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49854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研究計劃 王陽明的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一、前言: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哲學体系中兩個重要的觀念。陽明在他的著作中論及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處甚多,有些地方甚且明說知行合一之知、即為致良知,之良知。可見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關係非常密切。有些學者認為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兩者在實質上是相同的。有些學者卻認為明明德與致良知是一事。有的學者則認為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說法不一。究竟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關係為何?我特別將各家的說法比對來看,試圖整理出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關係。 二、各個學者的說法 首先來看看學者們對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說法。馮友蘭說:王守仁講良知並不是一般地講認識論。良

2、知是知,致良知是行,這個行也不是一般的行。他講知行合一,並不是一般地講認識和行為的關係,也不是一般地講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他所講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頁215)馮友蘭認為良知與行是認識論上的意義,是正確的。他在這裡只是簡單地說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並沒有詳細論述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為何是一樣的觀念。 蒙培元與馮友蘭有相同的看法,他也認為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他說: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也就是他的致良知說。又說:良知是意識本體,即主觀精神;致良知是意識的發現流行,即主觀精神的實現。二者是體用本末關係。知行關係同樣如此。良知之外無知,致良

3、知之外無行。因此知行也是合一的。(以上見理學的演變頁348)蒙培元以良知與致良知的關係比知,行的關係,進一步說,良知之外無知,致良知之外無行。接著他引原文,闡論知,行確是合一的,而且知行都是良知的功用。這樣看來,良知似乎是知、行可以合一的本體根據,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蒙培元似乎是承繼馮友蘭的說法,而加以發揮。其實許多大陸學者,都有類似的看法,在此只舉蒙培元為例。 勞思光並不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反認為明明德與致良知是一事。他論致良知說:陽明之工夫論,則以致良知一語為中心。他認為致良知為成德工夫之實踐歷程,又以致知與格物互不相離,引陽明告徐愛語証物為行為,格物為正行為,由此論致知在格物一

4、義,遂有知行合一之說。 他論知行合一時,以知為知善知惡的良知,行則是意念由發動至展開而成為行為之整個歷程。他並以良知與意志間應有及本可有之貫通狀態,為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旨,並指出陽明於二者(知與行)可貫通之可能處,只注意於隔斷一面的問題。勞思光接著說良知與意志(即知、行)何以不貫通,他認為這涉及致良知中致宇的實義。貫通即是落實處,也即是合一 。 他的結語說:致知,誠意,格物等工夫之一貫性與知行 之本然意義之 合一 互相映現。 勞思光以知是良知,行為意志,合一為致,也就是貫通,可見他並不以致良知即為知行合一,他只說:知行合一與致知與誠意之一貫性,實為一理之兩種說法。 他認為致良知與明明德為一事。他

5、說:(明明德的)特點則在於與 親民 有文獻上之關聯,故可直通往文化制度問題,不似致良知可作為一純道德觀念看。他引証:是其一體之仁也,對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由此可見,明德乃人心本有之仁心或公心小人亦有此心,只是為私慾所蔽,遂不能顯現此能力。明明德,即為去私慾之義: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也。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至此,明明德與致良知之相似處,再明顯不過了,明德與良知同為本体意義之大公之心,

6、明與致同為去私之工夫。致良知與明明德一比較,似可視為原為一事。其實勞思光此種說法,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舊編中亦有論及。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舊編中以大學問為王陽明講學之主要意思,他引大學問 :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謂良知者也。認為明明德,親民皆是 致良知,亦即是致知。為何舊編至新編會有此種轉變,不得而知。若以舉証而言,則舊編所引大學問似乎較能代表陽明的主要意思。馮友蘭論知行合一也只說: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吾人必致良知於行為,而後良知之知,方為完成。此陽明知行合一之說之主要意思也。此處也沒有說,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司徒興

7、(大陸學者)認為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的意思,他引黃宗羲明儒學案:先生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故于致知格物之訓,不得不言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工夫。良知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立言之大旨。作例証,並以此發揮,論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 他說,陽明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等命題,其中,物,事指的是人的行為,心之本体即是良知,所以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就等於知外無行。知外無行實質上就是知行合一。他說: 致良知這個命題和知行合一的命題,在本質上也是相同的。他認為黃宗羲早已點破此點: 致字即是行字。另外,他也引陽明對知行合一的論述: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孰無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致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為一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