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的地理印迹,之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小组成员:兰长德、李福金、李剑、李洁珍、李娜,我国山河壮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境内民族众多,分布广泛,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里的各族人民,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创造了风格特征迥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舞蹈。在这里主要讲述地理环境对民间舞蹈形成的影响。,民间舞蹈的分布,1.北方汉族地区 秧歌舞蹈2.南方汉族地区 花鼓舞蹈3.青藏高原地区 藏族舞蹈4.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舞蹈5.西北维吾尔族地区 西域乐舞6.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 铜鼓舞等,汉族舞蹈,总体概括:南“灯”北“歌”“灯”即花鼓、采茶戏、花灯“歌”即秧歌秦岭、淮河是我国东部地区北
2、方与南方在自然地理上的分界线,在舞蹈文化上也是南方花鼓与北方秧歌的分界线,南方花鼓,“采莲船”、“采茶戏”、“舞花灯”和“花鼓戏”同属于花鼓体系南方平原地区盛行“采莲船”:河网稠密、湖泊众多当地常见劳动场景为摇橹、撑船、撒网、采莲等衍生出与当地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舞蹈形式“采莲船”南方丘陵地区流行采茶戏:丘陵地形、酸性土壤盛产茶叶采茶戏,采莲船,采莲船:又叫“跑旱船”,船多用竹木扎成,船中间有遮阳雨蓬,外蒙彩色绸布或彩纸闭扎成一个漂亮的彩屋。船下身用绿色彩布遮拦,似水波浪,女舞者将船系在腰间,如坐船一般。另一人手执木桨,边唱边舞,边划边舞,主要以表现水乡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采莲船,采茶戏特点:
3、基本动作与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有关,演员只注重腰部以上特别是手臂上的功夫,身体下部的动作不多,北方秧歌,淮河流域及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农业历史悠久,从事耕作业的人们,长年重复着春耕、夏耕、秋收、冬藏的活动,反映在舞蹈上,以俯首、含胸、屈膝的动作为多,尤其是喜欢扭动腰部和上肢,“秧歌舞”是其典型代表,“秧歌舞”是北方最常见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所反映的是在田间插秧时劳动的情景,在水田里行走时人们需要摆动上肢来平衡身体,插秧时下肢活动比较少,上身随着双手将秧苗插入稀泥之中不断“点头哈腰”来回摆动,这是“秧歌舞”以扭动上肢为主的原因。北方冬季气温比较低,观众站着不动看别人跳舞,会感到寒气逼人,为了取
4、暖也加入到表演者的行列中去,于是出现了几十、上百甚至人数更多的大秧歌,这样一来,扭秧歌就成了当地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经久不衰地流传下来。,因各地群众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的不同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陕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山东秧歌又分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三种,豪迈粗犷、舒展大度。另外,还有河北地秧歌、山西凤秧歌、青海老秧歌等,秧歌,秧 歌,秧歌,藏族舞蹈,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藏族舞蹈里的基本体态有松胯、含胸、垂背、弓腰、前倾。这些形象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及习俗有密切关系。藏族舞
5、蹈动作幅度较小,比较适合高原缺氧环境。“颤、开、顺、左、舞袖”这五大元素是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藏舞五大共同特点,“颤”: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放松,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韧的颤动。藏族众多舞蹈的“颤膝”动作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开”:双脚自然外开,在舞蹈动律上形成“三步一撩”“退踏步”等共同动律,在此基础上产生种种变化,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左:受宗教礼俗的影响,舞蹈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沿着圆圈前进,这和他们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左旋的方向也是一致的。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吉祥的追求。“顺”:就是一边顺,“一边顺”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征之一。上身平稳,裙子随脚步摆动,形成
6、别致的“钟摆式”的“一边顺”之美。,舞袖:这一动律特征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人们服饰厚重,身着大袍长靴,旋转起来如孔雀开屏,长袖飞舞如彩虹划空。这一动律特征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人们服饰厚重,身着大袍长靴,旋转起来如孔雀开屏,长袖飞舞如彩虹划空。,长袖飞舞,非常漂亮,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放松,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韧的颤动,蒙古族舞蹈,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
7、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特点: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表现内容总是同生活密切结合的,题材多表现草原、骏马、鹰、雁、挤奶、摔跤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风貌。,西域乐舞,主要分布在幅员辽阔的新疆,那是举世闻名的歌舞之乡。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
8、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西域乐舞是外来乐舞中的一枝奇葩,在隋唐时盛极 一时,胡旋舞、胡腾舞为典型代表。,特点:体态挺拔、动作丰富、表情细腻,铜鼓舞,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苗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以敲打铜鼓而舞为共同特征的一种舞蹈。,产生原因之一,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峻岭连绵、险滩接踵,交通极为不便,在现代化通讯工具普及之前,信息传递不灵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很大困扰,铜鼓具有独特的共鸣和传声效果,人们通过鼓点和敲击铜鼓不同部位,以鼓声的长短、频率的快慢等不同的组合来通知和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一定程
9、度上弥补了信息传递不灵的缺憾。这样慢慢演化成了铜鼓舞。,原因之二,在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低下,生产水平落后,靠天吃饭,人对自然的认识相对浅薄,于是产生了崇拜外物,以获得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个时候,铜鼓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满足人们对农业生产丰收,风调雨顺的愿望。人们通过铜鼓,把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拉近。,铜鼓在古代有多种用途,既是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清代以后,仍用于祈神、祭祀、治病、丧葬、娱乐等活动,铜鼓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总 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处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密切相关。反之不同的环境也给不同的文化带来了各自的特点。民间舞蹈也是如此,它并非仅仅是一种人体艺术,它所包含的文化是广泛、深奥的,它能够反映该地区人民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俗。我们在观赏不同民族美仑美奂的舞姿时,应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谢 谢 观 赏,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