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51011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重点1、 人体解剖生理学:包括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 2、 标准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3、 细胞:人体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人体的基本结果和功能单位。 4、 组织:细胞繁殖、发育、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 5、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6、 系统:由一系列器官组成,共同完成某一种生理功能。 7、 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8、 刺激:引起机体做出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9、 兴奋:机体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或活动状态

2、的加强。 10、 抑制:机体由活动转为静止或活动状态的减弱。 新陈代谢:新的物质不断替代老的物质的过程。 11、阈(yu)强度:能引起机体作出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1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特点是迅速精准,作用部位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短暂。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作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特点:作用缓慢,范围广泛,时间持久。 1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4、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学说: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镶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的球形蛋

3、白质。 15、线粒体:能量代谢中心,称为“动力工厂”。 16、DNA功能:贮藏、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17、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18、上皮组织一般特点:上皮细胞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性状规则,排列整齐,具有极性,无血管,营养由深层结缔组织中的血管供给。 A被覆上皮 分布 功能 单层立方上皮 内皮位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的上皮。间皮位于胸腔膜和心包腔面。 物质交换;减少摩擦。 单层立方上 皮 位于甲状腺、肾小管 分泌、吸收功能 单层柱状上皮 位于胃肠、胆囊、子宫等器官 柱状细胞多具吸收、分泌功能,杯状细胞具有分泌粘液,润滑、

4、保护上皮的作用。 假复层纤毛 柱状上皮 分布于呼吸道粘膜 分泌粘液,消除异物,保护呼吸道 复层的 扁平上皮 角化的分布于皮肤表面,非角化的分布于口腔、食管、阴道等器官的腔面 耐摩擦,防止异物侵入等保护作用 复层柱状上皮 分布于眼睑、男性尿道处 润滑、保护 复层变移上皮 膀胱及排尿管道 19、各类上皮组织: B腺上皮:专门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 腺 外分泌腺:有导管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 内分泌腺:不形成导管 20、结缔组织一般特点:细胞少、细胞外基质多,细胞无极性,有血管,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其支持、连接、营养、保护功能。 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基质多,纤维少,结构疏松,呈

5、蜂窝状。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功能 建:间充质细胞 成:成纤维细胞 生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基质 巨:巨噬细胞 吞噬、抗原提呈、分泌 细胞 大:肥大细胞 能吸引嗜酸粒细胞聚集到过敏反应部位 白:白细胞 浆:浆细胞 合成和分泌抗体,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房:脂肪细胞 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细胞间质由三种纤维和基质组成: 胶原纤维 成分:胶原蛋白,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小。 纤维 弹性纤维 成分:弹性蛋白和胶原纤维,特点:弹性大,韧性小 网状纤维 成分:胶原蛋白,特点:纤细,少,是嗜银纤维。 21、骨骼肌的基本组成成分是骨骼肌纤维;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

6、本单位。 胞体 神经元的结构 突起 树突 轴突 22、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23、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小的。 24、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25、主动转运最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是物质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在生物泵的帮助下需要细胞代谢供能的转运方式。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造成细胞内高K;防止Na过多以保持细胞形态;建立了一种势能贮备,是可兴奋细胞兴奋性的基础。 26、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载体为中介的扩散 如葡萄糖、氨基酸 易化扩散 特点:特异性、饱和

7、现象、竞争性抑制 通道为中介的扩散 如Na、K、Ca等离子的通过。 27、入胞: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 28、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29、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 思考:怎么引发动作电位、静息电位? 30、肌丝滑行学说:肌细胞收缩时的肌原纤维缩短并不是由于肌丝本身的缩短或卷曲,而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间滑行的结果。 31、等长收缩:骨骼肌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没有长度的缩短。 32、等张收缩:骨骼肌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无肌张力的变化。 33、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

