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58121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理学考研重点归纳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引起活组织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反应: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兴奋:生物体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抑制:机体对内外界刺激的反应表现为活动减弱或相对静止。 阈值: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 內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內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通过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本声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

2、体液因素的作用,自身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正反馈: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的活动。 负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由五个基础成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內环境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维持內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答: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都从某个方面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例如肺的呼吸活动可以从外界环境摄取细胞代谢所需的O2,排出代谢产生的C

3、O2,维持细胞外液中O2和CO2分压的稳态,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可补充细胞代谢所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肾脏的排泄功能可将多种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血液循环则能保证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身体各个器官系统正常功能活动的综合,是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在高等动物中,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得内环境和各种生理活动之所以能够维持稳态,就是因为许多负反馈控制系统得存在和发挥作用。 2、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主要的调节方式是何种?为什么? 答: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 特点:神经调节为主要的

4、调节方式;通过骨骼肌运动的调节,使调节准确、精巧、迅速 方式:非条件反射:先天存在,反射弧固定,数量有限,属于一种低级反射。条件反射:后天建立,反射弧不固定,数量无限,属于一种高级反射。 体液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属于神经调节的一部分,相当于传出部分的延长。 方式:全身性的体液调节:激素由血液或组织液携带作用与相应受体的细胞;旁分泌:激素在组织液中扩散至邻近的细胞,调节邻近细胞的活动;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合成的激素由神经末梢释放入血并作用于耙细胞。 自身调节 特点: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调节的弧度小,灵敏度差 举例: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

5、异长自身调节。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 1 - 生理学 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单纯扩散 :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

6、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 竞争性抑制; 饱和现象; 结构特异性。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 相对特异性; 无饱和现象; 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静息激活失活 化学门控通道:分布于肌

7、细胞终板膜,嗅、味觉细胞 电压门控通道:分布于神经轴突和骨骼肌、心肌细胞的质膜中 机械门控通道:细胞膜感受机械性- 2 - 刺激并引起细胞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过程。 分解的一个A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即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 出胞是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入胞则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分为吞噬和吞饮,吞饮又分为液相入胞和受

8、体介导式入胞:特异性分子与细胞膜外的受体结合并在该处引起的入胞作用 通道: 载体: 跨膜电位:在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特点:可兴奋细胞均有的普遍现象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现象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使Na离子

9、通道即或与膜去极化间建立正反馈过程所需的临界膜电位。 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 终板电位:跨膜的Na离子内流远大于K离子外流,使终板发生去极化的这一变化。 局部电流: 生理学 兴奋收缩耦联:将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的增加。 等张收缩:收缩时只发生肌肉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单收缩:当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这种形式称为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新的收缩过程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的总和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 完全强直收缩:新的收缩过程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

10、缩过程的总和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 1、动作电位与局部反应有何区别? 答: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局部反应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不表现“全或无”特性;动作电位具有传导性,而局部反应的传播范围从不足1毫米到几毫米,主要取决于膜的被动电学特性,但不能进行远距离的不衰减传播;动作电位不可叠加、融合,通常是一个动作电位结束后才产生另一个动作电位,局部反应可叠加,有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两种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

11、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间的兴奋传递过程。 答: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前膜内Ca离子浓度升高Ca离子进入接头小体出胞作用Ach释放R-Ach接头后膜对Na离子浓度升高终板电位肌膜锋电位肌肉收缩 4、试述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由肌膜延续形成的T管膜传播,同时激活T管膜和肌膜上的L型Ca通道;激活的L型Ca通道通过变构作用活内流的Ca离子激活JSR膜上的RYR,RYR是一种Ca释放通道,它的激活使JSR内的Ca离子释放入胞质,胞质内的Ca离子浓度升高;胞质内Ca离子浓度的升高促使肌钙蛋白与Ca离

12、子结合并引发肌肉收缩;胞质内Ca离子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LSR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胞质中的Ca离子回收入肌质网,遂使胞质中Ca离子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5、试述终板电位的产生机理? 答:终板膜本身没有电压门控Na离子通道,因而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具有局部反应特征的EPP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Na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 6、简述负荷对肌肉活动的影响? 答: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其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肌肉的初长度。在最适初长度下,收缩可以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如大于或小于这个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都会下降。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

13、承受的负荷 随后负荷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缩短速度减小,当后负荷增加到使肌肉不能缩短时,肌肉可产生最大等长收缩张力;当负荷为0时,肌肉缩短可达到最大缩短速度。不改变肌肉初长,但改变肌肉缩短的速度。 答:静息电位:其形成是由于电化学驱动力静息时细胞内的K+比细胞外高几十倍,细胞外的Na+浓度比细胞内的高十倍左右。在静息状态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K+的跨膜外移形成了跨膜电位,数值上近似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而不允许Na+、Ca2+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动作电位:形成条件: 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

