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67299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8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第一篇 地 质 勘 查 第一章 地质勘查设计 第一节 总体要求 1、目的 地质勘查设计是为完成勘查任务而编制的“作战方案”,也是实施单位施工的依据,必须认真编写,及时审批,严格执行。 2、设计种类 2.1 按任务要求的不同,可分为总体设计、年度设计及单项设计;按地质勘查阶段的不同,可分为预查设计、普查设计、详查设计、勘探设计。 2.2 总体设计:由于工作范围或矿区规模较大,勘查周期长,根据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的要求,就完成该工作区的整个工作而编制的设计。 2.3 年度设计:根据总体设计的安排或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结合上年度工作成果逐年编制的当年工作设计。 2.4 单项设计:

2、针对某一单项或工作方法编制的设计,如地形测量、地质测图、钻探、坑探或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等的专业设计,多用于指导施工。 3、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确定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制。 3.1 确定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认真研究该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前的准备工作。 3.2 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制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资料并研究,根据编写设计的需要,必要时需进行现场踏勘。 3.3 设计编写 设计编写时,项目负责人必须依据有关规范、技术标准的规定,编制详细的设计提纲,报项目实施单位审批。 项目负责人按批准的提纲

3、,及时组织设计编写人员,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图表的编制和文稿编写工作。 3.4 设计的初审 1 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初审,初审的重点是设计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满足任务书的要求。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成设计书送审稿。 4、基本要求 4.1 设计必须体现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设计水平。 4.2 必须充分收集工作区前人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有充分的依据和可操作性。 4.3 设计要充分体现地质勘查项目工作阶段和工作性质,按不同的阶段和性质编制设计。对于跨年度项目可编制总体设计和年度设计。 4.4 设计书要符合有关规范、规定和要求,要求内容完整、文字

4、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齐全。 4.5 设计编写要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集思广益。必须进行设计方案论证,力争用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好的成果。 4.6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都应讲求经济效益。按有关要求编制设计预算,并提出各项目预算编制说明;还应根据定额或标准,提出工种人员合理配制及组织计划。 4.7 项目设计必须符合所下达任务书的要求,如有较大变更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按所批准任务书编写设计。 4.8 设计编写应按照各行业专业技术要求执行,凡未列出的专业类别的设计书的编写可参照相关专业的编写要求。 4.9 不同专业的设计书应突出本专业的特点。 第二节 设计书内容 地质预查、普查、详查、勘探设计书或总

5、体设计书的内容包括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 1、说明书 1.1 内容:包括设计指导思想、目的任务、设计依据、工作部署、设计工作量、预期成果、经济预算等。 1.2 具体要求:由于工作任务、工作性质和地质背景不同,因此不同设计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应针对不同情况拟定合适的纲目和文字内容。 1.3 设计依据:即工作区的地质特征,是设计书的重点,特别是与设计目的任务密切相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等特征,应重点突出叙述,同时要避免罗列资料和叙述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2 1.4 工作部署:也是设计的重点,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工作区的地质条件,全面安排,

6、合理部署;同时要遵循地质工作程序:按由不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正确部署各项工作。 1.5 工作方法:应根据工作区具体条件和不同勘查阶段的任务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并按工作目的任务的需要,合理确定各种方法、手段的工作量和工作顺序。 1.6 工作质量:对于设计的工作方法和找矿手段的质量,都应根据国家颁布的规范或规定,结合工作区地质条件提出保证工作质量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1.7 综合研究:要贯穿地质工作的始终,设计中不仅要提出综合研究的专题和具体任务,还要安排综合研究人员和工作量,以防流于形式。 1.8 要强调科学管理,严格做好经济预算,在保证完成

7、地质找矿任务和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用较少的工作量取得更多更好的地质找矿成果。同时,应防止虚报工作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让有限的资金用到需要的勘查工程上。 1.9 组织管理:组织机构要与设计任务、工作方法、工作量的分解相一致,还要做到人员配置合理,分工任务明确,协作主动有序。还要建立贯穿设计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劳动保护制度。 1.10 预期成果:除了按各地质阶段的任务提交相应的报告和图纸外;有时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还需提交“预期可提交的资源储量”。如有可能收集到有关资料或估算参数,则可进行简单的资源储量估算;如无资料,则大致估计或不做估算。 2、附图 2.1 一般附图 1) 交通位置

