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政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市政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市政学期末复习题答案市政的含义和范围: 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治系统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发展而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根据市政的一般含义和我国的际情况,我国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解决各种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对于市政的范围,无论是市政主体还是市政客体,对其理解都存在着不同的范
2、围。就市政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大市政、中市政、小市政三个层次。 所谓大市政主体,即认为市政主体为城市的整个政治系统,包括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 所谓的中市政主体,是广义的城市*,包括城市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政权机关。 所谓的小*主体,是从行政的角度专指城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就市政客体角度来说,可以从大中小三个层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从大的层面来说,市政管理的客体既包括市辖区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又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管理活动。 从中的层面来说,市政管理的客体主
3、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从小的层面来说,有人把市政客体仅仅理解为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的管理,把市政理解为是对城市事务的管理。这种理解显然是过于狭窄,同现代化市政的情况并不完全符合。 市政的特征: 市政的特定含义决定了它固有的一些特征,概括地讲,市政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政治性。市政实际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个城市的政治活动。 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市政系统、市政要素、市政过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维系,围绕着统一的市
4、政目标,发挥出市政的整体功能。 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动态性。市政是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事务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它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动态过程。 双重性。在我国,市政既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保证政令统一,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和实施辖区内的方针政策,维护本市的正当权益,代表和反映市民的利益。 中国市政的特点: 中国的市政建制以城市为依托建立,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许多自身的特点。 市政
5、建制具有双重性和职能的广泛性。我国的市既具有一般地域型行政建制的性质,又具有专门市政型行政建制的性质。由于市政建制的双重性,使市政职能具有广泛性。 市政结构的同一性和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和有关法律对市的政权组织形式作了统一的规定,我国所有的市的政权组织基本都按照这一种模式设置,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同时,又由于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因此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市的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市政行政地位的等级性和内设层级的混合性。我国各级行政机关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行政隶属关系,市的内部层级大都混合设置。 中国市政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市政朝着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6、。具体说来,市政有以下相互关联的发展趋势: 1 市政职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市政职能的发展趋势是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各种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市政的职能重心将由经济管理转向城市生活管理和服务。 市政机构将大为精简。 科学设置市政机构,是市政管理高效运转的基本保证。市政机构变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城市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地位的增强,城市自主权的扩大,城市与中央、省之间关于财权、事权的划分将更进一步明晰化、制度化、法律化
7、;城市对周围地区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对周围地区的领导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市政管理手段将日益现代化。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市政管理手段也日益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市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城市的含义和特征: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程度的提升。市政管理学中所研究的城市是指那些人口稠密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层级的中心地位的地理区域。 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农村有十分显著的不同,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征。 城市的高度集聚性。 人口与物资、设施的高度聚集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最显著特征之一,这主要
8、表现在:城市的人口聚集规模大、密度高;城市中的物资设施高度集中;城市中文化高度集中。 城市的复杂性。 现代城市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过程的纷繁复杂的复合系统,不仅其构成要素十分复杂,而且城市内部的关系和矛盾也纵横交错。 城市人口及其文化结构的异质性。 城市与乡村相比,其人口在职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与交往方式的构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它对周围的乡村区域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了城市*或经济组织对乡村经济的控制力,也使得社会政治权力总是集中于城市而
9、作用于乡村。 城市人际关系以业缘为主,人际交往感情色彩淡薄。 城市居民之间大多缺少血缘和地缘关系,加之城市人际交往多、生活节奏快,导致城市人群的交往较少感情色彩。同时,城市科层制度的发达也使得人们重理性而轻感情。 城市化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从狭义上说,人口城市化简称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乡村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上说,城市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从而造成农村中具有城市特质的城镇的增加,引起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提高的过程。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主要包括: 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
10、平呈正相关的关系。只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在良好的状态下发展,其城市化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社会文化条件。一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国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一是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二是社会体制的作用。 2 城市化的形态: 由于研究者角度不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因而对城市化的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标准进行分析。 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考察,可以分为集中性城市化和扩散性城市化。这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方法。 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去考察,可以分为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去考察,可以分为向心
11、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两种类型。 我国城市化的方针和原则: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长远来看,我国城市化的方针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律和规模经济的要求,适应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积极、有序、全面协调地发展各类城市。简单地讲,即是合理发展大城市,大力扩容中等城市,积极稳健地发展小城镇。 我国城市化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城市化和产业升级密切结合的原则。 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基础,应该是城市化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升级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坚持市场调节为主,注意发挥*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对城市化过程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注意
12、*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坚持提高竞争力的原则。 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城市化最终为人服务的目的。在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划中,应该处处考虑到人的发展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经济。 城市发展模式多样化原则。 我国不同地区应该根据城市客观发展的要求和各地区的具体的情况,分别采取相适应的模式推进各区域城市的发展。 城市功能的特征: 城市功能的系统性。 现代城市功能是一个大的系统,是由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合
