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师宗丹凤二中 孙和清,温故而知新,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水、维生素,2.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内供给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是,既不构成细胞组织,又不提供能量的物质是。,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3.在蛋白质、脂肪、糖类中,各取一克,分解后释放热量最高的是。,4.人体内缺乏维生素A患,缺乏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D患。,脂肪,夜盲症等,坏血病,佝偻病,5.把食物中的各种成分(AF)与它对人体的作用连接起来。A.脂肪 a.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B.糖类 b.备用的能源物质C.水 c.促进人体
2、的正常的生长发育,人体需要量很少D.维生素 d.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同时具有运输功能E.蛋白质e.含有人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如钙,铁等F.无机盐f.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物质,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原料,想一想,同学们,你最喜欢吃什么食物呢?那么,你知道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水、无机盐、维生素,小分子,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大分子,消化,小分子,吸收,一、消化,一、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一、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来完成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一条很长的管道,食物在人体内的通道。消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帮
3、助食物消化的腺体。,变碎,变湿润,牙的切碎 舌的搅拌,唾液,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咀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细细嚼嚼馒头,仔细体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体验,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阅读P30提示部分并回答(1)影响淀粉在口腔内分解的因素是什么?(2)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无甜味?遇碘后如何变化?它分解后的产物呢?,如何区别是哪种因素使淀粉分解?,如何在体外模拟口腔的
4、各种作用?,友情提示: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分解后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小组讨论:3.制定计划,要求:思路清晰、合理、可操作性强。,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馒头小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混合。,4.实施计划,可作为对照试验的是1和2,1和3。,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 左右的温水中?,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7,各加2滴碘液,摇匀,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色,实验现象,1 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 搅拌混合不变蓝,2 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变蓝,3 馒头小块与
5、2毫升唾液不搅拌变蓝,但比2号试管颜色浅,【梳理巩固】下面是一组探究馒头在口腔发生变化的实验。请完成表格并分析:,分别有几组对照实验?各自得出什么结论?,变蓝,不变蓝,部分变蓝,5.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都有关系,交流:,馒头碎屑与唾液混合得是否充分,实验装置保持37 左右的时间是否足够长等,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1、与同学交流这项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1、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的区别是: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能使淀粉开始发生变化。它们的联
6、系是:牙齿的切碎与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使淀粉发生变化。,2、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口腔中唾液里的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1.口腔内的唾液里含有的消化酶是()A淀粉酶 B蛋白酶 C麦芽糖酶 D各种消化酶2.细细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A.米饭本来是甜的 B.米饭中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C.米饭中部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D.米饭中部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达标反馈】,A,B,3.下表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设计和现象回答问题。,(1)若以A和B为一组实验,则实验
7、目的是(2)若以B和C为一组实验,则实验目的是,探究淀粉的分解与唾液的分泌有关。,探究淀粉的分解与唾液中的淀粉酶有关。,(3)若以B、D和E为一组实验,则实验目的是(4)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中含有,可以消化;唾液中的 发挥作用所需的条件是 和。(5)A和E可否构成一组科学的对照实验?。,探究淀粉的分解与适宜的温度有关,淀粉酶,淀粉,淀粉酶,37,保持活性,不可以,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消化道,消化腺,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大消化腺:肝脏、胰腺、唾液腺,小消化腺:肠腺、胃腺,位于消化
8、道外,分布在消化道壁内,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导管的开口。牙齿: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其主要功 能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舌:将唾液和食物充分搅拌、混合;唾液腺导管: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1、口腔,咽,食道,2、咽:食物的通路。3、食道:食物的通路,能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胃:位于左上腹部,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功能:暂时贮存食物,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胃贲门部,胃大弯,胃小弯,胃的上端接食道,下端接十二指肠。,4、胃,5、小肠,位置:小肠上接胃的幽门部,下接大肠。特点:(1)成人的小肠一般56米长,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9、2)小肠的起始部分为十二指肠,长度相当于十二个手指并在一起的宽度,胆管、胰管开口于此,有肠腺,胆汁、胰液、肠液都流入小肠,含有多种消化液和消化酶。,(3)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小肠,这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皱襞和绒毛,人体小肠大约长6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知 识 链 接,小肠的内外表面积差异大,增加了小肠内表面积!,小肠,(4)小肠绒毛内有许多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5)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营养物质
10、在小肠彻底消化,绝大部分被吸收,少量进入大肠。,大肠:长1.5米,起始部分叫盲肠,盲肠上连一细小的盲管,叫阑尾。功能: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粪便通过肛门排出。,6、大肠,肝脏,胰腺,唾液腺,胃腺,肠腺,消化系统的组成,除胆汁外,各种消化液里都含有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具有重要作用。,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为麦芽糖。,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肠腺:分泌肠液,肠液里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由肝脏分泌,贮存在胆囊中,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胆汁里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