8、图; 2) 区域地质研究工作程度图; 3) 勘查开发登记范围图; 4) 区域地质图;一般15万11万。还应附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 5) 矿区地质图; 6) 矿区物化探异常图; 7) 设计地质剖面图。 2.2 注意问题 2.2.1 由于工作任务、性质的不同,设计附图的种类、内容也会不同,如勘探设计,3 水、工、环地质调查设计,其附图数量、内容都会有所增减; 2.2.2 部分附图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或作为插图; 2.2.3 设计剖面图中,如有竣工钻孔,并有取样分析成果的,均应附上“取样分析成果表”; 2.2.4 矿区地质图应尽可能附上相同比例尺的地形线。 第三节 普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附“中国

9、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总体要求”中的“普查评价设计书编写提纲”供参考。 第一章 前言 1. 目的任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2. 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供水、供电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上述内容,凡与调查无关或关系不大者不写或少写。 3. 矿权登记情况:包括调查区内探矿权登记范围、面积等,视情况附区块图,必要时还需表述区内采矿权登记的范围及有关情况。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 以往区域工作情况:主要是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

10、探、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2. 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已进行矿产勘查地区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有关的矿区,应附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详述。 3. 对已经涉及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科研工作,要重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 4. 对已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区内找矿突破的关键性地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应结合本次工作的目标任务加以详述。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主要从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分析说明工作部署的依据。 4 1. 区域成

11、矿条件:重点阐明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特征、遥感地质特征、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炼。 2. 矿区地质特征:重点放在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特征上。若为沉积矿床,应将重点放在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沉积类型、沉积建造、相模式及沉积成矿作用;如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应重点分析控矿构造类型及性质特点,如韧、脆性变形的特征、规模、产状、构造剥离面或拆离面、不整合及构造对矿床的破坏情况若为岩浆型矿床,要从岩浆岩的岩性、岩相分带、侵入特征、侵入模式等方面进行叙述;对成矿条件较复杂的矿床,要分别叙述其主要成矿特征。同时,阐述普查区内地球

12、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3. 矿体地质特征:包括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围岩蚀变等特征。 4. 矿石的选冶情况及经济技术评价。 第四章 工作部署 1. 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 2. 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并视具体情况分年度做出各工作阶段的主要任务,并附相应的工作部署图。 3. 年度工作安排 说明各年度工作安排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尤其是当年的工作应详细安排。 第五章 工作方法及

13、技术要求 1. 测量工作 普查阶段的测量工作是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工作的基础,底图比例尽应满足上述工作的要求。要充分利用GPS 定位及航测资料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 地质填图 通过地质填图,大致查明矿区内地层、构造、岩石与各类物化探异常、矿化带及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及分布等主要控矿因素。研究地表矿体的产状及其变化。 视普查区大小和矿床的复杂程度来确定矿区填图类型及比例尺,说明填图范围、面积、剖面测制地点的确定、填图精度的要求及方法的选择。要说明和矿化带、含矿层、与矿体有关的岩石、围岩蚀变、含矿构造带及其它地质现象的观察内容,图示方法。 3. 槽井探工作 槽井探工作主要用于系统揭露

14、圈定地表矿体、构造、重要地质界线及各类异常。 重点说明各类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 4. 钻探工作 普查阶段布置的钻探工程主要用于控制矿体,了解矿带的深部延伸。要说明钻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工作量,施工顺序及质量要求。 5. 坑探工程 普查阶段一般不使用坑探工程,确因条件限制不宜布置钻探工程的,可布设坑探工程。设计中应说明坑探工程的技术质量要求及施工目的。 6. 物探工作 物探工作应根据已有物探资料、普查矿种及围岩的物性特征布署,比例尺按普查面积及矿床大小选择。 7. 化探工作 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及取样分析方法,要根据普查区特点进行选择。 物化探工

15、作部署要有的放矢,按有关规范要求执行,并编制专业设计。物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应尽可能与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致,并确定有效的成图方法,做好物化探资料的综合解释。 8. 取样化验工作 应详细说明拟采集的岩矿样、化学样、光谱样、选矿试验样和同位素样等各类样品的采集目的、采样原则、数量、分析测试项目等。 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说明在普查工作中应进行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10. 矿石选(冶)性能试验与评价 说明普查中对矿石可选性资料获取方法。对于组分复杂,矿物颗粒较细,在国内尚无工业利用成熟经验的矿产,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11. 矿床可行性评价 在普查评价过

16、程中应做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 6 12.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说明对经过普查工作,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可能采用的方法。 13. 专题研究 说明结合普查工作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科研必须与普查工作密切结合,解决普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 第六章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 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编写。 第八章 组织管理和项目组人员设置 1. 组织管理; 2. 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 技术措施 1. 保障任务完成,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含技术