8、34、成人骨有206块。 胸廓:是由脊柱胸段、肋骨、肋软骨,胸骨及其连接装置共同构成的框架结构。 35、长骨:呈中空管状,中部细长称骨干,两端膨大称骺。 扁骨:呈板状,多位于连结牢固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如颅顶诸骨、胸骨。 36、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 37、骨连结: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 直接连结: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 间接连结: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关节囊相连,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38、躯干骨组成:椎骨、胸骨、肋骨。 腰穿时,针尖穿过黄韧带即进入椎管。 39、脊柱的组成: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和尾骨各1块,借韧带、椎间盘、关节连接而成。 40、胸骨角

9、:胸骨柄和体相接处向前凸出的地方。 41、全身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全身运动最灵活的关节肩关节。 42、翼点:在颞窝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交汇处。 43、表皮五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44、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体液的2/3在细胞内,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得以进行的场所。 细胞外液:体液的1/3为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和细胞间隙与组织间隙的组织液。 45、内环境:构成细胞具体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46、血浆中阳离子以钠离子最多,阴离子以氯离子最多。 47、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征。 48、血浆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

10、浆蛋 白和脂类的浓度。 49、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50、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51、组织缺氧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缺氧能促进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作用于血浆中的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成为红细胞生成素,这种激素由血液运送至骨髓,作用于发育中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增殖分化并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 52、吞噬所用: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 细胞免疫: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致敏淋巴细胞,随血液或淋巴液抵达抗原所在地与抗原直接接触,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而发挥作用。 体液免疫: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

11、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能中和、沉淀、凝聚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对其抗体的有害作用。 53、血液凝固: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胨状凝块的过程。 54、血液凝固的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生成血浆纤维蛋白完成凝血。 如果把血液置于极为光滑的容器内或放在温度较低的环境里可延缓凝血,加入抗凝剂可使血液保持不凝固;手术中常用纱布、吸收性明胶海绵按压伤口以止血;适当加温可加速凝血。 55、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激活物、纤溶抑制物。 56、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降解。 57、凝集原存在于红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

12、作用。 58、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59、红细胞血型:ABO血型,Rh血型P45 60、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 6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全身毛细血管网小静脉、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6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肺泡壁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63、心的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心房肌。 64、淋巴循环的主要功能:回收蛋白质及运输营养物质;消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异物。 65、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去极化:0期钠离子内流 1期钾离子外流 复极化 2期钾离子外流和钙离子内流 3期钾离子大量外流 4期

13、钠钾泵和钙泵激活 66、绝对不应期: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由0期开始到3期复极达到55mV这一段时期内,不论用多强的刺激,肌膜都不会发生兴奋。 有效不应期:膜电位由55mV恢复到60mV。这期间内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肌膜产生局部反应但不能兴奋。 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从60mV复极至80mV这一段时间,给予阈上刺激就可引起兴奋。 超 长 期: 在相应不应期后心肌细胞继续复极化,膜电位由80mV复极到90mV这一段时期,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兴奋。 前期收缩: 在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窦房结以外的额外刺激,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67、窦性心律: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

14、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叫窦性心律。 68、房室交界处兴奋的传导速度最慢。 69、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房 收缩 舒张 舒张 舒张 舒张 舒张 舒张 舒张 心室 舒张 收缩 收缩 收缩 舒张 舒张 舒张 舒张 70、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心排血指数: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每分输出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数。 异长调节:搏出量决定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心脏初长度越长,收缩张力也越强,搏出量也越多。 等长调节:机体在进行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时,搏出量有明显的增加,此时心

15、舒张末期容量不一定增大。 心音:在心脏射血过程中,心肌收缩和瓣膜关闭等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第一心音音调较低而持续时间较长,是心室收缩开始的标志;第二心音音调较高而持续时间较短,是心室舒张开始的标志。 71、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 分配血管: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 阻力血管:其口径的改变对外周阻力的影响很大。 交换血管:血管内外液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血液贮存库。 72、动脉血压:动脉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其最高值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其最低值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为脉压。 血压形成前提:在心血管的

