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48154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

2、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

3、: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

4、。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3、简述杀人犯罪的动机类型。 答:杀人犯罪的动机类型。 就我国当前的杀人犯罪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动机: 利欲动机。 强烈地追求物质满足,这种欲望在客观上不能得到满足时,必然与这种欲望产生尖锐的矛盾,并采取暴力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特征是满足其利欲和排除利欲障碍。 性欲动机。 有的杀人犯罪人是由于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驱使,

5、有的是性欲亢进,当这种强烈的性欲要求与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相矛盾时,矛盾斗争的结果使性欲占上峰,就可能形成暴力强奸杀人的动机。另一种情况,就是性虐待狂的变态犯罪动机,不仅实施强奸、轮奸行为,而且采用折磨、摧残、伤害直至杀人的方式,以目睹被害人的惨状来满足自己的变态性欲。 报复动机。 这是常见的杀人犯罪动机,犯罪人以报复渲泄愤恨,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为动机。 逃避或恐惧动机。 恐惧通常会引起本能的自卫反应。罪行的败露、阴私的公开、名誉和社会地位的丧失,由于对方的继续生存对犯罪人的安全感构成威胁出现恐惧,为灭口而杀人。 政治动机。 有的犯罪人由于具有反社会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这种需要与现行社会制

6、度相矛盾,必然受到挫折,或受到打击,因此,逐渐形成了与*或社会制度的严重对立,并将这种对立情绪转化为以反抗和仇视现行社会制度为动机的杀人犯罪行为。 4、简述抢劫犯罪的心理特征。 答:抢劫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犯罪人崇拜暴力,认为只要威逼,受害人就会交出财物。从发展趋势来看,有些抢劫犯罪人的犯罪意识更加严重,专门实施以巨额财物为目标的重大抢劫和特大抢劫。 抢劫犯罪人的情绪特征。 在抢劫犯罪中,犯罪人的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怕遭遇激烈反抗,有时,甚至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在作案后,犯罪人也会因害怕被认出,而随时产生被捕危险感,并由此产生持续的紧张和焦虑心理。 抢劫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畸形膨胀的物质

7、需要是财犯罪人的需要特征,而希望获得需要的立刻满足则往往是抢劫犯罪人的主要特点。 抢劫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从性格类型看,抢劫犯罪人多为兴奋型、外倾型人,抢劫犯多数性情暴躁。在作案时,由于要使用暴力胁迫被害人,所以,犯罪人的情绪相当强烈,如遇到被害人反抗,就会激起犯罪人情绪的进一步变化,或恐惧退却,或变得更加残暴。 侥幸心理。 抢劫犯一般都有强烈的物质欲望,所以,总为自己作案的成功抱有侥幸心理。一次成功后会使抢劫动机受到强化,很难自行中止,直至被抓获才被迫停手。 恶作剧心理。 其抢劫行为往往属于缺乏生活目标的恶作剧行为。 5、简述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盗窃是侵犯财产犯罪的典型类型,盗窃犯罪

8、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贪利侵财型犯罪心理的一般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认识上,错误意识较突出。 追求丑恶、腐朽的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观念。认识上偏激、极端、夸大,形成了反社会的错误意识在此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进行盗窃犯罪。 在情绪方面,恐惧与侥幸心理互相交错。 一方面,盗窃犯罪人在犯罪中由于希望不良需要得到满足,自认为事先踩点、行踪诡秘、技术高超、手段巧妙、现场没有遗留痕迹物证、能侥幸逃脱惩罚,所以,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盗窃是一种秘密方式的犯罪行为,犯罪人存在着做贼心虚、怕被人发现的恐惧情绪,这在初犯和偶犯身上尤为明显。恐惧与侥幸心理相互交错比较突出,但累

9、犯、贯犯,其情绪变化就不太明显。 在意志方面,品质较为薄弱。 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盗窃犯罪人的自制力差。其二,盗窃犯罪人的犯罪意识很顽固。盗窃犯罪人尝到犯罪的“甜头”,满足了个体的不良需要,从而也养成了犯罪恶习。一旦有了某种物质需求,意志力很难控制其内心冲动,积习难改,表现出犯罪意志的顽固性。所以,在惯犯、累犯中,盗窃犯罪人所占的比例最大。 需要和动机特征。 在需要特征方面,盗窃犯罪人的需要结构畸形发展。主要表现为,对需要缺乏合理的调节,过分追求生理需要的满足和物质需要的获取,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越来越少,并将低级生理需要取代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 在动机方面,盗窃犯罪的动机,主要是贪图财物

10、的动机,即利欲型或贪利型动机。在青少年盗窃犯中,出于好奇心、追求刺激和哥们义气等,均可成为盗窃行为的动机。 盗窃犯罪的习惯。 许多盗窃犯,究其以往经历,往往自幼就有不良习惯,反复多次作案,就会形成行窃的恶习。盗窃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是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进而恶性发展的过程。其犯罪心理的变化有一个由浅入深、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一旦形成盗窃习惯,就很难矫治。 二、论述题 1、试论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 答:一、加强社会教育促进人的持续社会化 使个体顺利地社会化,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之一。个体的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

11、的过程。这是一个终身不间断的过程,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期,社会化的要求、内容以及进程是不同的。 不断完善社会环境 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对于社会成员的人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社会环境的好坏与犯罪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广泛传授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学习和掌握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各种社会规范,是参与社会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条件。包括以下学习内容: 1、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 2、社会习俗、行为模式 3、法律规范 4、道德规范 重视开展心理卫生工作 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是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犯

12、罪心理预防的重要途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接受现实的自我 3、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 4、在事业中获得心理的乐趣 5、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二、引导自我修养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人的自我意识也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的,人的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的情感;对自我的意向。因此,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引导其积极地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既是塑造健康人格的一种途径,也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 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 促进自我意向的进一步发展 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 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犯罪心理学的运用 要求:运用所学到的犯罪心理学知识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特别是自己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犯罪心理学知识预防犯罪,打击犯罪的案例。 1、 简述案情 2、 指出存在的问题 3、 提出预防和应对的措施 4、 学习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