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资本积累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趋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资本积累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趋势.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资本积累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趋势浅谈资本积累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摘要: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来说,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而进行规模不断扩大的在生产就需要进行不断的资本积累。没有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就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也就缺乏经济增长的动力。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是在资本论中创立的,分析了资本积累发生的动因、过程和方法,揭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与后果,批驳了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歪曲资本积累的谎言,指明了资本家作为对直接劳动者的“剥夺者”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必将“被剥夺”的一般历史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
2、积累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马克思先分析简单再生产,然后重点分析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对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三个重要的事实:从连续的再生产角度看,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并不是资本家预付的,而是工人阶级自己在上一个生产过程中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价值;即撇开一切积累不说,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后,必然会使资本家的所有资本都成为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其实质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因而它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既是资本
3、再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永久化的结果。 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把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无论是否增加雇佣劳动力的数量,他总是从工人阶级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过去无酬劳动的所有权,成为现今以日益扩大的规模占有活的无酬劳动的唯一条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1 正是在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商品交换,以交换双方彼此承认对方的商品私有权为前提,因此,这种交换只能是自愿的,这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交换始终贯彻了商品所有权规律,即使是由于资本积累而使问题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而这一点是不变的客观事实。从连续的资本积累过程来
4、看,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而剩余价值纯粹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劳动力的不断买卖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的的别人的活劳动”2这就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实际关系,这种关系是资本家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产品的无偿占有关系,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在劳动力商品买卖上的特殊体现。“现在,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变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的”。2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量的理论 在资本积累率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量取
5、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此,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切情况都影响资本积累量。马克思对这些情况作了说明: 1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由于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而产生的剥削程度的提高和实际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2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上造成对立运动和双重结果,即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增加的同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3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劳动资料是整个地被使用而其价值却是部分被消费,劳动资料的规模越大,所用资本与所费资
6、本的差额就越大,资本从中得到的无偿服务就越多,这促进了资本积累的增长。 4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第四个重要因素就是预付资本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预付资本量越大,剩余价值就越大,资本积累量就越大。 三、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论述 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3 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4;“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5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政治经济学一般都把资本理解为“重新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财富”。
7、6“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7“一定价值从一定量剩余价值所借以体现的产品量,随劳动生产力而增大”。8“在生产资料的效率、数量和价值增进时,从而在积累陪伴劳动生产力发展而增进时,劳动所有的力量,都当作资本的力量投射出来,象商品所有的价值形态,都当作货币的形态射出来一样”。9 四、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途径方式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积累与伴随积累而起的积聚,不仅是分散在几个点上;并且,机能资本的增加,也要由新资本的形成与旧资本的分割而受到阻碍。就因此故,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与劳动支配权的愈益增大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个别资本相互间的排斥。”10 从马克思在资
8、本论中的论述可知,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就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这种直接以积累为基础的或不如说和积累等同的积聚,有两个特征。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聚的增进,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第二,社会资本中固定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部分,分在许多资本家身上,他们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彼此对立着。”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
9、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集中补充了积累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不论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积累的结果,还是集中的结果;不论集中是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在这种场合,某些资本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还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经济作用总是一样的。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但是剩余价值是不是资本积累的唯一途径呢?关于这一问题理论界有过激烈的争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撇开了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各种具体放在揭示资本的生产过程上。也就
10、是马克思考察的资本积累是抽象地考察积累,把积累只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在通过分析资本积累而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是正确的。但是,从抽象研究逐步上升到具体研究时,在把资本纳入流通的过程中进行考察时,资本积累的概念及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不能全部涵盖现实的资本形成的渠道。正如马克思所指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中,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只是在特定意义上的资本积累。可用于积累的货币资本“除了由于剩余价值逐渐货币化以外,新的货币资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产生”。11在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时,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的概念和外延均作了相应的拓展,一部分消费剩余,也被纳入了资本积累的可能的来源;
11、一部分货币收入在最终使用以前,总会有一部分通过金融系统而成为真是资本的来源。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用于消费的收入的扩大,首先表现为货币资本的积累”。12同时还指出“一切逐渐消费的收入,例如地租、高级工资、非生产阶级的收入等等,就是这样。他们都在一定时期内采取货币收入的形式,因此可以变为存款,并由此变为借贷资本”。13马克思在此之所以撇开工人的收入不说,并不是工人的货币收入不具有积累的功能或可能性,而是在此假定工人的收入在特定的时点上没有结余。其实马克思的这种假定在其论述劳动力的再生产时被放松了,工人的收入不仅包括即期需要补充体力耗费的收入,而且还包括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可以
12、归结为一定量生活资料的价值,一部分生活资料每天新的消耗,因而每天都必须进行新的补充,而另一些生活资料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需要补充或支出,这样只要工人的工资收入高于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从总体上讲,在任何一个时点上工人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形态的储蓄,而这些货币收入通过金融机构的作用显然是可以转化为资本的。因此,工资变为存款,再变为借贷资本并不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相矛盾。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本质及资本主义再生产实质这一抽象层次上论述的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基本观点,与在具体的资本形成过程中一部分消费剩余通过不同的形式最终转化为资本,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问题
13、,二者并不相矛盾。马克思的资本积累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14 五、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后果的论述 1、两极的积累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还考察了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同时指出:“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15“因此,一天比一天更为明白,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运动的各种生产关系,没有统一的简单的性质,但是有一种两重的互相矛盾的性质;在这各种关系中,有财富生产出来,也有贫困生产出来;在这各种关系中,生产力发展着,但是也有阻碍生产力的力量发展着;这各种关系能生出市民的财富,即资产阶级的财富,不过也能生出
14、不断破坏这个阶级一部分成员的财富的阶级”。16 2、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7 六、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正是通过资本积累进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作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
15、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发展。“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
16、、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8即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生活却极不安定,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贫困境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以及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七、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条件,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一切社会的规模、速度、社会经济内容。 尽管扩大再
17、生产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现象,但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却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确立的。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通过暴力手段,使之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并把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随着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越来越社会化,这主要表现在:在规模日益扩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里,生产资料成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
18、生产资料,产品也变成了许多人共同协作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 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协作关系日益密切; 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又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为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这样才能适合生产的社会性质。但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了。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资本主
19、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成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63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640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P63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P636-63
20、7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P649-650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P644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P636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P663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P666-667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P69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P553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P57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P570 14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研究.第一篇第二章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P709 16马克思.哲学的贫困.P116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832 18孟氧.资本论历史典据注释 注:部分内容来自杨思群的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 部分内容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邱海平的报告 部分内容来自高中教科书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