16、封闭管道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血液形成条件: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血压影响因素:心排血量、大动 脉弹性、外周阻力、循环血量。 73、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内的压力。 74、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通路:A、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B、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C、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75、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的动力。 76、鼻旁窦开口: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均开口于鼻腔。 趣味记忆:泪管开

17、口在最下,一把鼻涕一把泪;中道额窦上颌窦,筛窦前群莫丢下;筛窦后群上鼻道,蝶窦隐窝只有它。 77、喉的结构:软骨、关节、韧带、喉肌、黏膜。 喉和气管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环状软骨,喉的唯一活瓣会厌软骨。 78、主支气管:左右各一,左主支气管细长,走向近于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走向较陡。 79、肺的微细结构:包括肺的导管部即支气管树和肺的呼吸部即肺泡。 80、肺泡的1型细胞和2型细胞的区别: 1型:形态:扁平,无核部分极薄,数量:占25%,覆盖97%,作用:气体交换。 2型:形态:立方,数量:占75%,覆盖3%,作用:保证肺泡不塌陷。 81、呼吸的四个环节: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换

18、气。 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呼吸运动:呼吸肌节律性舒缩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的运动。 平静呼吸吸气过程是主动的,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呼气过程是被动的。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维持肺组织处于扩张状态,并能使肺随胸廓扩张而扩张;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2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能降低肺泡液层表面张力的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肺容量:肺容纳的气体量。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作全力呼吸,所能呼出的气量。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未再尽力吸入的最大气量。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未再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正

19、常人第1、2、3秒末用力呼气量,分别为83%、96%、99%。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血流量的比值。 82、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可经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互相沟通。 乳牙共20个,恒牙共2832个。 咽淋巴环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防御结构。 消化管是最狭窄的一段食管,消化管最长的一段小肠。 食管的三处狭窄:食管起始部;与左主支气管的交叉处;食管穿膈肌食管裂孔处。 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处。 盲肠和结肠表面的三个特点:有三条与肠管纵轴平行的结肠带,由肠壁的纵行肌集中增厚形成;结肠表面隔一定距离就有一横沟,结肠带将结肠隔成许多囊状膨大,称结肠袋;沿结

20、肠带附近有许多包有脂肪组织的浆膜突起,称脂肪垂。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右 前上棘到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齿状线:肛瓣的边缘和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的环形线。 胆汁的排出途径: 肝细胞分泌胆汁肝内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十二指 胆囊管胆囊 胆总管由胆囊管和肝总管汇合而成。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被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以及维生素、水、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胃肠运动的形式:等张性收缩、蠕动、容受性舒张、分节运动。 肠胃反射:胃内食物可促进胃排空,但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及扩张等刺激,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反射性抑制胃的运动,使

21、胃排空减慢。 胃液的组成:大部分是水分,含有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内因子、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 胃液的生理作用: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活动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易水解;杀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及促进铁和钙的吸收;胃蛋白酶原:被激活为胃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内因子:在回肠中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缺乏内因子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黏液:覆盖于胃黏膜表面,润滑食物,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液与胃黏膜分泌的碳酸氢离子一起构成。 作用:降低氢离子向胃黏膜扩散的速度,并中和氢离子,从而有效地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 胰液的生理作用:碳酸氢盐:中和胃酸,

22、保护肠粘膜免遭强酸破坏;为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碱性环境;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胰脂肪酶:把脂肪水解为甘油、单酰甘油和脂肪酸;胰淀粉酶: 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肠肝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部分胆盐由回肠吸收入血,再回到肝组成胆汁的过程。 83、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的表面的三层膜:肾纤维膜、肾脂肪囊、肾筋膜。 肾单位: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膜细胞组成。 肾血液循环特点:肾血流量大,血量分布不均,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当肾动脉压在10.7KPa24.0KPa之间波动时

