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比较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比较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 一、选择题 1、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所具有的作用 A 比较文学研究创造了“世界文学”的时代。 B 比较文学使文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更扩大了。 C 比较文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 D 比较文学研究能使各民族增强相互了解。 2、下面哪一项是法国学派的特点 A 法国学派重视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 B 法国学派重视具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 C 法国学派认为各民族的文学没有优劣之分。 D 法国学派最早倡导了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 3、下面哪一项,与美国学派的产生没有关系 A 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已经不亚于欧洲。 B
2、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名为“新批 评”。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比较文学已经处于世 界的领先地位。 D 美国学派不满意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 4、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学研究的问题 A 西游记在个别情节上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相似之处。 B 孙悟空与神猴形象的关系。 C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在叙述方式和体裁形式上的不同。 D 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变异问题。 5、下面关于媒介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媒介学研究接受国在接受过程中所受的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 媒介学研究文学影响的传播过程。 C 媒介学研究以翻译为主的传播手段。 D
3、 媒介学主要研究媒介者、媒介工具和媒介过程。 6、形象学十分强调对“主观性”的分析,下面对这种主观性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 确的。 A 形象学十分注重对主观性进行分析,因此,形象学就没有什么客观依据可言。 B 在形象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把握当时民众的社会心理。 C 一个国家之所以对某一个国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象,它的文化传统往往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 D 在形象学的研究中,一定要兼顾对历史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只有这样,形象学 的“主观性”才不至于走向极端。 7. “乌托邦想象”产生的动因是 A 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 B 无意识地通过贬低别民族的文化而赞美本民族的文化。 C 对本民族的制
4、度和文化感到不满意,而向往更美好的社会。 D 这样的向往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梦想。 8、佛教对中国文学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方面的影响? A 佛教里包含着很多神异的故事,这些神异故事有很多被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所收罗进去。 B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大大刺激了一部分中国诗人的宗教意识,因此,在诗歌中, 很多带有佛教意味的诗出现了。 C 佛经变文不仅直接导致了民间说唱形式的出现,而且影响了后来话本、词话等 说唱形式的文学的出现。 D 西游记中的很多神魔形象都有佛教故事中类似形象的影响。 9、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主题学研究的范围? A 具可比性的不同民族的作品之间所包含的人物形象。 B 诗歌中间所
5、包含的意象的相似。 C 相似的故事情节。 D 大致相似的体裁类型。 10、下面有关比较文学的“译介学”的研究对象的说明中,哪一项是正确的。(C) A 译介学就是研究文学翻译和其他翻译作品。 B 译介学就是研究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 C 译介学主要研究一个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化环境中进 入另一种文化环境时所产生的种种变异现象。 D 译介学主要研究文学翻译的语言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原作语言的蕴含。 11、下面所列举的在文学翻译中的词的文化意义不同的几种现象中,哪一种是文 化意义增加的例子。 A 象“阴阳”、“道”、“气”这样一些词,很难在西方语言中找到等价的词。 B 西方人
6、把银河系叫做“Milky Way”,而中国则把它叫做“银河”。 C 美国的小说麦迪逊县的桥,被翻译成中文后,成了廊桥遗梦这样一个 富有诗意的名字。 D “狗”在中国往往被用在贬义词当中,而西方通常不带有这样的贬义。 12、比较诗学的出现时期是 A 比较诗学在亚里士多德以后就有了。 B 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以后就有了。 C 比较诗学在中西比较诗学出现以后才出现。 D 比较诗学在美国学派出现以后才出现。 13、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方面的影响 A 中国以前没有十四行诗,中国的十四行诗是从西方引进的。 B 自从唐吉诃德进入中国以后,“唐吉诃德”就成为了举止行为可笑的 代名词。 C 赫尔岑写
7、作的激情,对巴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D 古代印度人十分富于想象力,这刺激了中国作家想象力的发展。 14、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比较文学学科产生的条件: A 随着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过去那种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 状态被打破了。 B 不管各民族、各种族的差异如何,在它们中间总是具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C 因为文学都是语言的艺术,也都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D 各民族都经历了大致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 15、下面关于中西比较诗学的阐释学的必要性的陈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 只要一个作家阅读过外国的文学作品,这个作家与他所阅读的外国作家就是 具有亲缘关系的。 B 一个国家的文学思潮传
8、入到另一个国家,那么这两个国家就是具有亲缘关系。 C 一个作家的创作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这两个国家就是具有 亲缘关系的国家。 D 国际间的会议、访问、参观游览等,只有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就可视 为在文学上具有亲缘关系。 17、下面哪一项表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玩偶之家的主题进行了改造。 A 伤逝思考了妇女在封建家庭中的命运问题。 B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亦是从家庭中出走的。 C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她出走以后,不得已又 回到了家中,最后葬送了自己的青春。 D 伤逝中并没有写到子君是涓生的玩偶。 18、下面是有关中国文学缺类研究的一些陈述,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9、中国的爱情诗,尤其是文人的爱情诗,极少表现那种刻骨的相思,这与西方是不一样 的。 总的来说,中国的悲剧不甚发达,这一点应该是无可置疑的。 完全按西方的理论来衡量,则中国可以说没有悲剧。 长篇叙事诗也不甚发达,而西方的长篇叙事诗则数量惊人。 19、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类有很多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的。下面关于中国现代文 类的陈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中国历来没有话剧这一形式,话剧是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的。 中国虽然很早就有长篇小说,但象围城那样的以一个人物的游历为核心 而结构的长篇小说则显然受到西方“流浪体小说”的影响。 中国古代也没有哲理诗,哲理诗也是从二十年代的“小诗”开始流行以后才 出现的。 中国
