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68840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注射量小,不得超过1滴量,约相当于0.1ml。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疼痛治疗、预防注射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注射部位:药物过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且皮肤较薄的 部位,通常取前臂中段内侧,此处易于注射和辨认。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预防接种:常选用三角肌下缘等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上进行。由于皮内注射为侵入性操作,可引起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 一、疼痛 发生原因 1注射前病人精神

2、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 1 -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 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

3、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接压,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采用横刺进针法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 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

4、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发生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

5、不适可随 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 发生原因 - 3 -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 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针

6、头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药时药液外漏;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穿皮肤。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临床表现 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或皮肤上有二个针口。 预防及处理 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狭窄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四、虚脱 发生原因 1主要有心理、生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心理方面病人

7、多数无注射史,对肌肉注射存在着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 4 -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 肌肉强烈收缩,不能放松,使注射时的疼痛加剧。此外,病人对护士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心情更加紧张。生理方面,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于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疤痕处等,引起患者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临床表现 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预防及处理 1

8、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病人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病人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

9、静推5%- 5 -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 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五、过敏性休克 发生原因 1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而引起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二便失禁等;其他过敏反应表现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预防及处理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

10、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6 -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 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刻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

11、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 lO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 - 400mg加入5% -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 -50mg或苯海拉明40mg。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体外心脏按压

12、,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臵提供依据。 六、疾病传播 发生原因 1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吸药液过程中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 2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 临床表现 传播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细菌污- 7 -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 染反应,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如乙型肝炎,病人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状。 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要求。 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 3操作者为一个病人完成注射后,需作手消毒后方可为下一个病人进行注射治疗。 4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报告医生,对症治疗。如有感染者,及时抽血化验检查并及时隔离治疗。 -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