23、,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水平,其意义在于完成正常人安静时的泌尿功能。 输尿管的三个狭窄: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处,越过小骨盆入口处,穿入膀胱壁处。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部,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三者连线间的三角形区域。 排泄:机体将新陈代谢的终产物,多余的物质或异物通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排泄途径:肾脏 肺 消化道 皮肤 肾脏的功能:排泄,保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分泌功能如分泌肾素。 多尿: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 少尿: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范围内。 无尿:每昼夜尿量少于100ml。 尿生成的三个过程: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2)滤液在流经肾小

24、管、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最后形成尿液。 原尿:血浆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的液体 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基膜、肾小囊内层3层组成,每层结构上都有不同直径的微孔,是滤过膜的机械屏障。 水的重吸收:一种在近端小管,重吸收量为20%30%。 84、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85、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86、可逆性损伤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脂肪变: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 胞的细胞

25、质中特点:大、黄、油、空泡状、形成脂滴。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为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 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87、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坏死标志:细胞核的变化,包括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 。 凝固性坏死组织结构隐约可见,细胞结构消失 坏 :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类型 病变部位 原因条件 形态改变 干性坏 四肢末端 动脉逐渐阻塞,静脉回流通畅 干、硬、黑、少臭、炎轻,界清 湿性坏 内脏,淤血的四肢 动静脉阻塞,水分多,腐败

26、菌多,感染严重 湿、软、暗绿色、恶臭、界不清 气性坏 深达肌肉的创伤 厌氧菌感染 湿性坏 的一种,蜂窝状,棕黑色,有捻发音,奇臭 88、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89、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90、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细胞分为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91、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作用: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陷;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92、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的充血。 病理变化:肉眼观,大、紫、凉,

27、镜下,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血。 后果:组织水肿或浆膜腔积液,出血,组织细胞萎缩、变性及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肺淤血:左心衰竭时,左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肺静脉回流,造成肺淤血。 肉眼观:肺体积肥大,重量增加,紫红色,质地较实,切面有暗红色血性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镜下观: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出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发生。 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结构,状似槟榔,称槟榔肝;镜下观: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血窦高度扩张淤血,小叶中央带的肝细胞发生萎缩甚至消失 ,小叶周边带的肝细胞可发生脂肪变性。 93、血栓形成:在活

28、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形成分发生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 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性质改变。 按血栓发生部位可将血栓分为四种: 病变部位 肉眼观 镜下 白色血栓 心脏、动脉内膜以及静脉血栓的起始部 灰白色,质硬,状如沙滩之波纹 有血小板、纤维素、白细胞 混合血栓 静脉内血栓的体部 灰白和红褐色相间的层状结构 有血小板梁、纤维素、红细胞、少量白细胞 红色血栓 静脉内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暗红色 有红细胞、纤维素、少量血小板 透明血栓 微循环血管 粉红、略透明,主要有纤维蛋白和少量血小板 94、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

29、血液的流动,阻塞与口径相应大小的血管管腔;阻塞血管的物质称栓子。 栓子运行的途径:A、肺栓塞:来自体静脉系统及右心的栓子随血液流进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 B.体循环动脉栓塞:来自肺静脉、左心或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栓子进入动脉。 C.肝栓塞: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随血流进肝内。 D.交叉性栓塞:在有房室间隔缺损或动、静脉瘘者,栓子通过缺损处由压力高的一侧进入低的一侧,形成动、静脉系统栓子的交叉运行。 E. 逆行性栓塞。 95、梗死:机体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以致因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类型:贫血性梗死 条件:动脉梗塞,无充分侧枝循环,组织结构致密。 好发部位:心、肾、脾。 镜下:梗死灶中央区发生

30、凝固性坏死,外围有炎细胞浸软带和充血出血带。 肉眼:扁形,椎体形,灰白色或灰黄色。 出血性梗死 条件:动脉阻塞,组织结构疏松,双重血供,严重淤血。 好发部位:肺、肠。 96、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生物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 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97、渗出液的作用:稀释毒素及有害物质,以减轻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为炎症灶带来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物;渗出物内含有抗体、补体等,可消灭病原体;形成的纤维蛋白网可阻止细菌的扩散,使炎症灶局限并有利于吞噬作用;纤维蛋白网还可成为修复支架,有利于胶原纤维的生产;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危害:渗出物过多会压迫邻近器官,影响其功能;