13、的整体,而不是各种功能的简单相加,定位城市某一方面的职能,必须着眼于城市全部功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城市功能的层次性。 在城市功能的大系统中,有着明显的分层。整个城市功能系统就是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城市功能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的特殊运动规律,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城市功能的变动性。 城市的各种功能是相对于一定时期的特定外部环境而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城市功能以及城市各项子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变动。 城市功能的开放性。 城市由于其自身的吸引力,使得一定外围区域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得以汇集,经过城市的优化组合产生了能量
14、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从而形成了城市的各种功能。城市功能的发挥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与外部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因此,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发挥过程,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过程。 3 城市功能的分类: 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 一般功能是所有的城市都必须具备的那部分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是区分城市与乡村的依据。 特殊功能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而是为某一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它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 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 基本职能就是主要为本市以外服务的,推动城市成长的那部分职能。 非基本职能就是指为本市服务的那一部分职能。 主导功能和综合功能。 城市的主导功能是指
15、在城市诸多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功能,它影响和左右着城市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城市综合功能是指一个城市同时具有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一种主导功能的作用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 城市功能的优化途径: 所谓的城市功能优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遵循城市功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整原有的城市功能中不合理的部分,以建立实用的城市功能结构和高效率的城市功能运行方式,从而求得较高的城市经济社会效益。 城市功能优化的途径主要有: 参照环境因素,因势利导,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作为城市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应在全力
16、发挥城市现有主导功能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和发展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城市主导功能的转换做好准备,避免因城市原有功能的衰退造成城市的经济危机。城市主导功能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主导产业的优化上,突出和发展城市主导功能的基础是确定和发展城市的支柱产业。 增强城市基本功能,完善城市非基本功能。 优化城市功能的重点是增强城市的外部功能,但同时也应重视城市内部功能的增强,。只有城市外的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处于协调平衡状态,城市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的重点必须放在重建城市的市场中心功能,确立市场中心功能在城市诸多功
17、能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坚持走功能多元化的道路以保持其前进的活力。 我国城市总体分类: 按城市的规模划分。 我国城市可以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我们说的城市规模,一般是指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目前人们普遍采用的是以城市的人口规模来划分城市的等级。 按城市的性质划分。 这里主要是依照城市在国家或者地区中所发挥的政治、经济或者文化作用来划分,它反映了城市的个性和特点。具体可分为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商业金融城市等。 按城市的行政地位划分。 在我国,这种划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依据城市行政地位不同而进行分类的。可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 按
18、城市的地理位置划分。 依据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我国城市可以分为沿海城市、沿江城市、内地城市和边境城市。 4 除上述几种分类方法外,按城市的结构划分,可以将城市分为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封闭式城市和开放式城市;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按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力的强度,可以分为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和地区性城市。按照城市发展历史的长短可以分为古老城市和新兴城市等等。 城市规划的含义和特性: 所谓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空间的布局和各项建设而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概括起来有以下四
19、个主要特性: 政策性。 城市规划既关系到城市中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关系到城市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组织,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部门,一些重大事项的解决,都牵涉到国家和地方的一些方针、政策。 预见性。 城市规划既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到长远的发展要求。城市的各项建设安排,都必须服从长远的发展目标。城市的规划工作要充分估计未来城市发展中各种因素和条件变化,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综合性。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由多种物质要素组成的系统。规划工作要统筹安排好城市的各项建设,所以,城市规划不仅要反映单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规划,而且还要正确适度地处理各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关系。既要为各单项工
20、程的设计提供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要统筹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 区域性。 每一个城市都具有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建设条件、历史发展特点 以及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联系、城市经济和用地结构特征等。城市规划必须按照各城市自身的条件特点,从现实出发,根据城市生产和规模发展的速度及城市化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建设标准,统筹安排城镇的合理分工和城市内部各物质的合理发展与布局。 城市规划的作用: 从城市建设上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 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方面,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密切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建设规划;而经济建设基础设施的部署和建设,则是城市规划
21、和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的城市规划,应当从城市建设上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 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它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城市的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生产力布局等因素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规模,确定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根据产业、人口和用地的规模,配置基础设施。科学的城市规划,明确了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规模,对城市建设的方向起着指导作用。 促进城市用地和建筑的效益。 城市规划是用地和建筑的规范,是城市*的规划部门审批城市用地和建筑的法律依据。它处理城市整体的、区域的和个别的用地、建筑之间的效益关系,并塑造城市平面和立体的形象。 保障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22、。 城市*的规划部门负有制止和处罚各种损害市民生活质量的行为的职责,保障和发展公共绿地、道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住宅区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规划还可以通过指导产业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规划建设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公园、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5 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经济原则。
23、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 安全原则。 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规划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美学原则。 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社会原则。 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进行城市管理的法律