11、脂肪的酶,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胆汁的作用,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能起到乳化作用.,肝脏: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右上腹。作用:(1)分泌胆汁;(2)解毒作用;(3)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重要 作用。,(1),(2),1毫升 花生油+5滴胆汁摇匀,1毫升 花生油+5滴水摇匀,演示实验,胆汁对花生油能起到乳化作用使互不相溶的油和水,变成大量细小油滴稳定地分散在水中的乳状液。胆汁中没有起消化作用的酶,但是胆汁通过乳化作用可以增大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这有利于脂肪的消化。,比较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肝脏,胰腺,肠腺,胃腺,口腔,小肠,胃,小肠,小肠,消化腺,唾液腺,消化液,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
12、液,流入何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含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乳化脂肪,含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不含消化酶,三、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对于食物,口腔是不是仅仅起到嚼烂食物的作用呢?,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当你放一块馒头放入口中咀嚼时,会有什么感觉?,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讨论和完善计划,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牙齿切断、磨碎食物,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均匀,唾液消化食
13、物;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提示,可以设计一组实验。其中,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又探究唾液的作用。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制定计划,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 3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3、
14、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B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C馒头小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混合。,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各加2滴碘液,摇匀,A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制定计划,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温度过高,酶会失去活性;温度过低,酶的活性降低。,结论,1 管内颜色不变蓝,通过搅拌、加唾液,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2 管内颜色变蓝,通过搅拌、加清水,馒头中的淀粉基本没有分解;3 管内颜色变蓝。无切碎、无搅拌、加唾液,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分解。,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讨论,1、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
15、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答:馒头碎屑与唾液混合得是否充分,实验装置保持37左右的时间是否足够长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2、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区别: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能使淀粉开始发生变化。联系:牙齿的切碎与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使淀粉发生变化3、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答:口腔中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充分转变成麦芽糖,讨论,科学实验证实,脂肪和蛋白质在口腔中不被消化,只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麦芽糖。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的
16、消化作用。,淀粉,唾液淀粉酶,麦芽糖,消化的概念: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做消化。(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人体内的代谢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酶的数量非常多,如催化淀粉分解的为淀粉酶,催化蛋白质分解的为蛋白酶,催化脂肪分解的酶称为脂肪酶。,三、食物的消化,消化的分类:(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2)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三、食物的消化,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分类,营养物质,有机物,无机物,大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维生素,糖类脂
17、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小分子物质,三、食物的消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三、食物的消化,部分蛋白质初步消化,蛋白质,氨基酸,淀 粉,葡萄糖,脂 肪,脂肪酸、甘油,部分淀粉初步消化,人体消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过程的表达式,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蛋白质 初步消化 氨基酸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唾液淀粉酶,口腔,肠液、胰液中的酶,小肠,胃蛋白酶,胃,肠液、胰液中的酶,小肠,胆汁,小肠,小肠,肠液、胰液中的酶,什么是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穿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例如:血液、淋巴管)的过程。,四、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
18、收的营养物质。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是在小肠中还是大肠中被吸收的呢?,1、小肠很长(56米),2、内表面积大(皱襞、绒毛),1、大肠长1.5米,2、只有皱襞,没有绒毛,资料分析,消化道各器官的吸收能力,1、口腔、咽、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2、胃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3、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都由小肠吸收;4、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口腔,大肠,食道,小肠,胃,1、图中_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2、淀粉、脂肪、蛋白质各在消化道什么地方开始被消化?3、D(小肠)中含有_、_、_等消化液。,解读曲线图技能训练,Y,胆汁
19、,胰液,肠液,答:淀粉(口腔)、蛋白质(胃)、脂肪(小肠)。,淀粉,脂肪,口腔 咽食道 胃小肠大肠肛门,肝脏胰腺唾液腺胃腺肠腺,消化道,消化腺,:牙齿咀嚼、舌搅拌食物,使食物与唾液混合,:食物的通道,:食物的通道,:通过蠕动搅拌食物,使食物与胃液混合并消化,外消化腺,内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乳化脂肪,: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的酶,:分泌胃液,含有蛋白质酶,: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 肪的酶,:通过蠕动和多种消化液的作用,将食物彻底分解,是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排出粪便,: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练习,2、分析数据,指出
20、哪一部分消化道中消化液最多。在每天摄入800克食物和1200毫升水的情况下,消化腺大致分泌以下数量消化液。1500毫升唾液 2000毫升胃液 1500毫升肠液 500毫升胆汁 1500毫升胰液,口腔:1500毫升唾液;胃:2000毫升胃液;小肠:肠液胆汁胰液 共3500毫升所以,小肠的消化液最多。,课堂检测:,1.消化系统包括_和_。2.消化道包括_、_、_、_、_、_、_。3.消化腺是_、_、_、_、_;在消化道壁的消化腺是_、_。在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是_、_、_ 4.最大的消化腺是_。5.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_。因为它很长,而且有_和_,增大_。6.脂肪、蛋白质、糖分别从哪开始消化?,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