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修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研修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神木七小 刘厚林 前一段时间准备写的“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虽迟迟没有动手,但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个事。从我在学校听到的课的情况来看,每每在听课过程中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课堂离有效教学还差很远,甚至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用两节课来上。我总是在说这可能就是专家们说的“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吧。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主要问题有来自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问题,有来自学生对数学书的阅读问题,有课堂上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的把握问题,有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问题 一、重知识技能、轻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 教师对教材
2、的钻研能力不强,把教学目标的把握不清,在教学中出现降低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轻视或忽略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对称”一课时,在开课2分钟内,由学生观察几幅对称图形,教师就把“对称与对称轴”的意义揭示了,而不是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看一看、想一想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在大量的形象、具体的感知后,再揭示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再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一课,教师在教学中仅仅通过一个乘法算式“26=12”,就揭示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了找一个数“18”的因数是什么,就要归纳出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与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是什么。而没有让学生
3、大量感知多个的数的因数后,再归纳总结得出。这就会出现课堂上教师注重让学生记结论,在交流中也只是交流这个结论是什么,而不是交流思考的过程与方法。 二、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貌合神离 新课程把计算教学溶于问题解决中,有其一定的意义。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中,容易出现往往是以问题解决引课,但在列出算式后,就在再和问题联系了,只注重如何解决计算的问题,好似问题解决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使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出示了题目后,列出算式,教学算理,归纳算法后,就开始大量的计算练习,偶尔解决问题解决中的题目,也不注重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
4、系,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出现学生看见题目中的两个数,不用审题“直接乘没错”。 再比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学,其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实现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其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长时算理。比如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先引导学生用口算来做,再引导学生用估算来解决,最后为了得到准确值,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前两步全省略了,只是直接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什么口算,什么估算,全不相甘。 三、学生对教材相当陌生 每到一个教室听课,我首先就是问学生“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你们学到哪儿了?”对这些问题学生往往是一脸的茫然,或者是说“不
5、知道”,或者说个大概内容。 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次数学书都没有打开,更何况让学生读数学书,理解数学书。有的学生对数学题目读都读不通顺,更何况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争论了。 我想学生阅读数学书的能力与对数学书上质疑应该是学生会预习的前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教师在备课时也是对数学书认真阅读、思考,而学生听到的到教师对数学书上的知识或方法理解后的吐纳,如果让学生自已看一看、想一想,是否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对知识理解的更深。 四、教师对课堂生成把握欠佳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能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关键是学生在思考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教师主导地位的集中体现。我
6、们的课堂往往是在交流汇报时,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较多,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较少。交流主体的元性仍是空中楼阁,全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虚。 其次,教师对走教案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对教学中的生成处理不到位。或者是跟着学生跑,偏离教学教学目标,或者是死守教案,不管学生的想法。 再者,教师对课堂总结的认识不够,或者运用不够。课堂上或者不总结,或者由老师替代。在总结中教师提升不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学生在课前参与后,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出现过于浅显,考查学生的记忆较多,而没有变一种方式来提,来考查学生的理解的运用。 五、练习课、复习课中的题海大战 在上练习课或者复习课时,出现题海大战。教师对单元知识的系统化、
7、归纳能力还欠佳。对单元整体把握不了,所以教师只能以题目的形式来复习,缺少适当的总结与归纳、提升。出现复习时,书上有什么教师问什么,问题相当浅显。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若干问题剖析与对策 神木七小 刘厚林 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既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的数学个性,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又要给予学生静静思考和学习时间,不断完善数学思维,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然而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发现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违背数学课改的理念。本文针对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提
8、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小组合作交流中的“顺其自然”,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耐心倾听是现代人良好素养的表现,也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品质,倾听习惯的形成使人终身受益,学习气氛异常的活跃,回答问题你一言我一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教室里嗡嗡响,每个人都在呱呱叫,彼此听不见。学具摆得有模有样,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玩弄上,真正悟到数学道理的人不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也受到了冲击。现在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活跃”了,有的学生为所欲为,而有的教师怕限制学生,就让学生“顺其自然”,这样下去,几年后学生将发展成怎样?这就违背课改的初衷。良好的课堂秩序和氛围以
9、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种“顺其自然”、“热闹非凡”的环境中,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能有什么发展? 对策:正确理解新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常规和学习习惯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新理念,现在,我们需要一些能适应新理念、新教学,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如理性质疑、自主思考、认真倾听、合作交流等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新理念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 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核心理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0、也不能再是依据空话,而应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进而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这时候学生思维正处于激烈搏击的阶段,原有的数学经验、新的数学问题、问题解决策略等正在杂乱无序中,惟有历经静静的思考而豁然贯穿为一体,历经“顿悟”,学生都会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成功感觉,心智随之得到提升,过早的启发与引领,只会适得其反。 二、探索过程中的“人云亦云”不利于学生系统构建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操作实践活动,教师一般先让学生主动探索、再汇报交流,其实最好再增加一个“回顾活动过程,说说体会”的环节,
11、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推导公式”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生:已学过的图形。 师:请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你们发现了什么? 课堂教学中,教师示意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学生也就理所当然地探究出了结果,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这是真的探究吗?“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这好像是顺理成章,因为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怎么一开始就知道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这是怎么想到的?学生茫然,在他们的认知过程中也就存在了一个空白,我们的
12、探究也就成了一个空壳。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拼图已具有了丰富的经验,在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已具有了推导面积公式的基础。因此,在探究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在探究与比较中学生也能自主地认识到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推导的道理,这将使探究过程具有实际意义。 对策:深入理解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和蕴含着的数学思想,它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止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前,它需要教师认真地“解读”。我们不仅要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进行推敲,深入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13、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 深入了解学生。如果说深入理解教材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深入了解学生就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认识模糊,都会影响我们的教学。因此,我们不仅要对教材的细节进行推敲,还要对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已有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都要进行仔细的推敲: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学生需要讨论?哪些内容学生的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这样正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出现“理所当然”的现象。 三、创设情境中的“五彩缤纷”,不利
14、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思维的发展 创设情境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潮流和时尚,越来越得到了教师的重视。虽然情境创设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纽带、桥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开课,要与众不同,要有创意。情境创设越来越“五彩缤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 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导入。师:从超市摆放的物品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即利用买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物品的标价引出认识人民币。但值得探讨的是:有没有必要让学生欣赏超市里的物品,这对数学的学习有多少价值?学习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真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物品的标价与认识人民币? 对策:明确情
15、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分析,然后自问: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再找准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有价值,这样的课堂才有效。 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我们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都是有效的情境。不用绚丽多姿的画面,直接用简单的图画,教师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姿势和数学内在的魅力来创设情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
16、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进入情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而让学生先行深入思考,即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课堂中的沉默,恰如书法艺术中的布白,有时是一贴思想清醒剂,在静静的思索中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领悟能力。 既要数学课堂“活”起来,又要课堂“静”下来,因为静静的思考更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它内涵丰富,足以让我们每一个学生收获多多,智慧在寂静中酝酿,在阐述中闪烁,在争辩中凝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数学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反思与探讨。