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嘉轩儒家思想浅析.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67905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嘉轩儒家思想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白嘉轩儒家思想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白嘉轩儒家思想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白嘉轩儒家思想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白嘉轩儒家思想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嘉轩儒家思想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嘉轩儒家思想浅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白嘉轩儒家思想浅析白嘉轩儒家思想浅析 张小莲 凤翔县唐村中学 邮编:721400 内容摘要:白嘉轩是儒家思想的身体力行者。而儒家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特别是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由其构建的社会道德,一方面维持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另一方面却也在压抑着人性。在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中,白嘉轩作为儒家思想的象征,演绎了儒家文化解体和衰落的一个片段。解读白嘉轩这一人物形象,无异于解读儒家文化所构建的社会道德趋于灭亡的过程。但是我们仍旧能从白嘉轩近乎完美的人格中透视出儒家文化的两面性。 关键词:白嘉轩 儒家文化 仁义 残忍 白鹿原是现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

2、历史缩影。白鹿原的思想意蕴如果要用最简括的话来说,就是正面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所培养的人格,进而探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在陈忠实看来,一个富有文化价值的人格,犹如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民族文化的库藏。支配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它的人伦精神,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以至伦理文化的特征,均可通过人格的结构反映出来。对于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和人生观所构建的白嘉轩这一人物形象,或褒或贬,未有定论。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儒家思想的两面性。 一 白嘉轩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典范。小说中的白嘉轩作为独子,世袭了白鹿两家一氏两姓的族长。作为族长,他修祠堂,建学堂,鼓动人们“交农”反对暴政,带领族

3、人“伐角取水”;瘟疫过后,又支持儿子孝武敬修族谱。他严格的执行族规;清庭覆灭后,又实施了朱先生拟就的充满儒家道德精神的乡约。如果说朱先生是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那白嘉轩就是朱先生儒家思想的身体力行者。在整部小说中,白嘉轩作为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象征,是一切美德的拥有者人们被白嘉轩的“仁义”感动的同时,便也容易认同他所笃信的“理念”。 可以说,“仁义”是白嘉轩人格的核心,他标榜“学为好人,自种自耕自食”,不放弃劳动,也不愿意去做官,只按照自立的意愿治理家业,处理族中事物。就个人品质而言,其挺直的腰板显示出其刚正不阿的优良品性。同情疾苦,我们不能不称之为“仁”,“交农”事件的始末以及搭救鹿子霖出狱,我们

4、不可不称之为“义”,他自己也曾和鹿三谈起说:自己一生从未做过一件亏心事。他有着封建地主和族长的双重身份,却奉行“耕读传家久“的儒家价值观。热爱劳动,懂得节俭,虽然种植鸦片后家业暴富,却仍旧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中国独特的农业文化形成了白嘉轩这样的认识:耕作才是正经的立业之本,读书才是出仕的唯一之路。在白嘉轩的影响下,白家恪守”耕读传家“的家训,每日“黎明即起,清扫庭院”,男耕女织,有条不紊。 与白嘉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鹿子霖这一人物形象,则是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毁弃者的身份出现的,表露出狡猾、自私、淫荡和虚伪的性格特征。他是小说中唯一个在地位、财产、声望上可以和白嘉轩相抗衡的人物。他与白嘉轩展开的是

5、三代人之间的争斗和较量,既是两个家庭的世代纠葛,也是传统儒家道德内部矛盾的表露。鹿子霖乘人之危、贪财好色,不管是其复杂的性关系,还是诱奸、利用田小娥,都足可见证鹿子霖是一个阴冷的人。他的悲剧不是因为白嘉轩换了他的地,而是由其贪婪、伪善的性格造成的。 在白嘉轩的身后站着中国儒家传统熏陶下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在人际关系中,利是义的基础,义在利中衍生。作者在设计白嘉轩和鹿三的关系时往往在“义”中夹杂着“利”,并且在文章中以白嘉轩种植鸦片来表现白嘉轩对“利”的获取。当冷先生诊断出白孝义失去了生育的能力以后,白嘉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他知道这样的事情足以毁灭白家几代人在原上辛苦树立的威信,知道这件事情

