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对策.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26682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对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对策浅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沭阳县陇集中心小学 李罗京 邮编:223661 目前,不少教师和家长普遍感觉学生难说话,难管教,表现为十分典型的“逆反心理”。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老师和家长的情绪,导致师生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难以互相沟通理解,就更谈不上建立和谐关系了。根据观察、座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有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也有教师和家长的,又有学生自身原因等等。只有知其因,才能及时“对症下药,根治其病”,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凡事有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调查、分析,本人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三个

2、方面原因: 一、 家庭不良因素影响。 1、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面对孩子的犯错,往往以“痛打”、“重揍”式的暴力行为进行所谓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小心灵的呵护、沟通和疏导,并非棍棒痛打的皮肉之苦,而是心灵的创伤,让孩子萌发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2、过高的要求和期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考试要争第一,分数要得一百,比赛要获冠军,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忽视了孩子选择和自主的权利,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日趋升高的期望,导致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碎”。 3、不良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分歧、敌对情绪,争吵不休,紧张冲突, 1 甚至家庭的离

3、异破裂,让孩子矛盾、困惑、焦虑、心神不宁,从而导致心灵的孤独、疲劳和逆反心理的形成。 二、学校不良因素影响 1、教师的“偏爱”“偏恨”。优等生常生活在教师“和颜悦色”“和风细雨”的教育环境中,而劣等生的处境则是“横眉冷眼”“风霜雪夜”,但他们因为成绩的落后,能力的不够,只能“忍气吞声”“听天由命”,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 2、不良群体的影响。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学生较易组成群体,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分配体验,有近似的爱好,以寻求心理平衡。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在学校敢于与老师顶嘴,在家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则被同学们称赞与吹

4、捧,受到“坏朋友”的认可,使学生产生错觉。 3、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完善,孩子的活动范围增大,活动能力的增强,自主意识的萌芽,孩子们渴望独立,向往自由,常常会挣脱师长的管制,摆脱大人的束缚自行其事,背道而弛。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日渐增强,往

5、往抱着“尝一尝,试一试”的2 心态,“逆着做,反着行”!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也常常具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近年来,这种心理在儿童少年中表现尤为突出,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逆反心理往往是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等变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业荒废、犯罪等。针对以上所述,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对策: 一、优化家庭教育,创建良好家庭氛围。 1、转变观念,明确教育内涵。 调整心态、适度期望。一些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期望过高;无视孩子的兴趣、意愿、要求与特长。这样,不仅很难让孩子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反而让孩子望而生畏,不知所措。每个孩子由

6、于遗传、智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遵循科学的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顺其自然、促其发展。 放下架子,加强沟通。一些家长把子女视为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看成是家庭行为;一味迁就或一味压制。因此,始终凌驾于孩子之上,任自己“摆布”,说对的要听,说错了也得听,这怎么能让孩子接受呢?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实际上往往是家长自己造成的,看到一则镜头:爸爸举着木棒打儿子,儿子委屈瞪眼直盯着父亲问:“你凭什么来强迫我,凭什么痛打我,就凭你是爸爸,我是儿子?”父亲无语。是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实在屡见不鲜,可又有多少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呢?家长要努

7、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以“指导者加大朋友”3 的身份出现,进行平等的交流、谈心,全面地了解孩子,真诚地走近孩子,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提高认识,正视孩子发展潜能。 有关专家曾讲过:“只要一个人的脑细胞还活着,这个人就会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正常人的智商差异不是很大的,更多的是后天的教育。中小学阶段是人发展的奠基阶段,对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人的一生来讲毕竟是一起始阶段,人的发展既有赖于奠基阶段,也有赖于今后的发展。如果仅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孩子能否发展,这是不全面的。我们既要看学习成绩,又要看实际能力。作为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注重发展孩子的潜能

8、。 3、扬长避短,发挥孩子特长优势。 家长要重视发挥孩子的优势,培养孩子的特长。曾遇见过一个有名的音乐家,自己孩子不争气,连中国话都说不流畅,但他发现他的曲子能被儿子在画纸上反映出来,并且反映得很好。旋律、节奏被展示得惟妙惟肖,因此他就从这方面培养了孩子的特长。实践证明,有些孩子才能的萌发与顽皮的性格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需要家长有敏锐的观察力,将其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挖掘出来,要给孩子搭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为他们多创造些表现的机会。 二、优化学校教育,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1、转变教师角色,走进学生心灵。 新课改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去

9、,变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4 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为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我们也曾经是孩子,也是从幼稚无知的童年,天真烂漫的孩子时代走到“为人师表”的今天的,学生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昨天。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多从孩子角度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适合的时机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对孩子多一些赞美和鼓励,少几分责备和训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几分误解和惩罚。对孩子多一些换位思考,少几分埋怨心理。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公正善待每一个学生,真心真意关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交朋友,真正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2、优化教育条件,创造良好情境

10、。 教育不仅要有适宜高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且要有有利于学生思想情感及心理向积极方面发展的情境,如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向上的舆论、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在良好的教育环境里,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积极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例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教育活动,首先,活动本身是实际而有效的教育刺激,它能引发学生的上进愿望,显示和发展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其次,学生有强烈参加集体生活、获得友情、受到重视等内在心理需要,因而十分重视集体对个人的要求、评价和信任。教师可利用学生这种内在心理需要,发挥集体活动对每个成员的教育、评价和激励作用,造成积极的心理氛围,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11、从而使活动变得更加富于刺激性、感染性和实效性。 3、注重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师表形象。 5 常言道:“老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规范,人们的楷模,父母的替身。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评议,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目的。 4、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乐学的氛围。 “兴趣是

12、学生最好的老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教师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自然、科学课上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利用校园红领巾小广播及板报设立心理健康专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举办相关讲座,内容包括人际交往的方法、学习心理、自信心培养、考前心理调适等,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5、重视心理疏导,控制学生逆反心理。 加强心理疏导是控制学生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要创建心理咨询室,选择有辅导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

13、工作。心理咨询的方式灵活多样,一是口头咨询,即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接待学生直接面谈;二是书面咨询,设立“知心姐姐信箱”、“悄悄话信箱”,根据咨询者的要求找他们6 面谈或以书面回答。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健康咨询记录、心理测验材料要集中保存,建立心理档案,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心理疾病。 结束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只有摸清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