31、纤维蛋白渗出过多会发生机化引起组织粘连。 白细胞游出:各 种细胞都以同样的方式游出,其中中性粒细胞的运动能力最强,游出最快,淋巴细胞运动能力最弱;急性炎症或炎症早期,中性粒细胞首先游出,48小时后单核细胞游出;化脓菌感染以中性粒细胞游出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过敏反应以嗜酸粒细胞为主。 吞噬作用:白细胞到炎症灶内对病原体和组织崩解碎片进行吞噬与消化的过程。 98、炎症介质:参与并诱导炎症发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类型: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浆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作用:扩张小血管;增高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趋化作用;发热和致痛;组织损伤。 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A.浆液性炎症:以

32、血清渗出为主;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黏膜、浆膜等处;炎症一般较轻,易于消退,但胸腔和心包腔内如有大量积液,可影响呼吸及心功能。 B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好发于黏膜、浆膜及肺;发生于黏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白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坏死组织等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覆盖在黏膜表面,称假膜,因而黏膜的纤维蛋白性炎又称假膜性炎;发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炎,由于心脏的不断搏动,使渗出在心包脏、壁两层表面的纤维蛋白形成无数绒毛状物,称绒毛心。 C。化脓性炎: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根据其发生的原因和部位不同,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组织,脓肿。 蜂窝

33、组织 脓肿 概念 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炎 发生在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部性化脓性炎 好发部位 皮下组织、黏膜下、肌肉间、阑尾 皮下或内脏 原因 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变 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炎症灶与正常组织界不清,呈蜂窝状 形成含有浓液的空腔 结局 吸收消散:通过淋巴道扩散 小脓肿吸收消散,较大的由肉芽组织修复,形成瘢痕。 99、毒血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 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消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 浓毒败血症: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浓毒败血症,可在全身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栓塞性脓肿。

34、100、慢性肉芽肿性炎:一种以渗出的单核细胞和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 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的产生为特点的慢性炎症。 101、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使细胞的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调控异常,导致局部组织的细胞失控性增生和分化障碍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102、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103、肿瘤的命名:良性肿瘤:组织来源+瘤,如来源于腺上皮的称腺瘤。 恶性肿瘤:起源于上皮组织的称为癌;起源于间叶组织的称为肉瘤。 特殊情况:母细胞瘤:多数为恶性,如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少数为良性,如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 以瘤字结尾

35、的恶性肿瘤:如精原细胞瘤,黑色素瘤,黑色素瘤、骨髓瘤。 以人名或病命名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Hodgkin淋巴瘤。 104、肿瘤的扩散方式:直接蔓延、转移。 淋巴道转移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 血道转移肉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肺和肝是最常累及的器官。 种植性转移当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侵袭器官浆膜时,瘤细胞可脱落并像播种一样散落于体腔的浆膜或其他器官表面,继续生长并形成多个转移瘤。 105、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现食欲缺乏、极度消瘦,严重贫血等进行性全身衰竭综合症。 106、肿瘤的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 性质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良、恶性肿瘤 行为 膨大,挤压或推开相邻组

36、织,不侵入周围正常组织 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破坏周围组织 体腔表面、自然管道表面的肿瘤向表面生长,恶性肿瘤常伴基底部浸润性生长 形态 结节状,有完整性包膜,界清 树根状,无完整包膜,界不清 向外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或菜花状 临检 位于皮下者可推动 固定不以推动 手术疗效 手术易摘除,不易复发 手术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107、。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 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与起源组织形态相似,核分裂相无或少 分化程度低,异型性大,与起源组织形态差异大,核分裂相多 生长速度 通常生长缓慢 生长较快 生长方式 多成膨胀性生长或外生式生长,有包膜,界清,有一定活动

