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27689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高三班 黄旖韵 摘要: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中国画博大精深,内容多而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 关键字:国画,本质特性,博大精深 正文: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 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

2、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或者说中国画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历朝历代有着众多的著名画家,有着数不尽的作品,可时至今日,画中国画的人,看中国画的人,很多并没有弄清楚中国画的本质特征,这就影响了从文化的高度欣赏中国画,影响了判断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各自特性,影响了画家坚守中国画独特优势的自信心。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画的本质特征。 一、注重个体心灵体悟 中国画之所以被称作中国画首先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它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人类的精神文明受不同的宇宙

3、观制约。依照不同的宇宙观而产生不同的民族精神,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和不同的艺术观,创造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民族艺术发生发展的生命路线。宇宙观是指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也就是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以及人怎样与它们相处。我们的祖先与西方先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西方文化比较看重人与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宗教与科学交错而行、并行不悖的特色。中国的先哲几乎从一开始就着力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探玄求奥,而不看重人与“天”(神)、人与“地”(物)的关系,从而中国文化中宗教文化贫乏,在人与物关系上,强调感情色彩的“役万物为人所用”。中国文化思考方式是整体性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

4、中国文化信奉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融为一体的关系之中。由此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等精神品质,渗透到审美意识中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无为”、“不着意”、“以人之天而合天之天”,崇尚自然优美。由这种理论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一旦用于艺术创造,必然产生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现事物的方法,展现出这种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这就形成了中国画是最心灵化的艺术。 中国画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于静寂观照中,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节奏,以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中国画不是纯客观刻板的自然描绘,而是把作画的客体作为

5、传达情感的载体,来抒发画家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去创作意境深远的胸中画面。作画首要是观察自然,中国画家是在行动中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边走边观察景物,逐渐将自己融入景物之中。此时在画家的心目中“物”即“我”,“我”即“物”,只有这样才最能表达画家感悟到的情意和物象。这样画家就不是以一时一地的真景物为表现对象,这种在行动中观察客观事物的角度,衍生出一系列独特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方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不苛求自然时空的合理性,不以描绘眼前所见景物为满足,而是凭自己的思想、感觉充分发挥想象力,竭力追求对自然的全面感受。从认识论的发展来看,绘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伴随着认识论发展的过

6、程。从陆机的“存形莫善于画”到南朝宗炳的“应会感应、神超理得”,从谢赫的“气韵生动”,到五代荆浩的“气质俱胜”,都是对绘画是人的自由活动的解释。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画的创作极为自由,只要感觉到就能画出来,被画家搜入画中的自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画家主观意愿的表达。 二、丰富的文化容量 中国画的画面不仅仅呈现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虫鱼等形象,它还需要诗句、书法、印章的相互搭配。这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独一无二韵。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仅能够绘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深厚的写诗作文能力,要有能用笔墨把诗文表现出来的能力,此外还要能刻出印章。显然一幅中国画上的文化元素是非常丰富的。

7、我们先来看书法与画。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用笔墨勾勒线条,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发生就与书法不可分离,书与画同根同源。历来画家以书法入画法,书法的功力决定画法的高低,工画者必工书,因此我们看到的大画家也多为大书法家。书与画结合是造型语言的同一。从宋朝开始,题跋与诗文同写在画面上,书与画就缺一不可了。再来看画与诗。诗在画面上的作用很重要,画中有诗,画才有生命,正如苏东坡所云,“诗画本一律”。画与诗同时呈现在画面上,一方面逼迫画要有诗意,另一方面要求诗句气韵生动,画中的艺术形象与诗句的精神气质、风格格调、神情韵律、音节节奏都要协调契合。画面配有诗文可以辅助画家在单凭画面形象不能尽情尽意时,增加内涵。 最

8、后讨论一下印章的作用。宋朝时的画家在画面上书名不用印,用印不书名,二者用其一。到了元朝,画面上既书名又盖印,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画除了用笔墨、诗文主体语言作画外,还用印章的语言进一步阐发画面意境和画家的思想感情,在典雅素净的画中加盖一方朱印,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平静安详的画面顿显生机,增色添彩。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中国画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容量。 三、客体的科学性服从于主体的艺术性 中国画的思维是独特的,是不能完全用科学的标准衡量的,中国画无论在构思、造型透视、线条、时空等方面都反映出客体的科学性服从于主体的艺术性的特征。 中国画的造型,不像其他