17、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2.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3.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第十章 预期提交成果 1. 普查工作报告及相关图件、附表 普查报告提交的资源量,主要是按照GB/T177661999规定的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验证的预测资源量,要求333级别以上资源量所占资源量的比例在70%以上。重点是通过普查评价,确定可否转入下一阶段地质工作。 2. 提交成果时间。 第十一章 设计附图 1. 交通位置图 7 2. 以往地质研究程度图 3. 勘查开发登记范围图(如图面允许可与其他图件合并) 4. 120万15万区域地质图 5. 120万15

18、千物化探异常图 6. 11 万12千矿区地质图 7. 大比例尺典型剖面图 8. 总体工作部署图及其分图 说明:以上提纲仅供编写项目设计时参考,可根据项目不同情况作适当调整。专业另有规范规定要求的,要统一按专业要求执行。 第二章 实测地质剖面 第一节 位置的选择 要求:掌握工作区的地质特征。 要点:剖面方向应垂直地层总体走向。 注意:剖面线平移时岩层层位衔接。 1、实测地质剖面的比例尺应根据矿区地质图比例尺确定。 矿区地质图 实测地质剖面图 1:25000 1:20001:1000 1:10000 1:10001:500 1:5000 1:5001:200 1:2000 1:2001:100 1

19、:1000 1:100 2、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全面踏勘了解工作区地层出露分布情况,研究区内基本构造格架和构造形态发育分布情况,研究标志层。 3、选择岩层、岩相出露较完整、标志层发育、构造清楚的地段为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4、沿剖面线方向实地检查岩层露头分布情况,若重要地段出露不好,则要布置轻型山地工程进行揭露。 5、实测地质剖面应在地质填图之前进行,一般要测制1-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 8 第二节 测制方法 1、根据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确定剖面的起点。 2、基点、剖面起止点、地质观察点在实地用木桩或用油漆在岩石上标志,并用GPS定位。 3、按导线顺序,测量各种数据并记录于实测地质剖面记录本或笔记本

20、电脑中,同时绘制路线地质平面图和地质剖面草图。, 4、如剖面前方地形不利或露头不佳时, 沿岩层走向可左右平移实测剖面位置,左右平移距离不大于100米,剖面平移时岩层层位必须衔接。 5、逐层详细观察岩性,按岩性划分层位,确定分层位置, 并进行岩性描述,主要内容为:岩石名称、岩石特征;古生物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野外层号采用统一编号,每一层一个号码。在图上要注明野外层号。 6、测量并记录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的产状、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的变化等。 7、逐层采集岩矿、光薄片、化石标本及设计中要求的其它各类样品,将其分类编号并记录采样位置。 8、重要的居民点、地物、河流、公路、制高点等,应在剖面图及平面

21、图有关位置,加以注明。 9、当天工作应当天整理完。内容包括整理文字记录,标本,照片等。发现错误时,应次日去野外校对,不得搞“回忆录”。 第三节 剖面图绘制 要求:采用垂直投影法。 要点:剖面投影基准线方位的选定。 注意:地层、构造线的倾角,在剖面图上是假倾角。 1、剖面导线、测点高程及平距计算。 2、垂直地层总体走向,选定平面基准方位和高程基准线。 3、根据计算后的导线长度、方位在图纸上方绘制导线平面图。 4、在导线平面图上,按顺序划出各地层分界线,注上层号,并标上各种地质产状要素。 5、利用导线中各端点的高程,在图纸下方展绘地形剖面线。 6、将导线上各测点的地质要素垂直投影到地形剖面上,绘制

22、地质剖面图。 9 第四节 剖面地质研究 要求:划分填图单位,统一岩石命名。 要点:正确划分矿区填图单位。 1、实测剖面结束后,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 2、在对各剖面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依据填图比例尺确定矿区填图单位。 3、统一矿区岩石命名。 4、地层厚度计算。 D=L(sincossincossincos) D岩层真厚度 L斜距 岩层真倾角 地形坡度角 剖面方位与地层走向之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 10 表2-1 华 东 有色地质勘查局 队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簿 剖面名称及编号: 矿区名称: 项目类别: 测制人员: , 测制日期: 项目实施单位: ,技术负责: 实测剖面基