10、古代有散文,也有诗,但是把散文和诗结合起来的“散文诗”却是向外 国学来的。 20、下面王维的一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观念?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A 表现了一种宿命论的观念。 B 表现了一种宇宙空寂、生命短暂的观念。 C 赞美了生命的热烈。 D 表现了一种得道成仙的思想。 21、接受理论将它的重点放在“四要素”的哪一点上? A 把重点放在作品内部的形式研究方面。 B 把重点放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方面。 C 把重点放在社会环境对作家的制约上。 D 把重点放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上。 22、在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中,什么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最为强烈。 A 宗教中包含的传说、故事。 B
11、宗教中运用的一些象征手法。 C 它所灌输的一些宗教观念、情感。 D 宗教中包含的一些文学色彩很强的因素,如赞美诗、颂歌等 23、在中国现代诸作家中,哪一个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A 二十年代的谢冰心。 B 二十年代的李金发。 C 三十年代的戴望舒。 D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 24、下面关于比较诗学的几个定义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国家诗歌之间的比较。 B 比较诗学就是各个国家诗歌理论的比较。 C 比较诗学就是研究各个国家之间在文学理论方面的相互影响。 D 比较诗学就是将不同国家的文艺理论拿来相互比较。 25、刘若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些关于文学本体的的观念称为“玄
12、学本体论”,下面关于“玄学本体”的陈述中,你认为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所谓玄学本体指的是一种模糊的“道”的观念。 B 所谓玄学本体指的是一种模糊的“天”的观念。 C 所谓玄学本体指的是一种模糊的形而上的抽象物。 D 所谓玄学本体指的是一种故弄玄虚的形而上的抽象物。 二、填空题 1、法国最早的比较文学家是 2、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在新时期复兴的重要标志,钱钟书的比较文学巨著 于XX年出版。 3、整体的放送者可以是一国文学文学的整体,也可以是一个时代的文学,还可以 是一个文学流派和。 4、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从法国比较文学家开始的。 5、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观点,诗学发达的一共有三个大的地区,
13、一个是中国,一 个是,还有一个就是今天欧洲的广大地区。 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但是不一定都能纳入某个母题。 7、影响研究又可分为三个类型,即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这是把影响当作一 个来进行分类的。 8、自发性质的比较文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9、鲁迅的长篇论文亦是中国近代一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 10、个别的放送者可以是一个作家,也可以是一个作家的。 三、判断题 1、比较文学既研究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也研究其他人文学科和 自然科学对文学的影响。 2、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在欧洲流传的过程十分复杂,要弄清这一过程需 要收集大量的实证材料。 3、作家接受影响往往都是有意识的。
14、4、“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外国人的形象的学问。 5、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所谓“气”的概念,其含意很复杂,它有时候指人的主观才 情,有时候指作品的风格,有时候指一种似乎先天存在的神秘的本体。 6、文学翻译中的“归化”现象,就是尽量地用译语国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将原作国的 文化和审美习惯“吞没”。 7、作为美国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既要研究文学之内的相互 影响和关系,也要研究文学以外的学科和知识对文学的影响。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形象保尔在中国家喻户晓,类似的情形属于内 容放送的一种。 9、在欧洲文学中,不同时代的作家,有很多借用圣经中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
15、 事来进行创作,而在中国则很少这样的情形。 10、“套话”和“一般表述”总是反映了外国和外国人的客观实际。 四、名词解释 1、“母题”: 指的是主题中的最小单位,它好比是主题中的“基因”,能够从中生发出许多主题。 2、“缺类研究”:缺类研究是文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它研究在其他民族、国家中有的一种或某几种文学体裁为什么在有的民族、国家的文学中没有或缺乏,从而找出背后隐藏的原因。 3.世界文学: 所谓“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 4、“信达雅”:“信达雅”最早是严复提出来的一个翻
16、译标准。所谓“信”即是要求翻译外国的作品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意。“达”是指要尽可能地要用本民族的语言把外国原著的意思晓畅地表达出来。“雅”是指翻译的语言不仅要能把原意传达出来,而且要“美”。 .“亲缘关系”: 比较文学中的亲缘关系是指在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之间,它们的文学有过交往,并且对它们的文学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 阐释学:阐释学是中西比较诗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进行阐释。 . “套话”:“套话”是形象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习用的称呼来指代外国或外国人。这种称呼往往表示了人们对外国的一般看法。 8、“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就
17、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就存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 . 节译:节译就是翻译者根据自己的意图,在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时加以删削。这种删削往往体现了译语国与原作国之间在审美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读者对译作的接受比对本国文学的接受具有更大的“叛逆性”? 答: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往往受到其主观的意向或者说其“期待视野”的影响,而其主观的意向和期待视野又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读者在接受译作时,由于其主观意向和期待视野与原作产生更大的差异,因此,他接受译作会比接受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叛逆”。 2、