37、度 侵袭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界不清,常粘连固定,不活动 继发改变 很少发生坏死、出血、感染 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形成及感染 复发 很少复发 易复发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对机体的影响 较小 较大 108、癌前病变: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 原位癌:癌细胞已累及上皮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的癌,亦称上皮内癌。 109、缺氧: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细胞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110、常用血氧指标: A.血氧分压PO2:溶解于血液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肺的呼吸能力,反映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能力。

38、B.血氧容量CO2max:100mL血液中Hb为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Hb的质和量,反映血液的携氧能力。 C.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实际的带氧量,取决于氧分压和氧容量。 D.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O2:Hb与氧结合的百分数,取决于氧分压。 E.动静脉血氧差:动脉的血氧含量与静脉的血氧含量的差值,反映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 111、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A.低张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原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皮肤颜色:紫绀。 B.血液性缺氧:血红蛋白量或质的改变。 原因: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一氧化碳中毒:Hb与CO

39、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失去运氧能力;当CO与Hb分子中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增加另三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使氧不易释出,进而加重细胞缺氧。 C.循环性缺氧: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组织供氧量不足。 原因:组织缺血、组织淤血。 D.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氧。 原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 血氧分压 血氧容量 血氧含量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动静脉血氧分差 低张性缺氧 降低 不变 降低 降低 降低或不变 血液性缺氧 不变 降低或不变 降低或不变 不变 降低 循环性缺氧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升高 组织性缺氧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降低 112、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40、 水中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导致纳、水潴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三者兼有。 113、脑和脊髓的被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包在脊髓外的三层膜分别为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包在脑外的三层膜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114、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的适应。 115、睾酮的生理作用:促进男性附性器官的发育;高浓度的睾酮能刺激精曲小管产生精子;维持正常的性欲;对代谢的作

41、用;刺激男性副性特征的出现。 116、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化学物质。 作用特征:特异性、高效性、信使作用、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17、胰岛细胞按其形态和染色特点分为A、B、D及PP细胞,其中最重要的为A和B细胞,A细胞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5%,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约占60%,分泌胰岛素,D细胞数量较少,分泌生长激素,PP细胞很少,分泌胰多肽。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对物质代谢的作用;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对其他组织器官的影响;药理作用 118、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发热: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体温0.5摄氏度

42、以上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119、细胞分化:同一来源的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增殖产生结构和功能上有特定差异的子代细胞的过程。 120、抗原:可被T、B淋巴细胞识别时,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基本特征:免疫原性,抗原性 121、胸腺依耐性抗原TDAg:这类抗原需要在辅助性T细胞辅助下才能使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这类抗原不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即能直接激活B细胞分化增殖产生抗体。 122、不完全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抗原。 123、抗体:抗原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后,B细胞被活化、增殖和分化浆细胞,由浆细胞合并成分泌一类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

43、结合的球蛋白。 抗体主要存在血清内,但也见于其他体液和外分泌液中。 将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 免疫球蛋白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是生物功能上的概念,所以,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非都是抗体。 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丙种球蛋白组分的区域,因此曾将抗体称为丙种球蛋白,但经过研究发现,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除存在于 区外,也有少量抗体球蛋白分布于 和 球蛋白区。 124、补体:由30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补体不仅是机体天然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并对免疫系统

44、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 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各组分均为糖蛋白,有不同的肽链结构;血清中补体蛋白约占蛋白的5%6%,总含量相对稳定;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以D因子最低;多数补体分子属球蛋白;某些补体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经56摄氏度温育30分钟及灭活,在室温下很快失活,在010摄氏度中活性仅能保持34天,故补体应保存在20摄氏度以下;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或某些添加剂均可能使补体破灭。 125、过敏毒素:C5a、C3a、C4a作为过敏毒素,能使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 126、健康:不仅是没病或病痛,而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 死亡: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把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标志。 脑死亡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细胞凋亡: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