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2834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浅谈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 秦 露 一、创造性地处理速度 速度与感情的表达有着天然的联系:中速多表现较平稳的情绪;快速多表现紧张、欢快等情绪;慢速则多用于表现忧伤、沉重等情绪。因此,合唱作品再现过程中速度的处理首先应该“正确”。格里格曾说:“如果一个指挥家把速度弄错了,那就什么都错了”1。 速度的正确判断建立在对乐谱的研究、作家的风格特点、时代喜好以及歌词的准确把握之上。影响速度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速度术语,但它并不是唯一因素。有的作曲家对于速度术语的标记非常精准,有些则不;而且,速度术语还可能因为印刷等原因出现错误。指挥者应根据作品内容仔细分析、判断。其次,乐曲中和声、节

2、奏、调式调性的变动也影响着速度的变化。牧歌第一部分两乐句为同宫系统调式交替。上句为bG宫bD徵调式,下句则为下方五度的bG宫调式;加上织体、节奏等因素的考虑,演唱时第二乐句速度可作更具弹性的处理。再如由徐志摩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混声合唱作品海韵,合唱一共五个段落,前四段均以d小调为主,第五段开始部分转为同主音大调D大调,表现执拗的女郎被大海吞没后,诗翁的怅然与悲悼,因此,该部分速度处理应较前几个段落稍慢。 在正确判断速度的基础上,可做合理的布局调整。主要有几种处理方式:一、按照速度快慢的自然内涵进行安排,即由较慢速度往较快速度层层变化或由较快速度向较慢速度变化。这种处理手法意味着情绪的自然消涨与

3、“紧张”、“放松”的规律。陈国权改编的混声合唱作品天路一曲三大主要部分的速度即可按此方式处理为慢速中速快速,使作品的情感蕴涵达到顶点,最终掀起高潮而至结束;二、结合调性、节奏、力度等方面因素作快慢速的突然转变。这种安排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富于戏剧性的作品可据此予以合理安排。舒曼的混声合唱作品茨岗第二部分“有人讲着故事,有人唱着歌”,合唱织体与前后段落形成鲜明对比:采用柱式和声写法,强调和声音响的丰满性,伴以节奏的突然放宽、主旋律持续高音以及ff的强力度等变化。演唱时,此处速度可适当放宽,使音乐进入相对稳定的高潮,刻画吉普赛人对待生活充满神圣、虔敬的信仰的另一个侧面;三、与具体的音乐体裁形式相联系

4、进行布局。我国的板腔体戏曲唱腔的板式布局典型为:散板-慢板-原板-垛板-散板,速度上有一种从松到紧再到松的发展层次。俞抒据唐代李康成词与古曲夕阳箫鼓改编的女声无伴奏合唱曲采莲曲,第一部分具有引子作用,以轻柔的哼鸣营造深具浪漫色彩的明丽秀美、水天空濛的情景,以慢板为宜;第二部分包含两段:第一段以solo为主,伴以二声部合唱。二者形成呼应性对比复调织体,仿佛采莲女相互招呼着、悠然自得地划着船从四面八方慢慢汇聚到一起,速度安排为适宜的中板;第二段solo与两个合唱声部形成三声部对比复调织体,仿佛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汇聚一起,七嘴八舌、有说有笑,以稍快的中板为宜;第三部分描绘采莲女你追我赶、相互竞舟的热闹

5、场景,做慢起渐快至垛板的速度处理,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第四部分描绘夕阳西下,采莲女相互道别、各自摇船归家,速度安排宜与第二部分相似,即以中板演唱;最后一部分为尾声,与第一部分相呼应,以慢板为宜。速度上“从松到紧再到松”的安排,配合力度的强弱起伏,仿佛由远及近再到远的镜头,使得作品在歌词所塑造的形象之外,以其本身的节奏感、结构感以及强烈的画面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四、联系作品曲式结构进行速度布局。如再现三部曲式的速度布局为“快-慢-快”或“慢-快-慢”等。毛泽东词、郑律成作曲的混声合唱忆秦娥娄山关,第一部分刻画红军长征“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壮怀激烈;第二部分则满纸英雄豪气,“哪怕雄关漫道,定当从

