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31465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教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知识点详尽 九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尽版 第一节:种群与生物群落 一.物种:一个物种就是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二.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1.一定空间:小则如田地、池塘,大则如草原、海洋。 2.同种生物:有大小、年龄、雌雄,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能相互交配繁育后代。 3.个体的总和 三种群特征 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1种群密度 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

2、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3年龄组成 类型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适中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少,老年个体很多 意义: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 4性别比例 四种群的数量变化 1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 2 “J”型曲线 公式:Nt=N0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 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 3“S”型曲线 数量的增加 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出生率与死亡率 气侯、食物 4决定因素 捕食者、竞争者 迁入与迁出 人类的活动 5.研究的意义

3、: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防治害虫 五生物群落 t1群落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垂直结构:明显的分层现象 2群落结构 动物的分层:受植物分层的制约 水平结构:因地形、光照、湿度不同,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3群落演替: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基本网络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分、无机盐等。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 无机物有机物;光能、无机化学能

4、有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3.消费者:包括营捕食生活、寄生生活和共生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菟丝子、大豆根瘤菌)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4.分解: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蜣螂) 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遗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5.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6.特例与误区分析 (1)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和霉菌属于分解者 (2)动物都是消费者:秃鹫、蚯蚓、蜣螂

5、、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总结:营自养生活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腐生生物 7食物链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主要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联系,现以一条食物链为例进行分析: 食物链 草兔狐狼 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别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为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中间

6、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减少,作为其捕食者的下一营养级数量增多。 (3)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流动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这种制约可能来自于种间,也可能来自于种内 (4)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5)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8食物网 (1)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

7、的营养级。 (2)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 (3)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4)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a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b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生物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c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且有多种食物来源时

8、,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生物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二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 起点:从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 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各营养级通过呼

9、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 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生态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三者都是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情况,三者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1.对物质循环的理解 (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C、H、O、N、P、S等元素。 (2)

10、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3)循环的过程: 2.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可被反复利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3)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图解如下: 第三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 1.生态系统具

11、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3.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遭到破坏后恢复原状越难 ,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4.(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需要有足够的持续稳定的能量输入、具有一定营养关系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各生物成分之间还应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比例等条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