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喜欢自由思考问题”等,看上去不是直接的创新教育,但它却是“创新素质”的源头活水。因此,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的创造性的个性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引导; 激发; 创造; 创新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
2、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学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3、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几点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磁带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
4、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二、引导自主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
5、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吃花生必吃带壳的”,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形容学生的自主探索最合适不过,自主探索犹如“剥壳”,剥壳越有劲,花生越有味道。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掌握规律,要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这一过程的酸甜苦辣。 例如:我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
6、积单位后,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由许多学生说:“平方分米”。这时,马上给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但我没有就此停下来,又把学生的思维领向新的高点:“老师不讲,同学们不看书,谁能说说刚才你创造的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同学演示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谁能说一下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地
7、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 三、探究教学规律,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的,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加以验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又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动手制作,然后我提问:“要是将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
8、还剩几个角?”留给学生动手实践,寻求答案,学生截法各有不同,结果也自然各不一样,有剩10个角的也有剩9个角的,还有剩8个角的,还有剩7个角的。再让学生从所有不同的截法中发现规律:截面不过顶点,剩10个角;截面经过1个顶点剩9个角,截面经过2个顶点剩8个角,截面经过3个顶点剩7个角。经常进行一些操作训练,就会增强学生手脑协调性,产生奇思妙想。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题目设计制作材料、活动方面有意留一点“空白”。多为学生提供创新“资源”,让学生因地制宜地去进行探究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中许多有趣的规律、迷人的魅力,是很难单纯地从课本中领略到的。培养学生
9、的创新精神,还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拓展书本知识。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面积除以圆形面积,算出可以锯5块,脑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摆圆片试验知可以锯4块。又如:测量计算酒瓶的容积,一般学生认为酒瓶上半部既不是圆柱形又不是圆锥形,感到无法计算,而动脑筋的学生想到:先在瓶内装大半瓶水,算出有水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然
10、后把瓶竖倒过来,算出上面空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这两部分的容积之和就是这个酒瓶的容积,别出心裁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赏识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一个个火种,需要老师们去点燃他,这样学生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就感到充实、感到需要、感到快乐,我们也就会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那种境界。那么,创造力一般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