14、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 3 - 生理学 7、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答: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属于横纹肌,横纹肌的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组与其走向平行的蛋白丝构成,肌肉的缩短和伸长均通过粗、细肌丝在肌节内的相互滑动而发生,肌丝本身长度不变,由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第三章 血液生理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彼此较快地以凹面相贴。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的特意性抗原的类

15、型。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沉降率:血液加抗凝剂后,置于特制的玻璃管中,测定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距离。 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 血型: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 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 凝集原: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其特异性取决于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或糖脂 Rh抗原只存在于红细胞上 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其反应的特异抗体,为球蛋白,存在于血浆中 红细胞生成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糖蛋白 促红细胞生成素由肾脏产生,肝产生少量。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原红细

16、胞分化;促进网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 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1.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 血小板分泌:生理性致聚剂ADP、5- 4 - 羟色胺、儿茶酚胺TXA2等活性物质,ADP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 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1、 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 答: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血浆含有凝血因子而血清缺乏凝血因子。血清是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因而与血浆比较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2、 血浆渗透压的种类、组成及作用?

17、答: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80%来自Na离子和Cl离子。在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75%80%来自白蛋白。在调节血管内、外谁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中起重要作用。 3、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有何不同? 答:启动方式的不同。内源性凝血是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外源性凝血是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相同。参与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来自血液,参与外源性凝血的因子来自血液之外; 4、 简述血液的功能? 答:1.参与氧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及机体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各种废物的排除,都要通过血液来实

18、现。 2.参与机体理化因素平衡的调节由于血液内的水量和各种矿物质的量都是相对恒定的,所以对于温度及其它理化因素的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理学 3.参与机体的功能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和组织代谢产物,都需要通过血液的运输,才能发挥作用。 4.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免疫物质能吞噬细菌、产生免疫作用。 5、 简述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答:受损血管局部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发生血液凝固。 6、 正常人流动在心血管内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 答:在血管无明显损伤或破裂的情况下,心血管内也经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说明在心血管系统正常时也发生凝血过程。然而

19、,在正常机体内血液并没有凝固,却处于流动状态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内皮细胞分泌,合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硫酸乙肝素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嗜细胞的吞噬作用: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3)生理性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等 2蛋白质C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4肝素 (4)血流迅速,一旦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

20、 7、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答: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形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分解而形成纤维蛋白。 意义: 8、 简述纤溶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答: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血纤维蛋白溶解是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血浆中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它在激活物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它能促进整个纤维蛋白分子分割成很多的可溶性小肽,小肽不再凝固。 意义:正常情况时,体内形成少量纤维蛋白后,由于纤溶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随即溶解。从而使血液保持流动通畅。 第四章 循环生理 自律细胞: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工作肌细胞

21、:主要执行收缩功能的细胞。 快反应细胞:由Na离子通道开放引起的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 慢反应细胞:由慢Ca离子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 心率:即心搏频率,以每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 心动周期:指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占的时间。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期前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的刺激,产生的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 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22、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值。 舒张压:在心舒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 5 - 生理学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产生的压力。 微循环:循环系统中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部分。 有效滤过压:是滤过的动力,它决定液体出入毛细血管壁的方向和流量。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血液粘滞度不变,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 心肌收缩的

23、特点:“全或无”式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 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各种代谢产物中腺苷起最重要的作用 1、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为什么? 答:兴奋性;传导性;主要传导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 影响因素:心肌兴奋传导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

24、与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成正变关系,领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对传导的影响 收缩性;自律性。 2、 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的容积、压力、瓣膜的启闭有何变化? 答:心室收缩期: 心室舒张期: 3、 形成动脉血压的条件有哪些?当它们发生改变时对动脉血压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1)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前提条件。循环血量减少动脉压降低,反之动脉压升高。(2)心脏射血及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基本条件。其它因素不变,射血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是引起收缩压显著升高,而舒张压上升相对较少,脉压加大.因为搏出量使每次收缩射至主动脉血量增加,快速射血期末主动脉血压峰值较大,

25、故收缩压显著升高,但动脉血压升高,血液流出主动脉速度加快,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加不多,故舒张压上升较少,脉压加大;其他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上升,但主要引起舒张压显著上升,而收缩压上升相对较小,脉压减少。是因为外周阻力加大,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加,故舒张压显著升高.而收缩期主动脉压升高使血液流出主动脉加快,故收缩压升高相对较小。(3)大动脉的弹性。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使心室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另一方面,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动幅度远小于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起缓冲作用。 4、 从心肌生物电的角度,说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有何作用? 答:心交感神

