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608603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摘 要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不足,是致使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重要主观因素。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与社会直接接触的广阔平台,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新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择业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86-02 一、 志愿服务的兴起、发展和界定 志愿服务渊源于宗教性的慈善服务(Religious Charity),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今天我们把志愿服务界定为“任何人在不为物

2、质报酬的前提下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出现志愿活动和志愿者,但真正让志愿服务得到社会关注和认可的,是1994年在团中央的发起和领导下建立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它从铁路职工的志愿服务延展开来,逐渐成为社会上覆盖所有阶层和地区的全国性活动。随之,各种志愿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迅速成长,掀起了中国志愿服务的热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我国志愿服务最为活跃、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志愿组织之一,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组织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 (二)本研究对志愿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 根据关于加强青

3、年志愿者规范管理的暂行规定,青年志愿者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志愿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青年。该规定所称的青年志愿者,指的是在共青团组织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正式登记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本研究中所指的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也主要是这类正式的志愿组织领导下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 二、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界定及构成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目前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它的表述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定义的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

4、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知识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其中社会适应能力包括沟通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社会资本积累。 创业是一种高水平的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还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创业能力(Enterprise Competence)可概括为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活动顺利进行,并能够创立和发展一项或多项事业的主体心理条件。大学生创业能力既具有创业能力的基本内涵,又富有其自身特色。 (二)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5、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 志愿服务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募大学生时都十分看重实践经验,没有实践经验常常成为大学生取得工作机会的一个障碍。单一的课堂学习,容易使理论知识脱离生产实践,不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巩固,使所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当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突然进入陌生的实践领域,往往短期内很难找到所学知识体系与实际工作的切合点,对工作茫然无措,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能力要求。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还会遇到

6、很多课堂学习中所没有遇到和涉及的新知识、新问题。通过志愿服务前的专业培训和服务活动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拓展专业知识,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2. 志愿服务提升社会适应力 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构成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而要想顺利实现就业创业,仅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是远远不够的,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志愿服务增加了大学生与他人进行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往往是有组织的,不论是在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中,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都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包括其他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在整个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与伙伴进行工作的沟通协调,明确分工并团

7、结协作,共同完成服务活动,还要与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其困难和需求,以求为其提供更优质和有效的服务。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能够有机会接触社会各种人群,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增强。良好的沟通协作潜力和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够使大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其次,志愿服务能提升大学生组织领导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同一志愿活动的大学生通常来自不同的专业和院校,互不相识,如何将这些个体凝聚起来,构成一个有效的工作团队,是大学生志愿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都是志愿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不计报酬的,这样的组织领导工作,很难像其

8、他正式组织中依赖职务本身赋予的权力,而是取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因而在团队构建和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另外,志愿活动开展中必将遇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突发情况,需要大学生志愿者对这些困难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并实施,因此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志愿服务中会得到锻炼和培养。 再次,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大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中不同领域的人群,而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和无偿性,使得大学生的志愿者身份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起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积累社会资本。一定的社

9、会资本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社会资本更是一种宝贵的潜在资源,其能量不可小觑。 最后,志愿服务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创业必备的能力。市场经济下各行各业竞争激烈,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离不开一定的创新。志愿服务能够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与不同的人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对事物产生独到的见解。创新能力便在此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升,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能力基础。 3.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积极

10、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首先,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定位职业兴趣和方向的有效方法。据调查,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方向,甚至在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对职业发展处于茫然状态。毕业求职时盲目追从社会潮流,一味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而不顾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大学生参与各种形式和领域的志愿服务,为真实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提供了机会,从中切身体验不同的职业感受,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和方向,只有这样,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才能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远的发展。其次,志愿服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志愿服务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

11、和新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大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调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努力寻求解决办法,随着困难的克服,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便会得到增强,这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创业具有积极影响。 三、以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模式“校企政”合作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不仅是一项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公益事业,对大学生而言,志愿服务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新模式,既关系到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拓展,又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成都市成华区创新实施了“大学生人才实验室”和大学生VPE就业创业工作。“大学生人才实验室”是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

12、作,校企政三方联动的综合性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大学生VPE就业创业模式即大学生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实习和顶岗锻炼(Practice)、促进就业创业(Employment) “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培养新模式。这两个项目都是由政府主导,为大学生提供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社区的志愿服务岗位,让大学生从基层起步,缩短“社会适应期”, 提高职业竞争力,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所以,本研究认为应该构建类似的“校企政”合作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平台以及就业的准实战环境,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 2 颜吾佴,赵岚.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2,(9):38-39. 3 纪玉超,林海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解析及多维培养方式J.教育与职业,2011,(10下):83-84. 责任编辑:钟 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