6、的危害性。从白嘉轩的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在义和利的关系中从来不会有什么温情。有意不顾生活规律去强调“义”和回避“利”,只能是“伪”。白嘉轩的“伪”正好深刻刻画了他这一落地生根于历史深处的人物形象活生生的人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区别于动物的理性,也只有具备理性也才能使人真正成为人,而理性则自然引导我们去追逐利益。白嘉轩这种没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存的技巧。 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比较,使得原本同是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代言人被分为两类:一类在传统儒家文化解体的社会背景下,仍然对儒家思想文化有着最执著的追求;而另一类,却在道德规范的掩盖下,谋求着财富,但其人性也同时扭曲

7、。在农协“风搅雪”和田福贤的返乡报复中,白嘉轩始终超然世外,鹿子霖却快意的充当着田福贤。对于鹿兆海的衣锦还乡,鹿子霖依势张狂,几乎忘乎所以,而白嘉轩却竭力不让自己的儿子参与保障所的任何事情。可以说,鹿子霖的一生轻狂潜藏着其祖上的急迫愿望。就像其祖上“勺勺客”一1 样,宁可忍受人格的屈辱也要赢得物质上的满足。利用一切机会出人头地成为鹿家世代的梦寐以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当鹿子霖最后一无所有之后,他的精神也必然崩溃,最终变疯。白嘉轩和鹿子霖的差异可以说是两人出身和社会地位以及个人修养的差异,而出身与社会地位的差异正是决定他们不同命运的根源。虽然两个人在表面上都在竭力向对方表示着友好,极力维护着

8、相互间的融洽与和谐。但鹿子霖从任“乡约”开始,就时刻准备借机羞辱、贬低白嘉轩,展示其背离传统的一面。 二 正如作家所说,自己写白鹿原这部小说是在重建“民族秘史”,既然要实现写“史”的目的,他就不可能排除“五四运动”以后,传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和解体。但是作家并没有理性的阐述传统儒家文化萧条的原因,却转而探究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符号的白嘉轩,如何在“四面楚歌”声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和捍卫自己的信仰。在重修宗祠时,“嘉轩和那些热心帮助的族人一起从杂草丛生的瓦砾堆上拣出碑文碎片,用粗眼筛子把瓦砾堆里的脏土一筛一筛的筛过,把小如指盖的碑文也尽可能多的收拢起来,然后在桌上拼接,然后把无法弥补的十余块空缺让石

9、匠依样凿成参差不齐的板快,然后送到白鹿书院请徐先生补写残缺的乡约文字他一边用毛笔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写字,一边感叹:人心还能补得浑全么?可以说,黑娃的落草,白孝文的蜕变、鹿子霖的淫乱、以及饥饿、瘟疫、战争,无不在预示和加速着旧的社会秩序的坍塌和崩溃,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儒家文化的末路也成为一种必然。 通读白鹿原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传统的儒家文化有着抹杀不掉的留恋和欣赏,这在小说的下半部分表象的更为透彻:传统文化的叛逆者黑娃、白灵、白孝文最终都归于了失败。既然反叛是必然的失败,那这种反叛便成为了一种悲剧。黑娃从小就厌恶白嘉轩挺直的腰杆,在他的眼里:“白嘉轩大叔永远是一副凛然正经八百的样子,鼓出的眼泡

10、皮儿总使人联想到庙里的神像。黑娃知道白家对自己家好却总是恐惧,他每天早晨和后晌割两笼猪草,匆匆被进白家马号倒在铡敦旁边又匆匆离去,总害怕看见白嘉轩那张神像似的脸。即使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黑娃也能从他们身上找出白嘉轩的影子。可以说,作为长工鹿三的儿子,在潜意识里便与白嘉轩对立了起来。从这点我们不难分析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黑娃是一个为改变自身的低微地位而成了一个传统儒家文化的破坏者。他闹农协、参加革命、落草为寇又指示人将白嘉轩那挺直的腰板打断,他这样的一切行为无疑是离经叛道 。只有当黑娃被捕入狱后,白嘉轩所象征的儒家文化显示出了无可伦比的宽容性,白嘉轩并没有借此机会报复,相反的却以德报怨,积

11、极营救。黑娃后来拜朱先生为师2 “学为好人”,终于又自觉的皈依了传统文化,拜倒在小娥曾经受刑的祠堂下。白嘉轩的宽容无疑表现出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小说中展现的白嘉轩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灵魂。他勤俭持家 、从严教子,遭到土匪的洗劫之后表现出异常的镇定,伤愈后更加坚强,他慎重的选择小儿子的婚配,对祸福吉凶有着最朴素的认识。他典型的代表着小农经济社会的君子人格。他仁义、宽厚、勤俭、克己、自强,同淫邪行为势不两立。对他这种人的人格魅力,及其在所处环境中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位置和作用,我们不能低估,更不能否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赖于这种人格的维持,中国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才可