24、依据。 (2)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是大、中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所制定的规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3) 城市详细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基础上,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直接对局部地区的建设作出安排的具体规划。具体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大类。 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的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城市规划的编制。 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
25、的设计和施工。 城市规划编制的程序 城市规划的程序一般包括调查、搜集、分析城市基础资料,编制城市规划,审批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调查、搜集与分析城市基础资料。 城市基础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五类: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方面的资料;2)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基础资料;3)城市设置基础资料;4)城市环境资料;5)历史发展资料。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在广泛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将其整理、归纳、分析,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基础。 编制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编制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城市、中等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编制
26、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内各项建设作出具体规划。 审批城市规划。 在我国,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 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主要有规范、指导和制止、纠正、处罚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进行规范和指导。 对配合城市规划实施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和处罚。 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 城市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是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性的、综合的城市规划管理。其6 主要原则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
27、,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城市交通管理的含义: 城市交通管理,是指城市*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为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综合利用各种手段,科学合理地组织城市中人与物运输的活动。 城市交通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交通分离的原则。 由于不同的运输工具具有不同的运行速度、不同的配套设施,所以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分离,使同一运输工具在同一车道或车道内同一区域内通行,以便加快交通速度,防止不同速度的交通工具互相掣肘。 交通流量均分原则。 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内的交通流量是不同的,必须对交通流量的分布进行调节,采取多种措施,使交通流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匀分布,保持道
28、路的通畅。 交通连续原则。 交通连续原则是指在交通过程中,空间、时间、运行管理上和交通参与者本身精神的连续。,只有保障交通运行的连续性,才能使运输工具和交通参与者占用道路面积和时间减少,加快交通流量。 交通总量削减原则。 交通总量是所有交通参与者与其旅行时间的乘积的总和,包括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以及行人交通量等。 优先权原则。 优先权原则从广义上讲,是指对有利于城市交通状况好转的交通方式在政策上优先扶持,在规划建设上优先考虑,在对道路交通资源的使用上优先。 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 城市道路交通治理,必须从系统论的的角度,实行综合治理。当前,我国城市道路的综合治理要从以下几个方
29、面着手: 实行有利于道路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干道系统。 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一个主要渠道便是加快道路建设,增加道路供给。因此,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经济政策,鼓励多种资本投资道路建设,开辟多种投资渠道;在规划建设上保证财政的支持;制定合理的道路交通设施有偿使用的政策等。 加强道路的科学管理。 在财力有限、道路建设难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加强道路的科学管理就成为首要的选择。道路设施的作用的发挥是由管理决定的,科学的管理能够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负荷潜力,提高行车速度、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节省能源消耗,提高通行能力。 限制和疏导交通总量的生成。 交通总量和三个因素相关:交通参与者、交通参与者占用道路的时间
30、和面积。要限制交通总量的生成,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加强城市道路基础工作和科技工作。 基础工作的加强和巩固,首先要对决策所需信息进行搜集,弄清道路设施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根据调查报告,搞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布局规划;然后要制定统一的城市道路交通法规,规范道路的管理机构、交通参与者和运输者的责权关系。 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根据轨迹标准和国内实情,建立适合我国的交通水平的完整的指标体系,然后建立城市交通的观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7 城市的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城市阶段。 这主要是指城市在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城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城市居民的活动分散,许多居民还
31、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而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则相对弱化,往往成为一国或某一地区的行政、军事和宗教中心。 封建城市阶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愈加频繁,交通运输更加发达,使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但总的来说,封建社会的城市,规模仍然较小,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生产仍以手工业为主,发展缓慢。 近代城市阶段。 这一阶段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特征,主要是: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等的划分;城市中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
32、同时,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现代城市阶段。 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我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建构: 考虑到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现状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起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多元城市化道路模式。 东部地区:这一地区的特点是经济发达、城市密度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小城镇分布广泛,城市体系较完善。但人地矛盾、城乡矛盾、“大城市病
33、”突出。这决定了该地区城市化的重点应该在城市化内涵上下功夫,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化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西部地区:该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和城市密度小,城市布局松散,基本不成体系。因此,要在巩固现有大城市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扶持一批有潜力的小城镇作为生长点;重视小城镇基础建设,扩大人口规模,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增强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 中部地区:该地区极少东部地区的大城市问题,也较西部地区发展条件优越,该地区的大城市多是老工业基地,应由土地外延扩张转为人口外延扩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
34、力的主要阵地。 总之,东部地区以内涵式城市化和网络式城市化为主,走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模式;西部地区实行外延式城市化和据点式城市化为主;中部地区则选择内涵式和外延式城市化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的道路。 城市规划管理的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局,是国家对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 省、自治区*的建设委员会或者城乡建设厅; 市辖区*设置的城市规划管理局; 省会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多数地级市的市*设立的城市规划管理局; 一般的县级市的城市建设局。 市政学研究的意义 市政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加强这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 8 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市政学研究是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趋势的需要。 加强市政学研究是适应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加强市政学研究是造就现代市政管理人才的需要。 加强市政学研究是丰富和完善市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