9、画种那样特别强调形似,进入画面的客体已经被画家主观改造,看上去“形”并不准确,但艺术张力却是浑厚的。“似与不似”是中国画千百年发展中总结的一条艺术规律,它明确地、简练地概括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 中国画的线条内涵极其丰富。康定斯基对“线”的认识和解释的理论,可以用在西方的抽象画中,用于中国画线的阐述,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宣纸奇妙的渗透性、毛笔软硬相间的刚柔性、墨色层次变化的丰富性,三者融会产生中国画的效果。石涛曾言:“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一画”最普遍的理解就是线条。可见,它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的基本特征。中国画中线条的阴阳顿挫、枯湿浓淡、轻重快慢的节奏变化秩序

10、,都能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识、修养等。这是因为中国画的线是高于生活的,它是主观强加给客观的,是综合了“意”的东西。中国画追求的目标是写画家主观之情感或意趣,或写客观对象的精神气质。通过追求意象,达到追求意境。意象也好,意境也好,都是意在前,意为主导,而不是客观的象和境为主导。 中国画的视觉打破了时空界限。基于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人和自然合一,我为自然,自然为我,呈现在画面上就是模糊 了时间、地点、空间的界限。中国画的形式是人为的,感受是心理的。与写实油画相比,中国画不仅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人物、景致、花鸟融合在同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还可以把不同时间观看的景物呈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又可以把同样大

11、小的事物不受时空限制随主观愿望画大画小。例如:梅花、竹子、兰花、菊花,它们生长和开花在不同季节里,中国画却可以把它们画在同一幅画中。中国画的这种客体的科学性服从于主体的艺术性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画的本质特征。 中国画可以把纷繁复杂的客体,如自然的色彩、明暗、体积等过滤为“空白”,而中国画恰恰是在空白中大做文章。空白就成了意象的重要内容,空白不仅可以成为意象的空间,还可以成为其他意象的物体。空白可以在画面中作为意象的江河、大海、平原、山川、烟霞、云雾、瀑布、白墙、衣服、头巾、皮肤、器皿等一切客体,只要画面需要,都可以把其客体中丰富的色彩、浓淡、明暗、体积等过滤成空白,从而达到意象性的目的。空白不仅

12、可以当做烈日炎炎的白昼,也可以当做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随着画家给画面主体内容限定的范围变化而变化。它既是无形,也是有形。这形存在于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之中,空白是人的心理空间。它的价值在于虚胜于实、无胜于有、简胜于繁。 四、超出画面的意境 中国画的最终效果,不是看清了画面形象就算结束,画面以外的意境远远超出画面本身。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方面。 唐以前中国画的题材主要是人物,画面非常追求人物的神形兼备。不是停留在只要把形画出来就行了,而是要从画面上要看出画面上没有的东西,看出画面上人的性格、品质,看出画家对画面上人的评价、褒贬。唐宋以来画家的主要题材是自然景物:山水、花鸟、走兽、鱼虫等

13、。画面上的这些自然景物已经超过了它们本身的形象,成为世代相传的永恒题材。如被誉为“君子”的梅、兰、竹、菊,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等,这些自然物已经被画家人格化和感情化。在画家的心目中,山川林木寓含着社会意义和人性,山中有仁义,水中有智勇,山水画中充满生命气息,充满山水以外的遐想和寄托。西方的风景画则单纯追求形、体、光、色等物质性的美。花鸟画也不同于西方静物画单纯追求质感、量感、空间感的无生命物性美。苏轼的“吐胸中块垒”,倪云林的“写胸中逸气耳”,就是这种感觉。有一个例子特别有趣。笔者在日内瓦讲学时,讲到花鸟画,随手画了一幅游动的鱼。一名学员,不声不响到鱼市上买了一条鱼,在那儿仔细对着画

14、,还兴高采烈地把画好的鱼拿给我看,一条比例正确,大小与真鱼无大差的死鱼躺在画面上,这正说明学员没有理解中国画中的自然物象是怎么一回事。因此中国画的题材是经过人性化、人格化的,不是纯自然主义的翻版。中国画家对画中景物的处理不以逼真为追求。在题材处理上,力求高度综合概括和简洁,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大胆取舍、严格提炼、主次分明,突出主体形象,次要的东西减弱舍弃。一朵花、一枝花,均能成画,背景衬托可以不见踪影,来龙去脉可以不去交代,而作品思想内涵超越一朵花、一枝花的画面向外延伸。 事实上中国画一直延续至今,早已形成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画种,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中国画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应当学习中国画并弄清中国画的本质特征,才能做到吸收精华,坚持个性,自信而从容。让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使得中国画能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巅。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