23、点、基线记录表 表2-2 11 剖面名称及编号: 比例尺: 第 页 基点坐标 实测基线参数 基点、基线在剖面图上投影归算成果 沿剖面线方向 水平距 累计 水平距 偏离剖面线方向 偏线距 累计 偏线距 铅垂方向 高差 累计 高差 基点编号 X Y H 备注 基线 编号 长度 方位角 坡度 端点 高程值 测量: 计算: 检查: 日期: 12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表分层位置 层号 自 止 斜厚 真厚 岩矿石名称 层位 / 期次 表2-3 接触 关系 标志面产状 基线位置名编号 称 产状 剖面名称及编号: 剖面线方位: 第 页 花纹代码 地质描述 基线基线位置 位置 编号 编号 13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表

24、主要元素分析成果 表2-4 第 页 采样记录 起 样品 编号 采样 方法 基线编号 基线编号 止 样品长度 位置 方位 采样线产状 坡度() 标本鉴定 标本 编号 采集位置(m) 鉴定结果 基线编号 位置 检索项 位置 样品 代表厚度 14 实 测 剖 面 地 质 小 结 表2-5 图1 剖面地层柱状图 矿区名称 剖面名称及编号 层号 地层柱 厚度 岩性名称 测制目的 及观察效果 沿剖面线 地层、构造、变质作用 及矿化蚀变情况简介 地质新发现、新认识 存在问题 及下步工作建议 编录人: 审核人: 日期: 图2 剖面地质构造示意图 15 实测剖面地层真厚度计算表 矿区 剖面编号 剖面位置 第 页

25、 导 导 线 线 编 号 号 1 2 坡 度 角 5 岩层走向与剖面线夹角() 6 Y=sincoscossinsin sin cos cos cos sin 地形累 计高差Yh=Lsin值 积 14 15 平距M= 真厚Lcos度 D=Ly 分层代号 18 分层累计厚度 19 表2-6 斜 距(L) 岩层倾角() 积 备注 3 4 7 8 9 10 11 12 13 16 17 20 组长: 计算: 检查: 16 第三章 矿区地质测量 第一节 准备工作 要求:掌握矿区地质特征,明确设计任务要求。 要点:分析研究已有资料。 1、地形底图:应收集最新地形图作底图,其比例尺应较填图比例尺大一倍或相

26、等。一般需准备三套地形图。 2、展绘矿区已有探矿工程、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3、按设计要求,明确工作任务要求。 4、全区踏勘,结合已有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掌握矿区内填图工作尚待解决的重要地质问题。 5、仪器准备,根据填图比例尺及勘查的不同阶段而确定使用测绘仪器定位。普查阶段地质填图时地质观察点及地质界线均可使用GPS仪定位;大型沉积矿床的地质图及比例尺为1:5000、1:2000、1:1000的矿区地质图需用测绘仪器测定地质点和地质界线。 第二节 野外地质测量的一般方法 要求:根据比例尺和规范合理布置地质观察点观察路线。 要点:正确圈连地质界线,考虑V字形法则。 注意:对一般地质体分布区不应片面

27、强调地质观察点线密度。 1、填图方法:一般可分四种:露头圈定法、剖面穿越法、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比例尺大小确定。详查、勘探阶段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中,如露头少,覆盖面积大时,多采用圈定法;如露头较发育或地质条件简单时,则以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其它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对矿化蚀变带及重要构造带主要采用地质界线追索法进行追索控制。 2、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一般垂直地层走向,其密度原则上填图图面中每隔11.5cm有一条观察路线通过。观察点应尽量布置在地质界线上或界线拐弯处,原则上填图图面中宽度大于1mm的地质体,均应有观察点控制圈定。对重要标志层、矿化蚀变带图面上虽不足1mm应

28、放大表示。必要时附素描图或照片资料。 3、各种地质体界线、产状、相互关系的圈定或确认,必须有3-5个观察点控制。 17 4、重要地质构造产状、性质的圈定或确认,必须有3-5个以上观察点控制。 5、地质观察描述记录于地质观察点路线记录表中,格式详见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6、矿区覆盖面积大,仅有零星露头时,要填露头分布图,露头边界实地圈定,实地连接成图。如露头很小,可适当放大填在图上。 7、填图时应注意采集反映重要地质现象的标本、样品。矿区已有实测地质剖面采集的统一标本时,一般标本可以不采。 8、地质图上的界线及断裂必须在野外实地勾连,并明确标示实测和推测界线。 9、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 9.1各种比

