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2969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左权县示范小学 李丽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 “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在讨论“两性统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语文?然后再讨论“两性统一”的问题。 一、工具性:语文的符号特性

2、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符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保证。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人文性:语文的文化特性 语文的“工具性”作为符号的工具属性,与“人文性”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人文情感。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正确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应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做一个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这就意味着它还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课程

3、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价值、文化传统、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义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流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交流能力。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

4、文教学中重视不够,但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积累语言。”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

5、、思想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仅同各科一样要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务,而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一,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凡是语言规范、内容科学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当然,作为语文教材必须要加以精选,教学时,其着眼点是在语文形式;而其他学科如历

6、史、地理、社会、思品等,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内容。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是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

7、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我们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我们更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于一边,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语文

8、能力、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上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何谓两者统一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都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中还会遇到的问题。 总之,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自于我们对工具和人文的正确解读与准确把握,来自于我们对目前语文课堂的反思与创新,来自于我们在语文课堂实践中真正地将其融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全民的语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