12、以在长时间内稳定存在。但超越了儒家思想文化的范畴,就儒家思想的自身而言,也必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白嘉轩作为一个意志力与使命感超常的封建家长,他欺骗冷先生,从鹿子霖那里换地迁祖坟,机心深匿是由于白家权势的重要,但这种权势的重要却是建立在封建迷信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地主阶级的思维方法。为了白家的发达,他大力兴办学校、送子女上学、亲自劳作,甚至种植鸦片。但同同时他也有封建地主最保守的一面。他的两个儿子和鹿子霖的两个儿子一起上学,鹿子霖想让儿子读书识字到外边闯世界,但他却最终要儿子回家走耕度传家之路。他以族长的标准培养孝文,希望孝文能继承他的族长地位,在发现孝文的奸情之后,他被激怒

13、了,做为族长的他总是要求别人来遵循乡约,但看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却也作出了这样离经叛道的事情,白嘉轩开始有了一种危机感。这样也无疑给了白嘉轩一记清脆的耳光。白嘉轩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白鹿原发生的,于是他当众惩处白孝文和小娥,与孝文断绝了父子关系。同样,他发现了白灵的“出轨”之后,也不惜将她囚禁,丝毫也没有顾念到父子之情。但是却也是白嘉轩,知道自己的三儿子不能生养之后,让三媳妇找兔娃借种。白嘉轩一边在维护着封建的道德,一方面自己却也在不自觉的破坏着。正是白嘉轩维护封建礼教的反动与保守表露出其真实的人性。从其人格中我们又不难发现仁义文化和吃人礼教之间的矛盾。 小娥原是一户武举人家的小房姨太太,由

14、于被大太太压迫和不甘独守空房而与黑娃私通。当她们的行为被郭举人发现后,郭举人休小娥回家,黑娃也被解雇。最终她和黑娃回到白鹿原。以儒家思想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田小娥这种正当的人性追求,无疑他们是离经判道的淫乱行为。做为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白嘉轩决不允许这种“淫乱”的女人来玷污白鹿原这块他苦心经营的圣地。白嘉轩不仅没有允许他们进祠堂拜祭祖宗,而且也没有允许他们在村子里住下去。做为黑娃的父亲鹿三也认为他们的结合是辱没了祖宗而不容他们。小娥和黑娃只好在村外的破窑洞里安身,尽管如此,他们仍旧生活在幸福的爱情之中。但是3 这种幸福是短暂的,黑娃在农协失败逃走后,小娥为保黑娃和他们得来不易的幸福,掉入了鹿子霖的陷

15、阱之中,成为了鹿子霖和白嘉轩争斗的牺牲品和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白嘉轩惩罚欲与小娥成欢的狗蛋时,不动声色的羞辱了鹿子霖。而鹿子霖为报复白嘉轩又指示小娥勾引白嘉轩辛苦培养起来的接班人白孝文。白孝文的奸情败露后,白嘉轩也在那一刻“哐”的一声栽倒,在这个静静的雪夜他体验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死亡。鹿子霖要以拆迁房屋的机会来羞辱白嘉轩,而白嘉轩却早已洞察了鹿子霖的这一动机,反而表现出极大的平和和大度。白孝文吸食鸦片后倾家荡产,走入绝境。在鹿三看到白孝文行将毙命的当夜,他残忍的将小娥杀死。小娥死后阴魂不散,制造了瘟疫向人间不公正的世界复仇。小说中的这一节虽然荒诞,却使文章更具表现力,承载了非此不能承载的信息量。

16、小娥的阴魂附于鹿三的身上和白嘉轩展开辩论,充分表现了正统文化在人性上的悖理。白家轩此时则完全表现出一个卫道士的残忍,他不顾众人的请求,坚决拒绝了小娥为她修庙葬尸的要挟,而向朱先生请教后建六棱塔镇压小娥的阴魂。小娥的要求无论是怎么样的合理,但在白家轩看来,她的存在如同赌博、吸毒一样冲击和破坏着传统秩序,作为这种秩序的维护者,白嘉轩对其深恶痛绝,而她也最终为现实社会所不容。 三 白嘉轩闪烁的人格魅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传统儒家思想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民主思想的背离,态度无疑是保守的。当何县长新官上任欲谋改革,聘请白嘉轩出任县参议院参议的时候,对何的民主的信其论点,白嘉轩说:“百姓乱口纷纷,唯个说了算?

