐故实的研究,如在旧唐书卷首空页处注石林燕语关于宋代经筵进讲汉唐故事的记载;另一方面重视新史料的运用,包括敦煌文献和石刻材料,如在高祖本纪之批注中引用敦煌写本唐忌辰表和金石萃编所收大海寺唐高祖造像记等)。至于他所关注的内容,则涉及面非常广泛。陈美延在编者说明中指出,“
4、作者一贯重视之民生、财政、胡族等问题,诸如霜俭、米价、汴路或追踪黄头军、银刀军、沙陀、回纥阿布思来龙去脉等等均一一标出”。除此之外,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依次还有李武韦杨婚姻集团、武则天与佛教、宪宗暴崩与顺宗实录、李德裕抑退浮薄与奖拔孤寒及山东旧门之好尚、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两唐书所载与元白诗相关者、枢密使、宋人对三省制的议论、府兵制及其破坏、翰林学士、唐代开国背景及其与突厥之关系、山东豪杰、常何碑反映的玄武门事变真相、河北藩镇及五代将帅的胡化与蓄养义子、饮茶之普及、武则天的革命及其社会意义等。大量的批语还标出了与唐代各种制度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读书札记二集涉及的史籍文献有史记、汉书、后汉书、晋
5、书、后汉纪、资治通鉴考异、唐律疏议等十九部,是作者研读两唐书之外的正史和其它与唐代相关文献的读书札记。这说明陈寅恪并非真的不读三代两汉之书。遗憾的是大都没有标出札记所写的时间。其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后汉纪的札记主要是对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关注,包括后来成文的清谈与清议、王导处理东晋政权与吴姓士族的关系等问题。资治通鉴考异的札记,则多处指出司马光的疏忽和失误,其隋纪考异部分,则基本上是在做说郛本壶关录的辑佚,考证出今本壶关录乃后人掇拾而成,原书元时已佚。批注唐律疏议,则意在证明隋唐制度承袭北齐而不承北周的结论,是对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补充。 读书札记三集涉及的是三部高僧传,并附有高僧传笺证
6、稿本。一般认为这是体现陈寅恪早年学问根基的成果,尤可显现他的语言文字功力。札记中标出了许多梵文、巴利文等外国文字,侧重关注的问题则主要包括来华译经高僧大德的国别与民族、不同佛经或教派之出处与传播路线、佛学与魏晋玄学的高下之别、佛经翻译问题及其解释传统、佛教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佛教名胜考辩等等。陈寅恪对僧传下的功夫很深,并着手撰写高僧传笺证稿,可惜只完成了引论部分。札记中对于佛教东传、佛教理论及佛教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皆参引佛教典籍互相补正,互相解释,是研究佛教史和研读几部高僧传的重要参考书。陈寅恪对僧传的史料价值高度肯定,对僧传中体现的文化传承十分重视,同时也针对其它研究者的错误予以批评。日
7、本学者在佛教史领域的贡献突出,但陈寅恪毫不客气地指出境野支那佛教史讲话中对释道猷传的误读“可笑”!)。据杨联升听隋唐史的笔记,陈寅恪在课堂上对日本的所谓“东洋史”研究评价并不高。他说:“日本人常有小贡献,但不免累赘。东京帝大一派,西学略佳,中文太差;西京一派,看中国史料能力较佳。” 讲义及杂稿主要是备课笔记和讲义,以及未收录于其自定文集中的一些序跋文字,还有其夫人、助手和学生等人所做的听课笔记、学生论文的评语等。但未收万绳楠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8陈寅恪做备课笔记和讲义,主要是汇编史料,所要表达的观点并未明确标出,但参看所附几则听课笔记,则知其在史料汇编背后所要表达的观点非常明晰。如
8、讲两晋南北朝史时,明确强调司马氏代魏是东汉儒家大族统治权的复辟,在讲隋唐史时,指出唐诗可以增补武宗以后历史的许多缺漏,并说李牛两党弄权,其实是两党宦官的斗争等等。陈寅恪治史的一大特点,就是他对史料的考察视角。一些学者曾提到过陈寅恪所选用的史料背后有其极强的主观判断在内。如本集收录的陈寅恪在中山大学时为中国高等院校所编的两晋南北朝史参考数据,此书印数原本不多,不易查考,今日重刊,恰可为考察陈寅恪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思路提供帮助。本集的价值,不仅如整理后记中所说,可见其早年备课过程及授课所涉内容之一斑,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陈寅恪敏锐捕捉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的许多题目和史料线索,也是中国中古史研究不