6、头做起”;第三部分抒“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之壮丽与豪迈之情。全曲为变化再现的三段式结构,速度处理也应为慢-快-慢。 速度的处理还需保持一定的原则:慢速度的乐曲,不可慢到使人感到“拖沓”;快速度时,不可快到使旋律不清楚。总之,只有根据作品内容出发,创造性地处理速度,才能更有效地传达、表现作品意图。 二、合理安排力度 力度的处理与作曲家的风格、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乐曲的长短及表情有关。纵观音乐发展历史可以知道,同样的力度记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处理是不尽相同的。莫扎特的“f”与贝多芬中晚期作品的“f”绝不是同一强度。因为,前者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后者则具有浪漫主义乐派的特征;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

7、作家的海顿喜欢用忽然的变化与幽默,偏爱“突强”,而莫扎特则喜欢用“Sfp”。 力度的处理首先应注意整体性布局,应力求表现出结构、部分之间的变化对比,体现明显的发展层次与逻辑。无论是小型合唱作品还是大型合唱作品,一定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按照乐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情绪的变化以及不同结构部位,合理安排好强弱力度的变化,使之达到“高潮突出,铺陈有序”的效果。如无伴奏混声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全曲为再现三部结构,共五乐句。前后两部分分别为重复的两乐句,中间部分实为一个带扩充的单乐句结构。第一乐段具有较强的描绘性:第一乐句勾勒出“静谧小屋夜月轻洒”的场景,应安排以p的力度,第二乐句刻画小伙子期盼心上人出现的

8、心理活动,以较强于第一乐句的mp力度为宜;夜月映照下,姑娘的身影在纱窗后若隐若现,热情的小伙儿急切地叫出声来:“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似乎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小伙儿赶紧压低声音再次请求:“快打开、快打开”。该部分的力度可安排为mf-f-mp;第三部分再现第一乐段,力度以p-pp为宜。 力度的处理常常结合着速度的变化,二者消长一致,共同完成音乐形象的整体刻画。如前文所提到的采莲曲,其力度的整体布局也应与速度保持一致,安排为“由弱到强再到弱”。否则,音乐自身发展的层次性、结构感、画面感的塑造就不甚完美。 在作品的结构内部,有机地将力度和速度结合起来,表现出动中求静或静中求动的微小的松紧现象和力度上的

9、张力,也是力度处理的常见手法。一般情况下,渐强的力度往往伴随加速,渐弱的力度则常伴随减速。如茨岗第一部分四声部依次演唱“在草地上”与“男人们勇敢健壮”两处,伴随力度的逐级增强,速度上略有弹性的处理,表现茨岗人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的豪放性格;该曲末乐段中三句“有谁能够知道他们去哪里”,p-pp的音量处理,速度上伴随渐慢,则表现出茨岗人对未来的“茫然”感以及他们流浪的灵魂本质。 根据意境或情感的细致转变和刻画, 对个别字词在力度上加以特殊处理, 可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如半个月亮爬上来最后乐句“扔下来”中的“扔”字处理为sfp,既是对“扔”这个动作的鲜明刻画,同时也强化了小伙儿对爱的真挚期盼与渴

