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含义.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6773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痛苦的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痛苦的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痛苦的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痛苦的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痛苦的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痛苦的含义.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痛苦的含义痛苦的含义 有人说,人间事,不如意者居多。也有人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既然人生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直面痛苦,在了解痛苦的基础上甚至享受痛苦。这就是我的写作初衷。 我是一个及其信奉“真正的美是悲剧的”这种观念的人。 悲观主义宣称;世界是一个伤心地,生命没有生命价值,幸福是一场转瞬即逝的梦;叔本华将苦难当作被感觉的此在的绝对实质,将苦难沉入我们生活的根本,所以生活的果实全然具有苦难的本质。 一切“心愿”都是意志的前奏和余响,而并非它的实现。任何对躯体的影响都直接是对意志的影响,这影响如果符合意志便是快乐,如果悖逆意志就是痛苦。在叔本华理论的结论中,完全没有我

2、们作为痛苦不愿有的痛苦,也没有我们作为快乐要求有的快乐。在现实中,痛苦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对我们意志的强暴,一个印象之令人痛苦并非我不愿意有这个印象的原因。而“我不愿意有这个印象”,这是其名称叫做痛苦的固有的和原始的过程。 幸福是什么?符合意志便是幸福,悖逆意志就是痛苦。叔本华从幸福的意志品格得出的幸福感:一切幸福“从本质上始终只是负面的。愿望,即匮乏是任何一种享受的先行条件。愿望随着满足地实现而消失,随之享受也停止。因此,幸福感只可能是从一种痛苦,从一种困厄得到的解脱当一切最后都得到克服并达到的时候,由此所产生的并非别的什么,而只可能是人们从一种苦难或某一个愿望解脱出来,因而只是处于苦难或者愿

3、望来临前的状态。” 生存从不给我们一种真正的增益而只是填补缺损,向意志偿还债务。即生存中的意愿是从来都得不到满足的,只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实现意愿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但在叔本华看来这个生存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只有实现意愿的瞬间才会感觉到幸福。 生存的无目的性使特别重视快乐与痛苦。 从纯概念上看,意愿自然是不拥有的,可在事实上却是一条从不拥有到拥有的道路,并因此而是介于不拥有到拥有的中间状态。这类东西在幸福论的反射中依然如此犹如爱,柏拉图将爱称为介于没有到有的中间状态,它因此并没有感觉到不幸,而且还向其出发点的苦难中注入了接近目的的幸福。 因为在心理上有决定意义的是,我们并非首先和完全在达

4、到目的的瞬间才感觉到目的的快乐,而是随着目的地接近预先预先就感觉到了快乐。幸福的希望就这样以正当的方式而且无需欺骗就变成了希望的幸福。 叔本华的意志观所描绘的爱的过程似乎近于荒唐:爱的过程的目的是在由内而外的占有被爱的人,这里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幸福的标准,就是摆脱欲求在整个尚未占有期间所伴随着的痛苦。事实上经验已经证明,在许多情况下爱本身不论在何时不得不放弃它原来的目的,比如在其开始阶段止步已经被感觉到是一种幸福:失恋的幸福是一个经常被证明的事实。当爱可以向着它的圆满实现发展时,它已在流向这一发展的早期阶段:流向对所爱的人的追求,流向最初渺茫、随即出现曙光的希望,流向渐渐明显的默认的征兆,流向距

5、离完全占有尚遥不可及的默示的最初的证明向着这整个梯级奔流的是一条水量越来越充沛的幸福之河,他在确定的增益中也许会达到高潮,为达到这个高潮而进行着不间断的攀登,却绝不是一跃而从纯然的痛苦到达纯然的幸福。 悲观主义将生存看作是某种比其不生存更糟糕的东西,因为世界的负面性,它的苦难量大于它的正面价值,超过它的幸福量。当幸福量大于苦难量你的生存就是幸福的,但在悲观主义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当涉及一种商品的货币价格是就需要另外一种量来认定这个价格的合适还是不合适:根据这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流通货币的一定数量规定为这种商品的平均合适的价格;不论要价的绝对高低为何,要价只有当这个商品或其等值品在其他地

6、方可以用较低价格得到时才称得上偏高。我们为得到个别快乐所付出的痛苦价格的情况必然如此。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人在感受着确定的痛苦量和确定的快乐量时永远无法判定前者是否为后者的“公平”价格。只有在生活和经验的进程中,才可以有所判定,但标准因不断新涌入的经验而被维持在不稳定状态。 叔本华承认痛苦与快乐之间没有“公平地”比例满足我们:并非痛苦的值,而是痛苦本身的事实使世界的此在变成某种不负责任的东西,使非存在无限的优于存在。因为痛苦之为痛苦的品格根本不可能被抵消,不论多么大的欢乐都不可能补偿一种痛苦。 所以人必须拥有与痛苦“同样多的”幸福,以便不于和生活一起受骗。然而这种愿望在现实中不可能通过快乐与痛苦

7、之间可虚构的关系得到实现。所以,能够使我们感到满足的并非平衡,而是痛苦的消失和幸福在我们生存中的主导地位。 意志是我们内心的无限者,因为我们感觉到,每一个有限的行动都会留下一个未除尽的余数。 一般而言,人们必须审慎行事,不可贸然将最后世界和价值情感的决断称作谬误,因为这种决断本来就超越真假抉择,是一个对存在的表达,是一个灵魂对世界的一种态度的表达。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这意志的现象,二者均无意义。他得到的是世界与人生的悲观结论。 尼采承认世界与人生本无意义,但他不甘心悲观厌世,为了肯定世界与人生,便诉诸艺术。 尼采的悲剧观念中提倡审美人生态度。 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的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志与乐趣。 就算人生是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与快慰。 为避开此在的痛苦与惊恐所必须遵循三条途径: 一、 是想象摆脱意志:意志会将想象带进欲望与痛苦之中。即“美学拯救之路”。 二、 通过意志克服个体性分裂,使个别主体与所有其他主体认同,随之个体性分裂的痛苦全部消失。即“道德拯救”。 三、 使意志本身自我扬弃,使意志本身产生否定自我的意愿。即“放弃与否定意志的拯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