9、可忽略的重要前提。即使时至今日,拿陈寅恪当年备课笔记和讲义中提出的问题和揭示的史料来衡量,某些人发表的论著仍然显得落后。这也就是说,陈寅恪的备课笔记和讲义仍然具有作为研究前提征引的价值。 结合陈寅恪的长篇论著和读书札记、备课笔记及讲义,我们可以看出他关注的中国中古史的重大问题非常之多。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中古史研究的,至少还有如下数端。 关于唐六典的性质问题。至今仍是隋唐制度史研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陈寅恪虽然没有系统的论文和专门的读书札记,但他敏感地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标注出若干关键史料。在旧唐书礼仪志载太常博士顾德章的奏议所引“定开元六典敕”之后,特别批出“六典”二字,注意到六典并非开元
10、之法。在读唐律疏议的“书末补记”中,标出玉海卷五一引韦述集贤注记关于唐六典的说法,“二十六年,奏草上,诏下有司,百僚表贺。至今在书院,亦不行用”。并引用韦述自己在集贤注记序,证明其时在天宝十五年,说明整个开元后期和天宝时期,唐六典都置于集贤书院中而未行用。在唐诗校释备课笔记中,陈寅恪引程大昌考古编九关于唐六典的若干考评文字,提示程大昌对唐六典是否行用问题的关注和考证。程大昌一方面“据述此言,即六典书成而不以颁用也”,另一方面,据白居易阳城不进倭奴诗中所说“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阳城尝援六典为奏,“岂是六典成而不用耶?”程大昌还据新五代史桑维翰传说明“六典之书,五代犹遵用之,不知韦述
11、何以言不用也。元佑诸公议更元丰故事,则痛诋六典,以为未尝颁用,殆有激而云耳”。很明显,程大昌的看法是唐六典是行用了的。陈寅恪很慎重,没有遽下结论,而是在进一步寻找数据考证,并加按语说明“杜牧上宰相求宁杭州书亦言及六典。余见四库书目史部职官类提要”。 关于武则天时代社会变革的性质问题。至今还在讨论的“唐宋变革论”和中古史分期便与此有关。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这是从“关中本位政策”的崩溃立论的。在新唐书刘宪传记吏部糊名考判条后批注,“若糊名则不能论门第矣”。在讲授唐代史时,特别强调武则天有许多改革,而体现为注重诗词以打倒门阀的科举制改革,更促
12、进了政权社会基础的扩大。 关于李德裕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问题。这是理解唐代社会结构及其转型的关键问题。李德裕奖拔孤寒与强调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表面看起来似乎矛盾。陈寅恪在多处关注此事,其实也已揭示出其中的奥蕴。在读旧唐书武宗纪的札记中,多次引用唐人笔记说明“李卫公颇升寒素”,在读新唐书诸多列传的札记中,也都特别注意李德裕恶进士与山东旧门之好尚,唐诗校释备课笔记又引南部新书载李德裕在涯州所作之诗。既然进士已由与李德裕另一路线之高官把持,成为高级官僚世袭高位的工具,抑进士与奖拔孤寒就并不矛盾,而公卿子弟与进士浮薄之间则有矛盾。这种矛盾陈寅恪往往称之为“气类”之不同。孤寒与公卿子弟则不对立,“八百孤
13、寒齐下泪”中的孤寒,有的当是李德裕强调的未“成名”的公卿子弟。 关于唐代的种族与文化问题。这是陈寅恪中古史研究的核心论题,也集中体现了其学术取向。此类问题的提出,是那个时代“道”与“治”、“国”与“学”等论争背景下的结果,其影响也一直不减。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开篇,陈寅恪引用朱子语类所谓“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指出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视者也”。实际上,种族与文化,正是陈寅恪以中国中古史为研究重心的学术取向的关键因素。新版陈寅恪集的读书札记和备课笔记、讲义之中,种族与文化是最受关注的问题,许多地方都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陈寅恪的种族文化史观,以及这种史观背后的学术转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