10、求的音乐形象。再如忆秦娥娄山关第一部分的处理:第一乐句“霜晨月”三字应拉宽速度,同时以mp的力度演唱,刻画“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凄婉悠长的景致;第二乐句“喇叭声咽”四字速度也宜放慢,同时力度减弱,描绘红军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尤其应当注意“咽”字的咬字,应轻而清晰,字头咬准后应再控制音量,突出表现英雄的苍凉之气。 力度处理中,应克服形式主义的为“变化”而“变化”,防止机械地处理强弱关系。否则,作品将陷入矫揉造作的表现之中,失去真实感。 三、准确把握音色 同样的旋律,在柏辽兹的仙女之舞中,优美的曲调以小提琴高音区明亮柔和的音色奏出,显出“仙女们”的飘逸潇洒、婀娜多姿;而在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11、中,低音提琴浑厚深沉的音色则刻画出大象粗笨的舞步。该例充分说明音色对于塑造、表现音乐形象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中,准确地把握合唱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与其艺术风格是正确处理音色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反映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祖国带来的大好形势与新面貌的作品。作品运用明朗、热情、富有朝气并具浓烈的中国民族调式的音调风格,描绘祖国大地到处充满勃勃生机与希望的形象。演绎该作品应以明亮、热情而具有穿透性的音色为主,方能准确再现其艺术内容与风格。牧歌则是一首描绘广阔大草原恬静、优美的环境与人民安居乐业的作品。作者运用简单、优美而又极富情感内涵的音调,描绘天高地阔、一望无垠、空气纯净而充

12、满芳香的空旷草原,带给人们对大自然无尽的遐想与热爱。因此,该曲应以气息宽广、悠长而柔和、委婉的音色为主。 合唱作品的音色处理与速度、力度处理一样,应注意其整体性与局部细微变化的把握。音色变化的重要作用是对内心情绪变化的刻画。以杨鸿年据巴托克作品改编的女声无伴奏合唱作品家乡的黄昏为例:作品结构简单、音调简朴直白,在反复的吟唱中表露一颗热烈、执著的思乡之心。演唱中,三次出现的叠部主题宜用轻、直、纯净而略具穿透性的声音,音色宜稍暗,仿佛空气中弥散的淡淡的乡愁。其中,应特别注意三个字的表情性:第一段 “快回家吧”之“快”字,咬字宜稍加力度、带催促感,表达隐忍于心的归乡渴望;第三段“叮当声却还在回荡”之

13、“还”字也宜稍加强调;最后段落“总有一天我将回转”之“总”字表达内心渴望归乡的执著、坚定信念。演唱至此,力度、音色均应与前后形成微妙的变化,仿佛绝望的心中再燃希望的曙光。插部一描绘主人公仿佛穿越“幽谷高山”、回到“日夜思念的地方”,以充满急切的渴望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声音为主。其中,“当我年幼就离家乡”之“离”字应注意安排以略有变化的音色、音量与速度,以表达离开家乡的“不忍”与“无奈”;插部二表达情感更为强烈、坚定而直接,合唱音色宜饱满、坚定而有力。 正确合理的音色是在正确的生理状态下产生的。所谓“正确的生理状态”是指产生经由作品内容引发的情感的生理状态。柔和、抒情而连贯的音色用于演绎半个月亮

14、爬上来中渴望美好爱情的人儿的形象,可获得真挚感人的效果;而如果用同样的声音来演绎娄山关的中段,用以刻画“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壮志豪情,只会令人无所适从。以充满野性、有张力的声音演唱八骏赞可以刻画出蒙古族人奔放彪悍的情感世界;而以同样的声音演绎蓝色多瑙河恐怕会令人瞠目结舌。合唱作品的表现内容丰富多样,有愤怒的、忧伤的,有歌颂大自然的、赞美上帝的,也有表达爱情的、摇篮曲、船歌、英雄颂歌等等。不同的作品有不一样的风格特征及形象性,深入仔细地研究作品、挖掘其艺术内涵,是正确演绎合唱作品、处理音色的关键。 另外,在音色处理的问题上,应注意不能为了达到某种音色而失去声音质量。声音最终是为作品服务的,而透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人性的精神光辉,这才是合唱艺术所崇尚和追求的。 速度、力度与音色是音乐作品的主要表情手段之一,三者常紧密结合、共同完成音乐形象的整体刻画。此三者也是合唱作品在以音响形式呈现时,形成合唱魅力的、最易直观感受的主要因素。合唱排练的主要组织者一定要认真细致地研究作者的构思和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意图,反复琢磨作者的设想,再设计布局速度、力度与音色三者的起伏,使其真正成为承载曲作者、指挥者、演唱者的思想情感的有力手段,从而使合唱作品更加完美地、艺术地再现给听众,给人以美的高雅的艺术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