18、对外国的想象本身虽然往往荒诞不经,但为什么对形象学研究来说,它仍然 是很有意义的? 答:这是因为形象学的研究并不关心一国民众的想象是不是准确地反映了外国的实际,而是主要研究在一国民众对外国的想象中所反映出来的他们的文化、心理、愿望等。因此,有些对外国的想象虽然荒诞不经,但它们仍然揭示了民众的心理和文化习俗、愿望等,所以它们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3、中国当代比较文学有哪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答:中国当代比较文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一是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关系的研究。 4、誉舆学与渊源学有什么区别? 答:影响研究中的誉舆学是从影响的放送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它主要研究放送
19、者是谁、放送内容是什么?以及接受国对它们的反映。而渊源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研究接受者接受了国外文学的那些因素,对他的创作、作品产生了什么实际影响。 5、什么是誉舆学中的“框范影响”? 答:誉舆学中的框范影响是指外国文学作品中一种整体的环境描写方法和整体的环境氛围对接受者的影响。在这方面,愈是奇异的环境对接受者的影响就愈大。 、什么是“文体化”仿效? 所谓“文体化”仿效,指的是渊源学中作家接受外来影响的这样一种情形:即作家仿效他喜爱的外国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情调来进行创作。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他接受的外国作品的整体风貌和情调,但不能具体判断他模仿了谁。 跨越性”之内。所谓学科“跨越”
20、指研究文学以外的学科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 答:所谓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或范围必须是超越一个民族、国家的几个或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的关系。另外,学科的跨越也包括在“跨越性”之内。所谓学科“跨越”指研究文学以外的学科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 8、为什么“母题“具有很强的滋生主题的能力? 母题之所以具有很强的主题滋生力,是因为母题反映的都是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基本人性。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我们的人性也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往往只是形式,而本质则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通常说,母题是主题中的基因,是主题中的最小单位,就
21、是说它是最基本的、最恒定的主题因素。从这些基本因素出发,往往能产生很多的互有差异的主题。 六、分析题 1、 运用文学的“四要素”的理论,分析下面曹丕的典论论文的一段话 中“气”的含意。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 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在上面曹丕的一段话中,在好几处运用了“气”这个概念,根据文学的“四要素”的理论,这些有关“气”的概念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第一处的“气”中,“气”是针对作品而言的,它指的是作品的一种整体的风格、气韵。而在第二处中,“气”指的则是作家的一种创作个性或者说作家的某种气质。而在“引气不齐”中,“引气
22、”指的是作家运用这种天然的创作个性和才气的能力。它与第二处的“气”相近,但仍然有细微的差别。 2、运用“文类学”的理论,分析中西悲剧的主要区别。 中西悲剧由于受到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影响,呈现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一,表现在悲剧的结局上。西方悲剧为了唤起一种崇高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悲剧的结局往往是以主人公的毁灭而告终;而中国的悲剧为了给人以心灵的安慰,则往往将悲剧的结局处理为“大团圆”式的结局。第二,表现在悲剧人物的处理上。西方悲剧的人物往往十分丰满,他们既有着美德、又有着个性与过失、还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而中国悲剧的人物则相对显得单调,他们往往缺少个性和内心冲突,
23、悲剧的产生往往只是由于善恶冲突的结果。第三,表现在悲剧的内心上。西方悲剧类型十分丰富,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伦理悲剧等。而中国的悲剧则差不多都可以纳入伦理悲剧的范畴中。 3、请分析蕾米亚和白蛇传在母题、主题、情节、人物几方面的相似 和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这两个故事的母题都是写一种奇异的爱情。另外,它们的主题都表现了青年男女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以及社会传统道德对这种爱情的勒杀。在情节、人物上,它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和蛇化成的女子邂逅相爱,都是在相爱后被社会传统道德的化身发现而遭到勒杀。 差异:例如在中国故事中,有青蛇这一形象,这一形象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红娘”形象的变种和化身,极具有中国的传
24、统特色。另外,在中国,尽管白娘子被压在雷峰塔下,但最后还有一个虚幻的美好的结局,但在西方确实一个地道的悲剧结局。这表明了中西对于悲剧的不同态度。另外,人物也有不同,除了上面提到的“青蛇”以外,在中国充当道德化身的是“和尚”,而在西方则是“哲学家”,在中国男主人公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生”,而在西方则是一个哲学家的弟子。这种人物安排的不同,结局的不同,表现了中西对于人生的理想、对于社会的认识,以及审美心理和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复习要点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
25、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
26、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
27、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
28、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
29、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XX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
30、文学关系。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他说“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是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美国学者也认同这一点,韦勒克就认为:“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含义限定于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之研究。”流传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沿着从“放送者”、“传递者”到“接受者”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作家、作品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流传和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学关系”。这就决定了流传学研究的多元文学关系特性。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这是与它研究的对象不可分离的。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
31、”,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所以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这就形成了流传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实证性。 再者,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那就是在考察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其范围大致可以把它归纳为: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接受者通过什么方