17、听张三的还是听李四的,还是听王麻子的,?张三说种稠些好,李四说种稀些好,王麻子说稠了稀了随便种,你说听谁的,按谁说的下种子?古人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嘛!这在客观上说明白嘉轩的那个时代中国人缺乏最起码的民主意识。也许正如白嘉轩所说,动乱年代最不需要的就是民主,而是一种可以整合一个混乱民族的凝聚力。白嘉轩沉着、内敛、坚强的背后,其人格还包含着多重矛盾,这种矛盾的展示也揭示着宗法文化的两面性:它不是一味的吃人,也不是一味的温情,而是永远贯穿着不可解的人情和人性的矛盾。白嘉轩与鹿三的交往,充分表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对黑娃、孝文的宽恕也表现出广博的胸襟,但无论是谁,只要触犯了他恪守的乡约,他便立刻表现出

18、残忍的一面,刻薄寡义,毫不手软。他在威严的宗祠里,对赌棍和烟鬼实施的酷刑,对小娥和孝文实施的“刷刺”,令人毛骨悚然。朱先生化白鹿去后,白嘉轩放声大哭“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好的先生了! “鹿”在白鹿原是吉祥和幸运的象征,也是仁义道德的象征。白鹿的消失和白嘉轩的悲号隐示和宣告着这一文化层次的终结。白嘉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虽然他在白鹿原上是威望4 素著,但是在几十年的颠来倒去的政治他愈来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空间,愈来愈陷入无所作为的尴尬。综观白嘉轩的一生,可谓忧患重重,创巨痛深:他为横征暴敛发动过交农事件,大革命他被游街示众,他被土匪致残,他经受了失女之痛,丧妻之悲,不肖子孙的违逆,到了最后,只能在冷

19、寂中续续家谱,无所事事,是斗争中,一个抱着农民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白嘉轩作为一个封建性人物,虽然到了反封建的历史时代,但他身上的许多东西仍旧显示出充分的精神价值,而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却要为时代所革除,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就显出浓厚的悲剧性。可以说这种悲剧是传统伦理道德情结和现实境遇无法统一的悲剧。他的人性在封建礼教的浸泡中已经走向变形,他的“仁义”之举和其权威的不可抵抗性,折射出一种虚伪的状态和无情的冷酷。在他圣贤的形象下,有着一些悖离社会道德的利己行为;他给人显示出刚强的君子一面,却难以磨平内心的那种孤寂和脆弱。在命运和历史的转动下, 白嘉轩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悲剧。同时,白嘉轩亦是一个民族,一个历

20、史的情感符号,他的人格精神象征了人类人格精神在中国农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形态。这样的人物作为作家讲述民族秘史的一个隐喻体,他给了我们一种精神的希望,同时也给我们以某种文化的悲哀,而这种复杂的审美感受,正是作家执著的寻求民族文化的希望与深沉地思考民族 历史悲剧所带来的产物,它体现的也是一种现代的焦虑。当陈忠实也清楚地认识到白嘉轩和白嘉轩所代表的文化世界在历史面前地无能为力,因此,整部家族小说的历史叙事,在苍劲的基调上又染上淡淡茫茫的哀愁,让人感到一种文化重建的艰辛与苦痛。从白嘉轩的身上可以突出地感觉到中国封建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积厚恒远,他的精神甚至可以说是民族的维系纽带,这也是白嘉轩这个人物性格

21、丰厚深刻的地方。他是一个代表伦理道德的符号性形象,他是封建传统道德的执行者,作为白鹿村的一族之长,他有着“神像”般的气质和君子的刚强。同时,在朱先生的影响下,对儒家人化的“仁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现实境遇中,他的这种人格却遭受了严重的冲突,无法满足他那种权势的完全实现,于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与现实境遇的相互抗衡下,造就了他人格的双面性。从动态方面分析人性,认为人身上的善恶美丑在运动中不断融合,不断转化,它的善恶美丑界限被消融在过程中性格世界的这两种相反两极性格因素的交织融合便形成了性格的真实,丰富与深邃。白嘉轩是儒家文化渗透到乡村伦理道德的化身,他身上既有着民族非常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着无

