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农业技术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农业技术重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土保持农业技术重点名词解释 1.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在水蚀和风蚀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微地形、增加植物被覆、地面覆盖和增强土壤侵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的技术方法,又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2.SPA系统:水分经由土壤到达植物根表皮被吸收后,通过根与茎的木质部输送到叶片,再由叶片气孔扩散到叶片表面的空气中,最后参与大气的湍流交换,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连续系统。 3.土地生产力:一般以产量表示,是土地在特定光、热、水、矿质营养、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农业技术水平与投入强度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佳生产力。 4.等高耕作:沿等高线垂直于坡面倾向,进行横向的耕犁、作畦及栽培的一种耕作
2、技术。 5.等高沟垄耕作: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形成沟和垄,用以蓄水拦泥、保土和增产。 6.保护性耕作:播种后地表残荏覆盖面积在30以上,免耕或播前进行一次表土耕作,用除草剂控制杂草的工作方式。 7.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构成、熟制和田间配置的总称。 8.复种:指在同一作物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9.间作:同一田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表示间作。所谓的相间种植有两种方式,一是隔行间作,即间作作物单行相间种植;二是带状相间,即间作作物各有一定幅宽,多成带相间种植。 10.套作:指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
3、生长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如小麦套作玉米,记为“小麦/玉米”,“/”表示套作。 11.立体种植:在同一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从平面、时间、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12.复种指数:在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它是衡量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 耕地复种指数=100 13.熟制:同一耕地上一年内收获作物的季数。熟制是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它以年为单位表示作物收获的季数。 14.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15.土壤改良:是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关的物理和化学措施,改善
4、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改善人类生存的土壤环境的过程。它可分为两个阶段保土和改土,保土主要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许流失范围内;而改土则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16.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7.土壤污染:当外界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的限度或者超过了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导致了土壤生产力的下降、破坏,构成了对植物和人体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18.集水效率:通常指某时间段内或某次集水面占同一时期内降水量的比值,相
5、当于水文学中的净流系数。 19.抗旱坐水种:在作物播种时采取人工、机械或专用设备供水形式,用较少的水量浇灌并湿润籽种周围的部分土壤,以保证在干旱条件下能够发芽、出苗的一种灌溉方式,主要是针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土壤墒情差、不能按时播种采取的抗旱播种技术。 20.生态农业: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
6、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 21.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在水土流失地区建立的一种以保持水土为中心,生态上稳定、环境上安全、资源上利用合理的生态农业。 简答题 1.水土保持农业技术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研究对象:以水蚀和风蚀农田的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作物稳产与优质高产,而能形成水蚀和风蚀的农田大部分均为坡耕地或在风蚀季节缺乏地面保护的农田。 研究内容:a研究水土保持农业技术的基本原理 b研究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布局与设计 c研究水土保持农业技术的防蚀功能 d研究水土流失区实施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后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与利用 e研究水土流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 方法:
7、a野外调查 b试验研究与人工模拟 c室内试验与分析 2.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分类? a改变微地形为主的蓄水保墒技术 b以提高土壤抗蚀能力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c以增加植物覆被为主的栽培技术 3.拟定土壤耕作制的原则 A要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相适应 b要符合种植制度和社会生产条件 c要照顾全面,上季为下季,今年为明年 d要提高工效,注重经济效益 4.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特点 A杂草发生时间提前 b在保护性耕作初期,杂草密度增加 c上下荏农田杂草重叠发生,生育期参差不齐 d多年生杂草危害加重,优势种变化 e杂草控制更依赖于化学药剂 5.作物布局原则,内容与步骤 原则:a要与市场要求有效对接 b要与
8、当地生态条件相吻合 c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d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内容 步骤:a查清环境条件 b明确对产品的要求 c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要求 d种植适宜区的划分 e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f作物组成的确定 g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h可行性鉴定 6.复种的农业技术、复种条件 农业技术:a作物组合技术 b品种搭配技术 c避开不可抗拒的气候灾害 d争时技术 e田间管理技术 复种条件:1)复种的热量条件 a热量指标 2)复种的水分条件 3)复种的肥力条件 4)复种的劳力、畜力、机械条件 7.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 A因地制宜 b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的原则 c土地复垦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9、 d将土地复垦规划与土地整理相结合 8.土壤污染治理中农业措施 A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环境容量 b控制土壤水分 c选择抗污染的农作物品种 d改变耕作制度或改为非农用地 9.新修梯田改土培肥措施 A深耕松土 b增施有机肥 c有机肥配合增施化肥 d选择适宜的先锋作物 10.作物需水量的特点 A作物种类不同对水分要求不同 B同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要求不同 C地区自然条件不同,作物需水量不同 D农业技术措施不同,作物需水情况不同 11.制定集雨补灌灌溉制度的原则 A采用非充分灌溉或限额灌溉的原理和方法 b根据当地气候特征、作物等因素确定灌溉缺水期 c指定的灌水定额既要小,又要保证作物能够度过缺水期
10、d根据经济技术条件选择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和方法 e根据雨水集蓄工程的总水量确定补灌次数和数量 12.抗旱坐水种的技术特点 A设备与操作简便,易被农民接受 b补墒效果好,出苗有保证 c节水效果显著 d单位面积灌水作业成本低 e适应性强 13.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表现 A生产结构的确定、产品布局的安排都必须切实做到因地治宜,和当地的环境条件相匹配 B在能量和物质的利用上,要做到有取有补,维护生态平衡 C在利用可更新资源的同时,不可超过其可更新程度,同时注意抚育和增值自然资源,使整个生产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D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14.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11、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15.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特征 A保持水土,核心 B以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求得经济的发展 C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要求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特别是人口数量和素质的高度统一 D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 16.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建设技术构成的基本原则 A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是耕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为前提 B坚持以水土流失防治为核心,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前提,以恢复植被、建设基本农田、发展经济林和养殖业为主导措施,建立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 C注重接口技术的引进、研发和使用 D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将质量、效益防在重要位置,并应将资源消耗列入成本 E运用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指南等规范农业行为,减少农业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