32、式、途径受到何种影响,及影响的内容和过程,等等。 4、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XX年天津人艺又把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到它的故乡。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就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剧本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
33、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5、
34、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6、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
35、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
36、射的产物。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7、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 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
37、话、交流的关系。 8、接受学与接受理论的关系辨析。 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批新的研究范式。作为文学研究一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的机遇。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接受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接受学从接受理论中吸收了诸多理论养分,二者在理论认识方面不乏共性,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接
38、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限制。它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 9、接受学对传统的比较文学理论有何突破与创新? 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出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对比较文学研究本身,还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接受学的确立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以前的比较文学论著大多是以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为主要板块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的,再进行历时性理论描述时无法兼
39、顾一些带有共时性特征的理论问题,如对接受研究的归类就是如此。国内的比较文学学者在承认“接受”有别于“影响研究”的同时,仍将接受研究视为影响研究的一个分支,以至于目前国内比较文学论著和教材在“接受学”的归属安排上比较混乱,不切合接受学的研究实际。明确地将比较文学接受学纳入文学变异学范畴,可以消除目前的混乱状况,也为接受学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框架中找到了合适的归属。 其次,接受学打破了传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仅仅将理论关注点放在作家作品上的偏颇,从文学作品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作品意义的生成和接受的多样性和历史性。 再次,接受学的求“异”思维,有助于推进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
40、求“同”是基础,有助于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但是,求“异”更为重要,通过对“差异”和“变异”的探讨,可以发现作为比较对象的各种文学的民族特性。 10、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
41、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
42、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11、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 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
43、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这是中国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以求同思维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摸式,针对广义上同属单一文明范畴之内的西方文学时有很实际的应用性,然而,当我们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投向不同的文明体系中的文学比较时,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大致相同外,更多的是文学的不同,更多的是而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重心已由相似性转移到了差异性之上。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叶维廉提出东西方各有
44、自己的思维、语言和文学模子,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之而起的文学模子的歧异,我们必须先予正视,始可达成适当的了解,在进行跨文明研究时,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偏执态度。 12、什么叫主题学研究?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主题学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中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XX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
45、”一章。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之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专门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并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之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XX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XX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XX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
46、外学者的质疑。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法国比较文学奠基人阿扎尔、代表新批评派的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等提出了质疑。但就在上述学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资料来源。作家们从来是思想史和感情史最直言无忌、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者,比较文学无须陷入民俗学和空泛的广博,就可以在其中找到结实的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 13、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倘若将母题与主题
47、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该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特征了。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比如: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气势上永远压倒反面人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