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释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4975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十七帖释文.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王羲之十七帖释文转】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是书圣的草书代表作品,在最早记录王羲之书法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中,十七帖便列为压卷第一帖:“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十七帖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十七帖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礼。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在蜀中三十余年,王羲之尝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帖中,可见羲之对川中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 这些书札,即宋欧阳修所说的“率皆吊哀俟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的“所谓法帖者”。其书“初非用

2、意,逸笔余兴,淋漓挥洒,百态横生”。其书笔画牵连映带而字字很少连属,使转为形质,点画见性情,流便而轻灵,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它相对于魏晋古草(章草)称今草,相对于唐代才出现的大草(狂草)双称小草,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重要的变革的产物。从传世王氏书迹和文献资料,都可以看到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变革的代表人物。羲之书自为古今,早年的姨母帖,还有很浓的隶书笔意,但后来进行了变革,王僧虔论书说“先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犹法钟张”。羲之子献之亦劝其父:“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变古形”和“改体”,是王羲之成为千古书圣的主要原因。所以元赵孟

3、頫说,“右军书是魏晋新体”,即是指王羲之书彻底摆脱了隶书体势结构笔法的束缚,让中国书法在结体用笔乃至章法上都迁至了空前的解放。 十七帖真迹一般认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熬和临本也只能见到零星单本,甚至残本,如远宦帖、游目帖,曾经赵孟俯补全的瞻近帖、汉时讲堂帖等,因此,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宋黄庭坚曾两次论及十七帖,他认为“十七帖,必多临本”,而影响后世最大者则是黄伯思,他的东观余论所记是“先唐石刻本”。他认为传世十七帖有二:“其一于卷尾有敕字,及褚遂良,解如意校定者”,即传世的唐摹馆本系统;其二,“盖南唐后主煜得唐贺知章临写本勒石置澄堂者”,即所谓贺知章临本系统。今传世十七帖刻本名目

4、众多,基本上都是这两种花样翻新。当然还有唐宋间他人的临本,如传为宋魏泰家藏唐人临硬黄本等。馆本中就有张伯英旧苾本、冯铨旧藏本、姜西溟本、王世贞尔雅楼本、文征明朱笔释文本、王穉登藏本等。贺知章本只散见于淳化阁帖,大观帖所刻已经分期(宝贤堂东书堂帖亦然),还有缺十七行本(即所谓魏泰藏本),其它汇帖中,如宋曹之格宝晋斋、明王肯堂郁冈斋、文征明停云馆、邢侗来禽馆、吴延余清斋以及杨守敬邻苏园亦皆有刻,甚至日本、朝鲜亦曾有翻刻的十七帖。历代临本中,颜真卿、米芾皆不可信;赵孟頫临本,明杨士奇见到五种,吴宽见到两种,今传世墨迹也还不止一种,也是真伪互见。又有所谓“修内司本”、孙过庭跋本等等名目,多系帖贾翻刻。即使是馆本中最好的如张伯英本、文徵明释文本、冯铨本,其笔意神态也各不一致,这如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因为一个底本,由于勾摹过朱者的审美情趣不同,奏刀者的技艺高下,棰拓者手法的精粗,用墨的浓淡,甚至纸张的薄厚,都能造成拓本的视觉差异。关于存世各种十七帖拓本的考证,今贤多有论述,其优劣的评价,刻拓的早晚,则多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