26、经对心脏的兴奋性作用是通过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来实现的,它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肌的收缩能力加强。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5、 支配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它们对血管有何作用? 答:缩血管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分别与血管平滑肌上的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舒张。 - 6 - 生理学 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引起血管舒张,对所支配的器官组织的局部血液起调节作用;脊髓背核舒血管纤维:

27、微动脉舒张;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引起腺细胞分泌,舒血管效应,使局部组织血流增加。 6、 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恒定的? 答: 7、 组织液是如何生成与回流的? 答:生成:血液在流经微循环营养通路时,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组织液生成,而在静脉端发生组织液回流,从而实现血液与组织液的物质交换。 回流:90%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发生重吸收回血液;10%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8、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有何异同? 答:不同点:肾上腺素的作用:与受体亲和力均较强。(1)其与心肌1受体相结合,引起显著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使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2)其对于血管的作用则取决于血

28、管, 2受体的分布密度.对以受体为主的皮肤,肾脏,胃肠道可引起显著收缩,对以2受体占优势的肝脏,骨骼肌血管小剂量引起血管扩张,只在大剂量才引起收缩。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其主要与受体及心肌1受体结合,而与血管2受体亲和力低,结合少.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时,几乎所有血管均收缩,动脉血压显著升高,而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减压反射增强,反射性使心率减慢,掩盖了其对心脏的直接作用。 相同点:均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通过, 受体发挥作用.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不同主要由于它们对, 受体亲和力的差异. 9、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答: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脏收缩力量;体位改变

29、;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 可扩张性等于顺应性除以血管的初始容积第五章 呼吸生理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外呼吸:指外界空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内呼吸:组织细胞与体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 氧容量:是指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氧气量。 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氧解离曲线: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 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50%时的PO2。 比顺应性:单位肺容量

30、的顺应性。 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是指单位跨闭压 顺应性越大,弹性阻力越小,反之越大 用力呼吸量: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V/Q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其比值可作为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胸膜腔内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 7 - 生理学 呼吸膜:液体层、肺泡表面膜性物质层、上皮基底膜层、间隙、Capi基底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的生成,

31、防止肺水肿。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防止肺不张;增加肺的顺应性; 肺泡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胸膜腔的密闭性和两层胸膜间浆液分子的内聚力对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和肺通气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肺通气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平静呼吸时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占70 1、浅而快的呼吸与深而慢的呼吸比较,那种对机体有利?为什么? 答: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呼吸频率。 同样的通气量,因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不同,有效通气量就可能不同.例如潮气量500ml呼吸频率12次min,无效腔气量150ml,每分钟通

32、气量为6000ml,相应的肺泡通气量=12=4200mlmin,若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增加1倍,每分钟通气量仍为6000ml,而肺泡通气量则减少24=2400ml。可见,呼吸愈浅快,有效通气量愈少。深而慢的呼吸有效通气量愈大。 2、肺为何能通气? 答: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是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二是阻止其流动的阻力。气体之所以能够进出肺是由于在肺内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肺回缩时,肺容积减小,肺内压大于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体外;肺扩张时,肺容积增大,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肺内。但是肺本身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器官,不能自行张缩,而是靠呼吸肌的活动被动牵拉实现张缩的 。 3、氧与

33、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几种? 答:血液中的O2主要是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占98. 4;溶解O2甚微,仅占16; CO2有两种存在形式:溶解形式和结合形式。CO2的运输:CO2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化学结合运输的CO2分为两种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O3-的方式。HCO3-方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O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由于氧和血红蛋白与CO2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外,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O2就以HHb

34、NHCOOH形式运输到肺部。在肺部,氧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bNHCOOH释放出CO2 。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H+、pCO2、温度升高2、3-二磷酸甘油酸均使氧解离曲线右移,释放O2增多供组织利用。Hb与O2的结合还为其自身性质所影响。 P50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50%时的PO2,正常时为26。5mmHg,P50增大,曲线右移,P50降低,曲线左移。 酸度增加降低Hb与氧亲和力的效应称为波尔效应。主要与PH改变时Hb的构型有关。 - 8 -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

35、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基本电节律:胃肠平滑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不稳定,表现为缓慢的起伏波动,即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表面黏液细胞分泌的HCO3-渗入到此凝胶层中,形成一层0。5mm厚的 这层润滑的机械与碱性屏障可保护胃粘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有助于食物在胃内移动,并可阻止胃粘膜细胞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的酸接触,胃粘膜表面部分PH可接近中性 胃黏膜屏障 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分节运动:小肠环形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 容受性舒张:是由神经反射引起的,传入传出神经都为迷走神经,但传出纤维的递质不是ACh而是多肽。 跨细胞途径:肠腔内的物质通过小