29、例尺地质测量的地质观察点和观测线的平均密度可参照下表。 地质测量定额表 地质测量 比例尺 1:5万 1:1万 1:5千 1:2千 1:1千 地质简单区 地质中常区 观察 观测线 观察 观测线 点数 长度 点数 长度 2 1.6 3-4 2.0 40 10 50 12.5 80-100 20 100-120 25 500 / 600 / 1200 / 1400 / 地质复杂区 观察 观测线 点数 长度 5-6 2.4 60 15 150 30 700 / 1600 / 9.2地质测量中的工程控制:工程控制主要是针对矿体和矿化带而言。围岩部分除掩盖部分太大而又必要时才使用少量人工揭露,一般以能控制

30、围岩分层及矿床构造为准。 9.3地质体位置的精确度:一般在仪器法定点时,对于其附近的解析图根点,地质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距离0.6毫米。在森林荫蔽地区,按上述误差放宽1.5倍。 大比例尺图按物、化探测网测定地质观察点者,点位精度高,研究程度应相对提高。 第三节 地质测量资料的整理 要求:矿区地质测量工作贯穿地质勘查的全过程。 要点:根据勘查工作进展,不断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1、地质测量应逐日整理原始的现场编录资料,补正文字记录。 2、整理分析路线剖面图、素描图,野外用图清绘着墨,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综合研究。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去野外检查校正。 18 3、根据野外地质草图,在地质底图上注

31、明观察点、观察路线、各类标本、试样、素描、照相的采取地点及编号,编制实际材料图。 4、阶段性综合整理:根据已取得的地表填图资料结合矿区各类探矿工程取得的资料,对矿体产状、形态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检查填图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并编制阶段性填图工作小结,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制定下阶段填图工作计划和资料整理、综合研究的内容。 5、矿区地质填图野外工作结束后进行资料的系统整理,野外手图转绘成室内清图。 第四节、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对工作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侧重的哪些方面,将随比例尺的不同及普查工作的目的与具体任务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1、沉积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1.1 全面研究沉

32、积岩的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形状、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建立沉积岩层的层序,确定沉积间断的存在、大小及其性质,通过对岩层层序、厚度、韵律构造及沉积间断的研究,划分沉积旋回,研究沉积作用及其和其他地质作用的关系,通过这些研究并通过不同剖面的对比,确定沉积建造的类型。当确定地层层序很困难时,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构造类型、小构造形态及产状、沉积岩本身的构造及结构、沉积旋回、单矿物及微量元素的综合分析等予以推测。 1.2 根据古生物资料,确定沉积岩层的时代。未找到化石前,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予以推测,包括沉积层序与其他在相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己知建造的对比、同位素年令资料及其他资料的比较研究方法

33、.。 1.3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根据区域构造运动的发展,地层层序、沉积旋回、沉积建造类型的变化、沉积与剥蚀作用的改变,古生物群的改变,结合古地理的变迁和变质作用或岩浆活动的表现,确定关于地质年代的、地层学的、岩石学的和古生物的层位概念,划分地层单元,结合比例尺的大小、地层单元划分的研究程度、地层单元的厚度及地质测量的目的,确定应表达在图上的地层单元。 1.4 确定地层单元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确定沉积岩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1.5 在填图面积较大的地区,根据沉积建造特征、生物特征及沉积形成环境的总和,建立和区分不同的沉积岩相。利用岩相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建造的厚度,再造某些特定时期的古地理

34、环境,阐明海浸、海退的界限。有条件时,阐明海浸、海退变迁及其规律性。在填图面积较小的矿区范围内,还需要利用大批实测剖面、工程编录及钻孔剖面资料,充19 分利用沉积物类型、厚度、化石及地球化学等资料揭示古地貌特征。 1.6 从区内己知沉积矿产的围岩选择性、沉积分异作用与古地理的研究,揭示沉积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查明区内主要的沉积矿带的属性,查明决定矿产生成的主要古地理因素及由于古地理状况的变化所引起的次生变化,总结成矿规律,为矿床预测提供资料。 2、对侵入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2.1 查明岩浆岩的分布、控制岩浆活动的主要构造、侵入岩的围岩及其与围岩的关系、围岩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体

35、形态、构造的关系。 2.2 全面研究侵入岩的矿物、化学成份,结构、构造,侵入岩体的形态、规模、构造、产状,确定岩浆岩建造类型及其含矿性;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岩体的大小,岩体的含矿性及地质测量的目的,选择研究的重点,查明岩体内部原生构造、划分岩相带,特别应注意划分含矿岩相。 2.3 推定岩体剥蚀的深度:推定的依据是岩浆岩相及分布特征、岩体变质程度、岩石构造和结构特征、混染同化现象、捕虏体、顶垂体、原生构造的分布特征、岩石的构造岩相、接触面的产状、围岩构造特征、岩体的相对大小、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2.4 推定岩体侵入的深度:主要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形成的温