22、法摆脱的人格缺陷。 四 作为儒家文化的捍卫者,白嘉轩具有果敢善断号令众人的领导才能,既能以德服人又手腕多变机智过人,这种“内圣外王”的修为和处变不惊的过人能力牢固的确立了他在白5 鹿原上的绝对权威。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文化铸就了他挺直的腰板,使他具有了自强刚健傲然独立的倔强人格。“仁义”是白嘉轩的立身之本,也是他在白鹿原树立自己的威望,赢得尊重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来说,比起田福贤来,他才是原上的真正精神领袖。他一生除了不断接受朱先生的教诲,恪守“耕读传家”的祖训,在白鹿原实践朱先生制定的乡约外,便不再接受任何思想的影响。人们对白嘉轩的认同,却忽略了其性质和曾经在历史上带来的真实灾难。 白嘉轩这个

23、人物形象,既隐喻着民族的人格理想,也暗示着民族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悲剧感。面对白嘉轩,我们会感到,这个人来到世界上,他本身就是一部浓缩这着民族精神的进化史。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传统文化的负荷。他在村庄的民间性活动,相当完整的保留了宗法农民文化的全部要义。他顽健的存在本身,即无质疑的证明,封建社会得以维系两千多年的秘密就在于有着他这样的栋梁支撑。作为人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作为精神文化的代表,他的人格又闪放着瑰丽的光彩,近乎于人格的神。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革中,顽强的坚守着并且身体力行着祖宗传下来的宗法文化的全部要义、规范和准则,在白鹿原充当这着精神的领袖。当然他还是人,这才是我们所要求

24、的典型。作为一个纯自然的人,他也有着自己的伪善,甚至残忍。他以儒家的仁爱之心,以善行义举来维持着原上的和谐与安宁,却又以残忍的手段、严酷的族规来来维护快要坍塌的宗法制度。同时,他的封建与落后又把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离里起来,与历史的发展保持距离。仁爱的长者与冷酷的族长、人格的慎独与命运的波折,在个人情感与理智的斗争中,白嘉轩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一个传统儒家文化构建的民族宗法文化的卫道士。 由于白嘉轩的自我封闭,可以说他个人几乎和政治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属于那那一派别,但作为社会个体中的一员,他又不能不和政治有什么关系。 做为一族之长,他竭力维护宗法制度的存在和家族利益的同时,又奇特而微妙地与

25、现实政治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描绘在以往小说中没有出现过,这也是他的特别之处。作者好象是有意写出民间文化与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的距离与矛盾。田福贤、岳维山、鹿子霖多次让他出任乡约,他都坚决地拒绝了。也许他认识到政治的黑暗,也许他觉得白鹿原才是他统治的天下。但是出于关心乡民的利益的愤怒,他曾发动大规模的鸡毛传贴和交农事件。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正是封建农耕文明下的宗法制度。封建生产关系被被打乱后,宗法制度也失去了其生长的温床,但是白嘉轩却仍旧恪守着小农经济社会中普遍的衡量人生成败的标准,恪守着宗法礼教的道德标准。当然,他也对政治有自己的看法。他可以把农协失败后国民党势力的疯狂的阶级报复说成“白

26、鹿原成了鏊子”;也可以因为女儿参加了共6 产党而称她为“海兽”。他其实根本就不懂得政治,他辨别不清楚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有什么区别,他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判定政治。他要做的只是维护白鹿原的安宁、维护家族的利益,而他依靠的也只是乡约筑起的防御破坏力量的文化的围墙。 参考文献 1陈忠实. 陈忠实文集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602. 2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06. 3赵录旺,刘晓亮.历史的回声 时代的寓言J.西安: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第期. 4曾军.白鹿原的经典化历程J.荆州: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第期. 5孙莹.重估传统儒家文化与重建历史真实J.海南:海南大学学报,2005,第期. 6余琪.试论白鹿原的史诗风格J .陕西商洛:商洛示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期. 7崇桂强.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述J.张家口大学学报,1994,第期. 8张恒学.白鹿原的历史悲剧意识J.吉林:北华大学学报,2001,6,第期.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