36、肠绒毛上皮细胞的顶端进入细胞内,再通过基底侧膜进入细胞外间隙,最后进入血液或淋巴。 细胞旁途径:肠腔内的物质通过小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再进入血液 主动吸收: 被动吸收: 胃肠激素: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和旁分泌细胞分泌,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 作用:影响消化液的分泌速度和成分、平滑肌的运动、上皮生长,作用于内分泌细胞或旁分泌细胞,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吞咽:第一期:由口腔到咽 第二期:由咽到食管山断 第三期:食团沿食管下移入胃,由食管蠕动完成 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胃泌素、组织胺 - 9 - 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前列腺素、上皮

37、生长因子 1、简述胃液的成分与作用? 1.除水外,盐酸(胃酸)由胃粘膜的壁细胞上质子泵主动分泌H+,Cl则来自于血中。 盐酸的生理作用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最适的pH值杀菌;促进胰液、胆汁与小肠液的分泌,引起胰泌素释放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促进Ca2+、Fe2+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主要由主细胞分泌,也可以由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的粘液腺分泌,胃蛋白酶原被激活后能将蛋白质水解为眎和腖和少量多肽。 3 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能保护VitB12 并促进VitB12的吸收。内因子缺少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粘液和碳酸氢盐:胃粘膜能分泌粘液和碳酸氢盐

38、,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H+在粘液中扩散的速度较慢并被为不断分泌的HCO3-中和,从而避免了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胃中的H浓度是血中的300万倍400万倍,因此,胃内存在有效的保护屏障。包括由胃粘膜上皮细胞及相邻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构成的胃粘膜屏障,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的血流丰富以及细胞的自我更新快。 2、简述胰液的成分与作用?胰液是无色、无臭的液体,pH为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胰液中含有:碳酸氢盐 :由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产生,具有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并为小肠内的消化酶提供最适pH的作用。胰淀

39、粉酶 :水解淀粉;胰脂肪酶: 水解脂肪;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均以酶原形式分泌,激活胰蛋白酶原最主要的是肠致活酶,此外胰蛋白酶本身、胃酸和组织液等均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能激活糜蛋白酶原的是胰蛋白酶。蛋白质在胰蛋生理学 白酶和糜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彻底水解成氨基酸。以上四种酶均由胰腺上皮细胞产生。由于胰液含有水解三大营养物质的酶,且量多、活性强。因此,胰液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作用强,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3、胰液为什么是主要消化液? 胃排空暂停。随着酸性食糜在十二指肠内被中和、消化产物被吸收,这种抑制作用消失,胃的运动逐渐增强,又出现胃排空。如此反复进行,直至胃内食糜完全排空,故胃排空是间断性的,能较

40、好地适应十二指肠内消化和吸收的速度。 5、何处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位?为什么? 小肠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上都起重要作用。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是全面的和最后的。因为在小肠内,食物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作用,各种需消化的营养成份均最后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小肠还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运动对促进化学性消化和吸收都有重要作用。一般食物在小肠停留38小时。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基本完成。 1. brain-gut peptide:称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也存在于胃肠道内的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为脑-肠肽,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激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

41、2. 胃粘膜屏障:胃液中含有粘液和碳酸氢根,它们贴附在胃粘膜表面,减少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和胃酸的腐蚀性作用,故称胃粘膜屏障。 3. 胃肠激素的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这种作用称胃肠激素的营养作用。 4. 小肠的分节运动:小肠的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张和收缩运动,它的反复运动能把食糜有效地推送到小肠的远端。 5. 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上S细胞合成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物质。它能促进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从而使胰液分泌量增加。 6、简述胃与小肠的主要运动形式及作用?胰液是无色、无臭的液体,pH为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胰液中含有:碳酸氢盐 :由

42、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产生,具有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并为小肠内的消化酶提供最适pH的作用。胰淀粉酶 : 水解淀粉;胰脂肪酶: 水解脂肪;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均以酶原形式分泌,激活胰蛋白酶原最主要的是肠致活酶,此外胰蛋白酶本身、胃酸和组织液等均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能激活糜蛋白酶原的是胰蛋白酶。蛋白质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彻底水解成氨基酸。以上四种酶均由胰腺上皮细胞产生。由于胰液含有水解三大营养物质的酶,且量多、活性强。因此,胰液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作用强,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4、简述胃排空的过程及作用? 食物由胃排人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一般在进食后约5分钟,便有食糜排入十二指肠。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有关。一般来说,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或固体的食物排空快;在三种主要营养物中,糖类排空是最快,蛋白质其次,脂肪最慢。此外,胃内容物的总体积较大时,排空的速度较快。对于一餐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 胃排空主要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胃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进食后,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增强,胃内压升高,当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幽门舒张,可使胃内13mL食糜排入十二指肠。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性食物刺激肠壁感受器,通过神经和体液机制抑制胃的运动,使 -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