36、度压力条件、伟晶岩脉的有无、混染同化强度以及结合水的含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己推定岩体剥蚀的深度,查明了岩体侵入的时间,也可推测侵入当时上复岩层的厚度,己知矿床的分布也可作为参考资料。 2.5 通过上述研究综合分析,推定岩体的构造类型,结合岩石的变质或蚀变作用的表现,矿物化学成份的变异、内生矿化围岩选择性及物、化探,重砂资料等,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2.6 对于小侵入岩及小岩体群尤应特别注意,除上述任务外,还要研究其延长或排列方向、排列方式,推定隐伏岩体的范围;推定隐伏岩体的依据是:控制岩体侵入的构造特征、岩体分布规律、变质或蚀变现象、地貌特点、岩体顶部围岩的构造特征、岩脉或单矿物脉特别是成群的

37、脉体以及物、化探资料等的综合分析;有条件时,推定其隐伏深度。 2.7 尽可能查明侵入岩的时代:根据侵入和上复岩层的时代、绝对年龄资料,综合某20 些单矿物的特征的对比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查明岩浆杂岩在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岩浆杂岩的组成成份及成矿作用在岩浆杂岩中的地质位置,进而查明成矿作用在不同地质发展阶段的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为区域成矿规律和矿产予测提供资料。 3、对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3.1 查明火山岩的分布、火山活动的大地构造条件及其在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3.2 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份、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

38、化规律,查明火山岩的分异程度,建立火山岩系列;用与研究沉积岩类似的要求,建立火山一沉积岩的层序,明确火山喷发间歇期,划分喷发旋回,查明火山一沉积组合特征,确定在图上应表达的火山岩地层单元,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 3.3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次火山岩或小侵入体的形态,构造,产状、规模及其分布规律,对于大陆火山喷发,查明喷发型式及喷发源;对于海底火山喷发,推测火山源的分布范围,必要时,结合矿物一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力争再造喷发沉积构造特征,查明火山口、火山锥、火山穹窿、边坡、边缘洼地等构造的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39、。 3.4研究变质作用和蚀变作用、含矿建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成矿作用在火山一沉积旋回中的地质位置。 3.5综合上述各点,结合物、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4、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4.1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全面研究变质岩的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形态、产状、接触关系、厚度或规模;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确定其层位及相互关系,并进行详细划分,应尽可能恢复原岩的地层层序和岩相分带,以建立地质填图工作中的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这包括了不同杂岩、群、组、段或系、统、阶及不同岩体的划分。 4.2研究岩系内部构造

40、,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在此基础上再研究不同岩系的构造关系并进行分析对比。 4.3推断并确定变质岩原岩、原始建造的特点及其生成条件。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21 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4.4研究和查明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变质岩相变化,划分变质带或变质相,并探求变质作用的过程及其特征。为此,必须研究和阐明变质带、变质相和岩浆活动、构造运动以及区域大地构造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推求全区的地质发展史。 4.5

41、了解或搞清变质岩地区的含矿层位和含矿建造,指出找矿前提或标志,查明矿产分布规律,为进行矿产予测指出方向;这就需要研究成矿作用和不同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变质前的沉积作用以及不同时代岩浆作用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等等。 4.6当能恢复原岩时,根据对原岩的地质测量要求,作必要的工作。 地 质 点 记 录 表 地质点号 直角 岩石名称 描述: 坐标 地理 东经 X 点号 平均 位 置 北纬 Y 产H 表3-1 日 期 状 标本号 22 第四章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 第一节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总则 1、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定义和内容 1.1 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是用文字、

42、数字、图表、图象、磁带、磁盘等形式,对天然露头或探矿工程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地质观察、记录、素描、采样、拍照或摄像,是研究工作区内地质矿产情况和评价矿床的基础地质资料,也是矿区勘探和提交储量报告的资料依据。 1.2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室内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时,要认真地观察研究地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室内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原始编录时,还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 2、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2.1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地判断和记录,记录必须用铅笔,不能用电子文档代替原始编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2.2 原始地质编录应及时进行。一般槽井探工程竣工后3天内必须完成编录工作,并及时进行系统整理,装订成册。标本、样品要清点、整理、造册、装箱。钻探岩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