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整册教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37651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整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整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整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整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整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整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整册教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整册教案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

2、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

3、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1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

4、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5、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2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

6、地理位置 第2课时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1-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板书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 依据数轴

7、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 3北京时间 讲述 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 4国际日期变更线 3 讲述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练习 请同学们读图1-3,完成练习题1、2。 本节课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

8、,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板书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读图1-1,亚洲地形图,1-5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 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

9、伸有哪些山脉? 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4 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1-1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这

10、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板书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

11、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5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

12、市:雅库茨克和乌兰巴托,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 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 三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

13、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 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 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6 法,来了

14、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第5课时 复习提问 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特征显著。 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15、 五、河流 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 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活动 学生在1-1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

16、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7 活动 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练习 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17、。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板书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1-14,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 1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XX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

18、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8 板书 2人口分布不均匀 3亚洲的人种和民族 学生自学阅读14页亚洲的民族小材料。 4亚洲的国家 在13页地图1-15上找到与我国在陆地上相邻的国家。 中国的临国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4个。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亚洲的人口与国家,那么欧洲的情况如何呢? 学生阅读12页材料,欧洲的人口与国家。 板书 欧洲 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2城市文化水平高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活动 课下搜

19、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分布不均匀 3亚洲的人种和民族 4亚洲的国家 欧洲 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2城市文化水平高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9 第二节 非洲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 2初步学会从自然角度分析非洲的人种特征;从历

20、史原因分析非洲的人口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3.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学方法 :启发 讨论 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亚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

21、”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N以北,最南在30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E以东,最

22、西在20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10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运用地多的大洲。 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 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 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 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 定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地形图,及各种统计图表,掌握读图的方法,锻炼读图能

23、力熟练读图的技巧。 3 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 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阅读课文,简单介绍、以人文教育、德育为主。 三、小练习:利用书、目标检测当堂练习。 四、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提前看图尝试分析非洲的气候 突出的特点,旨在让学生熟练这种方法。 教学后记 : 非洲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大洲,讲课时适当插入一些关于例如:裂谷、刚果盆地的一些地

24、理讲述,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的课堂中要适当加入一些录像效果会更好。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管自然环境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11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

25、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读图1-22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 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东部南部一些地区在 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读图1-23非洲7月平均气

26、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1-24非洲年降水量 1 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00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1-25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面积在各大

27、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1020之间,小部分在010之间,没有高于30的地区,也没有低于0的地区。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撒哈拉沙漠在3040之间,东部南部一些地区在1020之间,小部分在010之间,没有高于40的地区,也没有低于0的地区。由此可以总结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12 衡。赤道附近和几内亚湾沿岸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南北回归线两侧的热带沙漠地区则降水很少。 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1-26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 在

28、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 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 2、植物资源丰富 3、动物资源丰富 简单介绍非洲的粮食作物 虽然非洲有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非洲并没有因此富裕起来 亟待发展的经济 通过一些调查结果说明非洲贫穷落后的经济现状 读图1-30思考书上练习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出生率减去人口的死亡率。 2从全世界来看,非洲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最高的,而欧洲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最低的

29、 3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迅速,而非洲的人口绝对数也很高,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有限的粮食分散,人均占有粮食量少,很多地区食不果腹 阅读课文、总结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 1人口问题 2长期的殖民统治 3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 14 4恶劣的自然环境 学生普遍了解这一现象,最好找学生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很简单,学生独立完成以便教师掌握情况对掌握不好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分析。 四、总结、布置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有较多的直观资料,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自己总结较多的地理知识,积极主动的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逐步锻炼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第三节 美洲

30、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事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

31、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XX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塔,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课 新大陆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15 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

32、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131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北美洲: 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w以西。 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 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2.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讲解,锻炼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平日中对地理事物、

33、地理问题的搜集、思考。逐步养成独立自主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三、总结本节课内容 四、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对于怎样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的方法较熟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独立、主动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

34、点。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16 一、 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 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 三、 教授新课: 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图135、136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 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阿巴拉契亚山脉。 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

35、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 练习:教材27页第1、2、3题。 五、 小结: 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六、 作业:列表对比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七、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

36、知识直观性比较强,学生可以通过地图轻松的找到答案,学生的成就感比较高,应适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书28页29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1-41、图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表对比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水文特征。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17 教学重点: 通过对书28页29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1-41、图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书28页29页的气候图

37、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1-41、图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讲述新课: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 气候特征 1.根据书28页图137和图138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 2.根据书29页图140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3.根据书29页图141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候的各个主要因素。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 1北美洲地

38、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面积最广 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利用书29页图142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利用书29页的活动练习题,以及图142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创设地理情境,提出问题,列出表格。 河流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三、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 四、作业: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18 气候的学习

39、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课堂上要多展示图片、数字,让学生练习自己分析。对于学生的答案要多鼓励。 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语言,政治区划等。 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2.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教育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

40、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美洲的气候特征。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根据日常经验尝试总结地理特征。 二、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三、讲授新课: 人口与经济 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 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

41、人种 通过书上31页阅读材料分析强调北美洲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黄色人种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誉为“世界人中大熔炉”.说明美国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 19 2.语言 美国和加拿大通行英语,加拿大东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语。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通行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葡萄牙语。 介绍拉丁美洲的范围、名称来源 1. 宗教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清晰。 2. 经济 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之支柱的工业体系。 墨西哥是与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

42、物 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南美洲以农矿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四、作业:单元检测的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最后要进行一个总结,让学生把美洲的知识能够穿起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把知识点总结一下,以互相提问的形式展开,班级气氛较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0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运

43、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

44、、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

45、: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1 2通过地形图分析: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

46、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